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治疗药物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212cb1b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7.png)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疲劳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因包括饮食结构不均衡、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因为肥胖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困难,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有效地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达格列净和二甲双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活性,延缓胰岛素素的降解,降低血糖水平。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主要作用是减少肝葡萄糖生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副作用及安全性以及长期治疗效果观察,我们希望可以为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肥胖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达格列净和二甲双胍作为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评估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和减重效果,探讨其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和脂肪代谢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希望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达格列净是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胰岛素释放肽-1(GLP-1)和胰高血糖素(GIP)在肠道内的降解,进而增加GLP-1和GIP在体内的浓度,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阻力。
达格列净片的功能主治
![达格列净片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d7e6ec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b.png)
达格列净片的功能主治1. 功能概述达格列净片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类药物。
达格列净片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能够增加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岛素分解,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主治疾病达格列净片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下是它的主要主治疾病:•2型糖尿病:达格列净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从而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
3. 使用方法达格列净片的使用方法如下:•用药剂型:达格列净片为口服药物,一般为片剂形式。
•剂量:根据医生的指导,每天口服1-2次。
常见剂量为100mg/日或50mg/日。
•用药时间:达格列净片可以在餐前、餐中或餐后口服,具体用药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
4. 注意事项在使用达格列净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达格列净片成分过敏者、儿童和青少年、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以及肝功能和肾功能。
5. 不良反应达格列净片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
•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咽痛、咳嗽等。
•血糖下降:在使用达格列净片后,出现血糖过低的症状,如头晕、出汗、心悸等。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6. 注意事项在使用达格列净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严禁饮酒:饮酒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达格列净片期间,应避免饮酒。
•避免重复用药:不要同时使用其他类似的降糖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按时用药:达格列净片需要持续使用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应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用药。
7. 结论达格列净片是一种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能够增加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岛素分解,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在使用达格列净片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并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以及肝功能和肾功能,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2型糖尿病。
高效的DPP4抑制剂安立泽
![高效的DPP4抑制剂安立泽](https://img.taocdn.com/s3/m/1de6e9a22f60ddccdb38a03c.png)
✓
GLP-1 受体激动剂
✓
!
1、Pan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9 Jan;25(1):39-45 2. Nathan DM, et al. Diabetologia. 2009;52:17-30. 3. Stumvoll M, et al. Lancet. 2005;365:1333-46.
• 为DPP-4的高选择性、可逆、具有口服活性 的竞争性抑制剂
• 口服用药后迅速、广泛吸收
• 沙格列汀的代谢主要由CYP3A4/5介导,主要 代谢产物也是DPP4抑制剂,其抑制活性作用 是沙格列汀的二分之一
• 沙格列汀和/或代谢产物经由肾脏(主要途径) 和肝脏途径清除
HO
H2N
N
O
CN
沙格列汀
• 5mg剂量的药效学特性支持每日一次给药,作 用时间长达24小时
肌肉
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与现状
▪ 70%的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1 ▪ 不同降糖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副作用2,3
作用靶点
副作用
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体重增加
分泌不足
低血糖症
胃肠道 副作用
胰岛素
✓
!
!
二甲双胍
✓
!
磺脲类药物
✓
!
!
