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重点标注(精)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调整解读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调整解读
相比征求意见稿,《规划》愿景主要变化如下: 1)对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水平的要求有所降 低,为高端电动车辆发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预留
空间。 2)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由征求意见稿的
25%降至20%左右(与路线图2.0一致),发展目标趋 稳,不再激进的追求规模,更追求“质”的突破。若 按照路线图2.0预期的2025年汽车产销规模达3200万 辆,届时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将达640万辆。对于2035年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线图2.0基本一 致。
4)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销量不再设置具体目标,而 2025年的商业化落地目标一致。目前行业对智能网联 汽车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提出销量目标确实意义不 大。《规划》还提出,要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 通信融合发展、发展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等。
32
2021年 第 1-2 期 / 微信号 auto19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化应用
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 C-V2X终端新车 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
应用
装备率达50%
深度融合
总体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纯电驱动的 战略不动摇,且发展目标趋稳,即2025年新能源汽车 销量占比下调5个百分点至20%。
对比一些欧洲国家,如挪威提出到2025年新车销 售100%电动化,英国计划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 要达到50%以上……《规划》制定的目标颇为保守, 但这是基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引导 性目标。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7%, 2020年或将提升至5%,未来5年要提升至20%的占比, 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 上,难度可想而知。国家、地方层面通过加大投资和 补贴力度正向拉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必不可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

黑政发〔2010〕13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业经省政府第三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规划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对我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新能源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认清形势,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围绕资源条件,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握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在合理开发新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好资源条件,实现新能源开发及新能源装备、材料产业协同发展。

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要重点发展以下10个领域:一是做大做强风电产业。

要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的通知》(国能新能〔2009〕348号)要求,由省发改委组织开展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整合各家零散测风资源,集约规划风电并网,争取更多的风电开发空间。

要在东部、西部等全省风电主导开发区域内,按“十二五”发展目标,超前开展优质风电资源整合优化、电网接入、水土保持、环境评价、投资融资等相关前期工作。

要利用好优良风电资源,积极培育能够代表我省享有清洁能源份额且具有龙江特色的风电领军企业,积极支持地方风电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树立龙江风电企业的优良形象,提升风电企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是加快水电开发。

重点以内河资源为主,按照流域规划,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梯级、有序、滚动开发,重点加快呼玛河、牡丹江下游、海浪河干流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开发建设,同时加快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的小水电建设。

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能源和环保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把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我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20 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本规划中,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主要包括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内燃机汽车;替代燃料汽车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和压缩天然气(CNG)汽车。

(一)示范推广与产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基本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较强的试验检测和标准制定能力,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及关键原材料研发制造方面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示范推广取得进展,替代燃料汽车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一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形成了以天津清源、一汽丰田、一汽夏利等为核心的整车生产基地,其中天津清源是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目前,我市具备了年产2 万辆电动汽车和3 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生产能力;天津公交与比亚迪汽车合作的新能源大客车产业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具备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具备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研发生产能力,形成了以南开大学、电科集团十八所、天津化工研究院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拥有贝特瑞、东皋、力神、比克、捷威动力等关键原材料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EV、HEV、FCV的政策法规及标准

EV、HEV、FCV的政策法规及标准

EV、HEV、FCV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在汽油和石油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电动汽车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车的推广势在必行,而我们电动汽车未来的主要战略取向将是纯电动汽车,当前重点推进的是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

电动汽车是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和产业相互结合的产物。

由于电动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存在的优越性,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且在推广中遭遇到一些问题。

我国政府着眼长远,超前部署,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的自主创新。

“九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十五”、“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863计划。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如今还将电动汽车的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并逐步建立完善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使之法制化、体系化、标准化,促进电动汽车进入市场。

从国家的一系列积极扶持政策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

首先我将介绍国内近些年颁布的一些政策法规。

就我所了解的最近国家的政策有如下:2012年12月3日,工信部对初步确定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予以公示。

从名单上看,本次25个项目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涉及江淮汽车、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等多个汽车上市公司。

2012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决定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

权威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权威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龙源期刊网
权威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作者:贾翔
来源:《汽车纵横》2012年第08期
今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于6月28日发布实施。

这是以国务院名义批准印发的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规划。

编制《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部署。

《规划》从2010年5月开始起草,到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是整整两年。

在此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针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行业标准、充电设施和售后服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广泛听取了企业、研究机构、专家、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和修改,大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逐渐取得了共识。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级法规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级法规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级法规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为了规范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级法规。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

