基础护理学第十三章给药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给药

知识脉络图

第一节概述

一、给药原则

给药原则是一切用药的总则,护士在执行药疗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 一) 根据医嘱给药

给药属于非独立性的护理操作,必须严格根据医嘱给药。护士应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熟悉

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法、毒性反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有疑问的医嘱,应及时向

医生提出,不可肓目执行,也不得擅自更改医嘱。

( 二)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做到“三查七对” ,才能达到“五个准确” ,即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用准确

的方法,在准确的时间给予准确的患者。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查七对内容 ) 。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注意检查药物质量,对疑有变质或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能使用。

( 三) 安全正确给药

1.合理掌握给药次数和时间。应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和发挥最大药效为最佳选择,同时考

虑药物的特性及人体的生理节奏。

2.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不同给药方法有其相应的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给药技术是

护士胜任药疗工作的必备条件,如在抢救患者时,护士运用准确而熟练的静脉注射技术,使药物

进入患者体内而迅速发挥疗效,对抢救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备好的药物应及时分发或使用,避免久臵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给药前应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自我合理用药的能力。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使用前应了解过敏反应史,必要时做过敏试验,使用中加强观察。

( 四) 密切观察反应

给药后应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两重性的表现,

临床用药的效果正是药物作用两重性的综合体现。训练有素的护士应熟练运用有关药物的药理知

识,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反应,持续评估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为临床护

理及调整治疗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 五)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可使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的标准。

1.安全性

安全性是选择药物的首要前提,力求在获得最大治疗效果的同时,让患者承担最小的治疗风

险。

2.有效性

有效性是用药的首要目标,即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明确。

3.经济性

经济性是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经济性并不意味着用药越便宜、越少越好,而是指消耗最小

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果。

4.适当性

适当性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基本保证。用药的适当性表现在用药的各个方面,一般指在用药时

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适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剐作用,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使人体恢复健康。

因而护士有责任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时告知患者病因,明确诊断后用药;说明所用药物的作

用、用法及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了解其他并存的疾病及过敏史;注意联合用药时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不可任意加大剂量或过早停药。同时注意患者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情绪反应,有无

药物依赖、滥用或不遵医嘱等行为,并予以相应的指导。

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与药物本身的性质与剂量有关,而且也与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有关,

作为护理人员,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

发生,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一) 药物的因素

1.药物剂量

剂量指用药量。药物剂量不同,机体的反应也不同,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临床上规定的药物的治疗量或有效量,是指能对机体产

生明显效应而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也是适用于大多数人使用的常用量;若药物超过有效量,

则引起毒性反应。

2.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影响药物效应的强弱。常用的给药途径有

消化道给药 ( 口服、舌下给药、直肠给药 ) 、注射给药 (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动脉注射 ) 、呼吸道吸入给药、皮肤黏膜用药。药物吸收速度除静脉注射和动脉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入静脉和

动脉进入血液循环外,其他药物均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吸入 >舌下含化 > 直肠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口服 >皮肤。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使药物作用产生质的差别。如硫酸镁口服产生导泻与利胆作用,而注射给

药则产生镇静和降压作用。

3.药物剂型

不同剂型的药物由于吸收量与速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一般而言,注射

药物比口服药物吸收快,因而作用往往较为显著。在注射剂中,水溶液比混悬液、油剂吸收快;

在口服制剂中,溶液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

4.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联合用药往往会

发生体内或体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若联合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若联合

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减弱称为拮抗作用。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治

疗效果,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5.给药时间

给药的间隔时间应以药物的半衰期作为参考依据,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更应注意维持药物在血

中的有效浓度。若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适当调整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间隔时间短易导致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长则血药浓度波动增大。

( 二) 机体的因素

l.生理因素

(1)年龄:儿童时期各个器官和组织正处于发育、生长时期,年龄越小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越不

完全。药物使用不当可引起器官和组织发育障碍,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造成后遗症。而老年

人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生理性衰退,在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出现改变,肝、肾

功能的减退使药物代谢和排泄速率相应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且常伴有老年性疾病,因而

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因此,儿童和老年人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

(2) 性别: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无明显的差异,但女性在用药时应注意“三期” ,即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月经期、妊娠期,子宫对泻药、子宫收缩药及刺激

性较强的药物较敏感,容易造成月经过多、痛经、流产、早产。在妊娠期,某些药物可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生长发育和活动造成影响,严重的可导致畸胎。在哺乳期,注意药物经乳

腺排泌进入婴儿体内引起中毒。

(3)营养状况:患者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营养不良者,对药物作用较敏感,对药

物毒性反应的耐受性较差。

2.病理状态

疾病可影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因而影响药物的效应。如正常

人对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无降温反应,而发热者则可出现明显的解热退烧作用;治疗量的强心苷类

药物不引起正常人的心排出量增加,而心力衰竭患者则会明显增加。

肝、肾功能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肝是机体进行解毒及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

不良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过消除降

低,经肝代谢的药物消除变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及经胆汁排泄的药物转运减慢,可使药

物的药理效应和不良反应增强,甚至蓄积中毒。一方面可能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另一方面引起其

他的药源性疾病,如急性和慢性药物中毒。常见的引起肝毒性的药物有: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

嗪;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类药;抗生素、抗结核药,如四

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异烟肼、利福平;激素类药,如甲睾酮、苯丙酸诺龙。肾功能减退时,

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变慢,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蓄积体内,致使药物作用增强,甚至产生

毒性反应;其次肾功能减退者伴有低蛋白血症,使得弱酸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药

物浓度增加,血药浓度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增加。常引起肾毒性的药物有磺胺类药、四环素类

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等。

3.心理因素

(1)精神状态:患者的精神状态可影响药物的效应。乐观、愉快的情绪能提高机体的功能,使呼

吸、循环、内分泌、体温、代谢等功能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能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

若患者有悲观、失望、忧郁等不良情绪,则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

疗效,甚至还可诱发或加重疾病。

(2)对药物的信赖程度:患者对药物的信赖程度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患者如认为某药物不起作用,不但自觉疗效不高,甚至采取不配合态度;相反,患者对药物信赖,则可提高疗效。

(3)医护人员的语言: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的语言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对药物的

信赖程度。

( 三) 饮食的影响

1.饮食能促进药物吸收,使疗效增强

A、维生素 D、维

酸性食物可增加铁剂的溶解度,促进铁吸收;高脂饮食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生素 E 的吸收,因而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 宜餐后服用,以增强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