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生态学考试之名词解释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生态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Biosphere生物圈(或全球生物系统),地球及其大气中有生物生存或能够维持生命的部分,也指全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影响该群落的所有非生物因素形成的统一整体。
Nutrient养分,生物体发展、维持和再合成需要的化学物质。
Epiphyte附生植物,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
Ecotone群落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从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到另一类型的空间过渡带,例如:从草原到树林的过渡区。
Climate diagrams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图示。
Biomes生物群系,主要由其主导植被区分并与特定气候紧密相连,例如:热带雨林,荒漠群落。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在干湿季比较明显的热带地区,树木稀少而草很多的草原。
Temperate forest温带森林,Tundra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Kelp forest海藻林,是由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到两极地区的岩岸海域。
海藻林主要由海带目(Laminariales) 的大型褐藻所构成。
Coral reef珊瑚礁,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Salt marshes盐沼,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
Mangrove forest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
Salinity盐分(或盐度),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的质量比值。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
(P1)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
(P3)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
(P9)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
(P13)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P15)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P22)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P22)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P38)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
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P48)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
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P49)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生态学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1.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2.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影响有机反应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即生物的栖息地3.生态因子:环境中间接或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5.阈:是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6.率:以变化量除以时间,表示某种改变随时间的变化速度7.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8.最适度:生物平均产量最高而变异系数最小的某环境因子的量9.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都存在着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但是对某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系的适应性10.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一般情况下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低,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11.耐受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技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12.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受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生态因子最高、最低(或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13.耐受冻结:动物可以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如摇蚊幼虫14.超冷:是指体液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小叶蜂15.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称为两极同源16.热带沉降:即某些光温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面而连成一个分布(赤道区沉降至深水层)17.范霍夫定律(Q10):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0=T/(T-10)=2-318.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即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19.积温:通常把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发育阶段的积温Σ(Ti-T0)20.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规律21.周期性变化: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22.海水的盐度:当糖类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溴和碘已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已经完全氧化,1kg海水中所含有的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克数,以S‰或S表示23.随渗:水生生物体内的渗透压与环境一致,如海蚯蚓24.调渗:外液化学成分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变化,显示一定调节能力25.离子系数:水体中1价阳离子和2价阳离子的比值(M/D),看作水的生态质量的一个指标26.呼吸系数(呼吸R1Q):有机体呼吸时排除的CO2和所消耗的O2量之比27.临界氧量:环境的含氧量降低到一定的临界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至于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量称为临界氧量28.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称为各种动物的窒息点29.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30.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31.种群密度:是一个相对的度量,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质的量32.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并且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会引起抑制作用33.种群的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34.个体的异质性:种群中个体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别称为个体的异质性,是物种最有效的利用生活资源的一种重要适应35.选择指数:用某种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百分率(rx )和在饲料基础中的百分率(Px)的对比,作为动物对此种事物的选择指数,即E=rx /Px36.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的最大寿命37.生态寿命: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3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平均死亡率39.实际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实际种群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40.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或存活率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41.内禀增长力:是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2.领域制:是指某种动物的个体或特定群体(配偶或家族)占据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地域43.周期增长率(A):种群以每年(或其他时间单位)为以前一年(Nt+1)/Nt倍的速率而增长的增长率,以t为横坐标,Nt为纵坐标,图形成“J”形44.环境负载量:是指一个特定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态姿态说能支持的种群有限大小,即种群的增长水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45.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生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46.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47.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48.群落的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有一个类型有顺序的转化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49.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包括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超体积生态位50.食物网:生物群落中,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所形成的食物链网络51.物种多样性: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数目,及群落异质性,各物种种群的大小和数目52.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处于顶级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平衡状态,包括一定时间内维持种间相互组合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受搅动时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53.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多、种群密度增长和生产力较高的现象,如湿地54.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5.生态等值者:私利隔离条件下,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6.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预期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联系的统一体57.物质循环:是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58.营养物循环:生物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59.营养物的再循环途径:是指系统中可供自养生物重新利用的营养物的生成,或者说营养物从生物返还环境的过程60.下行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生物及理化环境的控制或调节作用61.生态效率:食物链不同营养级上的能量流之间的碧绿是能量传递效率,这些比率比百分比数表示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62.微型食物网:是指在超微或超微浮游植物之间构成的食物网63.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而取代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64.顶级群落:是演替系列中最后的稳定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65.演替系列: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66.生态系统的演化: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自身的发生(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即生态系统的发展史67.现存量(生物量):是指水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68.水体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内生态能维持的最高的鱼重量69.生产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积内所产生的生物有机质的重量70.周转率:一定时间内新增加的生物量(P)与这一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的比率,即P/B71.周转时间:周转率的倒数(B/P),它表示生物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72.初级产量: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所含合成有机质的量73.次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储存的有机质的量74.