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脑卒中康复分期

合集下载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标准
卒中康复是指对患有脑卒中(即中风)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卒中康复标准:
1.功能恢复标准:根据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康复、部分康复和未康复三个等级。

完全康复表示患者能够恢复到病前的身体功能状态,部分康复表示患者能够恢复到一定程度的身体功能状态,未康复表示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较差。

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三个等级。

完全自理表示患者能够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表示患者能够部分自理生活,不能自理表示患者无法自理生活。

3.神经功能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未恢复三个等级。

完全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病前的状态,部分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状态,未恢复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4.运动功能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分为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未恢复三个等级。

完全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到病前的状态,部分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状态,未恢复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卒中康复标准仅供参考,实际的评估标准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同时,卒中康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康复规程

脑卒中康复规程

脑卒中康复规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三级康复流程1.总流程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第一阶段早期康复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功能评定运动疗法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一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肌力低下躯干控制差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吞咽障碍并发症一级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常用运动治疗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躯干控制和转换脑卒中的康复一、概述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

脑卒中康复评定(完整版)

脑卒中康复评定(完整版)

脑卒中康复评定报告单姓名:住院号:发病日期:诊断:评定日期:一、脑损害程度评定评定者:1.是否昏迷:是□否□Glagow昏迷评分:分2.NIHSS评分:分二、运动功能评定评定者:1.MMT肌力评定:左上肢:近端级;远端级;左下肢:近端级;远端级;右上肢:近端级;远端级;右下肢:近端级;远端级;2.Ashworth肌张力评定:左上肢:近端级;远端级;左下肢:近端级;远端级;右上肢:近端级;远端级;右下肢:近端级;远端级;3.Brunnstrom分期:患侧:左□;右□上肢:期下肢:期手:期4.偏瘫手功能分级:级□实用手A □实用手B □辅助手A □辅助手B □辅助手C □废用手三、平衡功能评定简易: 评定者:坐位平衡:级立位平衡:级行走平衡:级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评定者:ADL评分:分□100分正常;□>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五、生存质量评定评定者:生存质量(QOL)SF-36量表:分六、相关功能评定1.认知功能评定评定者:MMSE评分:分2.失语症评定评定者:西方失语症评定量表-WAB 分3.构音障碍评定评定者: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表:分4.吞咽功能评定评定者:洼田饮水试验:分5.心肺功能评定评定者:(1)NYHA心功能分级:级(2)呼吸功能徒手评定:级6.心理评定评定者:(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总分超过29分,严重焦虑;□超过21分,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没有焦虑。

(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总分 < 7分: 正常; □总分在7-17分: 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17-24分: 肯定有抑郁症; □总分 >24分: 严重抑郁症7.感觉功能评定浅感觉:□正常□麻木或无感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麻木或无感觉□感觉减退复合感觉:□正常□麻木或无感觉□感觉减退。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在康复医学领域,Brunnstrom 分期是一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重要方法。

它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Brunnstrom 分期主要基于对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运动功能的观察和评估。

它将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软瘫期,患者的肢体没有任何主动运动,肌肉处于弛缓状态。

这时候,肌肉张力非常低,甚至感觉肢体“软绵绵”的,毫无力量。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的早期。

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患者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指的是当身体某一部位用力时,其他部位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用力。

共同运动则是指肢体的活动呈现出一种刻板、固定的模式,比如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或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到了第三阶段,共同运动模式更加明显,痉挛也开始出现。

患者可以随意引发共同运动,但活动仍受到很大限制,动作比较僵硬。

第四阶段,痉挛开始减轻,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开始出现。

比如,上肢可以做一些伸展动作,下肢在屈膝时能够踝背屈。

在第五阶段,痉挛进一步减轻,分离运动更加充分。

患者的肢体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各种动作,协调性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

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第六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能够进行精细、复杂的动作,速度和准确性也与正常人相差无几。

Brunnstrom 分期对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准确评估患者所处的阶段,治疗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在软瘫期,治疗的重点在于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同时进行一些刺激肌肉收缩的治疗,如电刺激。

当患者进入第二、三阶段,治疗师会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同时通过手法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痉挛。

在这个阶段,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姿势控制也非常重要,以避免异常的运动模式固定下来。

到了第四、五阶段,康复训练的重点是进一步增强分离运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文章目录*一、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二、脑中卒的症状*三、老人中风吃什么好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1、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1.1、超早期:为脑梗塞发病的6小时内。

发病时间短,未形成脑梗死,是缺血性中风治疗的最理想时机。

若用溶栓等治疗方法,病人可能完全恢复。

1.2、早期:为脑梗塞发病的6—72小时内。

脑组织缺血中心部分坏死,治疗目的是防止“中心梗死区”扩大。

输液加口服药物改善中心梗死周边区供应,使其恢复正常。

1.3、急性后期:为脑梗塞发病的72小时—1周内。

治疗目的是改善水肿的脑组织。

输液加口服药物使梗死区周边组织功能继续得到改善,是二级预防开始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病情不稳定,经常有迅速的变化。

