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思想主要指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占卜、预测未来、修炼内功等。

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
时期,许多哲学思想都开始涌现。

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怀疑传统的“仁政”思想,开始寻找
新的出路。

这就为玄学思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社会环境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
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玄学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宗教信仰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传统
的中国信仰相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许多玄学思想得以流传和
发展。

4.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玄学思想,
如《周易》等。

这些思想在
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总之,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

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

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

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

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玄学概述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代表人物:王弼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

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

(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

(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

(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

(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魏晋玄学发展史

魏晋玄学发展史

魏晋玄学发展史(一)论文关键词:贵无论自然论崇有论独化论论文摘要: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

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

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语,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后记。

下面开始分作阐述。

引语:从大体上引述玄学的产生发展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简言之是处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因而如何协调儒道使之能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成了玄学家们的执着追求。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的经学已无法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人们基于这个事实进行了不断探索,到了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首创贵无论。

之后历代玄学家们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学研究中。

他们围绕这个话题所阐述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烈追求。

在那个悲苦的年代,他们站在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理想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试图去克服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背离,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转化为自然与名教,儒与道能否结合的玄学问题,无论他们对这个命题是持肯定还是否定,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

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魏晋玄学概说

魏晋玄学概说
第十五讲 魏晋玄学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玄学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三、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四、魏晋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一、什么是玄学
“玄学”即“形而上学”。
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Fra bibliotek庄的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 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 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1、开创时期

代表性人物主要有何晏与王弼(贵无)
2、竹林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阮籍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是郭象。(万物独化说) 主要代表道安与僧肇等。以玄学解释印度佛教,佛 教玄学化。
3、两晋元康时期
4、玄佛合流时期
五、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1、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家衰落的基础
上,为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 2、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 演变发展的产物。 3、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谈演变的 产物。
三、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
名教与自然是中国魏晋玄学的一对范畴。 名教,一般是指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 德规范。 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 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如此的。 名教和自然的观念产生于先秦。孔子主张正名,强调礼治; 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提倡无为。孔子与老子被后世看做是 “贵名教”与“明自然”的宗师。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 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 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 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晋时期是中国玄学思想的诞生时期,此时形成了以天道说、儒、道、释为主体的“四教”。

这四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玄学的基本框架和特征。

玄学最具代表性的晋代思想家是陶渊明。

他在以《道德经》为根本,通过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思想。

陶渊明认为,人生在世间唯有把握“真知”和“抚慰”体验,才能实现出世精神的高潮。

他从“莫独有”出发,使不分流派、不断探索的大局心态逐渐成形。

除陶渊明外,晋代又有指挥家王安石、第一位道家著作家张陵,以及唐初大诗人崔致远等,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探索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使玄学思想得到了发挥。

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得到了更大发展。

此时出现了不同于晋宋时期“四教”思想的新思潮,这就是以黄老为主要代表的黄老学派,以其强调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性活动。

此外,还出现了以张苏翼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其以平等态度接受道家、儒家、释家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最后,到唐代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尤以寿三思学最为出名。

李寿先生将儒释佛三教整合在一起,把儒家思想作为主体,兼收当时各派思想,形成了以尊师重道、
古今无异、视不尊卑、勿纪异端为特点的唐代“三思”思想,成为玄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总之,从西晋到唐代,中国玄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复杂抽象到具体深刻,不断融合不同的东西派思想,充分表现出中国特有的玄学思想特征。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历史上变革的时期,玄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末的黄老、墨子等学派。

黄老学派提出了“道胜于德”、“道成育物”等思想,重视宇宙之道的应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间的和谐与平等。

这些思想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的基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名士思想大放异彩。

庄子的思想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玄学。

庄子强调天人之间本是一体,主张超脱世俗,自由游离于人事之外。

玄学家生活在士卒之间,他们机智灵活,拥护庄子思想。

玄学思想日益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1.理念的深入探讨玄学家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给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弼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念,强调形而上的道在一个事物的本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邵雍则进一步解释了道的含义,认为道是一个世界的基础法则。