林德曼定律:描述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按照10%~20%的效率沿食物链向下传递75.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所合成的全部有机质的量76.初级净产量: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消耗以外剩余的能量或有机质的量77.群落净产量:整个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除去全部生物呼吸消耗以外的剩余部分:78.胞外产物: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经常向水中释放溶解有机质(DOM):这一部分有机质可占光合作用的相当比重79.水柱呼吸量:代表水层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也就是黑瓶中氧的消耗量,主要包括富有植物本身亦即细菌和富有动物呼吸的耗氧量80.新生产力:由新生的营养盐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81.他感作用:植物的分泌物对其本身或其他植物有不良影响(种间竞争)82.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DOM转化为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力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叫微生物环83.日粮:即指动物每天所食的饵料的湿重和动物本身体重的百分比,常用来表示摄食强度84.形态土壤指数(MEI):从水中磷、氮等营养盐类含量和水的深度等非生物因素来估计鱼产力MEI=TDS/Z或λ/Z,TDS:溶解固体总量(mgh)λ:电导率 Z:平均深度(m)85.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胃寒的一种污染现象86.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TSI):根据透明度、Chla、总磷、COD等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的综合指标87.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的能源,无或少废料以及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8.赤潮:是海洋或近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而引起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8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认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的变化90.生态恢复:是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而言,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91.恢复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92.胁迫(应力):是指由于外部的力,不均匀的温度等引起的一个弹性物质的变形或应力变化93.胁迫效应:描述各种因子能引起一个有机体的正常胜利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或是引起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天然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94.水污染: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的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即水体进入某种污染物使水的质量恶化并使水的用途受到不良影响95.背景值(本底值):是指未受到人为影响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物种的天然含量或浓度96.生物降解: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质进行破坏的矿化作用和过程97.同化容量:Cairms(1997)人为在生物效应浓度之下的同化容量98.生物多样性:一般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即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伙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00.生态锥体: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数量、生物量流动,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把能量、数量、生物量变化画成图,都是呈现锥体型(即金字塔型),统称为生态锥体101.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看,生物适应于不同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102.拮抗作用:多种离子在水中共同存在使毒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103.平衡溶液:各种盐类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者大于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4.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雨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5.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富有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液悬浮有机质的分解106.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受其益,但而者之间并非不能分离的一种种间关系107.食物链: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途径108.“库”:物质循环中某些生物或者非生物环境中某化学元素的数量109.生活型。
生态学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分布格局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分布的方式。
自疏现象生态对策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抉择。
R对策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K对策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群落是由一定区系组成、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建群种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丰富度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的多少。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为相对盖度。
频度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某一树种的频度与所有树种的频度总和的商乘以100。
重要值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IV = RD + RA + RF高斯(GAUSE)假说生态位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极端条件)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中生条件)开始的演替。
进展演替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回低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R- C- S-对策杂草对策(ruderal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以短的寿命,高的相对生长率,高的种子产量为特征。
在资源匮乏时,能压缩营养部分的分配,增加生殖部分的分配,保证大量种子的产生。
竞争对策(competitive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有利的环境中,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不利条件下,可通过营养器官的调节来适应生境的变化。
耐逆境对策(stress-tolerant strategy)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开花既不繁多又不规则的常绿植物。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9、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10、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1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13、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4、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5、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6、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17、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名词解释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升至、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适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6)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9)个体: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1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咸亨无(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3)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14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生的位置及其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6)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
⽣态学复习题答案⽣态学复习要点提纲⼀.名词解释1.⽣物系统:指⽣态系统中的⽣物,包括:⽣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态系统(⽣态系统—指在⼀定的空间内⽣物成分和⾮⽣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相互依存⽽构成的⼀个⽣态学功能单位)2.物种:统⼀的繁殖群体,由占有⼀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的种群形成,⽽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殖上隔离3.⽣态因⼦:环境中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物⽣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物的⽣存条件第⼀性周期因⼦:光;温度次⽣性周期因⼦:湿度;溶解氧⾮周期因⼦:⾃然灾害⾮密度制约因⼦:系统中对种群的作⽤⼤⼩与密度变化⽆关的因⼦,如天⽓和污染物等⾮⽣物因⼦密度制约因⼦:系统中对种群的作⽤⼤⼩随种群本⾝密度变化⽽变化的因⼦,如竞争者和疾病等⽣物因⼦4.限制因⼦:在各种⽣态因⼦中,限制⽣物⽣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为限制因⼦。
任何⼀种⽣态因⼦只要接近或超过⽣物的耐受极限,它就会成为这种⽣物的限制因⼦⽣态幅: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个种对环境因⼦适应范围的⼤⼩,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5.利⽐希最⼩因⼦定律:植物的⽣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因⼦法则只能应⽤于稳态条件下)Shelford耐受性定律:每⼀种⽣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态上的最⾼点6.驯化:响应环境变化在结构上作出的可逆性变化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种⾮常有效的⽣理机制,当抑制⽣命活动正常进⾏的环境条件解除后,很快即恢复正常的⽣命活动滞育:周期性出现的,⽐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在⾃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要求⼀定的时间和⼀定的条件,并由激素控制适应:有机体⾯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理压⼒的改变适应组合:⽣物对⾮⽣物环境条件表现出⼀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7.光补偿点:光合作⽤率与呼吸作⽤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生态学复习资料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1 / 37生态学精品课程试题--------感谢生教班无私提供※<习题一>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物种 生物圈 环境 环境的类型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 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耐性定律 生态幅 区域环境 小环境 内环境 驯化 休眠 内稳态机制 适应组合 指示生物 阳地植物 阴地植物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光合面积 叶面积指数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兽类 生理有效辐射 极端温度 Bergman 规律 Allen 规律有效积温法则 物候 变渗动物 恒渗动物 低渗动物 高渗动物 聚盐性植物 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二、简答: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 解释和比较生态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涵义。
