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保国教授

合集下载

填料精馏塔实验性能测试及计算机绘图

填料精馏塔实验性能测试及计算机绘图

第8卷 第6期 2008年3月167121819(2008)621620203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Science Technol ogy and Engineering Vol .8 No .6 M ar .2008Ζ 2008 Sci .Tech .Engng .化工技术填料精馏塔实验性能测试及计算机绘图王增英 熊双喜3(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临海317000)摘 要 对废液中各浓度乙醇的回收再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对各浓度乙醇精馏过程中的不同实验条件进行了初探,得出了塔釜加热温度、塔釜液浓度、回流比等实验条件与塔顶产品浓度之间的关系,并用计算机绘制了图表,确定一组最优的实验条件。

关键词 精馏 乙醇 回流比 塔顶产品浓度中图法分类号 T Q028.31; 文献标志码 B2007年11月29日收到第一作者简介:王增英(1984—),女,吉林省安图县人,E 2m ial:Lu 2osha mengde@ 。

3通信作者简介;熊双喜(1953—),男,副教授。

湖南道县人。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化工产品,也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在电子工业中用作清洗剂,制药工业、涂料及黏合剂中作为溶剂或燃料,用量大。

通过填料精馏塔对低浓度乙醇的提纯是化工工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提纯过程中精馏塔的很多参数都需要确定与优化。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由计算机绘图找出最优一组实验参数,在这组参数下进行提纯将会节约大量能源。

同时又可随着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原料与产品的纯度要求不断提高,沸点相近的溶剂混合物组分的分离日益增多,低浓度乙醇无法满足各个方面要求,且在工业生产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低浓度乙醇,所以低浓度乙醇的提纯和回收再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已十分活跃〔1—3〕。

1 实验部分1.1 实验装置(图1)图1 填料精馏塔过程示意图本实验装置的主体设备是填料精馏塔、θ环不锈钢填抖。

配套有冷凝器2回流头、蒸馏瓶、电磁铁—时间继电器、电热包、加料管、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TK 控温仪表等。

第七届《铁道学报》编辑委员会

第七届《铁道学报》编辑委员会

第七届‘铁道学报“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傅志寰原铁道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中国铁道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卢春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工程院副院长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㊁中国铁道学会顾问副主任郑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㊁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余邦利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㊁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康高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总监㊁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马福海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㊁秘书长赵国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㊁科技和信息化部主任周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先东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红旗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辉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㊁总工程师夏国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永才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稼琼北京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国建华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荣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玉峰华东交通大学教授丁树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罗庆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于兴义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岳祖润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马云东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周炜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德‘铁道学报“执行主编㊁副教授周华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来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周孝文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孟钧中南大学教授周诗广中国铁道学会正高级工程师王保国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练松良同济大学教授王清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赵勇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喜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春雷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富章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赵海宽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韦皓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荆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叶阳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荣朝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申瑞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胡所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田长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钟章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朱颖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施卫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伍军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闻映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大成清华大学副教授秦顺全中国中铁大桥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小玲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刘为群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聂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林芽华东交通大学教授贾洪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刘洪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夏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汤友富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钱清泉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米隆国家铁路局正高级工程师倪光斌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孙守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飞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树礼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徐瑞华同济大学教授严贺祥国家铁路局正高级工程师奚国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杜彦良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宁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高自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孟刚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唐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夏苗中南大学教授凌贤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群湛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黄欣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杨子江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黄桂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杨绍普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黄殿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何世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盛黎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余志武中南大学教授寇宗乾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余祖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梁文灏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钢同济大学教授彭其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张苑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董勇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大勇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蒋再秋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卫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韩伯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志方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曾宪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志辉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谢步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新宁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雷晓燕华东交通大学教授陆兴大连交通大学教授蔡伯根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陈宏伟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蔺鹏臻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陈秉智大连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剑云华东交通大学教授J u n y i Z h a n g P r o f e s s o r,H i r o s h i m aU n i v e r s i t y,J a p a n 陈湘生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X u e s o n g Z h o u P r o f e s s o r,A r i z o n a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U S A。

湖南工学院历史沿革

湖南工学院历史沿革

湖南工学院历史沿革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人机工程学的着眼点研究人与机的关系,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立足点放在安全上面,对在活动(含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生存活动)过程中的人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它作为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的分支,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并与以安全为前提、以工效为目标的工效人机工程学并驾齐驱,而成为安全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我校于1984年在国内首家开设《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1984年,我校欧阳文昭教授自编了讲义《人—机工程概论》,并对首届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1982级)讲授。

此讲义仅介绍了人体尺寸测量、人的反应特征、人体生物力学概况及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

1984年底,欧阳文昭教授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学术观点,并于1985年在全国第二届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科体系的探讨》一文,依此体系扩展教学内容,在《人—机工程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力学与人的生理测量部分,增加了不同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的反应时间与反应速度及与显示器设计的关系,补充了人体生物力学内容,所形成的讲义署名为《安全人机学》,在1986年春季为83级安全工程专业授课时使用。