2.与佛教思想的对话魏晋玄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也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北魏时期一位佛教禅师慧能创立的禅宗吸收了玄学中的宇宙观念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这种以内观转化心识为核心的禅宗,不断吸收和融合玄学思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3.思想融合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比如黄老学派的“道胜于德”理念和“道成育物”观念,在玄学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了完整的道论体系。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对玄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合起来,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场辩证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庞大而透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及其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蜀汉,但真正兴盛是在魏晋时期,故称为魏晋玄学。

它的主要特点是“玄”、“道”、“气”、“德”、“真”等概念的研究,注重内心修养,强调心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也产生了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邢昺等,他们在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首先是王弼,王弼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他主张“治心先治国”,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通过内心修养达到自我实现,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其次是郭象,郭象主张“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贴近实际并影响实际。

他的思想以“玄”+“理”为主,注重思辨和反思,强调知行结合的重要性。

再者是阮籍,阮籍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认为要成就圣人必须从内心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达到一种“大道”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通过思想和行动得到的所有的知识和力量都源自于“大道”,而内心的反省和修养则是一种达到“大道”的必要手段。

最后是嵇康和邢昺,他们的思想注重文化和人性。

嵇康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创作,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倡“文凭于人心”,明确了文学创作要符合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邢昺主张“可以除旧立新”,强调人性的发展,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根源,应该发扬其优长,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改进之处。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社会和政治,但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第四章魏晋玄学第一节魏晋玄学发展概论教学目的:了解魏晋玄学发展概论教学重点、难点:魏晋玄学的形成和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与讨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一、何谓玄学1、定义:玄学是魏晋时占主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哲学理论。

汉末时期,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清谈”,玄学即从中发展演变而来。

但玄学不等于清谈,而只是清谈中最重要的方面。

清谈包括玄学,名理,评论人物等广泛内容,而玄学的兴趣主要在政治、伦理、文学、哲学等方面,其中哲学是主干。

所以我们说的玄学指汉代哲学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历史形式,是标志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

玄学是玄远之学。

玄学不讨论具体的事物及存在,而探究天人之际,自然名教、本末有无等一系列抽象幽远的深奥哲理,它祟尚老庄哲学,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奉为三玄。

所谓玄远之学,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玄理、玄论、玄言,不特别追寻具体事物的道理,而着重探讨抽象的本体;二是玄妙,玄学一反汉儒的作风,不重文字而重义理,以简单的语言阐述深奥之理;三是玄静,即追求精神上超迈与宁静、人格上的自由和玄远。

概括地说,玄学即是以阐发三玄为形式,追问存在的本质,追求精神的超越和人性的自由的本体之学。

二、玄学的形成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汉朝的大一统社会在黄巾起义中灭亡,各路军阀纷纷割据,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接下来的200余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分裂的战乱状况。

维护中央集权制的儒学在这种形势下丧失了其作用,经过汉儒论证的纲常名教的权威性不复存在,但是,在人们心目中这种观念仍然影响着社会生活。

于是,就迫切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重新进行论证,玄学就是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论证,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进行辩护的学说。

2、从学术上来说,玄学的兴起是对两汉经学和神学目的论的反动。

儒学独尊之后,两汉经学日趋繁琐,使得儒学越来越僵化,成为保守的教条,已经失去了规范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

魏晋玄学发展的理论逻辑

魏晋玄学发展的理论逻辑

魏晋玄学发展的理论逻辑摘要: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潮,它崇尚理性思辨,追求人性“自然”,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魏晋时期;玄学;贵无;崇有;独化【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13-01“玄学”一名渊源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

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绍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贵无论”,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

一“贵无论”王弼,字辅嗣,魏初“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魏晋玄学开创者之一。

王弼主张“以无为本”,借“得意忘言”以了悟本体,强调“自然”为本而“名教”为末,肯定“名教”出于“自然”,提倡以“无为”自处。

所谓“贵无”,就是以无为贵。

王弼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由于他把“无”当做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他的这种世界观学说,被称为“贵无论”。

王弼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无;天本身无形无象,不可名状,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但是一切有形有象,可以名状的具体事物都根据他才能成立,所以无就是中级根本。

