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编《教育综合》心理学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CHAPTER 04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动机 和行为等方面。
性质
社会心理学具有跨学科性,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 学等多个领域。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具有应用性,它对于解 决现实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婴儿期
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任 务是解决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问题,发展 出基本的信任感。
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主要 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问题 ,发展出自我同一性。
幼儿期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任 务是解决自主性和羞怯感的问题,发展出 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CHAPTER 02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 合的产物,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 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 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条件、类型、 策略等,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
社会认知过程与偏差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它包括对 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归因和判断等方面。
认知偏差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 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这些偏差会影响人们对他人 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和理解。
促进个性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 点和需求,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安徽省教师编制考试心理学笔记

安徽省教师编制考试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3.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4.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提纲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质的差异。

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体现了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研究准备研究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研究的适应性。

研究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研究准备不仅影响新研究的成功,而且也影响研究的效率。

同时,研究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研究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容量和面积的守恒。

儿童在这个阶段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

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教学本身应该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同时,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还应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___对研究进行的分类如下:根据研究进行的方式,研究分为接受研究与发现研究;根据研究材料与研究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研究分为机械研究与意义研究。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15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15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5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4~6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4~6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4~6章)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二、基本结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3、种类: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各章节笔记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各章节笔记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抑制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概述1)含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

需要是产生基础2)组成: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表情)c生理唤醒(生理反应)据主客体间的关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3)情绪的分类据情绪发生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心境激情应激4)情感的分类:是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依据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5)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情绪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2008 2009年已考,见真题)1.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暂时性;情感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3)情绪体验强度较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稳和深沉。

联系:二者相互依赖,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情感依赖于情绪。

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2)情绪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情绪受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2.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与情感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与情感对认识有调节、动力作用,它不仅能激发人的认识活动、影响认识对象的选择,还参与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引导认知发展的方向。

(2)区别《更多心理学笔记资料,请进淘宝》山东临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资料/item.htm?id=9870733234资料目录一、考试简介(考试形势历年招考情况各科比重等)二、1、临沂市直教师考试历年真题(2006-2009年全部+2010年名解简答论述)2、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新课改法律法规考试内容的分类,对历年真题进行分类,易于看出考试的重点、热点、重复点。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4)2. 在味觉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头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P145)3.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调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4.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5.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7)6. 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

(P150)7.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8.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9.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3)1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

(P154)11. 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3)12.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P166)13. 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安徽教师招聘考编心理学复习资料终结版综述

安徽教师招聘考编心理学复习资料终结版综述

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填空题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三)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四)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教师招聘--三天背完《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三天背完《心理学》知识点

三天背完《心理学》知识点老师招考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探讨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探讨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是一门中间学科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心情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等。

⑵心情情感过程:宠爱, 欢乐, 满足, 忧愁, 悲伤, 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动机, 目的, 行动等。

特性心理:特性心理倾向性, 特性心理特征⑴特性心理倾向性:须要, 动机, 信念, 志向, 价值观世界观等⑶特性心理特征:实力, 气质, 性格二, 心理学的人物和意义1.心理学的探讨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2.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探讨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相识论和辩证法供应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肯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完成教化工作2.有助于运专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化改革3.有助于老师推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开展心理异样调试工作4.有助于老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化三,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则标记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是意识阅历,探讨方法上主见采纳试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切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探讨的行为问题。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也主见探讨意识,不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 络绎不绝的过程。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全书笔记重点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全书笔记重点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1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3认知发展的过程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7-11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4交叉性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3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2精神工具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1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4)2. 在味觉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头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P145)3.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调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4.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5.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7)6. 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

(P150)7.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8.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9.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3)1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

(P154)11. 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3)12.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P166)13. 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是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获取、加工、存储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如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感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的特性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则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优点缺点二、测验法1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12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时间因素、
5.识记者的态度、
6.识记的方法、
7.系列位置效应(近因、首因)
九、遗忘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十、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背诵)
1.合理安排教学,避免相似、保证休息、信息量适度
2.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不宜过早提出
3.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2.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悲痛。
3.唤起对教材的想象,巩固加深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
2.积极思考,训练想象力
3.努力学习,扩大知识经验
4.发展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六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类型:
1.有结构的问题(1+1=?)
2.无结构的问题(怎样造就天才?)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一节:注意
第二节:注感知觉
第三节:记忆
第四节:思维及创造思维
第五节:想象
第六节:问题解决
第二章:学生情绪、情感与意志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第三章:中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节:需要与兴趣
第二节:能力
第三节:气质
第四节:性格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
第四节:学习迁移
第五节:知识的学习
第六节:技能的形成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
第三节:心理辅导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的特征:
1.指向性(选择性,逐鹿者不见山)
2.集中性(保持和深入,排除干扰)
二、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无目的、不努力、自主产生(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性、与背景的差异)
2.有意注意:有目的、要努力、主动产生(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
3.有意后注意:从有意注意转化和延伸出来,是高级状态的注意,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四、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背诵)
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问题表征)、提出假设(解决方法,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背诵)
1.问题的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故着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背诵)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目的性、全面性、精细性、深刻性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三节:记忆
一、按主题分类: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二、按性质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来自按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小于1分钟,7±2组块)、
长时记忆(大于1分)
四、按意识分类: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五、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二章: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散性、长期性)
2.对比:同时对比(绿叶陪衬红花)
继时对比(吃药后在吃糖、冷水出来进热水)
四、感觉的作用:
1.补偿(丧失某种感觉,其他感觉得到弥补)
2.联觉(红色热烈、蓝色高贵)
五、知觉的种类:
时间、空间、运动、错觉
六、知觉的特征:
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
七、背景突出的规律:
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强度律
八、观察的特征:
3.两种注意相互转换,重难点突出、要求明确、适当放松、提高课堂效率。
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注意,面对干扰保持镇定、培养广泛的兴趣、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二节:感知觉
一、感觉种类:
外部、内部
二、感觉现象:
1.适应:明适应(5分钟)暗适应(30—40分钟)
3.两者交替发生,简单的要无意注意,复杂的、重要的要有意注意。
六、注意的品质:
1.范围(广度、数量)
2.稳定性(保持时间)
3.转移(从A转移到B)
4.分配(同时关注多个对象)
5.分散(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背诵)
1.无意注意,排除干扰,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吸引注意力。
2.有意注意,明确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
4.鼓励直觉思维
5.发展学生想象力
6.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五节:想象
一、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二、想象的加工:黏合(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三、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
四、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扩大表象储备
2.理解描述性的关键词和实物标志
六、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七、遗忘曲线:(倒U形曲线)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开始,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
八、影响遗忘因素(背诵)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过度学习50%,熟练学习150%)、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发挥意志努力与困难干扰作斗争。
3.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4.保持稳定的情绪。
5.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6.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五、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1.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会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无法进行。
2.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容易分散,无法进行工作。
5.理解所学知识并系统化
6.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力
十一、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背诵)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方式多样化
4.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5.尝试识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6.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7.复习的内容要适量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四节: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三、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四、创造性思维:
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核心是发散思维。
五、创造思维的培养(背诵)
1.参加创造性活动,提高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