格列奈类药物
✓
!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
DPP-4 抑制剂
2013AACE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 DPP-4抑制剂为单药和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A1c<7.5%
生活方式调整
(包括采用医学手段辅助减肥)
A1c≥7.5%
DPP-4抑制剂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比较与选择
![DPP-4抑制剂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比较与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322b64a453610661ed9f460.png)
1 前言 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进展性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
减与胰岛素抵抗。纠正糖代谢失调的药物治疗重点
在于增强高血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应答、增强胰岛素
敏感性或通过肠道或尿液改变葡萄糖清除途径。二
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 (或称作列汀类)能阻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此外,DPP-4 抑制剂可延迟胃排空、增强饱腹感、抑制摄食量,
外刊拾贝 Foreign Periodical Pickers
DPP-4抑制剂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比较与选择
卡西夫·穆尼尔、伊丽莎白·拉莫斯* 著,李艳娇1 译 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peptidase-4,DPP-4)抑制剂是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的突破。目前国内已上市的5种DPP-4抑制剂,包括有西 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本文从疗效、安全性、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及降糖外作用等方面对此类药物进行阐 述和差异比较,对DPP-4抑制剂在临床的药物应用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获得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杂志(Taylor & Francis Group)授权同意后,本文对2017年5月发表于该刊上的社论“DPP-4抑制剂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比较与选择”进行中文编译, 并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陈丽教授对文稿进行点评。 [关键词] 糖尿病;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差异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8)13-0009-05
译者简介:李艳娇,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 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电话:03513365522;E-mail:lyjfmpa9836@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3708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d.png)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发布时间:2021-07-22T16:01:57.06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6期作者:张巧利通讯作者:刘霞[导读] 临床研究[1]显示,DPP-Ⅳ抑制剂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有着良好的降血糖效果,而且这一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因此引起低血糖事件发生的频率很低。
张巧利通讯作者:刘霞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重庆市 400000 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 DPP-Ⅳ)抑制剂是一种较新的口服降糖药物。
临床研究[1]显示,DPP-Ⅳ抑制剂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有着良好的降血糖效果,而且这一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因此引起低血糖事件发生的频率很低。
同时其在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可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胰岛 β 细胞功能方面有着值得关注的潜能。
近年来,有更多的相关临床研究,可以更全面的认识DPP-Ⅳ抑制剂。
本文关注于DPP-Ⅳ抑制剂产生降糖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作用效果及使用的安全性作如下综述。
1 作用机制DPP-Ⅳ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延缓酶对内源性胰高血糖素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的降解,提高其浓度,延长其生物活性,以发挥降糖作用。
1.1 GLP-1的生物学效应 GLP-1是由肠L细胞产生的促胰岛素分泌肽,参与肠促胰岛素效应,膳食引起的高血糖促进肠GLP-1分泌,胰岛β细胞在此激素的刺激下胰岛素分泌增多。
1.1.1 GLP-1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合成 GLP-1参与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应,这一效应的强弱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随着血糖的增高,效应越强;反之,效应减弱。
当血糖下降至3.36mmol/L时,GLP-1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甚至会消失。
因此,DPP-Ⅳ抑制剂,通过GLP-1降糖,可避免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GLP-1对于胰岛素的作用,不仅可增加其释放,还能促进其生物合成。
5种DPP-4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5种DPP-4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及药代动力学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f3e8b19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8.png)
5种DPP-4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李春杏;纪立伟【摘要】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是近年上市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独特,以葡萄糖依赖性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有效降低血糖,减少低血糖发作,同时不增加体重,被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将对常见的5种DPP-4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亲和力、选择性差异、药代动力学特性及特殊人群用药逐项进行分析,因为尽管都是口服小分子化合物,但其化学结构、对DPP-4的亲和力、选择性、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特性各异,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9(016)008【总页数】8页(P3-9,16)【关键词】DPP-4抑制剂;化学结构;亲和力;选择性;药代动力学;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作者】李春杏;纪立伟【作者单位】航天中心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49;北京医院药学部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 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二肽基肽酶-4(DPP-4)也被称之为淋巴细胞表面蛋白CD26,与同源酶DPP-2、DPP-8、DPP-9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统称为DPP家族,广泛分布于肝、肺、肾、小肠、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部位。
DPP-4是一种由766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切割多肽N末端Xproline二肽的催化活性,可降解各种炎症趋化因子和肽类激素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DPP-4的主要底物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生长素、血管活性多肽及神经肽。
