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合集下载

从灾难报道看媒介的社会责任

从灾难报道看媒介的社会责任

从灾难报道看媒介的社会责任【摘要】灾难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应对灾难报道负责,确保准确性和信息真实性,同时要承担道德责任,避免虚假报道和不当利益追求。

媒体还应该关注受灾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团结和救援行动。

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报道事实,更在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探索真相。

媒体应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灾难报道、媒介、社会责任、准确性、道德责任、受灾群体、社会团结、救援行动、推动社会发展、探索真相1. 引言1.1 灾难报道的重要性灾难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灾难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援措施。

灾难报道不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和传播,更是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

通过灾难报道,人们可以了解灾难的范围、影响和持续时间,有助于政府和救援机构快速制定救援计划和应对措施。

灾难报道还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援助,帮助受灾群体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报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体的生存和安全。

只有通过媒体的努力,才能让灾难报道发挥出最大的社会责任和作用。

1.2 媒介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在灾难报道中,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介在灾难发生时扮演着及时传播、呼吁救援和引导社会关注的角色。

媒介通过报道灾难事件,帮助公众了解灾情的严重性和影响,引发社会共鸣,激发人们的关爱和救援行动。

媒介也起到监督和调查的作用,揭露灾难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媒介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引导社会舆论、宣传正能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媒介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不可或缺,其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履行。

2. 正文2.1 媒介对灾难报道的准确性负责在灾难报道中,媒介对准确性负有重要责任。

准确性是媒体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灾难报道更是至关重要的。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味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记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经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那个多灾的国家却记忆了少有的系列灾害,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害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赖感,人民相信这是一具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向来别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别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并且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差不多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公布消息,加强社会操纵,增强民众凝结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别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别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别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具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怀,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具政府主导行为算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布命令为灾害事故遇难的人民进行凉爽全国哀悼。

这是一具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具民众都关注那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具别得别提的媒体形象算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具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操纵舆论,后来因为事件进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汶川地震与传媒社会责任:国内主要报纸媒体问责主题研究

汶川地震与传媒社会责任:国内主要报纸媒体问责主题研究
3 S h o o u l oi n n g m n ,s g u n e i , /n 0 0 4 C i ; . c o l fP b cP l ya dMa a e e t Ti h a U i r t B j g 10 8 , hn i c n v sy e / a
4 Sho o Ma ae et c ne n n i ei , et l n esyo FnneadEoo i , in 0 0 1 C ia . col f ngm n Si c d E gn r g Cnr i rt f iac n cn mc B g 10 8 ,hn ; e a e n a U v i se
中 国软科 学 2 1 0 0年 第 1 1期 媒体 问责 主 题 研 究
周 玲 付景华 沈 , ,
(.北京师 范大学 1
华 宿 洁 , 晓丹 陈婉 莹 许 , 郜 , ,
琪 徐 小婕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 策学院, 北京 10 7 ;.香港大 学 0 8 52
Z HO ig , U Jn U L n F ig—h a , HEN Hu S i GAO Xio—d n , u S a , U Je , a a
C E nig , U Q x i j H N Wayn x i, U Xa i o— e
( .colfSc l e l m n a dP biP l yB n om lU i rt, /n 0 7 ,hn ; 1Sho o oi v o et n ul oc ,e gN r a n e i B j g1 8 5 C i a D ep c i v sye / 0 a 2 Jun lm adMei Sui et . U i rt t n og .orai n da td s n e 刀 s eC r n e i o l gK n ; v syf o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二 、 机 传 播 中媒体 的 责任 危
心的反常 与冲突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得其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 占有 独特性 , 因而成为当今各国媒体的焦点。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 以及报 道的时效性 、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体现了一个政府 的民主开放程
媒体 需要责任 , 而在危机事件 的传播应对 中, 媒体的责任尤为重 要。 总结这次突发性事件 的报道 , 在媒体社会责任上我们得到如下几 点启示 。
ME I T D E 传媒研究 D AS U ISI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以“ .2汶 川 大 地 震 " 道 为例 51 报
贾元 曹 振 华
郑州 400) 50 1 ( 郑州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 , 河南
摘要 :5 2 “ 汶川大地震” 1 是现代社会 中一个突发性危机事件 , 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 , 是一个巨大 的灾难 , 对新闻媒体而言则是 次巨大的考验 。 这类事件 由于其发生 的突然性 , 巨大 的破坏 眭和涉及的范围之广 ,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危机事件 的角度审视 在这一巨大灾难 中媒体 的表现 ,我们能够发现媒体在突发性 重大事件报道 中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是以媒体对汶川大地震报道为 例, 来揭示媒体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应担 负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 危机传播 ;媒体责任 ; 川地震报道 汶