他也把这个根本称为“道”,“道者,天之称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无本来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但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它才能生存,所以把它比喻为道。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无形无名的道,王弼则进一步把道的含义直接解释为无,认为事物的产生以及事物功能的实现都是由它决定的,因此它是万物的宗主“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万物之宗”就是统摄万物、决定万物、产生万物的终极实在。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玄学简略:魏晋时一般把“玄学”称为“玄远”之学《世说新语·德行》引《魏氏春秋》:“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陆澄《与王俭书》:“晋太兴四年,太常荀菘请置《周易》郑玄注博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由王、庾,皆俊神清识,能言玄远,舍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

”“玄学”二字最早见于西晋《陆云传》:“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

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

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如果给“魏晋玄学”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可以表述为: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何晏】建安年代的假子:动荡的建安年代,中原霸主曹操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尹氏为妻,同时也收养了他年幼的儿子。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体弱多病的养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如果说,曹操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汉魏之际传统儒学向形名法术转变的化,那么何晏创建的融各家于一体的玄学思潮又否定了曹操的名法,影响中国长达几百年之久。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

生年不详,一说其祖父为汉末大将军何进,一说为何苗。

但何苗是何进的弟弟,二人都是灵帝何皇后的兄弟。

然而《太平寰宇纪》记载何晏的坟墓在庐江县。

汉魏时期盛行归葬,即某人客死他乡,其亲属或门生故吏往往不辞艰辛将其遗体送回故乡安葬。

政府对行刑的法人也是如此。

何晏被杀于洛阳东市,其墓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庐江,可以说明是归葬习俗所致。

但也不能排除后人伪造的可能。

总之没有地下发掘的实物或文献资料推到《太平寰宇纪》的记载,那么何晏的籍贯和家世永远都带着问号。

曹操这种人物在临终前也会拉着姬妾孩子留下嘱托。

“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

伤哉!昔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可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爱亲子是人之常情,但曹操对随母进宫的秦朗和何晏也一视同仁,“并见宠如公子”。

魏晋玄学最终版

魏晋玄学最终版

5.法律思想:直面诉讼;善待刑罚; 重视立法普法。 6.学思为用的改革意识 王弼主张变革, 但是他认为, 变革要考虑实际情况, 不可妄动, 只有在上下“不合”, 就像“火欲上而泽欲下”, 才能进行。 另外, 王弼也不反对适时“革命”, 赞同必要和时机成熟的时 候, 按照民意进行革命。 7.军事智慧 王弼的军事智慧集中体现在《师》注中。王弼吸收了孙子从 严治军、以正治军的思想, 指出用兵“兴役动众”, 不能劳而 无功。王弼认为, 有了军队, 军纪、军规非常关键, 是关乎胜 败的大事。 8.王弼看重婚姻家庭 王弼主张治家“恭” “严” , 反对“妇子嘻嘻”失节、失态 的现象。
四、政治学---- 崇本息末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的政治哲学思想。 王弼的“崇本息末”在政治方面是价判断和 行为选择的崇本息末的统一。无为政治的真 正实施是建立在承认宇宙本体,确认宇宙本 体统筹万物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指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孝子。
不要纠结于如儒家的伦理纲常,那些伦理纲 常的根本是道、是自然,是无为,只要懂得 了无为,自然就懂得了人伦礼仪,不必死守 儒家的条条框框。
魏晋玄学
王弼、郭象
魏晋玄学的定义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 就是研究幽深玄远的东西。是由汉代道 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过来的。 魏晋的玄学体系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一是,关注天地万物的本源 二是,远离人情俗事的干扰
• 魏晋玄学发展阶段:
第一,正始玄学,由王弼创立,提出名 教于自然。 第二,竹林玄学
五、社会观----名教本于自然
• 王弼的论述,可以发现自然是针对万物、百姓而 言的,名教则是在作为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果两种 意义上被理解的。
• 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 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 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 息末观念, 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 通过创造性地 诠释《老子》, 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实现儒道 两家思想的综合。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家”。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玄学思想的发展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玄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人类的本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玄学家们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思潮,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二、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家思想的充分发挥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思想上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道有虚、有实,虚实不相离,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其中以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最为深刻影响着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

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自然和道统天下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玄学思想中。

2、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道家思想相比,玄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为明显。

玄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讲究人文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尽量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人伦,注重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玄学家们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正义”等概念,为玄学思想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3、佛教思想的融入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于玄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玄学家们将佛教思想中的“空”、“无”融入到玄学思想中,使其更加完善。