沙格列汀片saxagliptin用于治疗成人的2型糖尿病
![沙格列汀片saxagliptin用于治疗成人的2型糖尿病](https://img.taocdn.com/s3/m/496ab3daad51f01dc281f115.png)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伦敦,2009年7月31日─百时美施贵宝(NYSE:BMY)及阿斯利康(NYSE:AZN)于今日宣布,ONGLYZA™ (saxagliptin沙格列汀片)(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ONGLYZA™可作为饮食和锻炼的辅助治疗,改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ONGLYZA™每日服用1次,可与常用处方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或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联用,也可单用,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
ONGLYZA™不应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某些酸的水平升高,如血液或尿液中的酮体水平升高)。
目前尚未研究ONGLYZA™和胰岛素的联用。
近一半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采用目前的治疗方法血糖控制不达标百时美施贵宝研发部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及总裁、医学博士埃利奥特•西格尔(Elliott Sigal)谈道:“ONGLYZA™获得FDA的批准对于每天努力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进展。
近一半的成人患者采用目前的治疗方法未能控制血糖,因此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我们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已经证明,ONGLYZA™与其他疗法联用或单用治疗时均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大卫•布伦南(David Brennan)说道:“2型糖尿病是成人患者和医生每日所面临的一项挑战。
ONGLYZA™获得FDA批准之后,医生和成人患者获得了一种重要的,改善血糖控制的新疗法。
阿斯利康与百时美施贵宝之间开展了密切合作,以期进一步了解如何最好地治疗这种颇具挑战性的疾病,从而帮助成人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ONGLYZA™正是我们合作的成果。
”ONGLYZA™的获批基于一个临床开发项目,该项目包括约5000名受试者,其中4000多名使用了ONGLYZA™。
在控制饮食和锻炼基础上,该开发项目的组成包括:将ONGLY ZA™加用于其他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中的格列苯脲和TZDs)的研究;在初次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便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ONGLYZA™的研究;以及单药治疗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分子式
![磷酸西格列汀分子式](https://img.taocdn.com/s3/m/f113b1a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c.png)
磷酸西格列汀分子式1. 简介磷酸西格列汀(Sitagliptin phosphate)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药物类别。
它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并减少胰高血糖素(GLP-1)的降解,从而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磷酸西格列汀的分子式为C16H15F6N5O·H3PO4,其化学结构如下所示:2. 化学性质磷酸西格列汀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溶于水。
其化学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溶解性:磷酸西格列汀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会增加。
•稳定性:磷酸西格列汀在常温下相对稳定,但在高温、光照和潮湿的条件下易分解。
•酸碱性:磷酸西格列汀是一种弱酸性物质,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
•氧化性:磷酸西格列汀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以被氧化剂氧化。
3. 合成方法磷酸西格列汀的合成方法一般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1.首先,将2,4,5-三氟苯甲酸与(2R)-(4-氨基-5-氰基-2-甲基-1-苯乙酰基)-1-苯乙酮反应,生成中间体1。
2.然后,中间体1与N-苯基-N-(1S)-2-氰基-1-苯乙酰胺反应,生成中间体2。
3.接着,中间体2经过合适的处理,生成磷酸西格列汀。
这种合成方法经过多步反应,需要一系列的试剂和条件,但是可以高效地得到纯度较高的磷酸西格列汀。
4. 药理作用磷酸西格列汀主要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来发挥药理作用。
DPP-4酶是一种消化酶,它可以降解肽类激素胰高血糖素(GLP-1)和胰岛素释放肽(GIP)。
这两种激素在血糖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并减缓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延长餐后血糖的降低。
磷酸西格列汀能够选择性地抑制DPP-4酶的活性,从而减少GLP-1和GIP的降解,增加它们的半衰期,使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
这样一来,GLP-1和GIP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调节血糖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DPP4抑制剂-WXY
![DPP4抑制剂-WXY](https://img.taocdn.com/s3/m/efa5441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3.png)
2. DPP-4抑制剂品种 :5类DPP-4抑制剂药物的对 比:
3. DPP-4抑制剂作用机制
• 肠促胰岛素(incretin)是一类在肠道生成的具有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的 多肽激素,在人体内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其中,GLP-1的作 用特点包括:①在餐后生成,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 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不易诱发低血糖;②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 糖素;③延迟胃排空从而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④降低食欲,减少 食物的摄入;⑤抑制肠道分泌脂蛋白并可能降低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 因子的餐后高血脂,从而具有心脏保护作用;⑥在体外可调节胰岛β细 胞再生、增殖和存活。Biblioteka 6.DPP-4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 DPP-4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鼻咽炎、头痛、 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一些很少见的不良反应有 血管神经性水肿、超敏反应、肝酶升高、腹泻、 咳嗽、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等。
总结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现已成为对人类健 康造成危害较大的主要疾病之一。DPP-4抑制剂的应用给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 来新的希望。随着对DPP-4抑制剂的不断认识,研发新的具有较高选择性、 安全性、耐受性、长效性且更加完善的药物,能够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 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5. DPP-4 抑制剂面临的问题