度和对人民知情权 的尊重 ,因此危机传播成为体现新闻价值的最 高


危机 事 件 和 危 机 传 播
标准 。
“ 危机 ” 指 : 一个社会 系统 的基 本价值和行 为准则架构产 生 是 对 严 重 威胁 ,并 且在 时 间压 力 和 不 确 定 性 极 高 的情 况 下 必须 对 其 做 出 关键决策 的事件 。 就其本质而言 , 这就意味着危机事件既有突发性 与 紧急性 、 高度不确定性 、 社会 形象力大的特征 。 所谓 危机传播是 只针对社会危机现象 ,如何采取大 众传播及其 他手段 , 对社会加 以有效控 制的信 息传播活动 。它的目的在 于 , 按照 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 , 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 , 促使 危机 向好 的方 向 转 化 。 『 ] 1 这 种 危 机 事 件 的 无 法 预 测 性 和 事 态 严 重 性 .将 传 统 新 闻价 值 核

从汶川大地震浅谈对新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思考

从汶川大地震浅谈对新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思考

从汶川大地震浅谈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人文关怀思考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是由于受到习惯性“白由权利”观念的制约,使得一些新闻媒体在实践中背离了人文关怀精神。

本文将借助于5 - 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等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人文关怀进行探讨。

我们的新闻媒体应重视人文关怀,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汶川地震、人文关怀、新闻职业道德、权利、意识、以人为本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media have a concern for the increasing community what should reflect the humanistic care. However, due to “the freedom and right 二 somemedia in practice have deviated from the spirit of humane concer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Key Words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humanistic car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rights , awareness, people-oriented正文作为新闻记录者,我们记录着时代,记录着真实的生活,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去感知这个世界,并引导受众去思考这个世界。

新闻具有真实纪录并反映历史的重要功能,它更关注于人的生活及生存状态,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和理性思考应该讲究报道的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

但是对于被报道者的个体而言,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存在着的现实困境就在于报道尤其是电视镜头的透视性纪录,有可能使个体的私人空间以最大限度的祖露方式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沈正赋,顾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

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危机事件媒体功能汶川地震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仅2008年,我国就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2月,雪灾肆虐;3月,拉萨骚乱i4月,奥运火炬国外传递受阻,胶济铁路火车相撞: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未遇的汶川大地震……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来,危机是一种普遍存在。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不仅体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还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整个体系也日益复杂,这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往往是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一轮的危机显现期,如何正确地看待危机和处理危机,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危机,而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正确对待危机的基本视角是把危机看成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

突然爆发的危机事件,如果得到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报道和妥善的解决,危机就会被消除或减轻;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媒体所从事的大众传播活动是社会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普利策对此有过经典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而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远不止“环境监测”一项,还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释疑解惑、协调社会、传承知识、提供娱乐等众多功能。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

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作者:王培丽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危机事件的特点是重大性,灾难性、刺激性和突发性,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媒体怎样打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双攻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自由社会责任危机事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事件虽已过去了整整一年,但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痛和记忆却仍然没有完全消退。

同时,汶川地震也给我国媒体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此次地震事件的历练中,我国媒体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快速成长。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危机事件对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

本文试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1、媒体的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在传播全球化的社会条件下,媒体传播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媒体有着引导和掌握社会舆论的能力,它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功能和它应该承担的责任。

“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

”①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在享有一定的特权的同时并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媒体的特权又集中表现为新闻自由。

特别是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媒体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报道能力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体现,媒体在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的同时,更要接受来自社会责任的挑战。