此外,在佛教的思想中,“缘起”、“假相”等概念也被玄学家们运用到了玄学思想中。

三、玄学思想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倡导人们追求心灵上的极致和自由。

这些观点不仅对玄学家们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也为当时的千古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2、对社会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玄学家们通过推崇“仁政”、“正义”等概念,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1. 建立阶段:在魏晋时期初期,玄学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特体系。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王弼,他通过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解读,提出了"反经行道"的观点,并试图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经典进行结合。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对天人之道、阴阳五行等宇宙万物的探索和理解。

2. 繁荣阶段:在晋朝时期,玄学逐渐繁荣发展。

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和学者。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弟子陆机,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玄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观论"和"道心一如"等重要思想。

同时,玄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社会政治、人伦道德等方面,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指导。

3. 转变阶段:到了晋朝末年和南朝时期,玄学开始逐渐转变。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实践和实证,强调道法的实践经验和验证。

学术界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派别,如黄学和郭学,他们在思想上有所分歧,但都继承了玄学的基本观点。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乱象,玄学逐渐趋于封闭,主要在学术圈内传承和发展。

4. 开放阶段:到了南北朝时期,玄学开始呈现开放的趋势。

此时出现了以玄学为基础的新兴学派,如丹学和心学。

丹学注重炼丹、修身养性,强调对身心的调养和内在力量的培养。

心学则更注重人性、人心、人情,提出了"以心为体,以心论事"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玄学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四个阶段,展示了魏晋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人物志》人物品评问题

才性问题
一多问题
■ ■有无ຫໍສະໝຸດ 题圣人问题从汉末到魏晋的思想发展看:“才性问题”是要给人 性找存在的根据;“有无问题”是要给天地万物找存在的 根据;“一多问题”是要给社会社会找存在的根据;“圣 人问题”是要给当时的理想人格找根据。从这几个方面构 成了一个总问题,就是宇宙人生存在的根据何在?这些问 题既然已经提出,就必须要从哲学上予以回答,何晏、王 弼等玄学家对这些问题作了哲学论证,魏晋玄学由此产生。
●在魏晋时代,“玄学”被称为玄远之学。
●魏晋玄学欲为天地万物包括政治人伦找一个形而上学的根 据,它所谈论的问题就必然具有特殊性。这就是“本末有无” 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老庄哲学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所 以当时有常常把“玄远之学”直接称为“老庄”或“玄学”、 “玄虚之学”等等。实际上,玄学借取的资料先秦时期主要 是三家,即《老子》、《庄子》、《周易》,三者通称为 “三玄”。
(二)竹林时期的玄学
如果说正始玄学以王弼为代表主要讨论“有无本末”问 题,而到竹林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讨论的则 主要是“名教”与“自然”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也是有 无本末问题的延伸。 魏晋玄学大都把“自然”看作是“本”,而把“名教” 看作是“末”。“自然”是宇宙本体,世界本原或宇宙万物 本来的样子;“名教”实指人们所作为的,是人们为调整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定的等级名分和教化。 就王弼来说,他主张体用如一,本末不二,主张崇本 举末,“守母存子”,落实到自然与名教问题,就必然得 出 “名教”因于“自然”的结论,即名教不仅应当而且必 然反映自然。到竹林时期,名教与自然的讨论更加热烈, 嵇康、阮籍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张湛哲学思想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有无,而无不生有,此运通之 功心赖于无,故生、动之称,因事而立耳。” “谓之生者,则不无,无者,则不生。故有无之不相生,理 既然矣,则有何由而生?忽尔而自生。忽尔而自生,而不知 其所以生,不知其所以生,生则本同于无”。 “有”是忽尔而自生的,但既然是忽尔而自生的,就是说, 有本身也不是自己的根据,这个思想实际上表明王弼的思想和 郭象的思想是难以相容的,这也造成了张湛思想中的矛盾。

玄学简介玄学的发展历史玄学特点是什么

玄学简介玄学的发展历史玄学特点是什么

⽞学简介⽞学的发展历史⽞学特点是什么⽞学是什么意思?⽞学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学有哪些特点呢?本⽂来说说关于⽞学。

