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传记阅读感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生平传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撰写一篇感悟文章。
- 评论文章:要求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在表达烈士纪念时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并尝试撰写阅读心得或感悟。
- 建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传记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陌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鲁迅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也会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简答题:
- 请简要描述《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与总结反思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发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前预习】本文内容深刻,时代距离较远,难度大,课前的预习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意义;2、记下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课前交老师及时汇总);3、思考一个问题: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情况可请一两位同学着重汇报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也可由教师汇总介绍同学预习中提出的疑问。
目的在于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二、简介“三·一八”事件的有关背景及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帮助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接着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读二至五部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视学生实际而定。
)四、讨论分析课文1、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一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2、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讨论方法:问题1,可先请若干同学,按预习笔记,讲述课文所记刘和珍的事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比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言说与沉默《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悼念性散文,与一般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是。
作者鲁迅热情地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记念刘和珍君》既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也是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更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学生在文本研习中,既要深刻认识革命历程,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懂得作者饱满热烈、爱憎分明的情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2.鲁迅作品特点:“看与被看”“离开与归去”“言说与沉默”,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是杂文,鲁迅先生展示的似乎永远不是单一维度的思考,而是更复杂更深层的反思。
鲁迅的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往往用最冷峻的语言表达最炽热的情感,即爱与憎交织,冰与火交融。
许广平在《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中谈及,“《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是表达了革命者致情的文字’”,同时处处是对革命烈士牺牲的意义的理性思考。
作者时而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反复说“可我实在无话可说”处处矛盾,这种看似矛盾的独特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读来震撼人心。
二、学情分析“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似乎鲁迅先生成了学生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
事实上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以及高中的《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内容明确,主旨清晰,情感鲜明。
(学生在面对鲁迅作品时遇到的困难究竟源于何处?为何会对鲁迅产生畏惧心理?)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鲁迅作品中那些独特的词语和意象,他有意地破坏语言的规范,创造出一种反语法、恐怖修辞,让本来似乎明确的话语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
《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理解作者通过刘和珍君等人的遭遇表达出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2.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之道。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作者通过刘和珍君等人的遭遇所表达出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经历与文章主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文章的重点词汇、段落解析等。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刘和珍君等人的生平事迹及鲁迅先生的背景。
4. 设计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之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刘和珍的照片,讲述她的个人经历和主要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年轻的女学生为何会走上斗争的道路,以及她的牺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二)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先生与刘和珍君的关系,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同时,简要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引导学生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三)朗读课文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纠正。
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鲁迅的文字风格。
(四)分析课文1. 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尝试总结全文的主旨。
2. 重点词句讲解: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的写作风格,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段落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感受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课堂讨论1. 讨论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牺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深入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其 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包括叙述、描 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象 征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讲解、讨 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 解,培养其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 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 。
THANK YOU
重点讲解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 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刻画等,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 论或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
巩固练习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 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参与度
0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
学生反馈
学习收获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 的主要收获和感悟。
学习困难
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 行教学改进。
教学建议
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内容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优化教 学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等,提 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网络互动平台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班级博客、QQ群等,方便师生交 流、讨论和分享学习资源。