关于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两种理论我们可以从西方新闻理论中看到。

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奠基于17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西方工业国家新闻学的主流理念。

20世纪中叶之后,由于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和新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它逐步被它的补充形式——社会责任论所取代。

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演化形式,这种新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附带着责任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从汶川地震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汶川地震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汶川地震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作者:黄蕾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震惊与关注。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级媒体迅速行动,以准确、快速、全面、优质的报道,为世人及时了解灾情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无冕之王”,媒体手中握有足以影响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力量,“媒体传播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社会公器”在社会运转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但是这种力量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媒体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将这种权利视作一种特权和私利而滥用则贻害无穷。

正是基于实践和理论上的总结与认识,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学者率先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这一对西方现代新闻事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新闻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在拥有新闻自由这一舆论特权的同时也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对在此之前一直占据西方新闻理论界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了修订,西方各国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新闻媒体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媒体必须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成为一种共识。

社会责任论认为,作为新闻传媒的基本素养和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应当被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始终,媒体应当自觉承担和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介应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这是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媒介还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做社会秩序的捍卫者;传播社会公共文化,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等。

社会责任论强调,作为有着舆论特权的重要社会机构,大众传媒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国家出现危难和紧急情况下,媒体能否发挥好这项职能,承担起这份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

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中,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其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使得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就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迎接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媒体的责任;人文关怀;地震事件引言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影响①。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②。

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馒头血案”事件,以及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初的艳照事件、雪灾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冲击力、影响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12页②李思屈《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力迥异。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一条条震后辟谣的信息,一个个澄清
事实的授权声明, 在网络空间迅捷出击, 使流言止于事实,让谣言不攻自破。 在如 此大灾面前,网上的快速澄清终于使谣言 失去了滋生流行的空间。
胡锦涛主席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所 作的关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 要纽带”的论述,把网络媒体的地位作用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中国互联网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特殊功效从实践上 证明了网络媒体正在担当起这一历史重 任。 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机遇要求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 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我们相信,面对互 联网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媒体 必将大有作为。
责编:周蕾
《新闻世界》 171
经营方略
NEWS WORLD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 ——谈纸质媒体的发展趋势
■陈晓敏
【摘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纸质媒体在跨媒体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 伐,应对竞争,媒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与媒介融合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跨媒体 媒介融合 媒介集团
跨媒体发展已成为战略课题 当今,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报业生存 举步维艰,全球报业面临历史性阵痛。 在 西方,包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内 的数家百年大报被迫停止出售纸质报纸, 并以网络版全面取代,几十家报业也向政 府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在我国,报业虽 无生死之忧,但生存之境已陷危机。 来自 《第 25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我国网 民规模已达 3.84 亿;手机网民达 2.33 亿 , 去年一年增长 1.2 亿。 较高学历者读报时 间明显缩短、中高收入者和高学历者的比 例在网民中迅速上升、报业广告和网络广 告此消彼长。 在此背景下,报业集团面临 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的战 略课题。 报业集团如何实现转型,积极实 施全媒体战略是缓解危机、参与竞争的必

汶川抗震救灾纪录片 从抗震救灾报道看媒体的社会职责

汶川抗震救灾纪录片 从抗震救灾报道看媒体的社会职责

《汶川抗震救灾纪录片从抗震救灾报道看媒体的社会职责》摘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报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可见,抗震救灾期间,节目播出的目的不是商业的、娱乐的、赢利的,而是公益性的,因此,抗震救灾的节目都应视为公益性节目,非常时期,广告、广告文艺、广告专题、综艺、音乐、娱乐等节目叫停,使得节目资料的需求量巨大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地震猝不及防,非常时期媒体如何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让人措手不及。

为九个专业广播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提供资源保障的节目资料如何发挥作用,令人深思。

非常时期,广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灾面前,广播是灾区人民接受信息最为方便快捷的媒体,是向灾区人民传播党和政府的救灾措施、传递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爱心关怀的重要渠道。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报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

各专业广播以抗震救灾为己任,连续多日打通各个时段进行特别直播,特别是交通广播连续三天开展“橙丝带”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听众踊跃参与为灾区募捐。