1986年秋,对《安全人机学》作了大量的补充与修改,署名为《安全人机工程》(讲义),增加了人的安全心理学和人机匹配方面的内容。

此讲义作为84级安全工程专业与工业卫生工程专业学生的“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教学之用。

1987年秋再做一些修改后铅印成书,署名为《安全人机工程学》(内部发行),该书获1989年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1988年至1990年,在《安全人机工程学》(内部发行)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可靠性、机的可靠性、人机系统可靠性、人的传递函数等内容,并修改了学科体系方面的内容,侧重介绍了安全人机工程学与工效学的相互关系,于1991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安全人机工程学》教材。

会议程序与指南

会议程序与指南
10:10-10:30 10:30-10:50 10:50-11:05 11:05-11:20 11:20-11:35 11:35-11:50
秦冬冬 高凤凤
徐林 易清风 李莎莎
α-Fe2O3 纳米薄膜的 西北师范大学 合成及光解水的应用
Electrochemically 太原理工大学
Switched
7
北京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上海有机所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n-Bu4NI 诱导的 C-N,C-O 串联反应
合成吲哚啉
15:35-15:50 茶歇(15 分钟)
15:50-15:15 15:15-16:40 16:40-16:55 16:55-17:10 17:10-17:25
主持人:褚友群 蔡称心
单位
8:30-8:55 8:55-9:20
9:20-9:35 9:35-9:50 9:50-10:05
主持人:曾程初 朱英红
陈胜利 蔡称心
许文林 金葆康 陈松
基于金属大环分子
的氧化还原电催化
研究
Chemical Nature
of Catalytic
Active Site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原性能研究
17:25-18:00 专家问答与自由交流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18:30-19:30 晚餐,用餐地点:聚贤堂/回味堂自助餐
时间:2016 年 7 月 24 日下午交流内容 地点:云安会堂二楼六号会议室
电极材料与工业电化学专场
时间
报告人
报告题目
单位
14:00-14:25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协会会员名录2013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协会会员名录2013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员名录顾问委员会:田昭武院士厦门大学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杨裕生院士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衣宝廉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汪继强教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副主任: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委员(按拼音排序):艾新平(武汉大学)陈军(南开大学)陈红雨(华南师范大学)陈国华(香港科技大学)高学平(南开大学)高学锋(上海德朗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何向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胡国荣(中南大学)胡信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来小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廖世军(华南理工大学)刘兆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潘洪革(浙江大学)齐志刚(武汉银泰科技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沈辉(中山大学)唐致远(天津大学)汤卫平(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王保国(清华大学)温兆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魏子栋(重庆大学)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夏保佳(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所)夏定国(北京大学)夏永姚(复旦大学)杨晖(南京工业大学)杨勇(厦门大学)尹鸽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华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张世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金保(厦门大学)赵正威(中聚电池研究院)郑军伟(苏州大学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秘书长:刘彦龙(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程立文(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秘书)沈佳妮(上海交通大学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会议组织委员会:马紫峰、杨军、杨立、章俊良、王久林、原鲜霞、廖小珍、努丽燕娜、李磊、尹屹梅。

2006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2006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叶俊扈志明陆玫谢金星
数学系
32
大学物理系列课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化
陈信义刘凤英路峻岭王凤林安宇
物理系
33
构建化学实验课平台,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李兆陇阴金香麻英尉京志张四纯
化学系
34
国际化高层管理培训创新模式探索
薛镭李剑青陈涛涛谢滨李明志
经管学院
35
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管理能力培养——公共管理教育中电子政务类课程与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李景虹丁廷桢张新荣李艳梅沈德忠
化学系
30
职业发展中心(CDC)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章武毛东辉陈芳董平王奕曙
经管学院
31
清华大学MBA招生面试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仝允桓郭钊钱小军周光田明
经管学院
32
推动技术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张帏姜彦福
经管学院
33
秉承清华精神,加强研究创新,创建有高校特色的干部培训模式
人事处
5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建设
马瑛珺周立柱王志英蒋宗礼钱德沛
清华大学出版社
(*)
54
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完善社会实践体系,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
唐杰黄晓霞向辉匡辉黄晟
研究生工作部
55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选拔培养国防建设高层次人才
赵伟郭钊杨静屠中华王钰
研究生院
56
胡鞍钢杨燕绥王有强刘辉孟波
公管学院
34
维护清华声誉、明确指导思想、规范培训机制、取得良好效益
周茂林张乐燕王耀山王勇冯华玉
人文学院
35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探索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杨毅,王保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本文利用随机顺序添加算法(Random Sequential Addition, RSA)建立中空纤维膜组件壳层三维几何模型,研究膜组件壳层复杂结构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特征,进行组件壳层流动的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高雷诺数有利于组件壳层传质。