个性化学习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如在 线辅导、学习资源推荐等。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总结
教学目标明确
03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刘和珍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2. 理解并掌握《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对刘和珍精神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讲解,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进行解析。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九、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教师推荐与刘和珍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记念刘和珍君》教案4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好像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同学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尝,理清感情的进展。
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关于资料文件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闻名人物与这一大事关于?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说明外,简要叙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精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大事,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力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争论]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文件资料状况。
除了课本资料文件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大事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谈四则》《死法》等文,生气责备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精品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精品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意义重大的作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珍先生的事迹及他的崇高品质,了解他的伟大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中的经典语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中的经典语句。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生命的真谛》一文,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学习新课:呈现文章,并带领学生读一读。
3.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5.观赏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和珍先生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6.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些品质对自己的影响。
7.个人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有像和珍先生一样崇高品质的人,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8.总结归纳:总结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扬这些品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观看视频等,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
同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文章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主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反思21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反思2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了解本文写人记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和重点语段,体验、感受与理解鲁迅复杂的情感3.通过联读促写,感悟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刘和珍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略)二、问题筑任务(一)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又将全文分为7个独立的小节,精读1~5节,思考:本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她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段政府与流言家又将她说成一个怎样的人?并对相关内容作圈点批注明确:文章在1、3、5节分别记述了刘和珍的三件事:一是爱看“我”的文章,并且“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二是参加女师大学潮被开除,复课以后却对母校的前途担忧;三是“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而惨遭杀害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性格温和的、追求进步的、有强烈责任感与爱国热忱的青年鲁迅认为她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是伟大的女子,而段政府说她是“暴徒”,流言家说她“没有审判力”,“受人利用”通过以下一些“子问题”,引导学生加深体验、感受与理解:1.“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程毅志的“正告”从侧面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刘和珍?鲁迅回忆:“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样一个在“生活艰难中”的“毅然”行动,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和珍?明确: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出来刘和珍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对进步思想的热烈追求2.学校同意给她们这些被开除的学生复课,连义务授课的老师都感到高兴,但鲁迅先生却看见(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一细节以及“黯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对学校的前途、对自己和同学的未来怀着深深的忧虑,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3.在鲁迅的印象里,“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当他第一次将刘和珍的“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想一想:鲁迅先生两次描写刘和珍的笑容和态度有什么用意?“暗自诧异”“也还是”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强调了刘和珍性格的温和,也反证了段政府称刘和珍为“暴徒”纯属污蔑4.“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欣然”一词有怎样的隐含信息?这句话连用三个逗号点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欣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参加请愿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这就戳穿了流言家(陈西滢等所谓的学者文人)的谎言同时,这句话连用三个逗号,通过停顿,既表达了刘和珍从容坚定的爱国热忱,又表达了作者对流言家阴险行径的深切痛恨5.第5节细致地描写了刘和珍、杨德群遇害的经过,细读她们中弹的细节,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意味明确:刘和珍:“(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表明段政府的卫队是在请愿青年的背后开枪,而且距离很近,可见开枪者射杀的不是正在闹事的“暴徒”,而是已经离开现场的民众,且手段残忍;“其一是手枪”表明开枪的不仅有士兵而且有军官,从“中了四弹”可以看出,军官与士兵开枪,不是警示而是屠杀(二)面对流言家的阴险与污蔑、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苟活者的淡漠与忘却,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纪念刘和珍的?精读1~5节中抒情议论的段落,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确:面对流言家的阴险与污蔑、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愤怒;面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与“苟活者”的漠然与忘却,他进行了冷峻的嘲讽和谴责;面对刘和珍的从容和勇毅,他奉献了真挚的悲哀与尊敬通过以下子级问题筑任务,引导学生加深体验、感受与理解:1.