在搞好正面报道的同时,为了延伸媒体影响力,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经济、交通、戏曲、农村、旅游、My radio影视七套专业广播联合组织了《生死不离心系汶川》大型赈灾义演,派出在听众中有强大号召力的主持人与省内演艺界知名人士联袂演出,激发了更多听众的捐助热情,表达了中原儿女特别是河南广播人对灾区同胞的深情厚意。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向灾区人民紧急捐助收音机2万部,并派出一支志愿者车队前往灾区工作。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感召力,第一时间和河南慈善总会联合发起了《我们和你在一起》爱心捐赠活动,在郑州设置两个现场募捐点,听众踊跃捐款,三天收到社会捐款90多万元。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思考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思考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思考作者:郑黎明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10期摘要: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一次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的思考,本文以雅安地震为例,分析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功能,探讨媒体如何在灾难报道中坚持自身的责任。

关键词:灾难报道媒体责任雅安地震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发生的又一次震级大、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以后,各大媒体迅速出击,深入灾区现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方式进行了灾难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在重大灾难事件面前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一、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功能我们的时代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其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功能说”,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媒体作为灾难情况公布的平台,政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而灾难性报道的特殊性需要大众传媒的功能侧重于发挥以下功能:1、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功能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把关人”,时刻关注着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社会预警功能是通过搜集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供决策者迅速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和帮助公众对自身环境的了解来体现的。

雅安地震中,媒体对地震的迅速及时的报道,有利于政府迅速制定救援方针、开展搜救工作,也有利于灾区人民和社会公众对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

2、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功能传递信息是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而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其突发性、反常性、紧迫性和破坏范围大的特性,打破了正常社会系统的稳定。

而灾难事件的非常态性和反复性,往往会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骚乱。

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公众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加容易陷入恐慌和混乱。

因此,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真实、客观地让公众了解灾情的发生、发展情况非常重要。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然而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通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这个多灾的国家却经历了少有的系列灾难,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难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靠感,人民相信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不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发布消息,加强社会控制,增强民众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不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不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个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心,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个政府主导行为就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命令为灾难事故遇难的人民举行全国哀悼。

这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个民众都关注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媒体形象就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控制舆论,后来因为事件发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一)

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一)

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一)作者:朱小阳祝爱汝陈春敏摘要本文将从各新闻媒体报道中所显现出的历史意识、历史眼光以及肩负起时代赋予责任的自信三个角度,探讨媒体在“5.12”汶川地震报道中体现出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媒体历史责任感《现代汉语实用词典》对“历史”的解释为: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责任感”解释为: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态度。

按《现代汉语实用词典》的这种解释,“历史责任感”可以理解为:想做好对过去事实的记载这件事的态度。

新闻界常说:“今天的新闻即叫天的历史”。

而媒体就是这个今天新闻,明天历史的记录者。

媒体怎样做好这个记载,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

在新闻理论课程中我们也学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有历史责任感,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历史”,5月12日。

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史所罕见的灾难。

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无不彰显著浓厚的历史责任感。

现今社会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媒体在传播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要求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

因为“首凶效应”,信息传播的滞后会带来舆论上的被动,受众心理对信息的意向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舆论引导即使可以后发制人,往往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我国媒体及时、忠实地记录这个让亿万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个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时刻。

5月12日14:28,汶川大地震发生。

14:42,央视整个采编系统开始运作。

14:58,确定消息属实。

32分钟后的15点,正好是整点新闻时间,央视在头条播发口播新闻,只不过当时播的还是汶川发生7.6级大地震,15:10,四川方面的电话开始接通,央视最先连线重庆台记者,10分钟后,也就是15:20彻底调整正常节目,开始特别直播。

随后的直播是全天候的24小时直播,到目前为止共持续了半个月,将近400个小时。

这么大量的直播时数在被中国新闻界誉为“中国电视直播年”的1997年之后是没有过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说:“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汶川大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时限、规模和手段来看,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

从灾难新闻看媒体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论文

从灾难新闻看媒体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论文

从灾难新闻看媒体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摘要:人生在世,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难免会发生意外。