• 2. 长效性 DPP-4 广泛分布于体内,其抑制剂可能对其他底 物功能造成影响。研究者在早期提出假设:设计药物半衰期 比较短的药物可能减少DPP-4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 良反应。但DPP-4抑制剂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以便用于降低 餐后血糖,临床试验数据表明长效DPP-4抑制剂具有更好的 临床疗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c1b82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a.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喜梅【摘要】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引起广大心脏病学者的极大兴趣.DPP-4抑制剂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代谢等作用,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心肌缺血时电生理状态,改善心室重构,并动员干细胞至心血管损伤处,促进组织修复.现将DPP-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Dipeptidyl peptidase 4 ( DPP-4) inhibitors are a new class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PP-4 inhibitor ha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PP-4 inhibitor can suppress inflamm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improve myocardial metabolism. It results in smaller infarct size, reduces ischemia/repernision injury, stabilizes the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state during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improves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addition, DPP-4 inhibitor can mobilize stem cells to the site of cardiovascular injury, and promote tissue repair.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ing the cardio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of DPP-4 inhibitors.【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4页(P593-596)【关键词】DPP-4抑制剂;心血管保护【作者】王喜梅【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二肽基肽酶 4(dipeptidyl-peptidase 4 inhibitor,DPP-4)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DPP-4活化部位形成DPP-4复合物,降低酶的催化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的降解速度,延长其半衰期,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新型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进展
![新型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ea114fb307e87101f696d3.png)
新型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研究进展张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042)[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药物已无法有效阻止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恶化。
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剂作为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介绍了DPP-IV抑制剂药理学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6-0089-01Progress in Research of New type Drug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for the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Zhang Lei(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 LTD., Lianyungang 222042, China)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 that seriously threaten modern human health. As a new clas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reat agents,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IV) inhibitor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DPP-IV inhibitors and research progress.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 inhibitors;pharmacology mechanism近年来,由于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 %以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一种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一种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68efa5c72cc58bd63186bd8c.png)
1
23
口I
堕堂塑i!巫i二:1
12
3
30
图2二肽基肽酶IV(DPP-1V)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以剪切
N-末端第二位为脯氨酸或丙氨酸的肽链,例如胰升糖素
样肽1(GLP—1)。GLP一1在N一末端第二位被DPP-IV剪切
后失活。DPP-IV存在于多种组织,包括肠道黏膜的毛细
【提要】 目前认为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一1V)抑制剂通过可逆性抑制二肽基肽 酶,延缓活性肠促胰岛激素如胰升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的降解,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 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水平。现有证据表明,DPP-IV抑制剂如维格列汀、西他列汀能够有效 地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糖素分泌,并且这种效应具有葡萄糖依赖性。本文主要回顾了在2型糖尿病 患者中,这类药物单药治疗及联合其他降糖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显示,DPP—N抑制剂降低HbA。。的 幅度与治疗前的基础水平关系密切;不引起体重增加,所致低血糖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很低。作 为一种新型的口服抗高血糖药物,DPP.Ⅳ抑制剂作用机制独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必将 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选择。
肠促胰岛激素并不是DPP·IV的唯一底物,除此之外,各种 神经肽类如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血管活性 肠肽、胃泌索释放肽(GRP)、神经肽Y(NPY)、生长激素释放激 素、GLP-2和YY肽也具有DPP.IV的作用位点Ⅲ圳。给予小鼠 PACAP、GIP、GRP或GLP—l后,发现小鼠对静脉葡萄糖刺激的 反应增强憎J。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内源性底物的生理学意 义是什么,也不清楚它们被其他酶代谢的程度如何。
2022年-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二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2年-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二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fea8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7.png)
2022年-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二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50题)1、(2021年真题)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 4)抑制剂的药物是()A.西格列汀B.那格列奈C.格列美脲D.利拉鲁肽E.罗格列酮【答案】 A2、用于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是( )A.糖皮质激素B.沙格司亭C.非格司亭D.利可君E.小檗胺【答案】 C3、(2019年真题)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节选如下,请结合问题作答。
