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辐射测量的统计误差和数据处理201003301953[21793]

合集下载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与放射性测量的实验数据处理 2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与放射性测量的实验数据处理 2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与放射性测量的实验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1.验证核衰变所服从的统计规律;2.熟悉放射性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3.了解测量时间对准确度的影响;4.学会根据准确度的要求选择测量时间。

二、实验原理1.核衰变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在对长寿命放射性物质活度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每次测量结果都围绕某一平均值上下涨落,并且这种涨落服从高斯分布:P(n)=nn n en2)(221--π高斯分布说明,与平均值的偏差(n -n )对于n 轴而言具有对称性,而绝对值大的偏差出现的几率小。

由于放射性的衰变并不是均匀地进行,所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作重复的测量时测量的放射性粒子数并不严格的保持一致,而是在某个平均值附近起伏。

通常我们都把平均值n 看作是测量结果的几率值,并用它来表示放射性活度,而把起伏带来的误差叫做测量的统计误差,习惯上用标准误差n ±来描述。

实验室里都将一次测量的结果当作平均值,并做类似的处理而记为N N ±,其中N 表示放射性本身,N ±则表示其测量误差。

2.放射性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计数的相对标准误差为NN N 1±=±它能说明测量的准确度。

当N 大时,相对标准误差小,准确度高,反之则相对误差大,准确度低。

为了得到足够的计数N 以保证准确度,就需要延长放射性的测量时间t 或增加相同测量的次数m 。

根据简单的计算可知,从时间t 内测得的结果中算出的计数率的标准误差为t ntN t N ±=±=±2 其中N 为t 时间内测得的脉冲数目,n 为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

计数率的相对标准误差E 用下式表示:ntn tnE 1±=±= 在每次测量的数据里,实际上都包含本底计数,本底计数是由于宇宙射线和测量装置周围有微量放射性物质沾污等因素造成的,也服从统计规律。

所以,本底的标准误差也要加到样品的测量结果里去,这就增加了测量的标准误差。

核辐射测量数据处理习题及答案汇编

核辐射测量数据处理习题及答案汇编

核数据处理理论知识核辐射测量数据特征:随机性(被测对象测量过程)局限性混合型空间性数据分类:测量型计数型级序型状态型名义型精度: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统计误差:核辐射测量中,待测物理量本身就是一个随机变量。

准确值为无限次测量的平均值,实际测量为有限次,把样本的平均值作为真平均值,因此存在误差。

变量分类:(原始组合变换)变量误差来源:(设备方法人员环境被测对象)误差误差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统计误差粗大误差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规律答:各次测量值围绕平均值涨落二项分布泊松分布高斯分布精度的计算,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答:采用灵敏度高的探测器增加放射源强度增加测量次数延长测量时间减少测量时本底计数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一般测量的误差的异同点?答:不同点:测量对象是随机的,核衰变本身具有统计性,放射性测量数据间相差可能很大。

测量过程中存在各种随机因素影响。

相同点:测量都存在误差。

样本的集中性统计量?答: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大频数)样本的离散性统计量?答:极差方差变异系数或然系数算术平均误差单变量的线性变换方法?答:1.标准化变换 2.极差变换 3.均匀化变换 4.均方差变换单变量的正态化变换方法?答:标准化变化角度变换平方根变换对数变换数据网格化变换的目的?答:1.把不规则的网点变为规则网点 2.网格加密数据网格变换的方法?答:1.插值法(拉格朗日插值三次样条插值距离导数法方位法)2.曲面拟合法(趋势面拟合法趋势面和残差叠加法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边界扩充的方法有哪些?答:拉格朗日外推法余弦尖灭法偶开拓法直接扩充法补零法核数据检验目的:1.帮助检查测量系统的工作和测量条件是否正常和稳定,判断测量除统计误差外是否存在其它的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2.确定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统计涨落引起的,还是测量对象或条件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的变量选择的数学方法:几何作图法(点聚图数轴)相关法(简单相关系数逐步回归分析秩相关系数)秩和检验法谱数据处理—问答题谱的两大特点?答:1.放射性核素与辐射的能量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2.放射性核素含量和辐射强度成正比谱光滑的意义是什么?方法有哪些?答:意义1.由于核衰变及测量的统计性,当计数较小时,计数的统计涨落比较大,计数最多的一道不一定是高斯分布的期望,真正峰被湮没在统计涨落中2.为了在统计涨落的影响下,能可靠的识别峰的存在,并准确确定峰的位置和能量,从而完成定性分析,就需要谱光滑3.由于散射的影响,峰边界受统计涨落较大,需要谱光滑方法算术滑动平均法重心法多项式最小二乘法其他(傅里叶变换法)寻峰的方法有哪些?答:简单比较法导数法对称零面积变换法二阶插值多项式计算峰位法重心法拟合二次多项式计算峰位法峰面积计算的意义和方法?答:1)峰面积的计算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第一章 核辐射测量基础知识201003301953