在第1节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在第2节作者又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第4节作者又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在第5节作者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明确:第1节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明作者很想写一点东西,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表明:虽然所写的东西无法表达自己的悲愤,但又只能用写一点东西来纪念死者,强调了自己的无奈与痛苦接着用“我实在无话可说”,对陈西滢等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表达了强烈的愤怒第2节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针对那些“还在这样的世界上活着的”“庸人”来说的,目的是向他们揭露这是一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同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那些“真的猛士”;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明作者感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快要忘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了,也快要忘记那些为我们而流血的“真的猛士”了,所以再次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与“苟活者”进行了冷峻的嘲讽与谴责第4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明反动军阀与反动文人的举动与中国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所使用的伎俩毫无二致,屠刀加钳口术,这正是民族衰亡的原因鲁迅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无限悲哀与强烈愤怒在第5节作者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表明作者不想沉默,要开口说话:揭露反动派的伎俩,歌颂以“三个女子”为代表的“真的猛士”的伟大总之,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将鲁迅先生在“沉默”与“说话”两者间痛苦的选择表现得更加真实而深沉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顺便让学生体会抒情议论段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2、4两节(三)默读文章6、7两节,看看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对“三一八事件”的意义如何认识请学生作简要的概括(四)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感悟(五)作业:联读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谈谈我们在今天纪念刘和珍的意义【教学反思】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应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知道,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读者就不会深入思考,阅读也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因此,当学习目标与阅读内容确定之后,如何通过问题筑任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感受与理解就成为了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小引》中坦言: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是借此来释愤抒情”据此,我认为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这位性格温和、追求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国热忱的青年,其目的就是要表达他的那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面对流言家的污蔑与阴险、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他的悲哀和愤怒;面对“庸人”与“苟活者”的漠然与忘却,他的嘲讽和谴责;面对刘和珍的从容和勇毅,他的哀痛与尊敬同时,对“徒手请愿”的行为与“三一八事件”的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体验鲁迅先生心灵的“歌哭”确定为与学生“对话”的主题(主问题)当主问题确定之后,还应通过一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子问题继续推动“对话”的深入那么,子问题如何设计呢?我们常说,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字是生命价值的物化,只有我在用我的情感、体验、经历去充实、唤醒沉潜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文字才能复活因此,我将子问题设计的支点放到了“品味语言”这个“语文教育”的“原点”上,通过那样一组问题(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完整而充分地品味课文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用预设的问题筑任务机械地牵引“对话”或“活动”,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困惑,多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上继续备课,提炼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也是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在学习了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等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刘和珍是“谁”,理解文章内容。
2.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3.以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2.引导学生认同刘和珍的爱国行为,欣赏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设想《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文集――《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极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先生为在段政府于1926年制造的“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有为青年写的一篇经典的悼念性文章。
本单元是记人叙事的散文,所以教授者试图从简单的纪念导入,以“刘和珍是谁”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缘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纪念缘于什么心理和鲁迅先生怀念过哪些人导入。
二、一读――粗读筛选问题:刘和珍是谁?请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找出不同的人对刘和珍不同的看法定义。
学生陈述。
明确:刘和珍是谁――鲁迅先生如是说: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段政府如是说:暴徒;有恶意的闲人如是说:受人利用者;无恶意的闲人如是说:饭后的谈资。
三、二读――细读质疑探究:刘和珍不是“谁”?1.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暴徒”?又是一个怎样的“受人利用者”?请学生读文章的第3、4、5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刘和珍的殉难――她是被虐杀的。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在执政府前中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的请愿――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所以,刘和珍不是“受人利用者”,更不是“暴徒”。
2.问题:刘和珍又是一个怎样的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请学生阅读文章的第6、7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刘和珍的证明――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办事干练坚决,气概百折不回;中国女子的勇毅,临难的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没有消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增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2)认识刘和珍勇敢、善良、无私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3)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2)如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如何从课文中提炼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讲解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刘和珍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明确刘和珍是“谁”,理解文章内容。
2.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3.以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2. 引导学生认同刘和珍的爱国行为,欣赏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设想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文集―― 《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极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先生为在段政府于1926 年制造的“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有为青年写的一篇经典的悼念性文章。
本单元是记人叙事的散文,所以教授者试图从简单的纪念导入,以“刘和珍是谁”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缘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纪念缘于什么心理和鲁迅先生怀念过哪些人导入。
二、一读――粗读筛选
问题:刘和珍是谁?
请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找出不同的人对刘和珍不同的看法定
义。
学生陈述。
明确:
刘和珍是谁――
鲁迅先生如是说: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段政府如是说:暴徒;有恶意的闲人如是说:受人利用者;
无恶意的闲人如是说:饭后的谈资。
三、二读――细读质疑探究:刘和珍不是“谁”?