A.患者,男,47岁,慢性心力衰竭,LVEF=35%,血压120/65mmHgB.患者,男,47岁,诊断为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无效,随机血压155/95mHgC.患者,男,47岁,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使用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治疗仍未达标D.患者,男,47岁,慢性心力衰竭伴高钾血症(血K+5.8mmol/L),LVEF=38%E.患者,男,47岁,慢性心力衰竭,血压87/65mmHg【答案】 A4、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E会出现A.严重神经感觉异常,进行性步态不稳至足麻木、手不灵活B.低热、烦躁哭闹、惊厥、厌食、体重减轻、骨骼硬化症C.视力模糊、乳腺增大、腹泻、头晕、流感样症状等D.疲劳、软弱、全身不适、毛发干枯或脱落、皮肤干燥瘙痒、食欲减退、贫血、眼球突出等中毒现象E.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恶心、呕吐等【答案】 C5、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是A.丙硫氧嘧啶B.放射性碘C.糖皮质激素D.甲状腺素E.小剂量碘【答案】 D6、可引起心脏Q-T间期延长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B.磺胺甲恶唑C.左氧氟沙星D.头孢呋辛E.米诺环素【答案】 C7、重症肌无力、癫痫患者避免使用的抗菌药是A.米诺环素B.甲硝唑C.左氧氟沙星D.哌拉西林E.罗红霉素【答案】 C8、维生素K参与下列哪些凝血因子活化( )A.Ⅱ、Ⅶ因子B.Ⅱ、Ⅷ、Ⅺ、Ⅳ因子C.Ⅱ、Ⅶ、Ⅸ、Ⅹ因子D.Ⅶ、Ⅺ、Ⅶ、Ⅸ因子E.Ⅱ、Ⅹ因子【答案】 C9、通过抑制A型单胺氧化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5-HT及多巴胺的降解,增强去甲肾上腺素、5-HT和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的药物是A.舍曲林B.阿米替林C.吗氯贝胺D.度洛西汀E.曲唑酮【答案】 C10、下列关于眼部抗菌药物的描述,错误的是A.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B.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有效C.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有效D.夫西地酸不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E.氟喹诺酮类药物18岁以下患者不推荐使用【答案】 D11、下列哪个药物没有散瞳作用A.硫酸阿托品B.托吡卡胺C.毛果芸香碱D.去氧肾上腺素E.环喷托酯【答案】 C12、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能够出现寒战、咽痛、心率加快等症状,其原因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后出现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反应称为A.瑞夷综合征B.青霉素脑病C.金鸡纳反应D.吉海反应E.二重感染【答案】 D13、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异常A.更昔洛韦B.四环素可的松C.利巴韦林D.氯霉素E.碘苷【答案】 C14、与阿托品比较,东莨菪碱的特点是A.中枢镇静作用较强B.对有机磷中毒解救作用强C.对眼的作用强D.对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强E.对心脏作用强【答案】 A15、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属于单酰胺类的抗菌药物是A.头孢吡肟B.头孢西丁C.拉氧头孢D.氨曲南E.美罗培南【答案】 D16、不属于维生素B2缺乏临床表现的是A.口角炎B.脚气病C.阴道炎D.白内障形成E.脂溢性皮炎【答案】 B17、以下可作为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首选药的是A.孟鲁司特B.沙美特罗C.特布他林D.氨荼碱E.噻托溴铵【答案】 C18、患者,女,66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39℃,伴寒战;无咳嗽、咳痰。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28163e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5.png)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摘要】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是两种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分别属于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
二甲双胍则是一种降糖药,通过降低血糖生成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治疗糖尿病。
联合应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本文对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案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案。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利格列汀、格列美脲、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药理作用、研究意义、临床应用、研究建议、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在糖尿病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利格列汀和格列美脲是两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来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而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合成和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更好地调控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我们旨在验证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是否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DPP-4 抑制剂降糖药欧唐宁 利格列汀 中国上市 引领“全面考量
![DPP-4 抑制剂降糖药欧唐宁 利格列汀 中国上市 引领“全面考量](https://img.taocdn.com/s3/m/d326b9611eb91a37f1115c74.png)
新型DPP-4抑制剂降糖药欧唐宁®(利格列汀)中国上市引领“全面考量综合治理”糖尿病治疗新理念11月14日将迎来第23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但是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9240万人,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三倍1而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高达15.5%2。
中国的糖尿病防治未来极其堪忧。
就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而言,糖尿病患者如何在正确的治疗理念指导下选用正确的药物已经上升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层面的重要议题,备受瞩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介绍,糖尿病已经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最新的理念不再以降糖为单一目标,而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血管风险、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这六个面组成一个“魔方”,时刻困扰着糖尿病患者,而“全面考量综合治理”的糖尿病治疗新理念,有助于解开这个“魔方”,并且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
随着新型DPP-4抑制剂欧唐宁®(利格列汀)在中国的上市,将使这一科学治疗理念也将被更多的中国专家和患者所接受,有利于应对中国严峻的糖尿病防治挑战。
一体六面,面面俱到《柳叶刀》杂志曾刊文指出,人类可以打赢降血糖的战役,却可能输掉征服糖尿病的战争。
翁建平教授讲述:“攻克糖尿病就像是解开一个魔方,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血糖降低这一个层面,应考虑到低血糖风险、心血管风险、体重控制、肝肾安全问题、及经济成本其它五个层面。
”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对不同患者应设立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都将对患者有益,并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12010-11-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mtdx/mxfcrxjbxx/201011/t20101109_39244.htm 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doi/full/10.1056/NEJMoa0908292#t=article翁建平教授指出,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合并高血脂或高血糖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案,仅仅以单一的降低血糖为目标的是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的。