第一章 核辐射测量基础知识201003301953

A X= δ 2 d
表示所有从辐射源发出的能量大于 的光子都对剂量有贡献. 而能量小于 的光子由于吸收等而无实际意义。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葛良全—
典型同位素源的 δ 值 Cesium 3.3 Cobalt -57 0.9 Cobalt -60 13.2 Radium-226 8.25 Sadium-24 18.4
地-空界面上伽玛射线的来源
从空间分布角度
人工放射性 7.2%
宇宙射线 12.8% 电离成份 10.5%
大气核试验 核工业与核技 术应用 核医学诊断
中子 2.3%
陆地放射性 80.0% 铀系列核素
钍系列核素
钾-40 其它核素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葛良全—
一些核辐射的特征:
14 7 4 1 N +2 He→18 O + 8 1H
1932年,发现中子(neutron)。 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合成成功。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葛良全—
单位和定义 (unit and definition )
1.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率
dN = λNdt dN = λN dt


1898年,施密特发现钍(Th)具有与铀矿石相同的特征。 1899年,卢瑟福(Rutherford)和欧文斯(Owens)发现 射气(emanation)现象。 1901年,Pierre 和Marie Curie发现镭(Ra)之后又发现了 钋(Po)。通过研究铀钍矿石的放射性,发现 Ra比铀钍具 有更强的放射性,于是从沥青中提炼出镭 1903年, Becquerel 和Marie Curie夫妇分别获得物理诺贝 尔奖。 1911年, Marie Curie 获得化学 Nobel Prize for isolatiing radium( Pierre died in 1906)。 Marie Curie died in 1934 at the age of 67 years as a result of prolonged exposure to radioactivity Ra.

辐射误差公式

辐射误差公式

辐射误差公式
辐射误差是指在测量辐射量时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辐射误差公式是用于计算辐射误差的数学公式。

辐射误差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不同的推导和建立。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辐射误差公式的示例:
辐射误差(ΔE)= E测量值 - E真实值
其中,E测量值表示测量得到的辐射量,E真实值表示实际的辐射量。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辐射误差,我们还可以将其分解为更多的组成部分:
总辐射误差(ΔEt)= 系统误差(ΔEs) + 个体误差(ΔEi)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的固有特性或校准不准确性引起的误差。

个体误差是由于不同测量者之间的差异、测量环境的变化或其他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或使用经过校准的仪器来减小。

个体误差通常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来减小其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还会引入一个可信度因子(K)来表征辐射误差的可信度:
可信度因子(K)= ΔE / E真实值
可信度因子越接近于1,说明辐射误差越小,测量结果越可信。

总结起来,辐射误差公式是用于计算辐射量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差异的数学公式。

通过对系统误差和个体误差的分析和减小,可以提高辐射量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使用可信度因子可以评估辐射误差的可信度。

核辐射测量原理课后习题解析

核辐射测量原理课后习题解析

第一章 辐射源1、实验室常用辐射源有哪几类?按产生机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哪几种?2、选择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源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答题要点:射线能量、放射性活度、半衰期。

3、252Cf 可作哪些辐射源?答题要点:重带电粒子源(α衰变和自发裂变均可)、中子源。

4、137Cs 和60Co 是什么辐射源?能量分别为多少? 答题要点:γ辐射源;137Cs :0.662MeV 或0.661MeV ; 60Co :1.17MeV 和1.33MeV ;第二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某一能量的γ射线在铅中的线性吸收系数是0.6cm -1,它的质量吸收系数和原 子的吸收截面是多少?按防护要求,源放在容器中,要用多少厚度的铅容器才能 使容器外的γ强度减为源强的1/1000? 解:已知μ=0.6cm -1,ρ=11.34g/cm 3,则由μm =μ/ρ得质量吸收系数μm =0.6/11.34cm 2/g=0.0529 cm 2/g 由 得原子的吸收截面: A m N Aγμμσρ==232322070.0529 6.02101.8191018.19m A A N cm bγσμ-⎛⎫==⨯ ⎪⨯⎝⎭≈⨯=由 得:()000111000ln ln 33ln 10 2.311.50.60.6I I t I I cm μμ⎛⎫⎛⎫ ⎪== ⎪ ⎪⎝⎭ ⎪⎝⎭==⨯=或由 得01()1000I t I =时铅容器的质量厚度t m 为: ()()()000332111000ln ln11ln 10ln 100.052933 2.3ln 100.05290.0529130.435/m m m m I I t I I g cm μμμ--⎛⎫⎛⎫ ⎪=-=- ⎪ ⎪⎝⎭ ⎪⎝⎭=-=-⨯==≈10、如果已知质子在某一物质中的射程和能量关系曲线,能否从这一曲线求得d (氘核)与t (氚核)在物质中的射程值?如果能够求得,请说明如何计算? 答题要点:方式一:若已知能量损失率,从原理上可以求出射程: 整理后可得:在非相对论情况下:()m m t I t I e μ-=0()t I t I e μ-=0001(/)RE E dE R dx dxdE dE dE dx ===-⎰⎰⎰0202404πE m v R dEz e NB=⎰22E v M =0024'02πE m E R dE z e NM B=⎰212E Mv =则在能量相同的情况下:从而得:方式二:若已知能量损失率,从原理上可以求出射程: 整理后可得:在非相对论情况下:从而得: 在速度v 相同的情况下,上式积分项相同,则12、当10MeV 氘核与10MeV 电子穿过铅时,请估算他们的辐射损失之比是多少?当20MeV 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与电离损失之比是多少? 答题要点:已知辐射能量损失率理论表达式为:对于氘核而言,m d =1875.6139MeV ;对于电子而言,m e =0.511MeV ,而它们的电荷数均为1,则10MeV 的氘核与1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它们的辐射损失率之比为:22222228222220.5117.42101857.6139d e d e de e d Z Z Z m Z NE Z NE m m Z m -==≈⨯222NZm E z dx dE S radrad∝⎪⎭⎫ ⎝⎛-=00001(/)R E E dE R dx dx dEdEdE dx ===-⎰⎰⎰0202404πE m v R dEz e NB =⎰212E Mv =dE Mvdv =21222211R M z R M z =0302404πv m Mv R dv z e N B=⎰222222aa ab ab b b ab a ba bb aM R M z z M R M z z M z R R M z ==⋅=⋅⋅22212211M z R R M z =E e =20MeV 时,在相对论区,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有如下表达式:()()700re ZE dE dx dE dx -=-则 2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为:20822.34700⨯≈第三章 核辐射测量的统计误差和数据处理3 本底计数率是10±1s -1,样品计数率是50±2s -1, 求净计数率及误差。

