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前提:鲜卑族兴起建立北魏,439年2.必要性:①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②由于鲜卑贵族实行,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民族巧取豪夺,进一步。
2.可能性:①各民族杂剧相处,北方出现趋势。
②和的推动作用。
4.北魏改革的目的:缓和,促进,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一)经济上:实行制1.前提:政府掌握、支配了。
2.内容:3.性质:3.影响: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促进了鲜卑族的和各民族。
(二)政治上:1.废除,改行。
内容:设、、合称三长,直属,负责影响:使农户成为,改变了。
使地方政权,有利于。
2.整顿①原因:北魏前期,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非常严重,不仅。
②内容:制订了,规定官吏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按照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③作用:使得到改善;减轻,农民可以,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迁都。
①原因:A.为了接受,加强对B.平成气候恶劣,,洛阳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
C.平成地处偏僻,使得D.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②意义:A.洛阳再次成为B.北魏洛阳城,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C.有利于胡汉。
(三)文化习俗:1.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措施:①②③④⑤废除鲜卑旧制。
3.作用:①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得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③推动鲜卑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三.改革的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
四.改革的意义:1.经济文化:促进了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北方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2.政治: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过程。
3.民族:加速了各族人民。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2. 如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朝代的改革,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是否掌握了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十、教学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2021年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点击: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通史提示】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知识资料】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修改)
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迁都洛阳的原因 2. 迁都洛阳 3. 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 ①改穿汉服 ②改说汉话 ③改用汉姓 ④与汉族通婚 ⑤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⑥仿行汉族官制 四、改革的历史意义
嘎仙洞
代国·平城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云岗石窟
平城位 置偏北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想 象 图
龙 门 石 窟
云 岗 石 窟
原鲜卑姓氏
改称的汉姓
拓拔氏 拔拔氏 乙旃氏 达奚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独孤氏 贺楼氏 勿忸于氏 纥奚氏 尉迟氏
元 长孙 叔孙 奚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嵇 尉
魏 宋
龙门石窟
文明太后冯氏与北魏的恩仇
祖父冯弘:十六国北燕(汉族)皇帝,北燕被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灭,冯弘逃亡高丽。 父亲冯朗:北燕亡后入北魏为高官,后涉案被杀。 冯氏:父亲死后没入宫中。
北方“民多隐冒,五十、
邻长 里长 党长
5户
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
室合户,千丁共籍”。豪强聚
族而居。
25户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迫在眉睫 1. 北魏的兴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①鲜卑拓跋部的迁徙和兴起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社会矛盾的激化 ①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②豪强势力日益膨胀 二、改革开始和前期的措施 1. 冯太后和孝文帝 2. 卓有成效的新制 ①整顿吏治 ②均田制和租调制 ③三长制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 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 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 基础。
北魏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主要矛盾是 什么?
豪强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 激化社会矛盾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梳理]: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④;⑤;(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学案6: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知识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_________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时代特点;(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比较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的认识;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后世相似改革的异同;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成就,孝文帝改革后洛阳繁盛的表现。
难点: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评价。
【学习内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⑴政府的重视:①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派遣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有那几个王朝在此建都?)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年之久。
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
3、经济繁荣:⑴城东的和城西的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和来的商人专门设立“”,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和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注意教材引文)⑷成为全国的中心,也是最大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城市.(地位)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请结合教程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时代。
2、原因: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以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迁居中原,通婚杂居,差别逐渐消除。
(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下来,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珪)的改革被认为是北魏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面对国家内外的困境,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以稳定国家统治,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教育方面,孝文帝在他的统治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
他重视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并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规定和改革。
孝文帝下令设立国子学,为官员的教育提供了制度化的培养途径。
他注重选拔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倡导士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此举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孝文帝还注重对教育内容的规范和改革。
他下令修订《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并推行了“宋魏襄阳”之学派,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崇尚德行和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支持佛教的发展,并修建了一系列的佛寺和佛塔。
此外,孝文帝还鼓励广大民众自愿参与教育活动。
他提倡民间的私学、夜学等教育形式,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机会。
孝文帝的教育改革为北魏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为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
文帝的教育改革是北魏王朝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和分析。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1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生平背景。
1.2 讲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形势。
1.3 分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第二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
2.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3.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克服困难,推动改革的实施。
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影响。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5.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并能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六章:政治体制改革6.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6.2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6.3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军事制度改革7.1 讲解北魏孝文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7.2 分析军事制度改革对北魏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高三历史北魏教帝改革学案
历史选修1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改革背景(1)地主与国家矛盾: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税役,社会矛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徭役征发必要性(2)地主与农民矛盾:“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