较低的填充密度下,组件壳层对流作用明显,有利于减少死区,充分利用膜接触面积。

另一方面,增加填充密度有利于提高相际接触面积,但会降低对流在传质中的作用,并造成成本的提高和膜丝表面积的浪费。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传质;填充密度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中空纤维膜组件壳层的复杂几何特征给研究其中的流体流动造成了很大困难。

然而,液体在膜组件壳层的流动状态对组件的分离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对其的定量描述是组件及相关过程设计的重要步骤。

目前定量描述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分离性能主要有数学模型和经验关联式两种方法。

前者利用的数学模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I. 只考虑单根膜丝及其内部(管层)流场分布的模型[1-5] II. 只考虑单根膜丝并考虑其内侧和外侧(管层和壳层)流场分布的模型[6] III. 考虑膜丝规则分布的膜组件的壳层流场分布的模型[7,8];IV. 考虑膜丝随机分布的膜组件的壳层流场分布的模型[9-12]。

数学模型法大多基于简化的几何特征及流动状态假设,无法体现壳层的沟流、死区以及湍流等重要因素对组件分离性能的影响。

另一种研究思路是建立特定类型膜组件的经验关联式。

然而就膜组件的几何特征而言,文献中存在的关联式适用范围较小,对其应用造成很大的局限[13]。

计算流体力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方法研究壳层流动时遇到的问题。

但是,由于能够体现中空纤维膜组件壳层复杂结构特征的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较为困难,尚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膜组件壳层流动的报道。

双极膜分离技术及应用进展_马洪运

双极膜分离技术及应用进展_马洪运

近发生,水解离速度的增加由于双极膜界面的高电
场作用于质子的转移反应,遵循经验方程,见式
(7)[18]。
kd
=
kd0
exp
⎡α F ⎢⎣ RT
E
⎤ ⎥⎦
(7)
式中,α为反应区特征厚度,α≈10−10m。
化学反应模型解释了水分子在阴离子交换膜上
更容易解离的现象,但是基于式(7)通常参数的计 算[10], kd / kd0 ≈20,与 SWE 模型计算值有很大差 异,该模型无法为电场存在下水分子高的速率分解
领域等。分析了双极膜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双极膜在水解制氢、液流电池方面的应用前景。
指出双极膜将朝着与传统化工过程、新型液流电池等系统集成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多种化工应用领域的
重要组件。
关键词:双极膜;电渗析;水解离;液流电池
中图分类号:TQ 02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3)10–2274–06
I = F (α H+ + αOH− )2 V 2 kδ 3
(8)
式中,αH+ 、 αOH- 分别为 H+和 OH−的活度;δ
为中性层厚度;k 为无电场下水离子组合速率常数。
该模型适用范围较小,很多无中和层的体系无法适
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处理更加复杂的实际双极膜电渗析问题,最
近 Saremirad 等[20]研究了双极膜表面溶液平均剪切
式(2)[13]。
kd

(2
/
1
−3
π)2 (8b) 4
1
exp[(8b)2 ]kd0
(2)
根据式(2),并假设在 1 V 电压作用下,双极 膜的电场强度将达到 107~109 V/m,若电场 E=108 V/m,代入式(2),得到 kd / kd0 ≈107,表明在外加 电场作用下,水解离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疼痛科独立之痛

疼痛科独立之痛

疼痛科独立之痛2007年7月16日是中国疼痛医学史上值得牢记的一天:卫生部签发了“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

根据文件规定,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可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的诊疗服务。

<BR><BR> 然而,领到了“准生证”的疼痛科,其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疼痛和麻醉的关系始终没有扯清。

深究疼痛学科的起源和发展,结合目前我国疼痛治疗领域的现状,卫生部的决定更像一把双刃剑。

<BR><BR> 给疼痛科“正名”<BR><BR>文件下发之前,全国各地已有几千家医院开展疼痛治疗的业务。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主任倪家骧教授介绍,已有的模式以门诊为主,并且94%的疼痛门诊由麻醉科建立。

对此,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认为,正是由于没有独立的疼痛科才严重阻碍了疼痛医学的发展,因此建立疼痛科迫在眉睫。

他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独立的疼痛科的必要性。

<BR><BR> 首先,有利于专门从事疼痛治疗工作的医生的职称晋升。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一个致命的内部矛盾逐渐突出:由于从事疼痛专业的医生要拿出主要精力钻研疼痛业务,难免对原来的(麻醉科、骨科等等)业务有所疏远,而晋升职务时仍然要考核原有专业的水平,以致晋级发生困难。

特别对年轻医生,这一矛盾逐渐突出,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惟一的解决办法是成立疼痛医学专业,使疼痛医师放心大胆钻研业务,成为疼痛医学的专门人才。