03辐射测量中的统计学

03辐射测量中的统计学

X E( X )
11
方差或均方根偏差代表了随机变量 可取值相对于平均值的绝对离散程度; 相对方差或相对均方根偏差则代表 了测量精度。
12
(3) 一些相似概念区分 (A)误差(error)和偏差(deviation) 误差: 偏差:
i xi E( )
真值 i Biblioteka xi xeN次测量平均值
实际上,当真值未知的情况下,一般 以偏差代替误差。
13
(B) 准确度——精确度 accuracy precision 准确度: 测量值与被测对象真值的一致程度。 可用测量的平均值与真值的差描述。
精确度: 一次测量的可重复性或可靠性。 可用测量的均方偏差描述。
14
(C)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概率函数 f ( x ) P x
i i
x1 , x 2 ...x i ...x N
X
分布函数 F ( xi ) P xi F ( x ) P X x
f ( x ) P x X x dx

概率密度函数 相互关系 F ( xi ) 归一性
5
1.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数字表征
要确知某一随机变量,就需要不 仅知道这随机变量的所有各个可取值, 而且还要知道与各可取值 相应的概 率。
概率论中,用概率(密度)函数f(x) 和分布函数F(x)来描述随机变量的这 一特性。
6
(1) 随机变量的一般特征及定义
离散型随机变量 可取值 连续型随机变量 X
偶然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 一物理量,测量值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随机变 化。也叫随机误差。
产生原因: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 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 特点:1)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 和偏小的机会相同; 2)是绝对存在且不可避免的 。 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来减小偶然误差。 各次测得的数值的平均值就比一次测得 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误差及处理

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误差及处理

给定了任意两个量,就可以确定第三个量。 • 例题 3 n 10 cpm,要求 n 1% 若 ,则
1 1 t 2 10min 2 3 n n 0.01 10
当需要考虑本底计数时,为了在规定的测量 时间( T t s t b )内合理分配样品测量和本底测 量时间,使结果的误差最小,即
n N / t 1880/ 2 940cpm
n n / t 940/ 2 470 22cpm
n 1/ N 2.3%
n 940 22cpm 940(1 2.3% )cpm
2)平均计数
1 K N N i 的误差 K i1
1 K N
N
N
N
N

1 KN

1
N
i
N 3)平均计数率 n 的误差 t 1 Nk 1 n 2N 2 t t k
1 n n n k
n t
1
n
n 1 t knt
N
i
• 例题. 对放射性样品进行计数,每次测量2 min, 共测量了20次,计算得平均计数率为949cpm , 试计算结果的误差及写出误差表达式。 解:
n0Leabharlann Nc Nb 200 72 ( 2 2 ) 2 2.8cpm 2 tc tb 8 4
n 0 n0 7.2 2.8 ( 7 1 40% )cpm
4. 测量条件的选择
1)测量时间确定 计数率n、测量时间t和相对误差n 三者具有 关系: 2
n nt 1
1
考虑到 /m 1 , 3/m (2 /m)( / m) 2 /m 可略 3 2 去包括 /m 以上的高次项,并注意到

chapter3放射性测量单位及核辐射防护(2)

chapter3放射性测量单位及核辐射防护(2)

C
修复
双链断裂:
错误修复
细胞水平损伤
细胞死亡
间期死亡 增殖死亡 间期死亡 间期死亡
增殖死亡 间期死亡 增殖死亡
功能障碍 结构改变
增殖死亡
细胞水平损伤
细胞变异(modification)
变异
异常细胞 克隆
细胞转化
癌症
transformation
cancer
细胞凋亡(apoptosis)
变异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death) 镜下表现:胞核浓缩、断裂 机理:P53基因 凋亡小体
癌症的多阶段发生学说 (multi-stage)
始动期(initiation): 原癌基因的激活; 抑癌基因的失活 淘汰机制:DNA修复, 免疫系统的识别监视消除 癌症是否出现和何时出现 促进期(promotion): 变异细胞 癌细胞
发展期(progression):癌细胞的恶性性质增加 癌症
人类辐射致癌的分析方法
天然辐射所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 (UNSCEAR 2000 report)
照射成分 宇宙射线 宇生核素 地表放射性物质:外照射 地表放射性物质:内照射 (氡除外) 氡及其子体引起的内照射 Rn-222 的吸收 Rn-220 的吸收 Rn-222 的经口摄取 共计 年有效剂量(mSv) 普通本底地区 高本底地区 0.38 0.01 0.46 0.23 2.0 0.01 4.3 0.6
依据效应发生的时期 潜伏期(latent period):
从受到照射到临床上特定效应的发生所需的时间
早期效应(early effects) 受到照射后数周之内发生的效应 晚发效应(Late effects) 受到照射后数月以后发生的效应