当灾难,特别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来临时,作为大众传播主体的新闻媒体应当如何报道和处理这些突发性事件。

与之紧密联系的媒体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问题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媒体,更应该以身作则,敢于揭露自身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寻求媒体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

本文通过中西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对比,以求给我国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如何维护社会责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商业利益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02-02当人类重大的灾难事件突然发生时,社会以及大众有强烈的之情欲望,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满足大众需求,同时也对传媒效益的实现有推动租用。

可以说,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及时与否,可以作为传媒是否从站在大众立场,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判断标准。

一、灾难新闻的概念界定(一)什么是灾难新闻所谓灾难新闻,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要求迅速、准确、有效,而灾难新闻的处理方式也有其特点,比如血腥、痛苦画面的处理讲究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等,其主要内容、报导角度、社会影响、国家限制等都与普通新闻有所区别。

正确报道突发性的事件,合理利用突发事件提升媒体形象与水平,能够让大众传媒获得平常时期难以产生的效果,开辟或扩大了自己的市场。

当然,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要时刻注意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统一才能实现双赢。

(二)国内外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现状1、西方媒体的灾难性事件报道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可谓“宠爱有加”,对这些关系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给予充分关注并及时报道。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存在差异性,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同一灾难事件或不同性质灾难时反应与表现自然不同。

而在国际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性质、定位、实力等都会集中体现出来。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当前媒体道德责任意识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当前媒体道德责任意识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当前媒体道德责任意识安克娴(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媒体传播与弱势群体》(05S JB860002)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克娴(3),女,山东单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摘 要:现代传媒不仅是社会的瞭望哨,而且还应该是社会道德的守望者。

汶川地震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其巨大的社会破坏力极易对社会秩序和公众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大众传媒必须以高度的道德责任意识,帮助政府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这是媒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份内应做之事”。

我国的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不畏艰险,克服各种困难,及时传播事实真相,关照生命,配合政府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显示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

关键词:汶川地震报道;道德主体;媒体道德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29-0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挑战着每一个生命,也拷问着新闻传媒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意识,即道德主体对与自身特定的角色和权能相联系的自己在道德上的‘份内应做之事’或‘当为没有做到份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它应当而且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自身所应担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和判断,其二是对自身道德责任之‘为什么’的深刻体认。

”[1]面对灾难、面对灾难造成的弱势人群,媒体一般能意识到这是个蕴含巨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富矿。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2]但媒体能否明确自己在道德的“份内应做之事”,意识到自身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就值得探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20作者简介:岳紫园(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岳紫园(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媒体在现代社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功能。

汶川大地震检验了新闻媒体履行上述社会功能的能力,抗震救灾取得了空前的伟大胜利,其中新闻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媒体从业者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其职业行为,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媒体;突发事件;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424(2009)022*******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媒体在其中承担着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等重要的功能。

汶川大地震不仅检验了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检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检验了中国媒体履行其社会功能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在这次地震灾难面前,新闻媒体的表现是优秀的,非常好地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客观报道的同时,传播了社会主义制度应对大灾难的优越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媒体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有人害怕危险而不敢深入灾区一线;有人在采访英雄时问出一些很愚蠢的问题;还有人为了抢镜头而干扰了救人,等等。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当认真总结本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清自身责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一、牢记社会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0[1]102。

突发事件关乎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危,被群众广泛关注。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0里获取各种关于事件的信息;而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信息及时告诉给人们。

与此同时,新闻传媒还要以缓解各方矛盾、降低社会恐慌及减少不良效应的扩展与传播为目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媒体与新闻记者要首先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党和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及其采取的政策措施,站在维护党的事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立场,来决定自己报道所应持的立场。

坚持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传统政治优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业者最高的行为准则,也是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中,正确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的一条指导原则。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媒体就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新闻纪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发挥新闻报道的环境监测功能。