沙格列汀新说明书
![沙格列汀新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b3846d2b14e852458fb57f5.png)
saxagliptin【作用与用途】沙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DPP4)竞争性抑制剂,可降低肠促胰岛激素的失活速率,增高其血液浓度,从而以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浓度。
餐后,从小肠释放到血液中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升高,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促进胰腺β细胞以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释放胰岛素,而DPP4会使其失活。
GLP-1还可抑制胰腺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
2型糖尿病患者的GLP-1浓度下降,但GLP-1的肠促胰岛效应依然存在。
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沙格列汀后,对DPP4活性的抑制作用能维持24小时。
口服糖负荷或进餐后,DPP4的这种抑制作用能使循环中的活性GLP-1和GIP水平增加2-3倍,同时降低胰高糖素浓度,刺激胰腺β细胞葡萄糖依赖性释放胰岛素。
胰岛素释放的增加和胰高糖素的减少导致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口服糖负荷时或餐后血糖漂移减少。
用于2型糖尿病。
单药治疗:可作为单药治疗,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联合治疗: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血糖控制。
【用法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推荐剂量:5mg,每日1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药代动力学】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沙格列汀及其活性代谢物5-羟基沙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
在2.5-400mg剂量间,沙格列汀及其活性代谢物的血浆峰浓度(Cmax)和AUC值呈比例性增长。
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mg沙格列汀后,沙格列汀及其活性代谢物的平均血浆AUC值分别为78ng/h/mL和214ng/h/mL,对应的Cmax分别为24ng/mL和47ng/mL。
沙格列汀及其活性代谢物的AUC和Cmax的平均变异性(%CV)均小于25%。
吸收:5mg每日1次给药后,沙格列汀的中位达峰时间(Tmax)为2小时,沙格列汀活性代谢物Tmax为4小时。
《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干预机制》
![《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干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f979b0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b.png)
《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干预机制》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并发症如肾脏损伤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沙格列汀作为一种新型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已经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
本文将研究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干预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分组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沙格列汀治疗组。
糖尿病模型通过高糖饮食和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
2. 药物与处理沙格列汀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沙格列汀口服,持续至实验结束。
3. 检测指标与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血脂、肾功能指标,同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肾脏损伤情况。
通过Western blot、PCR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三、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1. 血糖与血脂的改善实验结果显示,沙格列汀治疗组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较糖尿病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说明沙格列汀具有良好的降糖降脂作用。
2. 肾功能改善沙格列汀治疗组大鼠的肾功能指标如尿蛋白、血尿素氮等较糖尿病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说明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3. 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沙格列汀治疗组大鼠的肾脏损伤程度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轻,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损伤程度降低。
四、沙格列汀的干预机制1. 调节DPP-4酶活性与胰岛素分泌沙格列汀作为DPP-4抑制剂,能够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从而改善血糖代谢。
此外,DPP-4酶的活性与肾脏损伤密切相关,沙格列汀通过调节DPP-4酶活性,可能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2. 抗炎与抗氧化作用沙格列汀具有抗炎与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肾脏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检测显示,沙格列汀治疗组大鼠的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较低。
3. 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沙格列汀可能通过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Edito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9 (2017) 5-7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治疗药物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approachesZachary Bloomgarden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全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翻了四番1,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全世界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从2015年的4.15亿增加到2040年的6.42亿2。
虽然超过几十年的随访结果已经证实了糖尿病确实就是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风险的等位症,这个诊断可使患者的死亡率风险急剧上升,与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或者中风病史相似3,4,因此可以得出如下推论,那就是对糖尿病的基本特征(高血糖)进行适当治疗可降低CV风险,为什么会如此推论呢?在包括数十年扩展观察的研究中,基线时没有CV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必定会有这样的获益,无论是糖尿病前期5、2型糖尿病6还是1型糖尿病患者7。
然而,在基线时就有高CV风险或者潜在CVD的糖尿病患者,观察超过2-5年后,一般来说都不能够证实降糖干预措施具有CV获益8,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确实有一些降糖药物可能与非血糖方面的CV获益有关9。
寻求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必要性不能够被过度夸大,我们意识到应该进行在CV并发症发生前的数十年里就开始治疗的长期研究。
随着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DPP-4i)使用的日益增多10,在众多的治疗药物中考虑这类药物适合哪些患者非常重要。