核辐射测量方法实验报告

核辐射测量方法实验报告

实验二 γ射线的吸收一、实验目的:1、了解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2、测量γ射线在不同介质中的吸收系数。

二、实验器材:1、KZG03C 辐射检测仪一台;2、Cs137点放射源一个;3、铅准直器一个;4、40×40×dcm3的水泥、铝、铁、铜、铅吸收屏若干块(附屏支架);5、手套、长钳夹子、尺子、绳子各一套。

三、实验原理:天然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形成电子对效应。

由于三种效应的结果,γ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衰减(吸收),其总衰减系数应为三者之和:实验证明,γ射线在介质中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de I I μ-=0,mm d e I I μ-=0μ=(- Ln(I/I O ))/d , μm =(- Ln(I/I O ))/d m式中:I 为射线经过某一介质厚度的仪器净读数(减去本底);I 0为起始射线未经过介质的仪器净读数(减去本底); d 为介质厚度,单位为cm; d m 为介质面密度,单位为g/cm 2 ;μ 为γ射线经过介质的线吸收系数,单位为cm -1;κστμ++=μm 为γ射线经过介质的质量吸收系数,单位为g/cm 2 ; 半吸收厚度:为使射线强度减少一半时物质的厚度,即021I I =时,μ2ln 21=d 或 212ln d =μ四、实验内容:1. 选择良好的测量条件(窄束),测量 Cs 137源的γ射线在同一组吸收屏(水泥、铝、铁、铜、铅)中的吸收曲线,并由半厚度定出吸收系数;2. 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吸收系数与1中的结果进行比较;3. 测量不同散射介质时(同一角度,同一厚度)γ射线的强度。

五、实验步骤: 1. 吸收实验1) 调整装置,使放射源、准直孔、探测器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2) 测量本底I 0’;3) 将源放入准直器中,测量无吸收屏时γ射线强度I 0”;4) 逐渐增加吸收屏,并按相对误差在N ±δ的要求测出对应厚度计数I d ’,每个点测三次取平均植;5) 更换一种吸收屏,重复步骤4,测量时注意测量条件不变。

《核辐射测量方法》课件

《核辐射测量方法》课件

《核辐射测量方法》课件一、课件概述本课件旨在介绍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核辐射的性质、测量原理和常用的测量方法,为核辐射防护和核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课件内容1. 核辐射的基本概念1.1 辐射1.2 核辐射1.3 辐射剂量2. 核辐射的性质2.1 辐射类型2.2 辐射能量2.3 辐射穿透性3. 核辐射测量原理3.1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2 辐射探测原理3.3 辐射测量仪器4. 核辐射测量方法4.1 放射性核素测量4.1.1 活度测量4.1.2 核素识别4.2 射线辐射测量4.2.1 剂量率测量4.2.2 射线成像4.3 辐射环境监测4.3.1 环境辐射水平监测4.3.2 放射性废物监测5. 核辐射测量技术应用5.1 核能利用5.2 医学诊断与治疗5.3 地质勘探5.4 生物示踪6. 核辐射防护与应急处理6.1 辐射防护原则6.2 辐射防护措施6.3 核事故应急处理三、课件结构1. 课件首页:核辐射测量方法简介2. 章节页面: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性质、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应用、防护与应急处理3. 图片及动画:生动展示核辐射测量过程和防护措施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课件制作要求1. 文字:清晰、简洁、易懂,符合学员阅读习惯2. 图片:选用高质量的图片,具有代表性,便于学员理解3. 动画:生动形象,展示核辐射测量过程和防护措施4. 练习题:具有针对性,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五、课件使用建议1. 结合课程安排,合理安排课件内容的学习顺序2. 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高学习兴趣3. 针对课件中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试,巩固所学知识4. 如有疑问,及时与讲师或其他学员沟通交流,提高学习效果核辐射测量方法是核能利用、医学诊断与治疗、地质勘探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学员能够掌握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性质、测量原理和应用,提高核辐射防护和应急处理能力。