<BR><BR> 目前,他自己所带的几个研究生正经历着这样的困惑。

虽然读的是麻醉学的学位,但平时从事的业务却是疼痛学。

<BR><BR>其次,建立独立的疼痛科,有利于科技项目申报等需本专业专家评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疼痛学科的建制,所以疼痛科医生在遇到申报科研课题等问题时经常会面临尴尬的局面。

高稳定碱性离子膜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高稳定碱性离子膜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a lot of novel molecular design for alkaline membrane materials of highly
chemical stability. This review is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alkalin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and the
Key words: alkalin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lkali resistance; polymer backbone; cationic group; fuel cell;
water electrolysis
收稿日期:2021-01-08
修回日期:2021-03-13
通信作者:王保国(1965—),男,博士,教授,bgwang@
第一作者:徐子昂(1996—),男,博士研究生,xza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B1505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76154)
membranes
XU Ziang, WAN Lei, LIU Kai, WANG Baoguo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Energy conversion and energy storage processes based o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alkaline ion
membranes) are very important, including alkaline membrane fuel cells, alkaline membrane electrolysis of water to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贾志军;宋士强;王保国【摘要】液流电池技术利用流动的电解液作为电化学储能介质,适合于进行大容量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与储存.液流电池通常具有寿命长、效率高等技术特征,在平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以及微型电网、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液流电池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概述了目前逐渐具备工程实施能力的全钒液流电池体系,分析了液流电池新体系的研究开发状况,指明了它们各自需要进行技术突破的重要问题,最后展望了金属/空气液流电池的技术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2(001)001【总页数】8页(P50-57)【关键词】规模储能;液流电池;可再生能源;氧化还原电对【作者】贾志军;宋士强;王保国【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21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能源供给和消耗矛盾日益突出。

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若解决不好,将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1-5]。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给能力,还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但是,太阳能、风能的波动性、间歇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严重制约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

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非稳态特性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大规模应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关键环节。

液流电池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高效电化学储能(电)技术,通过反应活性物质的价态变化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与能量存储。

在液流电池中,活性物质储存于电解液中,具有流动性,可以实现电化学反应场所(电极)与储能活性物质在空间上的分离,电池功率与容量设计相对独立,适合大规模蓄电储能需求[1]。

全钒液流电池的质子传导膜研究

全钒液流电池的质子传导膜研究

将 S S和 P D A V F按 一定 比例 混合 , 按 一定 配 并
比添 加溶 剂二 甲基 亚砜 ( MS ) D O .将 物料 水 浴 加 热 溶解 , 之后 在玻 璃板上 刮膜 , 溶剂 挥发 之后便 形成 了
缓; 当其含量达到 3 %时, 0 质子传导膜的面电阻可
以降 到 22 ・CI .2Q l T.质 子 传 导 膜 的 导 电 能 力 由
S S中 的磺 酸 钠 基 团起 作 用 J 随 着 S S含 量 增 A , A
收 稿 日期 : 0 9—1 20 0—1 9
基 金 项 目 :国家 83项 目(0 7 A 5 2 5 6 20A 0Z4 )
作 者 简 介 : 平 (9 5一), , 建龙 岩 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子 传 导 膜 的 制 备 , mm : 刘 18 男 福 硕 主 质 E lP—l 0 @ m i .s gu .d .n 王 保 国 i4 u a stnh a eu c ; l i
第2 8届 全 国化 学与 物 理 电 源 学术年会 论文选 ・ ( 上 增刊)
文 章 编 号 :t0 5 6 (0 9 s — l5一o 0 0— 4 3 20 ) 1 0 1 2
全 钒 液 流 电池 的 质 子 传 导 膜 研 究
刘 平,青格乐 图,范永生 ,徐冬 清,王保 国
(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 北京 10 8 ) 00 4
解 质溶 液 中不 同价 态 的钒离 子 隔绝 在膜 两 侧 , 且 而
质子传导膜面电阻使用电化学工作站的交流阻
抗 法测 量 ; 学稳定 性 使用 Fno 剂 进行 氧 化 化 et n试
测试.
还 起着 传导质 子 、 成 电池 内电路 、 形 降低 电池 内阻 的 作 用 .近年 来 , 业 化 的质 子 传 导 膜研 究 开 发 发 展 商 较 快 .目前 已经 有 多 种 商 业化 膜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其 制 膜材 料 、 法 都 大不 相 同.本研 究 介 绍 了一 种 高 方

电化学基础_电极过程动力学_马洪运

电化学基础_电极过程动力学_马洪运
ij
2 z2 j F ADjC j RT x
式中, E s 为标准电极电势, Co 为氧化态物质 浓度, CR 为还原态物质浓度。 在电极动力学方面[5],本次讲座重点讨论电流电势关系。对于在电极界面上发生单电子单步骤的 O 和 R 相互转化反应,O ne R, 其净反应速率为
v v1 v1 k1C( k1CR (0, t ) O 0, t) i1 i1 i (8) nFA nFA
图1 Fig.1 电极过程中的五步基本历程 Five basic steps in a electrode process
1
电极体系中的传质过程
液相电解质中传质过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5]: 对流、扩散和电迁移。不同的体系中通过以上一种 或几种形式完成从溶液主体到电极表面的电活性物 质传递过程。 [4] 1.1 对流 对流传质的形式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形式。所谓自然对流是指溶液体系由于局部浓度、 温度的不同引起密度差异产生的对流。强制对流通 常是由外加搅拌的作用引起的。 通过对流引起物质的流量 J(单位时间通过单 位横截面积的物质的量)为
268 年