4)比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的异同?5)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调节其耐性限度以适应不良生境?6)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 生物对光照会长生哪些适应?8)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长生哪些适应?9) 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10) 陆地上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11)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12)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者低盐度的环境?13)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4)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15) 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习题二>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种群 相对密度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构件 种群的内分布型 年龄结构 性比 生命表 存活曲线 同生群 综合生命表 净生殖率 种群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 数学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 罗辑斯谛模型 生态入侵 生活史 适合度 繁殖 扩散 繁殖成效 亲本投资 生态对策 -3/2自疏法则 领域 婚配制度 社会等级 利他行为竞争 生态位 竞争排斥原理 捕食作用 协同进化 寄生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 二、简答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72004) 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考研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生态真题名词2014年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个各种的遗传特性,称为生态幅。
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大小随种群密度而改变的生态因子。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能达到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
适应辐射: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亲缘关系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动物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为适应辐射。
(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种,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富营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为蓝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为富营养化。
胁迫:在资源利用曲线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生物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景观:由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区域。
(自然地理区划中,发生上相对一致,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
)2015年生境: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做生境。
驯化:环境定向压力下生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有机体对试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适应辐射: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亲缘关系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动物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为适应辐射。
(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种,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他感作用:生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本种或别种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可见光(波长380-760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1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18.似昼夜节律: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24小时周期性的节律。
19.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菠菜、萝卜、小麦、凤仙花等。
21.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是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等。
22.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23.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24.长日照动物:在温和高纬度地区的许多鸟兽,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
这些动物为长日照动物。
25.短日照动物: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为短日照动物。
26.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亦称气温日振幅。
27.年较差:气象要素在一年中月平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8.冻害:在温度低于-1°时,一些物种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冻害。
29.冷害: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从而造成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下受害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30.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也称生物学零度。
31.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32.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3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34.阿伦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
35.热中性区:恒温动物只通过控制可感觉的热量散失而进行体温调节的温度范围。
在此范围内代谢产热或蒸发散热没有产生调节性变化。
36.空间异温性:37.时间异温性:38.日麻痹:39.季节性麻痹:40.大气湿度:所谓大气湿度就是指空气中的潮湿程度,它表示当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距离大气饱和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大气湿度的程度。
41.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42.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亏缺的植物。
43.中生植物:适宜在中等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44.旱生植物:适宜在干旱生境下生长,可耐受较长期或较严重干旱的植物。
4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46.腐殖质:腐殖质是指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
47.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8.种群动态:种群大小或数量、遗传结构或年龄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
49.生物量: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特定组分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物质的总量。
50.样方法:样方法是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的方法。
51.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的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
52.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成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53.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参数。
54.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55.年龄椎体:年龄椎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56.性比: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57.同生群分析:58.静态生命表:有一类生命比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59.净增值率:60.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那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因子分析。
61.存活曲线:描述同期出生的生物种群个体存活过程与其年龄关系的曲线。
62.世代时间:它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63.内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64.种群的无限增长: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
只有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才会发生。
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这类指数生长成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65.环境容量:在不产生不良效应前提下,某一生态系统单元或环境介质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66.逻辑斯蒂方程:(1)6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68.集合种群: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69.局域种群:局域种群是指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70.斑块: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71.物种:基本的分类单元。
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
72.基因型:种群内的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73.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74.哈代-温伯格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75.变异:亲代与子代间或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基因型或表型的差异。
76.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做多态现象。
7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性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做渐变群。
78.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79.适合度: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
适合度越大,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
80.遗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跟明显。
81.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撑起经历了瓶颈。
82.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83.基因流: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活动。
84.机遇对策:85.最小可存活种群: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86.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87.适应辐射: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
88.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89.达尔文魔鬼:生物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并长寿的现象。
90.权衡:91.r -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低,但是亲体有良好的育幼行为的进化对策。
92.k -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某些动物的生育能力高,但是没有亲体有关怀的行为的进化对策。
93.滞育:昆虫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94.休眠:有机体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所处的一种不活动状态。
如冬眠、蛰伏、滞育等。
95.迁徙:生物在空间上移到更适宜的地点来躲避当地恶劣的环境,有方向性的运动。
9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97.自疏:在年龄相等的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使是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
98.稀少有利型:母体倾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应度就比较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