核辐射测量教学课件PPT

核辐射测量教学课件PPT

沉积在堆芯的腐蚀活化产物的放射性很难直接测到。
若测得一回路冷却剂中腐蚀活化产物的放射性,同样可 求得在堆芯的表观停留时间。
冷却剂中活化核的数目变化率由下式确定:
dNc dt
N f KrS0
(
+)Nc
(4-30)
积分得:
Nc
NcKr S0
[1 e( )t
]
(4-31)
Nc为单位体积冷却剂中活化核的数目; Kr为活化核向冷却剂的释放率; S0为堆芯表面积; α为活化核在设备表面的沉积率;
➢ 测量还需要一段测量时间,对测量有较大贡献的是那 些半衰期比以上所说时间要长的、放射性比活度较大 的核素。
➢ 测量的β射线的能量范围为150keV-3MeV的总β放射性。
➢ 测量安全壳内空气中气溶胶总β放射性的目的是为了从 测量数据判断一回路压力边界有无泄漏和泄漏率的大 小。
➢ 常采用相对测量方法,即测量总β脉冲计数率的变化率, 求出取样点处放射性比活度,再进一步求出泄漏率。
➢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为了克服以上不足而研制出了 16N γ放射性连续监测系统,又称16N监测系统或16N监 测仪。
➢ 目前,这两种测量方法都被核电站采用,以用作综合 分析、判断。
1.基本原理 当压水堆动力装置的一回路冷却剂(H20)流经反应堆堆
芯时,16O因受到裂变中子的照射而发生如下核反应:
作用:处理测量单元的测量信号,产生易于理解的相 应于所测放射性监测结果的显示值,给出整个监测系统 运行状态信息,将显示值转换成模拟信号(直流电流), 使能够远距离显示测量值和报警信号。
4.远程显示单元和接线盒(端子箱)
远程显示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中的显示电路完全相同 ,也是将处理过的信号以不同的单位显示出测量值。 只是它放置在需要随时观测测量结果的地方。

核辐射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

核辐射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

总计数值 : 56882 28170
辐射安全与防护物理基础
k
N
N
i 1
k
k
56882 2844(counts ) 20
284412 2844 N 11.9 20 1 1 相对误差 : r 4.2 103 20 2844 kN
N k n N 2844 284.4(counts / min) t 10 n kt

辐射安全与防护物理基础
有效数字的运算
(1)加减法 保留有效数字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为准 计算:0.0123+72.74+3.07543 =? 结果:0.01+72.74+3.08 =75.83 (2)乘除法 保留有效数字以有效数字最少的为准 计算:0.0123*72.74*3.07543 =? 结果:2.75159 有效位数相同; 2.75 乘方、开方后的有效数字与被处理数的
图 各种类型的气体探测器
辐射安全与防护物理基础
电离室
电离室有两种类型:

脉冲电离室:记录单个辐射粒子,其输出信号 幅度与入射粒子能量成正比,可测量重带电粒 子的能量和强度; 累计电离室:记录大量粒子平均电离效应;主 要测量X、、和中子的强度或注量(注量率) 和剂量 (剂量率); 特点:X或 射线的能量范围通常为 50keV~3MeV;
counts
284.4 n 1.19 20 10 1 相对误差:rn 4.2 103
k
284.41.2 cpm
N
i 1
i
辐射安全与防护物理基础
4. 本底校正
例1: 在一个测量放射性60Co 活度的实验中, 已知射线计数率为1826 cpm,而本底计数率为128 cpm,求净计数及其标准偏差。

核辐射测量方法复习资料

核辐射测量方法复习资料

核辐射测量方法复习资料第一章1、误差类型⑴ 偶然误差:在实际的测量中,由于某些无法控制的因素或测量的量的本身具有统计涨落的规律,使得测得的数据总是不一样,有时大,有时小,总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变化。

(2)系统误差:由某未发现或未校正的影响因素造成了测量数据与另一组数据相比单向的偏大或偏小,一旦这种影响因素被校正,误差就会消失。

(3)过失误差:由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或者不负责任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2、灵敏度的概念所谓灵敏度是指被测定的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测量值变化的幅度。

若幅度大,说明灵敏度高;反之,若幅度小,则说明灵敏度差。

3、检出限所谓检出限是指最小的探测极限。

4、置信度的概念置信度是指某测量值落在某一范围内的概率。

如单次测量值x 落在2x σ±之内的或然率为95.4%,即置信度为95.4%;落在3x σ±内的或然率为99.7%,即置信度为99.7%;落在4x σ±内的或然率为99.9%,即置信度为99.9%。

5、放射性统计涨落的计数标准偏差的表示方法:N σ6、可疑观测值的处理方法可疑观测值不可轻易舍弃,需经过初步分析判断再决定保留或舍弃。

处理的方法如下:⑴可疑值的初步判断在发现某一次观测值与已有的观测数据相差较大时,例如大于标准差σ的二倍,则需要加以注意。

因为误差大于2σ的观测值出现的或然率只有5%。

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测试样品有无污染、损失、测量几何条件是否正确;②仪器工作是否正常;③电源及周围环境、温度、湿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④操作、读数、记录是否有误等等。

若这些方面都没有发现问题或差错,则只有根据误差理论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判断,再决定数据的取舍。

(2)舍弃的标准除去可疑数值外,将其余数值做平均值;若可疑数值与平均值之差大于4δ,则舍弃此观测值。

第二章1、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①α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α衰变。

衰变式如下:4422X Y He A A Z Z --→+;特点:(1)α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能量是一定的;(2)有的核素衰变时放出单一能量的α粒子,有的核素衰变时放出几种能量不同的α粒子;(3)当α衰变放出几种能量的α粒子时,可伴随放出γ射线.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β-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β-衰变。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学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学

= m
在m数值较大时:
= (m n)+n n
即σ可以用任意一次观测到的衰变核数代替其平均值
来进行计算
11
§7.1.
核衰变数和计数的统计分布
2.
泊松分布
若N0很大,且λt« 1 ,p=1-e-λt« 1 , m=N0p« N0,意味着n和m与N0相比足够 小,在平均值m附近的n值,可得到:
对称的;若m较大时,分布逐渐趋于对称,泊松分布的均方根差为:
= m
13
§7.1
核衰变数和计数的统计分布
【例题】设测量样品的真平均计数率是5s-1,使用泊松分布确定
在任1秒内计数小于或等于2个的概率。
m 解:泊松分布公式:P(n) = mn e n!