首先,我国制定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于2004年出台,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该政策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发展汽车产业的目标,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加强产业链协调等措施,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次,我国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于2012年发布,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

该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并制定了政策措施来支持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如加强研发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调、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等。

随后,我国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工作方案》,该方案于2019年发布,旨在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该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000万辆的目标,并制定了政策措施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购置、充电设施建设等,如推动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完善充电设施建设标准等。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道路机动车辆排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2000年颁布,旨在防治道路机动车辆排放的污染物。

该法明确了车辆排放标准、车辆尾气治理、车辆检验等方面的要求,强化了对车辆排放污染的监管和控制。

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05年发布,旨在加强对汽车质量的管理。

该条例规定了汽车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强调汽车制造企业应加强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设立召回制度,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于2017年发布,旨在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该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包括加快自主品牌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1.26•【字号】新政发〔2022〕12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能源,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发〔2022〕12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1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2年1月26日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贯彻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区优势电力资源转换,有效促进以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深化电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为方向,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高效、智慧便捷、融合开放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圈,为我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策支持。

着眼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和我区推广应用实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布局、快慢充电结合的方针,适度超前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服务平台,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和应用环境。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重大项目表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重大项目表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 车间及产房23100平方米,建设一条2米宽的分步双向拉伸湿法隔膜生产线,购置生产、检测及 股份有限公司 公用工程设备80台(套),形成年产4500万平方米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能力。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0.4GWh/年至1.6GWh/年的生产线扩建和动力电池技术开发及优化两方 惠州比亚迪电池有 面。生产线建设主要为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技术开发包括:(1)单体动力电池开发; 限公司 (2)动力电池模组及系统开发;(3)热、电及结构一体化集成设计;(4)规模产业化工艺 研究和优化。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525台(套),建设4条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形成年 有限公司 产1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 TCL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项目改造面积8492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196台(套),建设2条锂离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 线,形成年产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1500万安时,智能BMS管理系统3000套的生产能力。
50000
2010-2013
续建
东莞
7320 1500000 280000
2011-2014 2011-2013 2010-2015
新建 新建 续建
16
12400
2011-2013
续建
广州
17
19800
2012-2014
新建
揭阳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5000 10000 8262 10000 30000 98000 75168 30000 100000 15000 7000
2011-2014 2010-2013 2011-2014 2011-2014 2011-2013 2010-2013 2009-2014 2010-2014 2011-2013 2011-2013 2011-2013

氢能源发展现状研究以及建议措施

氢能源发展现状研究以及建议措施

氢能源发展现状研究以及建议措施我国氢能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外氢能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燃料电池产业更是成为各地布局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顶层设计是产业导入期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我国氢能发展正处于从示范运营到商业化扩张的过渡阶段,顶层设计呈现出国家引导信号充分释放、地方规划布局百花齐放的特征。

(1)国家层面:政策导向逐渐由技术储备走向产业化集成“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氢能发展政策主要以引导技术储备为导向。

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入先进能源技术,提出重点研究高效低成本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经济高效氢储存和输配技术、燃料电池基础关键部件制备和电堆集成技术、燃料电池发电及车用动力系统集成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国氢能发展政策逐步由引导技术储备过渡到了引导产业化集成,将发展氢能纳入了高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能源发展战略的“版图”。

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将氢开发与利用纳入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产业要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基础材料纳入重点创新方向。

2014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明确对于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且加氢能力不低于200公斤的新建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奖励400万元/座。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燃料电池汽车被写入氢能的重点应用领域和先进装备制造业。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氢能发展政策站位更加明确、路线更加清晰,上升到了能源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

(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最新)

(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最新)

(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最新)加快培育新动能是贯彻落实“五新战略”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X 积极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全省追赶超越提供重要支撑。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X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调研组赴X 高新区沃特玛、天臣、星美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势已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所需。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风气,传统汽车领域向新能源汽车转变已成为业内“深刻认识”的趋势。

据了解,欧美国家宣布拟于2025-2035年逐渐禁售传统能源汽车,发展中国家也宣布将在2030-2040年陆续退出传统能源汽车市场。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持续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据统计,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和总销量分别达到51.9万辆和50.7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分别完成产销量42.5万辆和41.1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完成产销量9.4万辆和9.6万辆。

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在眼前。

——我省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

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是仅次于浙江、天津、广东、上海,全国第5个颁布省级新能源汽车地方发展规划的省份。