该阶段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为主。

1.4、恢复期:脑梗塞发病的一周后—6个月期间。

许多病人还留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

应尽量减少病残,防治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坚持口服用药以恢复功能、避免脑梗塞复发。

2、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方法2.1、保持良肢位:良肢位就是对抗恢复后期痉挛发生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好肢位。

2.2、肢体被动运动:在脑卒中急性期的卧床阶段,应进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这有利于保护关节功能,改善肌肉和软组织状态,为日后的恢复打下基础。

帮助患者被动运动时手法应轻柔,在无痛范围内做各关节正常范围内的活动,避免诱发或加剧疼痛。

2.3、躯干核心力量的训练:如翻身、起坐、坐位平衡、桥式运动等动作练习也很重要,可以提高躯干稳定性,为站立和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脑中卒的病因3.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检查一次血压。

3.2、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要定期检查血糖。

3.3、心脏病: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卒中,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策略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策略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治疗策略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均可改善受损的功能障碍,预防并发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

在这个时期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与各类并发症,稳定病情,缓解症状,消除影响康复疗效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好脑卒中康复的风险管理,避免脑卒中复发。

考虑这个时期的患者因病情影响不能配合康复训练,所以康复的目的是预防压疮,防止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避免关节挛缩与变形,同时也要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保持抗痉挛体位抗痉挛体位又称良肢位,以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为目的,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预防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或肌肉萎缩,防止压疮、肺炎及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1) 仰卧位:头下垫枕,避免侧屈、过屈或过伸。

患侧肩后部垫枕,避免肩后缩。

患侧上肢置于体侧方,适当外展,肘关节保持伸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

患侧臀下垫枕,避免臀部后缩。

患侧下肢股外侧用枕头支撑避免大腿外旋。

患侧小腿或膝下避免垫枕,防止压迫下肢静脉与膝过屈或过伸。

仰卧时间不宜过长。

(2) 患侧侧卧位:头下垫枕,躯干稍后仰,其后方可垫枕支撑。

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关节前屈90°~130°。

患侧肘关节自然伸展,前臂旋后,手呈背屈位。

患侧髋关节自然伸展,膝关节可稍屈曲。

健侧上肢自然放置,健侧下肢呈踏步状置于枕上。

(3) 健侧侧卧位:头下垫枕,躯干保持垂直。

上肢下垫枕,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部前屈90°~130°,肘关节与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

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半屈曲,呈踏步状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

本体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对患侧肢体亦有益。

变换体位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可避免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出现。

并且通过不断交替进行仰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可使患者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在康复医学领域,Brunnstrom 运动功能恢复分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体系,用于描述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

这个分期系统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以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Brunnstrom 运动功能恢复的 1 级,也被称为弛缓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偏瘫肢体处于完全弛缓状态,没有任何随意运动,肌肉张力非常低。

这意味着患者的肌肉几乎没有自主收缩的能力,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此时,康复的重点通常是预防并发症,如关节挛缩、压疮等。

通过正确的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

进入 2 级,即联合反应期。

此时,患者开始出现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这种收缩通常是在健侧肢体进行主动运动时,患侧肢体出现的不自主的、伴随性的肌肉收缩。

这种联合反应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运动模式,但它也标志着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开始有了一定的恢复迹象。

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可以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主动运动尝试,比如让患者尝试用患侧肢体轻微地抵抗阻力。

当患者进展到 3 级,共同运动期就到来了。

在这一阶段,患者的患侧肢体能够进行一些粗大的、刻板的共同运动,但这些运动往往是不随意的,并且不能分离出单个关节的独立运动。

例如,在屈肘时,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肩关节的内收和外旋。

此时,康复治疗的重点是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打破这种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引导患者学会分离运动。

4 级被称为部分分离运动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患侧肢体开始出现一些部分分离的运动,比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单独屈伸肘、腕关节,但动作仍然不够灵活和准确。

此时,治疗师会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患者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和协调性。

5 级是分离运动期。

此时,患者的患侧肢体各个关节能够独立运动,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正常肢体相比,可能在速度和力量上仍有差距。

康复训练的重点会转向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速度和耐力,以及进行一些功能性活动的训练,如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

脑卒中如何分期

脑卒中如何分期

脑卒中如何分期脑卒中发生后不同阶段,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为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教学和学术交流,目前临床上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程长短,将脑卒中分为4期。

(1)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之内。

由于此期瘫痪的肢体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不能维持自主性活动,故又称为软瘫期。

其中发病后1周之内,病情变化较大,称为脑卒中急性期早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病情不稳定,变化较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进展为主。