5 5 5 P(n 2) = P(0)+ P(1)+ P(2) = 50 e + 51 e + 52 e 0! 0! 0! 5 = (1+5+ 25 )e =12.47% 2
4
§7.1
核衰变数和计数的统计分布
核衰变的统计分布
假定在t=0时刻有N0个不稳定的原子核,在某一时间t内将有一部分核发 生衰变。先考虑一个原子核的情形。假如在某一短时间间隔Δt内放射性 原子核衰变概率pΔt与此原子核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环境无关,则pΔt正 比于Δt,因此:
p t = t
比例常数λ是该种放射性核素的特征值,该原子核经过Δt未发生率变的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学
1. 核衰变数和计数的统计分布
2. 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
1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学
放射性事件与核事件,例如核衰变、带电粒子在介 质中消耗能量产生电子-离子对、γ射线或中子与 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带电粒子等,在一定时间间隔内

核数据处理

核数据处理

核数据处理理论知识核辐射测量数据特征:随机性(被测对象测量过程)局限性混合型空间性数据分类:测量型计数型级序型状态型名义型精度: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统计误差:核辐射测量中,待测物理量本身就是一个随机变量。

准确值为无限次测量的平均值,实际测量为有限次,把样本的平均值作为真平均值,因此存在误差。

变量分类:(原始组合变换)变量误差来源:(设备方法人员环境被测对象)误差误差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统计误差粗大误差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规律答:各次测量值围绕平均值涨落二项分布泊松分布高斯分布精度的计算,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答:采用灵敏度高的探测器增加放射源强度增加测量次数延长测量时间减少测量时本底计数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一般测量的误差的异同点?答:不同点:测量对象是随机的,核衰变本身具有统计性,放射性测量数据间相差可能很大。

测量过程中存在各种随机因素影响。

相同点:测量都存在误差。

样本的集中性统计量?答: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大频数)样本的离散性统计量?答:极差方差变异系数或然系数算术平均误差单变量的线性变换方法?答:1.标准化变换 2.极差变换 3.均匀化变换 4.均方差变换单变量的正态化变换方法?答:标准化变化角度变换平方根变换对数变换数据网格化变换的目的?答:1.把不规则的网点变为规则网点 2.网格加密数据网格变换的方法?答:1.插值法(拉格朗日插值三次样条插值距离导数法方位法)2.曲面拟合法(趋势面拟合法趋势面和残差叠加法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边界扩充的方法有哪些?答:拉格朗日外推法余弦尖灭法偶开拓法直接扩充法补零法核数据检验目的:1.帮助检查测量系统的工作和测量条件是否正常和稳定,判断测量除统计误差外是否存在其它的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2.确定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统计涨落引起的,还是测量对象或条件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的变量选择的数学方法:几何作图法(点聚图数轴)相关法(简单相关系数逐步回归分析秩相关系数)秩和检验法谱数据处理—问答题谱的两大特点?答:1.放射性核素与辐射的能量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2.放射性核素含量和辐射强度成正比谱光滑的意义是什么?方法有哪些?答:意义1.由于核衰变及测量的统计性,当计数较小时,计数的统计涨落比较大,计数最多的一道不一定是高斯分布的期望,真正峰被湮没在统计涨落中2.为了在统计涨落的影响下,能可靠的识别峰的存在,并准确确定峰的位置和能量,从而完成定性分析,就需要谱光滑3.由于散射的影响,峰边界受统计涨落较大,需要谱光滑方法算术滑动平均法重心法多项式最小二乘法其他(傅里叶变换法)寻峰的方法有哪些?答:简单比较法导数法对称零面积变换法二阶插值多项式计算峰位法重心法拟合二次多项式计算峰位法峰面积计算的意义和方法?答:1)峰面积的计算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核辐射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核辐射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核辐射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核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对人类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测量和计算核辐射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

首先,核辐射量的测量是通过使用辐射测量仪器来完成的。

辐射测量仪器主要有放射性计数器和辐射剂量仪。

放射性计数器用于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衰变速率,它可以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辐射剂量仪用于测量辐射剂量,即单位时间内辐射能量的吸收量。

辐射剂量仪可以测量不同类型的辐射,如γ射线、α粒子和β粒子。

测量核辐射量时,还需要考虑辐射的吸收和散射。

辐射在物质中的吸收和散射会导致辐射强度的减少。

因此,为了准确测量核辐射量,需要进行辐射补偿。

辐射补偿是通过校正系数来实现的,这些校正系数考虑了辐射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和散射情况。

核辐射量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

直接计算是通过将辐射测量结果与相应的辐射补偿因子相乘来得到核辐射量。

辐射补偿因子是根据特定辐射类型和能量范围的实验数据确定的。

间接计算是通过测量辐射源的特性,如活度或辐射强度,然后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核辐射量。

在核辐射量的计算中,还需要考虑辐射的生物效应。

不同类型的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对辐射进行加权。

这可以通过乘以相应的生物效应因子来实现。

生物效应因子是根据辐射类型和生物体的敏感度确定的。

通过考虑生物效应因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核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除了测量和计算核辐射量,还需要进行辐射监测和控制。