科 学



2013 年第 2 卷
应速率的关系, 建立了 Butler-Volmer 电极动力学模 型 , 结 合 Arrhenius 的 结 论 , 从 理 论 上 建 立 了 Butler-Volmer 公式,并在特定条件下推导出 Tafel 经验公式。 在此基础上, 从 1940 年开始, 电极动力学这门 学 科 快 速 建 立 起 来 。 苏 联 Alexander Naumovich Frumkin(Алексáндр Наýмович Фрýмкин)通过分 析电极和溶液的净化对电极动力学的影响实验, 研 究了双电层结构和吸附与电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 关系[1]。Heyrovsky 创造了滴汞电极分析电化学动 力学的极谱分析法,系统地进行大量的“电极 / 溶 液”界面分析实验,并于 1959 年获诺贝尔奖[2]。 至 20 世纪 60 年代, 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 及实验测试方法逐步建立起来, 尤其是电化学测试 技术, 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突飞 猛进。 目前, 随着人们对电极过程中新概念以及新实验 手段认识的逐步深入,电极过程已在化学工业、能源 领域、材料科学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中发挥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所谓电极过程是指发生在电极与溶液界 面上的电极反应、化学转化和电极附近的液层中传质 作用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3]。 如图 1 所示, 一般来说, [4] 电极反应的基本历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 (1)反应物向电极表面传递过程,即电解质传 质步骤。 (2)反应物在电极表面或表面附近的液层中转 化过程,即“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如反应物在 电极表面吸附或发生化学反应。 (3)反应物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过程。 由于该过程电子转移引起的氧化或还原反应遵守法 拉第定律,所以该过程称为法拉第过程。 (4)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或表面附近的液层中 转化过程,即“随后的表面转化步骤”。例如,产 物的脱附或发生其它化学变化。该步骤与第(2)步 过程中的脱附与吸附过程等均属于非法拉第过程, 虽然无电荷通过界面, 然而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可 以随电势或溶液组成的变化而改变,外部电流可以 流动。 (5a)生产新相产物过程,如气体或固体。 (5b) 产物在电解质中传质步骤, 产物从电极表 面向溶液主体中传递过程。 因此,组成电极反应的主要单元步骤可以归纳 [4] 为 :传质过程、电化学过程以及表面转化过程。

高分子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系数的预测

高分子聚合物中溶剂扩散系数的预测

引!言
溶剂小分子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 扩 散 广泛 存 在 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 E 迄 今 为止 # 人 们已
W W SaW UaW T 收到初稿 #V W W SaW YaV U 收到修改稿 E !!V 联系人 ! 王保 国 E 第 一 作 者 ! 吕 宏 凌 ! # 女# 硕 士 研 U ] ^ W’" 究生 E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V W V T X W Y Y#V W V T X W U ["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 V W W Y + 8 X U S T W U E
U!‘ 9 # : " F \ @ / ’ "自由体积理论
‘ 9 # : " F和 @ / ’ "将高分子的体积划分为 Y 部 %聚 合 物 分 子 的 占 有 体 积 & 3 B B / & ’A 3 C \ Q

" Y"S#
’ ! 其大小与 绝 对 零 度 时 原 子 规 则 排 列 形 成 的 / I 密堆体积有关 ( 分子链段热运动产生 的 间 隙自 由 体 积 & ’ !其大小与原子的外 & # : 9 F : & : & " C N 9 -A 3 C / I 表面积 和 温 度 有 关 ( 链 段 之 间 的 空 穴 自 由 体 积 & ’ ! 其大小与链段的 ) 柔性 * 和组 , 3 C N 9 -A 3 C / I 成链段原子间 的 相 互 作 用 有 关 E 下 标 U$V 分 别 表
图 U 表示高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 化关 系 E 体系 温度低于高分子的玻璃化温度时 ! 热膨 胀系 数与形 成玻璃态聚集体的历程有关 ! 由于高分 子链 段的迟 滞现象 ! 体系的热膨胀系数具有不确 定性 ! 此时不 能用式 & ’ 预测 溶 剂 扩 散 系 数 E 文 献 " # 对式 Y X!T & ’ 进行改进 ! 探求高分子玻璃化温度 以下时 的溶 Y 剂自扩散系数表达式 E 体系温度高于高 分子的 玻璃 化温度时 ! 高分子呈各向性质均一的 橡胶 态 ! 可以 用式 & ’ 预测溶剂扩散系数 E Y

