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PPT《爱莲说》ppt课件1
合集下载
完整版《爱莲说》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ppt
![完整版《爱莲说》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e56bbbee06eff9aef807aa.png)
演示课件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 (1)重点句子的翻译。 (2)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感受君子之德,提高道德修养。
演示课件
正字音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不蔓不枝 màn 亵玩
疏通文意
多
只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沾染(污秽)
亲近而不庄重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更加
竖立
演示课件
隐居避世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
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
演示课件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演示课件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宜乎众矣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古义:当。和乎连用, 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气:
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 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庄重 令人敬畏 不敢轻侮
演示课件
3.作者还列举了哪什么几种花,分别 象征什么?
菊花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
演示课件
4.有哪些人喜欢这些话?列举的目的是 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 (1)重点句子的翻译。 (2)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感受君子之德,提高道德修养。
演示课件
正字音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不蔓不枝 màn 亵玩
疏通文意
多
只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沾染(污秽)
亲近而不庄重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更加
竖立
演示课件
隐居避世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
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
演示课件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演示课件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宜乎众矣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古义:当。和乎连用, 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气:
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 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庄重 令人敬畏 不敢轻侮
演示课件
3.作者还列举了哪什么几种花,分别 象征什么?
菊花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
演示课件
4.有哪些人喜欢这些话?列举的目的是 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莲说》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d19a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7.png)
4.总结延伸
文章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他以莲托物言志, 借用莲花的洁白、坚韧来象征自己坚贞不渝的品格。 作者既不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也不追逐世俗的 荣华富贵。在那个时代,他选择以莲自喻,表明自己 坚持正直操守,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的决心,这在当 时实属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设计意图:以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为结尾,加深学生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PART 03
说目标
基于学生学习特点、文本特色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 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讨莲及其他植物的象征意义。 ②通过教师讲解,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能够体验作品的情感,初步理解其内涵,从中获得关于自
blessings and warm greetings to my friends whom I miss so much.
第七个是文中为什么要写出牡丹?(引出反衬)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 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为牡丹是本文 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④教师讲授托物言志写法。师导语:托物言志的 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借此来歌颂 人。同样,《爱莲说》作者借莲颂人,而非着眼 于对莲本身的描写,这正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评点法。一般内容快速浏览,重点 部分详细讲解,并在段落之间进行评 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2.谈话法。以师生问答互动为主导,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0ba61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e.png)
公元427年(63岁)
贫病交迫中去世
探究一:菊为什么被称为“隐逸者”?
助读材料二
晋代的陶渊明因不满官场,辞官归隐田园,诗人种菊,食菊,赏菊, 颂菊。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陶 渊明,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操守。
陶渊明超凡脱俗的人格和菊的品性是相似,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菊因陶渊明而成为隐 士的象征。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牡丹花开时节,灿烂辉煌。在大唐盛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白居易在 《买花》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一诗中这样写: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富贵者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作者自己愿意像 莲一样,在污浊 的尘世中保持自 己清高的操守。
惜
爱
厌
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 利。《爱莲说》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菊像 (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牡丹( 世人那样追逐富贵), 而是要像莲( 在污浊的尘世中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 他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濯清涟 而 不 妖,
我只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疏通文意
中通外直,不蔓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2b8dc4cc7931b764ce1522.png)
3.香远益清
3.美名远扬
香气
4.亭亭净植
4.志洁形廉、清高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
27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君子之志, 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之情。
28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29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来自?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 格高洁。
16
一读课文 准确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17
爱莲说
周 敦颐(dūn 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 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
21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我 只 助词, 表转折 被沾染
调节音节,
无实义
濯 清涟 而不 妖,
洗涤 清水 表转折 美丽而不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
生枝蔓 长枝节 远播 更加
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耸立的 立 样子
表转折 亲近而 句末语气词 不庄重
22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外观笔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23
予谓菊, 花之 隐逸者也;
认为,以为 的 隐居的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教学课件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6124bd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b.png)
2. 小组讨论: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 的什么品格?(5分钟)
小组合作 完成表格
语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角度 生长环境
莲的特点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生长环境 洁身不自会好因环境的美好而不自持 体态 不同流合污 花梗通达笔直
体态 香气 姿态风度
言志(人的品质)
莲
君子之德: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不慕富贵, 不趋炎附势。
写法探究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 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菊
陶渊明独爱
牡丹
世人甚爱
写法探究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 “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 的呢?这样写有何用意?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拓展训练
作者并非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更为了写君子的品质。 请你替作者发声,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唯独喜爱莲,它____________,多么像____________。
例: 我唯独喜爱莲,它出淤泥而不染,多么像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托物(莲)
不旁逸斜出
给周围有意义的影响 洁净与笔直挺立
姿态风度
凛然不可侵犯
君子形象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庄重质朴 豁达大度 正直不苟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高洁端庄 特立独行 雅致端庄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君子
爱莲说部编版精品课件
![爱莲说部编版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76357d0740be1e650e9af3.png)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喜爱牡丹的人应当很多了!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水里,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 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的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 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荷梗 中间贯通,外部笔直,既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 茎,香气传的越远就越清芬,笔直地、洁净地挺立 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本文作者在品格高尚的莲花这一形
• 本文作者在品格高尚的莲花这一形象
象中寄中生寓寄活寓态了了度自自。己己洁洁身身自自好好、豁、达豁正达直的正直
的生活态度。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 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 (50到80字左右)话。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 中托国物古代言精美志散,文朗即诵—将—个《爱人莲说之》“志”依 托在• 某个托具物体言志之,“即物将”个人上之。“志”依
蕃:本义茂盛、繁衍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多。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 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 独:副词,只、仅。
☆ 中国古代精美散文朗诵——《爱莲说》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爱莲说》PPT优质课件
![《爱莲说》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44a8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2.png)
枝:名词作动词,生枝杈。 )
(2)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