在对高CV风险患者进行的研究中,无论是随访时间中位数超过1.5年的阿格列汀研究11、超过2.1年的沙格列汀研究12、还是超过3.0年的西格列汀研究13,都没有发现DPP-4i与复合CV结果风险增加或者减少之间具有相关性,包括CV死亡、非致死性MI以及非致死性中风。
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风险可能增加,在沙格列汀试验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特别是在具有最高CV风险的患者中14,但是在阿格列汀15与西格列汀16试验中都没有影响。
此外,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低CV风险人群中这些事件并没有增加17。
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也显示CHF的风险没有增加。
在一项纳入了1499650名来自几个大型队列研究的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18,使用基于肠促胰岛素药物与联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因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这与几项针对合并或者不合并CHF病史的患者服用DPP-4i或者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后的单独分析结果一致,并且在23205名基于肠促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435777名没有CHF病史的对照组患者中这些事件还有略有减少的趋势(危险比为0.82;95%置信区间为0.67-1.00),虽然该研究并没有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单独分析。
在另一项纳入218556名患者的比较DPP-4i与磺脲类(SUs)药物的研究中,以及纳入了112888名患者的比较沙格列汀与西格列汀的研究中19;在既往有CV病史的患者中没有发现DPP-4i与CHF住院之间具有相关性,与使用SU治疗的患者相比,没有CV病史且使用DPP-4i治疗的患者因CHF住院的危险比要低41%。
在一项类似的基于人群的研究中,纳入了78553名沙格列汀使用者与298124名西格列汀使用者,除此之外还有144266名吡咯列酮(PGZ)使用者、432351名SU使用者以及247863名长效胰岛素使用者,与使用PGZ或胰岛素的患者相比,使用沙格列汀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的CHF住院倾向风险评分更低,并且与使用SU、PGZ或者胰岛素的患者相比,使用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评分也更低20;与使用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沙格列汀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的CHF住院倾向风险评分没有增加。
从这些观察结果中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还能够继续照常使用SUs21,而担心DPP-4i可导致不良CV结果是毫无根据的。
最近有两项调查DPP-4i长期降糖作用的观察性研究。
这个重要的话题很少有人关注。
来自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的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与4%的试验分别在超过1年与2年的时间中比较了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22。
在一项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中,有624名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格列汀联合SU、PGZ或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与620名只使用后3种药物中的2种等量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相比,5年后发现接受包含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的HbA1c水平要更低一些23。
在一项纳入了1178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他们一开始就处方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进行联合治疗,治疗有应答的定义为HbA1c至少下降了0.8%或HbA1c达到了≤7.0%24。
然而,在第1年与第4年分别只有72.2%与35.4%的患者有应答,这意味着除了使用西格列汀还需要升级治疗方案。
该研究还考察了DPP-4i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
基线HbA1c水平较低的患者联合使用DPP-4i 与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进行治疗可能获益更多25,26。
联合使用DPP-4i与基础胰岛素似乎不但合理而且有效,而基础胰岛素通常是与二甲双胍联用的。
在一项纳入658名患者并且使用了达标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现与单独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比,无论是联用还是不联用二甲双胍,同时使用西格列汀与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的HbA1c下降得更为显著,而且每日胰岛素剂量也更低,低血糖的发生率也下降了27。
在一项950名使用胰岛素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联用利拉利汀或安慰剂进行治疗的研究中28,以及一项140名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研究中29,以及另一项比较甘精胰岛素联用西格列汀与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研究中30都能够观察到相似的研究结果。
为了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需要不断地调整治疗方案,将来,我们期望能够制定出一个长期的治疗策略,试验的目的是寻求可以在减少CV同时还能减少微血管终点的最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diabetes since 1980: A pooled analysis of 751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ith 4.4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2016; 387: 1513–30.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IDF Diabetes,7th ed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5. Available from , accessed 5 July 2016.3. Haffner SM, Lehto S, Rönemaa T, PyöräläK, Laakso M.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1998; 339: 229–34.4. The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Association of 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with mortality. JAMA. 2015; 314: 52–60.5.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diabetes incidence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2: 474–80.6. 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Matthews DR, Neil HA.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8; 359: 1577–89.7.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EDIC) Study Research Group.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1 diabetes: The DCCT/EDIC study 30-year follow-up. Diabetes Care. 2016; 39: 686–93.8. Bloomgarden ZT.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es: A tale of three studies. Diabetes Care. 2008; 31: 1913–9.9. Bloomgarden Z. Glycemic control and the heart: It matters how you get there. J. Diabetes. 