2016年,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X实施意见》,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制造2025>X实施意见》中14个重点培育的领域之一,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时间,落实负责部门和建设地,形成了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完全版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完全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T10电动汽车工作组权威文件:《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面对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急迫形势,节能减排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传统汽车技术快速提升和汽车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双重挑战,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

如何有效地选择“过渡”和“转型”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汽车工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009年7月11日,在中国汽车T10峰会上,T10企业负责人确定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总战略:既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又要重视电动汽车;明确了汽车行业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积极引领,联合行动、突出重点、创新发展。

会议同时提出了《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决定设立T10电动汽车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组,开展电动汽车调研工作。

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各种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各类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2010年1月,T10电动汽车工作组撰写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分别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形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简述、国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我国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综合分析、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现状与发展研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政策分析、国内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建议等十个部分,全面提出和论述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指导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的建议。

该报告为国家确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为了让更多的业内外人士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工业报社将从本期开始,联合推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系列报道,将分成10期向读者摘要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由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组织上千名专家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正式发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行业组织,也是国家制订汽车产业规划的重要智囊机构。

《路线图2.0》发布之后,将给中国面向2035年新能源汽车规划研究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十四五”科技规划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换言之,看懂《路线图2.0》就是看懂了我国汽车产业未来15年的关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根据《路线图2.0》,到2025年,我国混动新车在传统能源乘用车中的占比将达到50%以上。

届时,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总销量的20%左右。

而中汽协统计2019年,我国汽车累计销量为2576.9万台,按照这个水平,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515万台。

在智能化上,国内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即部分自动驾驶汽车和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将占汽车年销量的50%以上,HA级汽车(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V2X终端新车装备率达50%。

到2035年,节能汽车全面混动化,混动新车在传统能源乘用车中占比达到100%。

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汽车市场主流(占总销量的50%以上)。

智能化上,各类网联式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实现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2035年是关键节点六大发展目标公布由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整个汽车行业1000多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于今天上午进行了正式发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在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开幕式上就《路线图2.0》的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做了介绍。

《路线图2.0》确认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评估了技术路线图1.0自2016年发布以来的技术进展和短板弱项。

以2035年为节点,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1、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前景1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和企业的共识。

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10%,即汽车增量中电动化的比例超过10%,预计到2025年会突破30%。

美国、欧洲等的渗透率也在增长,特别是北欧,挪威电动汽车的新车销售占比已接近100%。

当然,各国电动化的技术路线不一样,如中国以纯电为主,欧洲以插电为主,日本则以弱混为主。

2中国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领跑地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至少700万辆,乐观估计为900万~1000万辆。

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也就几年时间,这个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最。

新能源汽车当前的保有量、增速以及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在过去难以想象。

以动力电池为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池装机量将达到600GWh。

3中小城市与农村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过去,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往往选择燃油车。

进入电动化高速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很有可能是新能源车。

因此,未来3~5年,继大型城市之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点,并成为市场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减排、改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机动化出行发挥巨大作用。

4中国电动汽车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2021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水岭。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财政补贴将全部退出,所有车企将处于同一政策起跑线,竞争会更加激烈。

补贴退出后,新上市的车型也会扎堆出现,特别是外资品牌车型。

2022~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新车型、新品牌扎堆涌现的阶段。

与过去10多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特点不同,未来市场竞争将进入真正的大浪淘沙阶段。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2016-2020年_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2016-2020年_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行业拥有各类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7家,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5万辆的生产能力;零部件企业20多家,产品覆盖动力电池及材料、电控、充电设备等,其中动力电池产能4亿安时;有74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省政府成立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加强督促协调,落实补贴资金,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稳步推进。

全省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达1.5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3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千辆,总量位居全国第九位,70%的新能源汽车用于公共交通领域,预计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30亿元。

但总体上看,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龙头企业;整车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滞后;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难以构成有效支撑;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缺乏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整体上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二)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召开六次会议研究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

《中国制造2025》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重点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

国务院印发《2012-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2012-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2012-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2年第8期
2012 年6 月28 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2012—2020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是: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主要目标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 万辆;到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 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 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全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全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2—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

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燃料电池汽车政策点评:示范应用政策推动全产业链发展,销量有望于2025年前后爆发

燃料电池汽车政策点评:示范应用政策推动全产业链发展,销量有望于2025年前后爆发

1、示范应用政策有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本次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能源局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支持方式,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核定并拨付奖励资金。