出去;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
字·词·音 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判断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被动句,染,沾)染污秽
体裁·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章法极为严密,从始 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 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 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 很值得品味。
一词多义
水路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
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 )
香远益清( 清香 )
字·词·音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 ) 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 ) 陶后鲜有闻( 少 ) 鲜 芳草鲜美( 鲜艳 )
字·词·音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 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逐名利已蔚然 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 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6.通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
志,这种写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
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 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写法·指导
2.拟人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
(2)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
出去;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
字·词·音 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判断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被动句,染,沾)染污秽
体裁·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章法极为严密,从始 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 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 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 很值得品味。
一词多义
水路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
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 )
香远益清( 清香 )
字·词·音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 ) 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 ) 陶后鲜有闻( 少 ) 鲜 芳草鲜美( 鲜艳 )
字·词·音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 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逐名利已蔚然 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 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6.通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
志,这种写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
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 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写法·指导
2.拟人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74cb6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3.png)
翻译句子
以为,认
隐居避世
予为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翻译句子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结构梳理
菊花(正衬)——隐逸者——消极逃避
烘托
牡丹(反衬)——富贵者——庸俗逐利
爱
洁身自好
莲
出淤泥不染,濯清莲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媚俗)
说
莲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名远扬,高洁端庄)
不慕名利
可远观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闻)
特殊句式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应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考考你
1、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文中作者对追名求利的恶浊世风暗含嘲讽的句子是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确定读音
蕃(fán) 亵(xiè ) 玩 清涟(lián) 隐逸( yì )
濯(zhuó ) 淤( yū )泥
噫( yī ) 鲜(xiǎn)
翻译句子
《爱莲说》ppt课件(32张)
![《爱莲说》ppt课件(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63ca757c7fd5360cba1adb7c.png)
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 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 菊花和牡丹? 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 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 小组交流。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 “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 陶渊明。(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 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 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 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 托他自己。
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何陋之有?
助词,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 来,却不受到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翻译句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赞美莲花:莲是君子,高 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 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 德声远播的君子。“出淤 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 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 分难得。
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讨论明确: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 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是想借花喻 人,抒情言志。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 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 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 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 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 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 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 就很多了。
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问题:莲的高雅风度表现在哪里?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64df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a.png)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 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课文赏析
思
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 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3. 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4.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理解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 ,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 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 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 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第三 部分
问题思考
一、熟读课文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生长环境 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形体姿态 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 香味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 气质
清高
二、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问题思考
三、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理解文意
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fán,多)。晋陶渊 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 欢牡丹。
理解文意
予(我)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污染),濯(z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 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 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课文赏析
思
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 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3. 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4.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理解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 ,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 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 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 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第三 部分
问题思考
一、熟读课文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生长环境 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形体姿态 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 香味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 气质
清高
二、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问题思考
三、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理解文意
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fán,多)。晋陶渊 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 欢牡丹。
理解文意
予(我)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污染),濯(z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 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 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衬托的作用》名师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衬托的作用》名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3d43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7.png)
运用衬托手法,不仅衬托出 莲花“存于市而不湮于世”的 品格,更体现出周敦颐不隐居 避世,也不湮没世中精神境界。
同予者何人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 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天地英雄气,千秋 尚凛然。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 每到一处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 守政,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课啦!