电化学基础2_热力学平衡与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_廖斯达

电化学基础2_热力学平衡与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_廖斯达

给出了范特霍夫常数 i 和解离度 之间的关系
i 1 (k 1)
(3)
式中,k 是电解质分子解离成离子的数目,“如 KCl 为 2,K2SO4 为 3 等。他列举了 80 种电解质, 结果都令人满意”[2]。虽然该理论遭受众多反对, 但因其能很好地解释前人在研究稀溶液的依数性时 遇到的“反常情况”,最终被科学界接受。 2.3 能斯特方程的提出
u

1 c
dp dx

dE dx


u

1 c
dp dx

dE dx

(4)
式中,u+为阳离子的电迁移率,u–为阴离子的 电迁移率,c 为溶液浓度,p 为渗透压(由依数性知 p 与浓度 c 成正比),E 为电势。
对式(4)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积分,得到液接电 势的表达式
E

0.0235 u u
摘 要:能斯特方程描述电极、原电池的可逆电势与标准电极电势及反应物活度的定量关系,是热力学平衡在
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构成现代电化学工程的科学基础之一。能斯特方程对现代电化学工业技术领
域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化学电源、金属防腐和电化学分析方法等领域。通过回顾能斯特方程提出和发展的
科学背景,了解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推动现代电化学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数[5, 8]。
当时,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的热力学
方程虽沉寂多年,却也渐为欧洲科学界认同和接纳。
1892 年,吉布斯的论文被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
瓦尔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翻译成德文,
奥斯特瓦尔德曾指出,每一种化学现象都可以用热

电解水制氢的耐碱离子膜研究进展

电解水制氢的耐碱离子膜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2年第41卷第3期电解水制氢的耐碱离子膜研究进展万磊,徐子昂,王培灿,许琴,王保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碱性离子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可使用光伏、风电等波动性电源等优势,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

作为碱性电解水的核心组件,离子膜对电解槽性能、稳定性及制氢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发具有良好氢氧根传导率、高度耐碱稳定性及优异阻气性的离子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碱性电解水用离子膜材料开展论述,包含多孔隔膜、溶剂化离子膜和阴离子交换膜三个类别,从氢氧根传导率、耐碱稳定性及电池性能等角度,分析碱性电解水用离子膜的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从膜结构与膜材料分子设计着手,为研究开发用于碱性电解水的离子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制氢;电解水;隔膜;碱性离子膜;耐碱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Q1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2)03-1556-13Progress of alkaline-resistant ion membrane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by water electrolysisWAN Lei ,XU Zi ’ang ,WANG Peican ,XU Qin ,WANG Baoguo(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Water splitting by alkaline electrolysi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has gained considerable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merits of low cost,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available intermittent power from PV and wind farm.As the core components,ion-conducting membranes have crucial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dur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electrolyzer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ion-conducting membranes with good hydroxide ion conductivity,highly alkaline stability and low hydrogen permeability.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porous separation membranes,ion-solvation membranes and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Moreover,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echnical problems of ion-conducting membranes used in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i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ydroxide conductivity,alkali resistance stability and electrolysis performance.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ext-generation high-performance membranes are also proposed.Keywords:hydrogen production;water electrolysis;separator;anion exchange membrane;alkali resistance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代表的“双碳”目标,核心问题是实现碳元素替代。

锌空气电池锌负极研究进展_洪为臣

锌空气电池锌负极研究进展_洪为臣

2016年第35卷第2期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445·化工进展锌空气电池锌负极研究进展洪为臣,雷青,马洪运,王保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发展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绿色无污染的锌空气电池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

但锌空气电池负极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池的使用性。

本文从析氢腐蚀、枝晶生长、电极形变和钝化4个方面介绍锌空气电池负极的研究状况,深入分析无机缓蚀剂、有机缓蚀剂和混合缓蚀剂对析氢腐蚀的抑制作用;讨论添加剂、隔膜和操作条件对枝晶形成与生长的影响;阐述电极形变的机理与常见的解决方法;简述锌负极钝化发生的原因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可充的锌空气电池比一次锌空气电池更具有市场前景,进一步抑制析氢腐蚀仍是今后锌负极研究的重点,提高循环过程的容量与功率稳定性是满足实际应用的关键。