民族矛盾:掠民为奴破坏农耕经济(汉族先进生产方式)造成起义不断客观: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可能性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主观冯太后:积极推进统治者汉化进程;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十分仰慕。
1.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1)该段史料着重叙述孝文帝在哪方面取得的成就?答:(2)对孝文帝执政后的改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答:2.“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制度起于此矣。
”从材料看,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原因有哪些?答:3结合课本说明.孝文帝迁都理由有哪些?目的是什么?理由有: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地理:⑤文化:目的: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要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威阳王禧传》材料中提出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答:(二)改革进程及措施(1)前期(2)(3)(4)(1)迁都(495):(2)生活习俗汉族化:后期(3)国家政权封建化:(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自耕农队伍,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教案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影响;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3. 掌握相关历史背景和事件。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的画像或简要介绍他的改革事迹,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对北魏孝文帝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该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包括北魏的建立、统治者的特点等。
2. 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佛教、改革官制、整顿军队等。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以北魏孝文帝推行佛教为例,让学生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2.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为例,让学生了解官制改革对政府运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3. 以北魏孝文帝整顿军队为例,让学生了解军事改革对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意义。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展示各自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总结。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更多细节和影响。
2.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者进行比较和对比,探讨改革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包括改革的内容、目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教案评估: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认识;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的质量。
教学资源:1. 北魏孝文帝的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2. 北魏孝文帝的画像或图片;3. 讲义或PPT。
教案注意事项:1. 在讲解时要注重历史背景的交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改革的原因和目的;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编写者:张翠芳【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前期的改革——特点:【学习过程】前期的改革——特点:后期的改革——特点: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辩论:你对孝文帝迁都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材料一:《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材料二:(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材料三: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材料四: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柔然未灭,何以为家!”从中你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材料五:“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材料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要求:1、3、5组支持,2、4、6组反对,说明自己的立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因3、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世纪初(孝文帝改革时期)洛阳的一位商人,你会感受到或看到社会生活中的哪些变化呢?4、合作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5、现在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关于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争论从未休止过,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你如何评价?(注意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标准:①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提示:从事迹、地位、作用方面评价?知识巩固:一、选择题1、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3、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7、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恢复和发展经济B汉人胡食 C .士族制度形成 D .汉人胡装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A.封建王室B.汉族地主C.鲜卑贵族D.广大农民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12、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④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0、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2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礼乐制度D.九品官制2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一、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难点(1)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中所面临的阻力和困难。
(2)从多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公元386 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 439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社会矛盾尖锐(1)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夺激烈,政治腐败。
(3)广大农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3、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鲜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受到汉族的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推行均田制(1)内容: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设立三长制(1)内容:废除宗主督护制,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2)作用:三长制的建立,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1)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作用:整顿吏治,改善了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
4、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气候寒冷,粮食生产不足;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推行汉化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
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 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 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 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 P32 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
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 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 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 3】结合活动 1、2 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一)迁都洛阳
【活动 1】阅读 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 2】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阅读 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1)时间:495 年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从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 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1、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1)易服装。
(2)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姻。
(5)改籍贯。
3、作用 (1)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合作探究 高考链接
1.(15 分)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 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
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 (二)移风易俗
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
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 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 分)
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
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
关系的认识。
(9 分)
3.(20 分)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
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8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6 分)
答案:1、(1)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
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2、(1)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
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
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
进步的重要保证。
3、(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
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