辐射监测是指对辐射源和辐射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辐射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辐射的危害。

辐射监测和控制是核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核辐射的伤害。

总之,核辐射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核辐射危害的关键。

通过使用辐射测量仪器和考虑辐射补偿、生物效应因子等因素,可以准确测量和计算核辐射量。

此外,辐射监测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保核能的安全使用。

235. 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

235. 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

235. 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235、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辐射监测成为了保障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以及各类设施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更是其中的关键,它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辐射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估。

这包括了对自然辐射源,如来自太阳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以及人工辐射源,比如核设施、医疗设备、工业应用中的放射性物质等的监测。

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是整个处理与分析流程的起点。

为了实现实时监测,通常会采用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辐射强度、能量分布等关键参数。

比如,常用的探测器有盖革计数器、闪烁探测器等。

它们能够将辐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如无线网络、有线通信等,将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到处理中心。

当数据被实时获取后,接下来就是数据的预处理环节。

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和初步的校正。

由于监测环境的复杂性和仪器的自身特性,可能会导致数据中存在噪声、误差或者缺失值。

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和方法对数据进行过滤和修复。

例如,可以采用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等方法来去除噪声,通过线性回归、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就进入到了核心的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选择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

常见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频谱分析等。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辐射数据的分布特征,比如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通过这些统计量,我们能够快速判断辐射水平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趋势分析则主要用于观察辐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如果发现辐射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就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可能是监测区域内有新的辐射源出现,或者是原有辐射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核物理基础与核医学仪器课件:07-实验数据处理

核物理基础与核医学仪器课件:07-实验数据处理

m
m
• 或
( Ni N ) 2
i 1
m
( Ni N ) 2
i 1
m 1
• N: 真值 • N :平均值 • 意义:测量值的精确度(离散程度)
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1)
• 泊松分布
• P(n):计数为n的 出现几率。
• n :平均计数。
• 意义
– 若某一样品的平均 计数为,则单次测 量时读数为n的可能 性是P(n)×100%
下标sb:将标本放入测量位置测得的结果 下标b:测量位置无标本或只有空白标本时测得的结果
– 标准误差
s
2 sb
2 b
nsb nb t sb tb
– 相对标准误差
nsb tsb nb tb
nsb nb
误差传递公式的应用(2)
• 总测量时间T已定,如何分配标本的测量时间
t tsb和本底的测量时间 b,使净计数率的标准误
找出原因校正或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
• 过失误差
– 由操作不当,读错或记错测量数,仪器故障引起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精密度
– 测量数据的重复性 – 与偶然误差有关
• 准确度
– 测量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 与系统误差有关
• 应用意义
标准误差
• 对一个物理量N所进行的m次重复测量Ni, 测量的标准误差(均方误差)定义为:
• 应用范围:整数
P(n) (n)n en n!
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2)
• (n n)2 / 2n
2n
• 应用范围:n 16
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3)
• 泊松分布和高斯分布比较
• 标准误差都是 n
放射性测量计数的标准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4 脉冲时间间隔的统计分布
当探测器工作于脉冲状态时,入射射线与输出信号 的脉冲幅度(或频率等)存在对应的关系。在某个时间 间隔内,入射射线的数目服从泊松分布;同样地,在 相同探测效率条件下,产生的脉冲数也遵循泊松分布。 假设两个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为t,并满足:①时间t 内没有脉冲发生;②时间t内有一个脉冲发生。根据泊 松分布,平均计数率为m的脉冲在t时间内出现n个脉 冲的概率为:
测量结果可写成:
核辐射测量方法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1 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
4. 测量时间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1)不考虑本底的影响
当给定了式中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利 用此式求得第三个量
2)有本底存在
在得到在最佳时间分配下,给定了总的测量时间T后,和 的 表达式分别为:
核辐射测量方法
第三章 核辐射测量的统计误差和数 据处理
3.1 基本概念
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1 二项式分布 3.1.2 泊松分布 3.1.3正态分布 3.1.3合成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1 二项式分布
设某试验C的试验结果只有s及两种可能,则称C 为伯努利(Bernoulli)试验。设出现s的概率为P(s)=p; 则出现的概率为,其中p∈(0,1)。在相同试验条件下, 独立地将试验C重复n次,则称该n次重复的独立试验 为n重伯努利试验 。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2 测量数据的检验
2. 一组测量数据的检验 在同样条件下,进行n次测量获得了一组数据为Ni(i=1,2,…,n), 如果这些数据都服从同一正态分布N(μ,σ2),可采用χ2检验 来判别每个测量值是否可靠。
(且 对于测量值Ni的χ2分布,只有一个约束条件:
P x C p q
x n x
n x
n! n x x p 1 p n x ! x !
D x 2 npq np 1 p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2 泊松分布 二项式分布含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参数n和p, 使用并不方便。但当概率p(或q)为一个很小值、 且n为一个很大值时 ,可对上述各项进行如下简 化: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3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为对称分布,当μ≥20时,泊松分布 和正态分布就已经很接近了。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4 合成分布
数理统计学已证明了具有泊松分布或正态分布的 几个独立的随机变量之和仍服从泊松分布或正态分布。 假设:x、x1、x2…为随机变量,E(x)、E(x1)、 E(x2)…为期望值,D(x、D(x1)、D(x2)…为方差,c为 常数,则有: 1)常数倍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3.2.3 脉冲幅度的统计分布
带电粒子入射到物质后,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 碰撞而使介质电离和激发,因能量损失而产生电子和 离子对(气体介质)或电子/空穴对(半导体介质),这些 过程是随机事件,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若粒子在介质中损失的能量为E0,则所产生电子 和离子的平均对数 为:
核辐射测量方法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统计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1 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 1. 计数率的统计误差 设在t时间内记录了N个计数,则计数率为 根据误差传播公式式,计数率n的标准误差 和相对误差 分别为: ,
核辐射测量方法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1 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 2. 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误差
3.2.3 脉冲幅度的统计分布 电离是入射的带电粒子与介质中的轨道电子碰 撞的结果,假设发生了N次碰撞,平均产生 对 电子和离子,则每次碰撞能够产生一对电子和离 子的概率为 ,不产生的概率为 。在 该N次碰撞中,产生x对电子和离子的概率应服从 二项式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统计分布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2 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评价
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3)极差法 所谓极差R就是测算结果中的最 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n 2 3 4 5 6 7 8 9 C 1.13 1.64 2.06 2.33 2.53 2.70 2.85 2.97 0.9 1.8 2.7 3.6 4.5 5.3 6.0 6.8
若对某放射性核素(或样品)进行k次测量,各次测量的时 间段为ti,相应时间段的计数为Ni,i=1,2,…,k。那么 各次测量中的计数率及方差 分别为:
定义:
Wi为权系数,λ2为一任意常数 , 为第i时间段的方差
核辐射测量方法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1 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 2. 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误差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1 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
3. 存在本底时样品净计数率的统计误差
为求得净计数率需要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在时间tb内测得本 底计数为Nb,第二次再测样品,即在时间tS内测得包括本 底的样品计数为NS。这时样品净计数率n0为:
nS和nb为样品计数率(含 本底)和本底计数率