1. 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暴徒”?又是一个怎样的“受人利用者”?请学生读文章的第3、4、5 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刘和珍的殉难――她是被虐杀的。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在执政府前中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但她
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
是死掉了
刘和珍的请愿――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所以,刘和珍不是“受
人利用者”,更不是“暴徒”。
2. 问题:刘和珍又是一个怎样的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请学生阅读文章的第6、7 节内容,找出赞
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刘和珍的证明――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办事干练坚决,气概百折不回;中国女子的勇毅,临难的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没有消亡。
所以,刘和珍不是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更不是可以被遗忘的人。
四、三读――细读明确问题:刘和珍究竟是“谁”?请学生通读文章陈述观点。
(重点阅读文章1、2 节内容)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鲁迅先生为刘和珍正名:
刘和珍之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理由:(1)“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
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
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
刘和珍之于中国而言: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理由:结合书下注释的写作背景明确刘和珍们请愿的缘由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她们的请愿是一种爱国行为;并且她们又是那么从容地辗转于枪林弹雨中。
小结:刘和珍本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是“暴徒”“受利用者”,甚至被一些庸人只当作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至此我们也许就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中反复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白了鲁迅先生那种既怒且悲的心理了。
五、四读――体悟内涵
许广平曾经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
探究: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缘起又是什么呢?结合已理解的内容,请学生再读文章进行概括
体悟。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缘起――
其一,刘和珍君生前是先生的学生,并且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刘和珍的遇难,先生理所当然要纪念,要换得一种内心的安慰,于非人间显示他最大的哀痛;
其二,给予段政府、有恶意的闲人对刘和珍君的恶意诽谤以有力回击,表达先生“出离的愤怒”,揭穿他们“墨写的谎言”,为刘和珍君正名;
其三,唤醒苟活者,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行,并且激励更多的真的猛士愤然前行,破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重建一个真正的人的世界。
六、课堂小结
学生者,自古以来就是本分读书,安心学问之人,而当天下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时候,他们就会愤然而起,为民主、为自由、为民族、为国家而呼号奔走,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就是学生的入世情怀。
七、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是谁?不是“谁” !究竟是“谁”?
八、推荐阅读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石评梅《痛哭和珍》九、作业
写一篇600 字的文章,话题为“刘和珍君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有人戏言,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说到周树人,鲁迅先生,学生怕,原因有三:一、鲁迅文章本身含蕴深刻,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读不懂,难。
时代带来的隔阂,在一个娱乐休闲至上的年代,让整日嘴里哼唱着流行歌曲的年轻的时尚达人们,来读鲁迅的文章,从情感上来说,他们不愿意不主动。
三、读鲁迅的文章,没有坐的下静的住的心是没办法读的,说白了,慢功出细活。
而当下学生活动之多、数理化外语冲击力之大,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可能是诸学科中学生投入时间精力最少的,不喜欢鲁迅也就在情理之中。
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篇目入选的最多的,从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现当代的任何一位作家,且从题材上,几乎涵盖了先生创作的各个文体,小说、散文、杂文等。
最近刚有消息称人教社新版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将大幅减少甚至将被剔出语文教材,就引发了鲁迅先生是否过时的争论。
很快,人教社就出面否认了鲁迅将被剔出语文教材的传言,说只是修订时对篇目有所调整。
抛开争论,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无庸讳言,鲁迅是伟大的,但你永远也不可能让每个都去喜欢鲁迅,人人都去读鲁迅。
对于有的人来说,只阅读过鲁迅一篇作品,他就会喜欢上鲁迅,会主动找鲁迅的其他作品去读,去品味。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即使教材中有再多的鲁迅作品,也不会
喜欢上这个作家,更不会主动去找来看,不得已学了,之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又都还给先生。
所以,我认为,教材中选多少作品都无关紧要,不会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少选先生几篇作品甚至将先生剔出教材,就影响先生的伟大,更不必断言这样做会影响当下的中学生,怕就没有人再去读先生的作品了。
大可不必。
反之亦然。
一种版本的教材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接受可能,但不是唯一的。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其他版本的教材等等途径接触到他们想接触的作家,去翻看,去阅读。
教材中选的篇目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也就是给学生埋下一颗读书的种子。
即是种子,那就要精选。
种子发芽开花的时候,就是学生去主动找作家的书来细细的读耐心地读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完公开课《< 呐喊
> 自序》后,一位也很喜欢鲁迅的听课老师说:“验证这节课的功效,就看学生会不会主动找鲁迅的书来看了!”
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
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
鲁迅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
言犹在耳,如先生地下有知,真不知道先生会说些什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