谢谢 指导
2022
孟子:达则兼济天 下,
穷则独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身。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独立不移 坚贞高洁 保持清白的操守 正直的品德。
课后总结
1
学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2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学习知识。
作业
1 2
教科书本课课后习题。 课时达标册本课练习习题。
惋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洁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 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 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世人追名逐利
一丛深色花,十户牛人赋。
反衬 莲的高洁品质
从而表明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众
独
鄙弃
练习
请分析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手法? 有何作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 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用蝉 鸟的鸣叫声,来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70af0310a6f524ccbf85b3.png)
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
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 句标注出来。
◆字词学习
甚蕃( fán )
清涟(lián) 噫( yī ) 隐逸( yì )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蔓延到 映入
白丁。
指佛经
使„„劳累 使„„受到扰乱 指官府文书
调弄,这里指弹(琴)
形体、躯体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体知识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
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
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
简约、开阔、优美。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 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 词、句标注出来。
2.节奏划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淤泥( yū )
蔓( wàn ) 颐( yí )
濯( zhuó)
亵玩( xiâ ) 鲜有闻(xiǎn)
爱莲说
助词,的 值得
多 从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30张PPT)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be63d5763231126fdb1148.png)
正反衬托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庄重形象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体态香气:虚心正直独立形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端庄清高行廉形象
理解运用
新知讲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衬托,以花喻人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全文主旨句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慨叹知音者甚少,品德高尚者甚少
之爱,宜乎/众矣。
鄙弃趋炎附势 写法指导:巧用衬托,写菊从正面衬托; 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 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发面,赋 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理解运用
新知讲解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 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喜爱莲花的句子)
生态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高洁、 质朴 庄重、 正直 芳香、清高 纯洁
研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清高 纯洁)
写作思路
新知讲解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 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 花的什么品格?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描
——生长环境
写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庄重形象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体态香气:虚心正直独立形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端庄清高行廉形象
理解运用
新知讲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衬托,以花喻人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全文主旨句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慨叹知音者甚少,品德高尚者甚少
之爱,宜乎/众矣。
鄙弃趋炎附势 写法指导:巧用衬托,写菊从正面衬托; 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 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发面,赋 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理解运用
新知讲解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 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喜爱莲花的句子)
生态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高洁、 质朴 庄重、 正直 芳香、清高 纯洁
研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清高 纯洁)
写作思路
新知讲解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 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 花的什么品格?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描
——生长环境
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 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 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 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李白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古诗十九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 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 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对菊花、 牡丹做出评论,表明 爱憎。直接议论莲的 句子是“莲,花之君 子者也”。
5、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 意在说明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赞美莲花 高洁、庄重、正
托物言志
赞美君子 具有莲花一样的
直、芳香、清高
高尚品德的人
全文的核心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 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
使…喜爱 多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只
唐朝
我
出淤(yū)泥而不 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沾染 经过清水洗涤担不显得妖艳
(茎中)通中间外贯直通,不不蔓横(生m藤àn蔓)不,枝不,旁生枝茎
外形挺直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yú)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江西为官期间,亲 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 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 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 池”。每当夏日炎炎,他 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 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 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 世的篇章《爱莲说》。
爱:爱好。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写法十分灵活, 可以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也 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 庄重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正直 芳香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 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 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 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
香远益清,
香气传的越
焉。远就越清幽
洁净地挺立。植,竖立
靠近玩弄 语气词“啊”
翻译: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 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 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长藤蔓, 不长丫枝(或: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在远 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 可(拿在手里)玩弄。
爱莲说
爱莲说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周敦颐(772—843年)宋代著名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 称“濂溪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谥号“元公”,故又称 周元公,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 《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宋史》上说周敦颐 “博学力行”,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 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 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 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 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独
菊之爱
宾语前置,不译
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
濯清涟而不妖 清
香远益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清幽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文言句式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为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分别为:爱菊、爱莲、爱牡丹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第二次衬托,突出莲花高贵 的品质
爱莲说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认为
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
品德高尚的人 叹词,表示感慨 之:宾语前置。爱菊
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yú)者何人?牡丹之
少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爱,宜乎众矣。
人当然很多了。宜,应当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 的富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 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爱牡丹的,当然很多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李白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古诗十九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 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 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对菊花、 牡丹做出评论,表明 爱憎。直接议论莲的 句子是“莲,花之君 子者也”。
5、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 意在说明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赞美莲花 高洁、庄重、正
托物言志
赞美君子 具有莲花一样的
直、芳香、清高
高尚品德的人
全文的核心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 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
使…喜爱 多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只
唐朝
我
出淤(yū)泥而不 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沾染 经过清水洗涤担不显得妖艳
(茎中)通中间外贯直通,不不蔓横(生m藤àn蔓)不,枝不,旁生枝茎
外形挺直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yú)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江西为官期间,亲 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 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 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 池”。每当夏日炎炎,他 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 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 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 世的篇章《爱莲说》。
爱:爱好。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写法十分灵活, 可以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也 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 庄重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正直 芳香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 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 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 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
香远益清,
香气传的越
焉。远就越清幽
洁净地挺立。植,竖立
靠近玩弄 语气词“啊”
翻译: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 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 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长藤蔓, 不长丫枝(或: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在远 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 可(拿在手里)玩弄。
爱莲说
爱莲说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周敦颐(772—843年)宋代著名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 称“濂溪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谥号“元公”,故又称 周元公,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 《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宋史》上说周敦颐 “博学力行”,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 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 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 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 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独
菊之爱
宾语前置,不译
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
濯清涟而不妖 清
香远益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清幽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文言句式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为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分别为:爱菊、爱莲、爱牡丹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第二次衬托,突出莲花高贵 的品质
爱莲说
爱莲说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 “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认为
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
品德高尚的人 叹词,表示感慨 之:宾语前置。爱菊
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yú)者何人?牡丹之
少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爱,宜乎众矣。
人当然很多了。宜,应当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 的富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 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爱牡丹的,当然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