关键词:锌负极;析氢腐蚀;枝晶生长;电极形变;钝化中图分类号:TM 911.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2–0445–08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2.016Research status of zinc anode for zinc-air batteriesHONG Weichen,LEI Qing,MA Hongyun,WANG Baoguo(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In renewabl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and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density,safe,reliable and pollution-free zinc-air batteries is of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However,some problems of zinc anode has seriously hindered its application.Therefor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corrosion,dendrite formation,shape change and passivation of zinc anode. 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inorganic corrosion inhibitors,organic corrosion inhibitors and mixed corrosion inhibitors on hydrogen evolution are introduced,and the effects of additives,separator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dendrite ar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shape change and the common solutions are reviewed,and the causes of passivation and its effects are described briefl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lectrically 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ies have more market prospects than the primary ones. Also,the inhibition of hydrogen corrosion is still the focus toward zinc anode studies in the future,and improving the capacity and power stability during cycling is the key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zinc anode; corrosion; dendrite formation; shape change; passivation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将储能作为影响未来能源大格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对于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液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分子膜物理化学及膜分离过程;高分子膜分离材料制备;大规模蓄电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工程办公电话: 86-10-62788777办公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工物馆446房间电子邮件: bgwang@学术荣誉: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获得者 1996-1999日本化学工学会“关东支部长奖”1999.10日本东京大学“向坊学术活动奖”1999.9“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审稿人“Canada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审稿人研究领域:1. 高分子膜物理化学及膜分离过程2. 高分子功能材料分子设计3. 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及扩散过程动力学4. 膜分离技术的工程研究研究兴趣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有机溶剂的分离与纯化, 具有选择性高、节省能耗、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和生产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技术之一。

通过对溶剂分子和膜材料高分子间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化工热力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膜分离领域,提出分离有机溶剂混合物的膜分离材料设计法,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利用化工新材料来实现特定功能的材料学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展示了化工学科和材料学、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创造丰富多彩物质世界的化学工程学的魅力。

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步和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具备了将新材料制备、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关物性学研究进行整合,逐步形成新型研究开发体系,在分子水平上把握材料形成机理,进行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材料设计。

在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脱除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离膜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先选择吸附—固载促进传递的膜分离新模式探索3)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卷式超滤膜工程放大设计方法研究(日本,日東电工株式会社项目)4)国际合作研究项目:DMFC燃料电池开发过程的物性研究(和日本东京大学共同承担日本JST项目)5)中石化基础研究项目:脱除汽油柴油中少量芳烃烯烃的分离膜研究研究课题简介以膜分离技术和分离膜物理化学研究为基础,面向社会发展对化学工程研究提出的挑战,围绕膜材料和膜分离过程开展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1)可挥发性有机物除去的分离膜研究可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构成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同时浪费宝贵的物质资源。

本课题研究有机物优先透过的分离膜制备和膜分离过程传质机理,为可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利用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接枝方法制备具有“填充型”构造的分离膜,揭示“材料结构-化学性质-分离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方法论。

2)优先选择吸附促进传递的膜分离机理研究以化工分离,环境保护和生化分离等为对象,研究优先选择吸附固载促进传递的膜分离新模式。

进行优先选择吸附相关材料和促进传递载体的选择,合成和试验;加强对非费克扩散现象的探索,增进膜和被分离成分的分子间复杂相互作用与非费克扩散的关系的认识。

该传质分离模式使被分离组分向膜面富集,同时强化组分在膜中向下游的传递,为新一代分离膜材料研究开发奠定理论和试验基础。

3)卷式超滤膜组件的工程放大设计研究通过研究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染水等不同水源情况用于卷式超滤膜分离过程膜渗透通量和处理效果,确定合适的膜污染清洗方法。

以实验室小型实验测定结果为依据,解明渗透过程传质机理并建立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型超滤膜分离系统的设计方法,建设工程示范装置,对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

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将形成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和给水工厂超滤膜分离系统的工业设计规范。