⽞学简介⽞学,此处的“⽞”字,起源于《⽼⼦》中的⼀句话“⽞之⼜⽞,众妙之门”。

⽞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个⽤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种以《⽼⼦》为研究核⼼的哲学思潮。

⽞学⼜称新道家,是对《⽼⼦》、《庄⼦》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于魏晋。

⽞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种崇尚⽼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种新的表现⽅式,故⼜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汉末起⾄宋朝中叶结束。

⽞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学即“⽞远之学”,它以“祖述⽼庄”⽴论,把《⽼⼦》、《庄⼦》、《周易》称作“三⽞”。

道家⽞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学的宗旨魏晋之际,⽞学含义是指⽴⾔与⾏事两个⽅⾯,并多以⽴⾔⽞妙,⾏事雅远为⽞远旷达。

“⽞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虚、⽞远之学可通称之为⽞学。

⽞学家⼜⼤多是当时的名⼠。

主要代表⼈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之学演变发展⽽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学指魏晋时期以⽼庄(或三⽞)思想为⾻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然”与“名教”的⼀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问题是“本末有⽆”问题,即⽤思辨的⽅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问题为中⼼﹐形成⽞学的贵⽆与崇有两派。

⽞学是什么意思⽞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种崇尚⽼庄的思潮,⼀般特指魏晋⽞学。

“⽞”这⼀概念,最早见于《⽼⼦》:“⽞之⼜⽞,众妙之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发展史时间:2009-6-10 9:40:31 点击:57论文关键词:贵无论自然论崇有论独化论论文摘要: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

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

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语,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后记。

下面开始分作阐述。

引语:从大体上引述玄学的产生发展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简言之是处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因而如何协调儒道使之能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成了玄学家们的执着追求。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的经学已无法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人们基于这个事实进行了不断探索,到了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首创贵无论。

之后历代玄学家们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学研究中。

他们围绕这个话题所阐述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烈追求。

在那个悲苦的年代,他们站在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理想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试图去克服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背离,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转化为自然与名教,儒与道能否结合的玄学问题,无论他们对这个命题是持肯定还是否定,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

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

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

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郭象虽然作为玄学的集大成者,但他那套理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儒道会通问题。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理论的逻辑并不一定能推演于现实中。

八王之乱和石勒之乱的接连发生把他刚刚出炉的理论碾了个粉碎,从而使名教和自然重新陷于对立。

这也表明,玄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此之后,虽然清谈放荡之风仍在世家大族中盛行,但求真务实之风正在庶族中兴起,最终在隋唐之际埋葬了玄学,代之以佛家的清静无为。

至此,玄学连一种个人修养都算不上了,更不要说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贯彻执行了。

我们讲玄学,就如欧美研究拉丁文一样,学术价值大一些,现实意义已被抹去的差不多了。

正式玄学: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

我们今天研究一位哲学家,主要应该着重于他的著作而不是生平。

因为著作是他思想的记录,是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普遍性的结局,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理性思维的英雄”的本质所在。

而生平则不过是体现了他的非本质特征,一种无法超越的特殊的境遇。

关于何晏王弼的生平略去不论,总之暗淡无光。

但是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却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玄学思潮,完全有资格配得上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导言中说的“理想思维的英雄”的称号。

在贵无论玄学的建立过程中,何晏作为倡导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汉代神学目的论和元气自然论的本体论的哲学思想。

例如他在《道论》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之以黑,素之以白,矩之以方,规之以员。

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这个命题承袭了汉代宇宙生成论的传统说法,而以“无”作为“道之全”则是玄学独创性的命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宇宙生成论到玄学本体论的关系。

何晏及后来的王弼都特别强调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在解释孔子的“予以一贯之”时说:善有元,事有会。

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知其元,则众善举矣。

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论语集解·卫灵公章注》)为了适应玄学初创的需要,何晏着力于确立本体比现象更为根本的观点,因而把圣人的人格提到半人半神的高度,和常人完全对立,以致于它最杰出的弟子也不能理解。

在谈论本体时却遗忘了现象,在谈论现象时又丢到了本体。

再解释《老子》上,只是把纷然杂陈的众多现象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

这就既不能圆满解决贵无论玄学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也无法全面解释,《老子》。

还有他因为“不解《易》九事”没有写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屈服于象数派易学。

尽管何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贡献还是主要的,并且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他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把未完成的工作真诚地让给王弼去做。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