有个别媒体为了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或点击率,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刺激性、轰动性,如在报道中过分夸大党和政府部门工作中的失误和党政官员的腐败;把镜头对准灾难、事故中的那些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场面;为了让报道取得/耸人听闻0的效果,有个别记者甚至不惜造假、贩假。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这些倾向,常常造成报道内容失控、细节报道失真,对正确引导舆论,对党和政府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说对于我们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那些问题、缺陷甚至毒瘤可以不揭露、不批评、听之任之,关键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持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揭露和批评。

如果在报纸上看不到大多数党政干部清正廉洁、立党为公,而满篇都是对阴暗面的揭露,人们就会感觉到党和国家没有希望;如果在荧屏上展示的都是灾难、事故中的那些血淋淋的场面,而不去记录党和人民众志成城与灾害和事故进行斗争的感人事迹,人们就会感到惊恐、无助,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

新闻媒体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还担负着舆论导向的重大功能。

实践证明,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始终把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

首先是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第11卷 第2期Vo.l 11 No .2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I TY2009年3月M ar .2009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只有平常/用功0到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对事件的性质、对事件将会产生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使突发事件的报道约束在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

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有条不紊地开展报道活动,担当起保障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阀0和/稳压器0。

二、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承担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协调功能新闻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协调功能0[1]103。

媒体的这种社会协调功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0,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它与那只/看得见的手0,即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相配合,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通过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深入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社会协调功能,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

新闻媒体要发挥社会协调功能,首先是要客观真实地报道突发事件。

这次全天候的、真实的灾情报道,大大提高了我国媒体在世界的公信力、在全球受众中的影响力,形成崇高的威望而赢得信任。

实践证明,敢于说真话,媒体公信力就有不可动摇的基础,这是媒体吸引受众的根本原因,也是赢得人民信任的前提。

当媒介发出救灾、捐献的动议时,受众毫不犹豫地响应,显示了我国媒介权威性的空前提高。

新闻媒体走到人民中去,反映他们的境遇,履行人民代言人的崇高责任,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表现。

其次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新闻的商业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但新闻工作者维护公平与正义,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职业操守及职业道德的宗旨是不变的。

必须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新闻真实性、忠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这样才能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不仅如此,新闻从业人员还要对新闻加以选择,为人们筛选、分析、提供信息,有些还进行解释或提出对策,因而新闻从业人员的眼光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正义感、同情心,以及善于观察,接近受众,敏锐发现公众视野以外的东西,等等。

新闻媒体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传递和建设功能,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因为媒体不但是文化价值体系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有的媒体都会传播价值体系,区别在于传播的是哪一种价值体系。

对于我们这个前进着的社会来说,不光要传递文化,而且还要建设新文化。

在我国,新闻媒体大都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特别是以各级党报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的是党和政府的立场,更应该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自觉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扬社会正义的旗帜。

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市场法则的制约,有些媒体从业人员对履行这一职责的思想认识并不是很到位。

有个别媒体在坚守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上流于空洞说教,但在对待各种错误思潮上却推波助澜,这种迷失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因为媒体从业者自身价值体系的迷失。

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则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一个机遇,各新闻媒体这次规模化的报道汶川地震,率先接触到这场灾难,从而也就率先地完成价值体系的升华,率先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在全民族的精神进步中走在了前面,很出色地行使了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功能。

在地震中被毁灭的是人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悲恸面前,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突显了出来,任何其他价值都显得微不足道。

媒体报道的重点使全国人民把心绪集中到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上。

每一个生命的陨没,都会深深地震撼人心。

在大灾难的关头所迸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也深深地震撼全国人的心,如敬礼娃娃、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众多的志愿者,等等。

通过对无数英雄事迹的报道,以及对抛下学生自己先跑的教师的谴责,媒体坚守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大地震使我们这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光明美好的一面表现了出来,在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正反馈,人性的光辉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弘扬了社会正气。

这是一次不期而至的自发地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实践,它所带来的成果必将长久地保持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0,承担着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和建设功能,这些功能的正常行使对于社会的稳定运行来说,至关重要。

总结这次在汶川大地震中履行这些功能的优秀表现,继往开来,新闻媒体应当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上述社会功能,应该珍惜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自律、自尊、自爱,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文化,自觉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1]吴文虎.传播学概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樊继轩]108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