二是示范内容。

示范城市群应找准应用场景,完善政策环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

三是示范城市群选择。

采取地方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方式确定示范城市群。

鼓励申报城市群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强强联合,自愿组队,取长补短。

四是组织实施。

示范城市群应确定牵头城市,明确任务分工,强化沟通协调,统筹推进示范。

在支持方式上,由原来的购置补贴转为“以奖代补”形式的产业链扶持,并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在奖励金额上,新政策采取了积分评价体系,包括整车、零部件、氢气系统等环节,具体测算如下表。

其中整车部分对于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货运车辆总质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倾斜,零部件方面对于电堆、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零部件给予奖励,氢能供应方面对于成本、清洁能源、运输半径等予以倾斜,整体上鼓励燃料电池重卡、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以及清洁、便捷、低成本的氢能供应。

图表1. 新政策下各环节积分情况整车 功率 功率折算 质量调整 20202021 2022 2023 说明1.3 1.2 1.1 0.9 系数逐年下降乘用车50kW 1.0 11.30 1.20 1.10 0.90 Y=(p-50)×0.03+1;p≥80时,Y=1.9 80kW 1.9 12.47 2.28 2.09 1.71轻中型货车、中小型客车50kW 1.0 11.30 1.20 1.10 0.90 Y=(p-50)×0.02+1;p≥80时,Y=1.6 80kW 1.6 12.08 1.92 1.76 1.44大型客车 50kW 1.0 11.30 1.20 1.10 0.90 Y=(p-50)×0.03+1;p≥110时,Y=2.8 80kW 1.9 12.47 2.28 2.09 1.71 110kW 2.8 13.64 3.36 3.08 2.52重型货车(12-25吨) 50kW 1.0 1.01.30 1.20 1.10 0.90 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大于80kW 的货运车辆,最大设计总质量12-25(含)吨按1.1倍计算,25-31(含)吨按1.3倍计算,31吨以上按1.5倍计算80kW 1.9 1.12.72 2.51 2.30 1.88 110kW 2.8 1.1 4.003.70 3.39 2.77 重型货车(25-31吨) 50kW 1.0 1.01.30 1.20 1.10 0.90 80kW 1.9 1.33.21 2.96 2.72 2.22 110kW 2.8 1.34.73 4.37 4.00 3.28 重型货车(31吨以上) 50kW 1.0 1.01.30 1.20 1.10 0.90 80kW 1.9 1.53.71 3.42 3.14 2.57 110kW 2.8 1.55.46 5.04 4.62 3.78 零部件 (分/辆) 2020 2021 2022 2023 说明电堆、双极板 0.20 0.20 0.20 0.20 每款产品在示范城市群应用不低于500台套,产品实车运行验证超过2万公里,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 膜电极、空气压缩机、质子交换膜 0.25 0.25 0.25 0.25 催化剂、碳纸、氢气循环系统 0.30 0.30 0.30 0.30 最高合计 2.05 2.05 2.05 2.05 氢气系统 (分/百吨) 2020 2021 2022 2023 说明 标准 7 6 4 3成本 1 1 1 1 成本达标清洁 3 3 3 3 每公斤氢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5公斤 运输1 1 1 1运输半径<200km资料来源:工信部、中银证券我们可以大致测算补贴的变化情况。

新能源汽车 进入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 进入发展新阶段

COVER STORY封面新能源汽车锋芒显露 助力高质量发展2020年11月20日,广州车展开幕,国内外参展车企展车总数达980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42辆,占比近15%。

此外,在10月落幕的北京车展共展示了785辆车,其中有160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

更早一些的成都车展上,也是新能源车型扎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近年来,各国因为能源战略、节能减排等压力,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带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加速发展阶段,市场迎来井喷式爆发。

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交量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超过了480万辆,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经历了10多年的起伏波澜,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正在进入全面市场化的转折点。

政策支持:主要驱动力不可否认,政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每出台一个相关政策,市场就会产生快速的连锁反应。

2006年年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浮出水面,该纲要的出台也正式否决了中国发展柴油车的可能性。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出台,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而上一年中国仅出售5579辆纯电动车。

2016年1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重点省市,在2016—2020年,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本地区新增及更新的汽车总量比例不低于3%、4%、5%、8%、10%。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2-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目标值标准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普通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

但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燃料经济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

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

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

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

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

到2020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和普通混合动力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善。

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三、主要任务(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汽车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

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汽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以及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

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技术研究。

2、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

开展燃料电池电堆、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

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在纯电驱动模式下行驶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循环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

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基础进行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主要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

鼓励有关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取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2011年底前出台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实施分阶段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到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

建立基于车型燃料消耗量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奖罚机制。

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2、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

在有关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在试点示范工作中重点开展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

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