核辐射测量方法
3.3 核辐射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数据检验
3.3.2 测量数据的检验
3. 可疑数据的舍弃 1)肖文特舍弃标准 2)戈罗贝斯舍弃标准 以测量数据中的偏差绝对值最大值 提出的一种检验方法, 的分布为依据,以此
核辐射测量方法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1 不确定度概念
1. 定义:与测量结果相关的参数,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分 散性的值。通俗地讲,不确定度就是给定置信概率和置信 区间大小。置信区间越小,被测量的不确定度越小,测量 结果越准确、越可靠,可信度高。
核辐射测量方法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2 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评价
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2)合并样本标准差 当无法在重复性条件下增加测量次数时,如果测量的仪器性能比较稳定, 也可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标准差,即采用合并样本标准差的方法来得到 单次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1 二项式分布
在该伯努利试验中,若事件s在x次试验中出现了, 而在n-x次试验中没有发生,而发生事件,则x取值为 正整数0,1,2,3,…,n,即x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由 于各次试验条件都相同且相互独立,所以在n次试验 中,事件s发生x次的概率可用二项式分布表示: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4 合成分布
2)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和或之积的数学期望是各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之和或之积,即:
3)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之和的方差是各随机变量方 差之和:
4)数学期望和方差之间的关系为:
核辐射测量方法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辐射测量方法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及其评价
2.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y)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便得到扩 展不确定度U,即:
测量结果可表示为Y=y±U,其中y为被测量Y的最佳估 计值,在较高置信概率下Y的可能值将落在区间[yU,y+U]内。通常,当测量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时,一般 在确定置信概率和自由度后,查找t分布表获得包含因 子k值。
假定在某时间间隔内放射源衰变产生的N个粒子全 部入射到探测器,其探测效率为η(衰变中放出粒子所 引起的计数与放出粒子数之比),即每个入射粒子引 起探测器计数的概率为η,未引起计数的概率为,这 相当于伯努利试验。这N个入射粒子引起的计数为随 机变量x,当N为一定值时 ,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核辐射测量方法
n! n x ! n n 1 n 2 n x 1 n x
1 p
x
n x
e
p n x

e np
n x np P x pe e 则有: x ! x!
x
核辐射测量方法
3.1 基本概念
3.1.2 泊松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统计分布
3.2.2 脉冲计数的统计分布
令 ,并考虑x较大时,得到泊松分布和 正态分布分别如下:
探测器的入射粒子数N服从平均值和方差均为M 的泊松分布,所产生的仪器计数x将服从平均值和方 差均为Mη的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统计分布
2. 影响因素
3. 测量模型化
核辐射测量方法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2 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评价
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1)贝塞尔法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若对被测量Y独立地进行n次重复测量,得到 的测量结果为yk(k=1‚2‚…‚n)。则Y的最佳估计值可用n次独立测量 结果(即测量列)中的平均值表示为
5、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6、规定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技术文件中给出的重复性限或复现性限。
核辐射测量方法
3.4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及其应用实例
3.4.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及其评价
1.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1)被测量与输入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被测量与输入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3.2 核衰变和核辐射测量的统计分布
3.2.2 脉冲计数的统计分布
由于进入探测器的粒子数N不是一个常数,而是 一个随机变量。N服从泊松分布为:
被探测的粒子数x的条件概率服从二项式分布:
核辐射测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