代表性著作:学术期刊1.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Evidence of hydrogen bondingin chloroform and polyacrylates from NMR measurement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7(1), 25~27.2.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均相玻璃态高分子中溶剂扩散系数的数学模型,化工学报,2002, 53(4), 338~343.3.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基于物性推算法的膜分离材料设计, 膜科学与技术, 2001,21(5), 7~13.4. 张丹霞,王保国,陈翠仙等离子体技术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膜科学与技术, 2002,22(4), 65~70.5.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Prediction of solventsolubility, diffusivity and permeability in glassy polymeric membranes.Polymer , 2001, Vol 42, 5225~5232.( SCI 413JN)6.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Prediction of the Solubilityof Chloroform in Acrylate Polymer Mixtures with Inclusion of theHydrogen-Bonding Effect.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1, Vol .105(15), 3143~3149. (SCI 424WV)7.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Prediction of solubility forsolvent/polymer mixture with UNIFAC-FV and GCLF-EOS model, Acta Chimica Sinica, 2001,59(6), 961~967. (SCI 446KD)8. Bao-Guo Wang; Yosuke Miyazaki;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Design of avapor permeation membrane for VOC removal by the filling membrane concept.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0, Vol. 164, No.1-2, 25-35. (SCI 274JA) 9.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Effect of molecularassociation on solubility, diffusion and permeability in polymeric membrane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2000, Vol 38, 171-181.(SCI 263UM)10. Bao-Guo Wang; Takeo Yamaguchi; Shin-ichi Nakao Solvent diffusion inamorphous glassy polymer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2000, Vol 38, 846-856. (SCI 285PE)11. 王保国、孙洪亮、蒋维均添加剂对PAN中空纤维超滤膜影响规律研究膜科学与技术17, 46,1997.(CA129: 41954q)12. 王保国、袁乃驹膜法富氧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化工进展, (2), 19.1995.13. 王保国、蒋维均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超滤膜水处理技术 21, 11,1995.(CA 122:267338j)14. 王保国、刘茂林、蒋维均中空纤维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研究膜科学与技术 15,46,1995.( CA123: 172484k)15. 王保国、蒋维均、陈灏优先透水渗透汽化膜的研究水处理技术 20,201,1994.( CA122: 83153p)16. 王保国、蒋维均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化工进展(2), 39,1994.( CA122:135877z)17. 王保国、蒋维均用于渗透汽化过程的中空纤维膜器工艺流程设计模型水处理技术1993, 19, 324.( CA122: 58722r)18. Bao-Guo Wang; Wei-Jun Jiang A study of the hollow fiber composite membranein pervaporation. Water treatment, 1993, 8, 287. ( CA 121:158960q)学术会议1.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极性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分子设计及膜内传质行为预测,第四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南京, 2002, 10,21~23, B10,p102~110.2. 邱长泉, 徐颖, 王保国, 王晓琳小分子溶剂在聚合物膜中溶解度的预测, 第四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南京, 2002, 10,21~23, E16, p505~509.3.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基于物性推算法的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分子设计,第十一届全国化学工程科技报告会,湖南.湘潭, 2002.5.17~18, p39~43.4. 王保国,赵洪,刘铮基于过程工程概念的化学工程教学实验设计,第十一届全国化学工程科技报告会,湖南.湘潭, 2002.5.17~18, p1006~1008.5.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脱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高分子分离膜材料设计,海峡两岸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4.28, 台湾.新竹, p36.6.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 水中および空気中からの揮発性溶剤(VOC)除去膜設計のための分離膜性能予測, 物性推算法による材料設計工学シンポジウム,2001.10.15~16, 日本東京7.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的分子设计,2001年膜技术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杭州, 2001.9.17~20, p565~570.8.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渗透汽化分离膜材料研究,海峡两岸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7.5, 北京, p36.9. 王保国,山口猛央,中尾真一,用于有机溶剂分离的高性能膜分离材料设计, 2000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0,8, 庐山, p75-80.10. B.G.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Design methodology of polymeric materialsfor pervaporation and vapor permeation using filling-type membranes. The first joint China/Japan chemical engineering symposium(CJCES), Sep. 22~24, 2000, Beijing, China, P652~657.11. 王保国等用于有机溶剂分离的高性能膜分离材料设计, 2000全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0,8, 庐山, p75-80.12. B.G.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A novel membrane design method for organicmixture separation using filling-type membranes, Third Joint China/USA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00, Sep. , Beijing13. B. G. 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A model of solvent diffusion in amorphousglassy polymers, 1999 annual meeting, AIChE, 1999, 10,31 Dallas, TX 14. B. G. 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Design methodology of pervaporation andvapor permeation membranes using filling-type rubbery and glassy polymer membrane, 1999 annual meeting, AIChE, 1999, 10,31 Dallas, TX15. B.G. Wang, T. Suzuki, T. Yamaguchi, S. Nakao Membrane design for organicmixture separation based on 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calculation, Society of Chemical Engineers, Japan, Annual meeting 64th, Nagoya, 1999.3.25.16. B.G. Wang, T. Suzuki, T. Yamaguchi, S. Nakao Prediction of solubility andpermeability in polymeric membranes, Society of synthesis fiber, Japan( annual meeting), Tiba, Japan, 1999.5.12.17. B.G. 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Development of membrane design method forremoving polar organic compounds. Society of Chemical Engineers, Japan(fall meeting), Kanazawa, 1999.9.2618. B.G. 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 Membrane design for VOC removal from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calculation. Japan polymer society, Symposium 48th, Niigata, 1999.10.619. B.G. Wang, T. Yamaguchi, S. Nakao Predic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organic solvent through amorphous glassy polymer for membrane design Society of Membrane, Japan, Membrane symposium 99’, Kyoto, 1999.11.2520. B.G. Wang, T. Suzuki, T. Yamaguchi, S. Nakao A filling-type membrane designfor VOC removal from water and air, MRS-Japan tenth conference, Kawasaki, Japan 1998.12.1021. B.G. Wang; Wei-Jun Jiang Mechanism of forming a hollow fiber compositemembrane for pervaporation. The third China-Korea symposium on chemicalengineering, Tian-Jin, 1995, 10王保国教授科研成果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特等金奖清华大学化工系王保国教授完成的科研成果“大规模蓄电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与装备”在2014年4月2至6日举行的第42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获特等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