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马哲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一、马哲的总体特征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哲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马哲的物质观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马哲的意识观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3. 意识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四、马哲的实践观
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3.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马哲的社会观
1. 社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体。
2.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
3.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4.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 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3)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4)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广利的基本理论、基本光电和学说的体系,也报矿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1)经济: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工人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制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社会历史条件: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理论条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圣西门、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及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特点:(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的具体的阐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024年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2024年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2024年,马哲原理及方法论在哲学领域依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对2024年马哲原理及方法论的总结,涵盖了其基本原理、方法论以及在社会、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一、马哲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哲原理的基础,它承认客观世界的辩证性和物质的客观存在,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
2024年,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入了系统论、复杂性理论等新的思想,以更好地解释和认识世界的本质。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哲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在2024年,唯物史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进步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社会发展策略。
3. 实践论: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真正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024年,实践论的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重视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融合发展。
4.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强调社会形态的转变和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在2024年,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马哲方法论1.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哲方法论的核心,它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论证方式,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
2024年,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捕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逻辑学:逻辑学是马哲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思维过程的规律和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
2024年,逻辑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不仅关注逻辑的形式和规则,更注重发展逻辑的内容和应用,以更好地服从实践和服务于人类需求。
3.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马哲方法论的具体应用,它强调以实证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哲毛邓三科精心呕血资料(终极)辨析题

三、辨析题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哲知识点总结

§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以外的存在都是物质的属性或表现。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联系与发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质量互变:事物的质的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对立统一: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阶级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价值论:价值: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积极肯定。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评价事物价值的基础。
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事物进行的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的反映。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先说原理,在结合材料用实际问题论证原理。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到现代马哲)(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特点: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贡献:肯定是世界本源为物质;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抽象和认证带有感性的直观性质;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为唯心主义。
这两点接近于唯心史观。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英国)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狄德里(法国)费尔巴哈(德国)特点:把世界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归结为原子或实物粒子,认为原子属性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马哲)最高形态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巅峰时期)--费尔巴哈)①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特点: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意志,观念,人心)夸大成为统一的存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代表:贝克莱,陆九渊(象山),王守仁(阳明),王夫之(船山)辨析题型:“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结局: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为表里关系)特点:认为世界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的产物。
代表: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庄子的“道”,朱熹的“理在事先”。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其对立:1.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等同于“对话”、“论战”。
原意是辩论中揭露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从而求得真理的一种方法。
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
2.形而上学:“后物理学”(有形的为物理学,即为科学),“抽象”,“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哲学),形而下者谓之器(具体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二元论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
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是由王德峰编著的一本哲学读本,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和思想。
以下是王德峰的笔记摘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是其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物质的交往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关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上是《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笔记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非常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
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
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
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嘿,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这可不是个枯燥的事儿,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可是热闹得很。
康德就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精心构建着他的哲学大厦。
他提出的那些概念,什么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之类的,就像一块块形状独特的砖块,试图拼凑出对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完整解释。
可是康德的哲学就像一座半完工的建筑,有些地方还透着神秘和模糊。
这时候黑格尔登场了。
黑格尔就像一个魔法大师,他的辩证法就像魔法棒一样,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过程。
他的绝对精神像一个巨大的幕后操控者,世间万物都在这个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中演变。
我和我的哲学伙伴聊天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就打趣说:“黑格尔这绝对精神,是不是有点像一个看不见的超级导演,指挥着所有的剧情发展呢?”不过黑格尔的哲学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太抽象了,普通老百姓看着就像看天书一样。
费尔巴哈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这有些沉闷的哲学氛围。
他说要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关注现实的人。
这可太对胃口了。
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直观,就像他在告诉大家:“嘿,别老在空中楼阁里想事儿,看看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啊。
”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他对人的理解还是有点片面。
马克思呢,他就像是一个超级智慧的融合者。
他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拿过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然后开始了一场哲学革命。
马克思觉得,哲学不能只是在书斋里空谈,得用来改变世界。
我记得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人问:“马克思的哲学到底和以前的有啥本质区别呢?”我就激动地说:“这区别可大了去了。
以前的哲学很多时候是解释世界,马克思的哲学可是要用来改造世界的。
这就像你知道房子哪里坏了,马克思不是光分析这坏的原因,而是要拿起工具去修房子,去建新房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列宁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那叫一个复杂。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一、哲学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的社会三、(唯物主义3个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人本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世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社会经济前提2无产阶级的壮大为独立的政治カ量提供阶级基础二(意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1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实现了哲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辨证唯物+厉史唯物、唯物论+辨证法、自然观+厉史观的统一)3马哲的本质特征及其精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和意义列宁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客观实在性:2、辩证性3、可被感知的一、实践的本质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他坚持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变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4、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主体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具有能力结构(3基本要素)a.人本身的自然力b.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题所实际掌握、运用得知识和经验c.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a.个人主体: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b.群体主体: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c.社会主体:一定地域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整体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a.自然客体: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 b.社会客体:社会存在、社会关系c.精神客体:思维心理等精神现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存在的三种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间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实践关系是基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从属于实践关系,并为实践关系服务2、实践是人类世界分化根源和统一基础第三节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1、意识的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1○2○32、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过程3、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过程的调节和控制4、意识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正确>促进,错误>阻碍)第四节一、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多样性的统一1、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多样的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更本要求:1、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2、物质世界在时空中是运动、变化、发展的3、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第三章第一节b.条件性二、发展的实质;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观点新生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不可战胜规律:a.新事物的出现,实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b.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而且添加了旧事物不容的丰富新内容,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生命力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1)矛盾及其客观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a.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着,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两者的关系:a.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b.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c.同一性是由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和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及其在市委发展中的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的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c.矛盾的斗争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d.二者的结合构成动力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主要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指它的无条件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出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024年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范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以下简称《马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哲》,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理想进行了深入思考。
以下是我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即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一观点对我深刻影响,让我认识到只有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纠正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这一观点提醒我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思考。
另外,《马哲》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通过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学习《马哲》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为我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方向。
在学习《马哲》的过程中,我也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马哲》,我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源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不能空泛地进行抽象的思考。
此外,学习《马哲》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批判和创新。
马哲终极问题集锦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第一次质变,经过这次质变可以实现对客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项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哲终极问题集锦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重要)
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能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巨大矛盾,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日趋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经验。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4、自然科学条件: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终极马哲笔记.doc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一哲学与世界观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宝贵的,有些常识也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哲学与常识常识也包含着世界观,但这样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哲学的世界观是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4 宗教: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中的神的形象特别是一神教中的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哲学与宗教宗教也是系统的世界观,但宗教的世界观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不是彻底的理性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世界观则是具有彻底批评精神的理性世界观。
5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应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有些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并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哲学与艺术艺术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但是艺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哲学则用概念、逻辑来表达。
6 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以未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中科学与哲学哲学与科学以不同形式把握世界。
科学更注重实证研究,用量化的方法描述世界;而哲学更注重与抽象研究,用思辨的方法解释世界。
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可以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