2016; 8: 453–4.10. Hampp C, Borders-Hemphill V, Moeny DG, Wysowski DK. Use of antidiabetic drugs in the U.S., 2003–2012. Diabetes Care. 2014; 37: 1367–74.11. White WB, Cannon CP, Heller SR et al. Aloglipti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3; 369: 1327–35.12. Scirica BM, Bhatt DL, Braunwald E et al. Saxaglipti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 Engl. J. Med. 2013; 369: 1317–26.13. Green JB, Bethel MA, Armstrong PW et al. Effect of sitagliptin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5; 373: 232–42.14. Scirica BM, Braunwald E, Raz I et al. Heart failure, saxagliptin, and diabetes mellitus: Observations from the SAVOR-TIMI 53 randomized trial. Circulation. 2014; 130: 1579–88.15. Zannad F, Cannon CP, Cushman WC et al.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aking alogliptin versus placebo in EXAMIN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 Lancet. 2015; 385: 2067–76.16. McGuire DK, Van de Werf F, Armstrong P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itagliptin use and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and related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Cardiol. 2016; 1: 126–35.17. Kongwatcharapong J, Dilokthornsakul P, Nathisuwan S, Phrommintikul A, Chaiyakunapruk N. Effect of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on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t. J. Cardiol. 2016; 211: 88–95.18. Filion KB, Azoulay L, Platt RW et al. 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ncretin-based drugs and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16; 374: 1145–54.19. Fu AZ, Johnston SS, Ghannam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dipeptidyl peptidase 4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Diabetes Care. 2016; 39: 726–34.20. Toh S, Hampp C, Reichman ME et al. Risk for hospitalized heart failure among new users of saxagliptin, sitagliptin, and other antihyperglycemic drug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 2016; 164: 705–14.21. Bloomgarden Z. Recent cardiovascular trials: What are the drivers of benefit and adverse effect? J. Diabetes. 2009; 1: 227–9.22. Bolen S, Tseng E, Hutfless S, et al. Diabetes Medications fo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 Updat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views, No. 173. Report No. 16-EHC013-EF.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US); 2016.23. Derosa G, D'Angelo A, Maffioli P. Sitaglipt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fficacy after five years of therapy. Pharmacol. Res. 2015; 100: 127–34.24. Ku EJ, Jung KY, Kim YJ et al. Four-year durability of initial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sitagliptin and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linical practice; COSMIC Study. PLoS One. 2015; 10: .e012947725. Rosenstock J, Hansen L, Zee P et al. Dual add-o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poorly controll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of saxagliptin plus dapagliflozin addition versus single addition of saxagliptin or dapagliflozin to metformin. Diabetes Care. 2015; 38: 376–83.26. Lewis A, DeFronzo RA, Patel S et al. Initial combination of empagliflozin and linaglipti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5; 39: 394–402.27. Mathieu C, Shankar RR, Lorber D et a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administration of sitagliptin with intensively titrated insulin glargine. Diabetes Ther. 2015; 6: 127–42.28. Durán-Garcia S, Lee J, Yki-Jävinen H et al. Efficacyand safety of linagliptin as add-on therapy to basal insulin and metformin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 Med. 2016; 33: 926–33.29. Hong ES, Khang AR, Yoon JW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sitagliptin as add-on therapy to insulin and insulin dose-increase therapy in uncontrolled Korean type 2 diabetes: CSI study.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14: 795–802.30. Cao Y, Gao F, Zhang Q,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administration of sitagliptin with insulin glargine in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 2016. doi:10.1111/1753-0407.12436中国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一项为期8年的随访研究Association of fasting glucose levels with inciden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8-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Fangchao LIU,1 Xueli YANG, 1 Jianxin LI, 1 Jie CAO, 1 Jichun CHEN, 1 Ying LI, 1 Xiaoqing LIU, 2 Liancheng ZHAO, 1 Chong SHEN, 3 Ling YU, 4 Jianfeng HUANG1 and Dongfeng GU11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Fuwai Hospital,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2Division of Epidemiology,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and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Guangzhou, 3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and 4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uji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uzhou, China摘要背景: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对于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