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之论》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

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

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这两条记载,一云“始成”,一云“未毕”,但都表明,何晏却是由衷的承认自己对《老子》的理解比不上王弼,而甘拜下风。

在中国学术史上,能够具有何晏这种真正学者风度的人,大概并不是很多。

由于何晏的解释存在偏颇,也未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历史便把这个工作交由王弼继续完成。

王弼的解释学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这两部著作中。

王弼在《老子指略》说:魏晋玄学发展史时间:2009-6-10 9:40:31 点击:57《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

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

解其一言以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位意,则虽辩而愈惑。

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

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

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弼对《老子》的理解为“崇本以息末”,比何晏的“以无为本”更进一步。

王弼解释《周易》所依据的原则集中表现在《明彖》和《明象》中。

他在《明彖》中所提出的“以寡治众”,“以一制动”,“统宗令无”,“约以存博”,“简以济众”,从思想实质来看,和他解释《老子》所遵循的“崇本息末”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着眼于解决本体和现象的关系。

在《明象》中,他指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若”,“象以言著”,在“言”(封爻辞),“象”(封爻象),“意”(意义)三者的关系中,意义是第一性的,所说的“意义”指的是思想,关于人事的智慧。

王弼的这种本体思维同时也就是他的解释学思想。

大体上说,由于《老子》原文偏于说无,王弼在解释它时着重于由体以及用;《周易》原文所谈的是六十四卦的卦义,属于有的范畴,王弼则着重于由用以求体,致力于发掘其中本体论的哲学意义。

通过王弼这种新的解释,《周易》和《老子》的矛盾得到顺利解决,形成了一种有无互补的关系,在贵无论玄学的理论基础上获得有机的统一。

但是王弼的玄学体系有和无仍分为两部分,只得到了外部的松散联结,而没有达到紧密联合的水平。

无与有的对立,逐渐扩展为崇有和贵无两种理论形态的直接尖锐的对立。

裴頠提出的崇有论标志着王弼贵无论玄学体系的正式解体。

由于他的本体论尚未达到“体用一如”或“体用一源”的高度,把有无分为两部分,名教与自然也仅仅只做到了外部松散的联结。

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和裴頠的重名教而轻自然的思想便是王弼体系矛盾的外在化,也同样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竹林玄学:阮籍嵇康的自然论玄学玄学到了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集团打折名教的旗号,罗织罪名,诛锄异己,把名教变成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

人们被迫在名教与自然之间做出选择。

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拥护司马氏政权的选择了名教,反对派则选择了自然。

同时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这也是对儒道两家思想的选择。

其实,从深层的含义来看,这种选择反映了魏晋禅代之际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人们或者放弃理想与现实妥协,或者坚持理想与现实抗争。

阮籍嵇康的思想也由前期的儒道结合到崇道反儒,遵循了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方向,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自我分裂和二重化,他们的玄学思想不能不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

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

但是当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时,玄学从世界分离出来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实不合理的存在。

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之学的外衣,由政治哲学变为人生哲学,由外向变为内向,由积极入世变为消极避世。

虽然如此,由于哲学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哲学不可能脱离现实,正如人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一直是承担着巨大痛苦,在对立的两极中动荡不安。

他们把外在的分裂还原为内在的分裂,并且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为的是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人们的精神需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阮籍嵇康思想的演变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问题变得突出了。

阮籍嵇康的自然论玄学以人的问题取代了宇宙问题,以主题自身的问题取代了世界本源问题,以人生哲学取代了政治哲学。

由于他们把自身的处境以及对异化的感受带进了玄学思维,切合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和人生追求,对社会风尚的影响远远大于贵无论玄学。

于是玄学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入到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问题中。

阮籍嵇康所提出的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问题,虽然在裴頠看来是偏离了玄学的主流,却在后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深厚的土壤,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所谓的魏晋风流和名师风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阮籍著有《咏怀诗》《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在《大人先生传》里,阮籍树立了一个确定的精神境界,自我意识已与宇宙的最高自然本体合而为一,现摘录如下: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