(2)痉挛期:指发病后2〜4周。

此期的主要表现是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紧张性反射、肌张力升高和痉挛状态。

(3)康复期:是指急性期过后,病情有一定程度改善、渐趋稳定,是在病后1〜6个月。

除急性期有改善外,这一时期病情进一步好转的幅度较大,是一次发作后好转程度可塑性较大的阶段。

也就是说,如果是可以恢复者,则在这一阶段可康复至较好水平;如果是不可逆者,则症状、体征持续下去,转入后遗症期。

这一时期的治疗不是以药物为主,而是用理疗、针灸、运动治疗,都需要帮助和正确指导。

目前,康复医学的发展给瘫痪患者提供了许多有益帮助。

(4)后遗症期:是指经半年治疗,转入后遗症期。

这一时期不能规定具体时限,除非再次发生脑血管病。

这一时期病情平稳,不可能有明显好转,失去功能的部分,就是脑血管病发作真正损害所遗留的“记号”。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脑其他部分的代偿作用,患者经认真锻炼后,功能亦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

这一时期主要是防止病情再发,注意基础疾病,防止并发症,不必为脑血管病的后遗症去千方百计地选用新药、验方等,主要靠功能锻炼和必要的训练及护理。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在康复医学领域,Brunnstrom 分期是一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方法。

它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一个系统且实用的框架,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Brunnstrom 分期将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分为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软瘫期,患者的肌肉完全处于弛缓状态,没有任何随意运动。

这时候,患者的肢体完全无法自主活动,肌肉张力极低。

随着病情的逐渐改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患者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但这些动作都是不自主的,且是较为刻板的模式化动作。

联合反应指的是当身体某一部位用力时,另一部位会不自觉地出现相同的动作;共同运动则是指肢体的活动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无法单独控制某个关节或肌肉。

到了第三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变得更加明显和有力,痉挛开始出现。

患者能够随意引起共同运动,但仍然无法进行分离运动,也就是无法单独控制某个肌肉或关节的活动。

当患者进展到第四阶段时,痉挛开始减轻,分离运动开始出现。

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单个关节的活动,但动作还不够精确和协调。

比如,手指可以轻微地伸展和弯曲,但还不能完成复杂的抓握动作。

在第五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进一步提高,痉挛明显减轻,分离运动更加充分和精确。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如手指的精细动作,但与正常的运动功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后,在第六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进行独立、协调的运动,达到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水平。

了解 Brunnstrom 分期对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患者所处阶段的准确评估,治疗师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

在软瘫期,治疗的重点通常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通过被动活动、按摩等方法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张力。

当患者进入痉挛期,治疗师则需要注重控制痉挛,通过牵伸、理疗等方法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同时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神经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分级康复治疗方案

神经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分级康复治疗方案

神经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分级康复治疗方案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卒中康复指南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可规范卒中康复治疗,更有效发挥康复疗效。

卒中的三级康复1、一级康复——卒中早期康复所有需要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都应进入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卒中单元(综合卒中单元或卒中康复单元)进行正规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图1. 一级康复流程2、二级康复——卒中恢复期康复(专门康复机构)①医院康复科(Ⅰ级推荐,A级证据);②专门的康复医院或中心(Ⅰ级推荐,D级证据)。

图2. 二级康复流程3、三级康复——出院后康复(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具有与医院康复相似的疗效,费用低等优点,发展社区康复十分必要(Ⅰ级证据,A级推荐)。

图3. 三级康复流程运动功能障碍康复1、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建议尽可能早、病情稳定48 h后。

(I级推荐,A级证据)2、康复治疗强度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如上肢功能训练。

(Ⅱ级推荐,B级证据)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

(IV级推荐,D级证据)3、肌力训练方法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

(Ⅱ级推荐,B级证据)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功能电刺激治疗。

(I级推荐,A级证据)4、痉挛的防治首选阶梯式治疗方法,开始采用保守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式疗法。

(Ⅰ级推荐,B级证据)治疗痉挛和挛缩首选无创方法,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痉挛导致的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运动训练疗效不佳时,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丹曲林等药物治疗。

替扎尼定可应用于慢性期的卒中患者。

(Ⅱ级推荐,B级证据)卒中的恢复期,不推荐使用安定或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

脑卒中分期治疗

脑卒中分期治疗

脑卒中分期治疗临床上可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

缺血性卒中又可分为血栓形成、栓塞、腔隙性梗死与一过性缺血性发作,由此所造成的脑部器质性损伤统称为脑梗死。

脑出血有自发性实质性脑出血和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后者因造成的运动残损(impairment)不多,且病中不宜多动,除非有偏瘫并发症,否则常不作为康复对象。

轻度脑卒中因残损不多或较轻,一般病人不愿康复或不需康复,经治疗后功能即可恢复。

过重的病人如有意识障碍或存在其它严重影响康复的不利因素时也不适宜康复,故只是中等度到较重度的病人且有明显运动障碍等时才是康复对象。

临床上将脑卒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持续约为二周(有人则主张为一周或一个月),恢复期时间较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8个月后则为后遗症期。

黄如训、郭玉璞等建议六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我国现通用的以一年后为后遗症期。

一、缺血性脑卒中(1)急性期(1个月):主要按分型原则治疗,具体实施上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病24小时或48小时内)①在3~6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用尿激酶、tPA等溶栓。

②不适于溶栓治疗者,依病情病因可酌情应用降纤(克栓酶、降纤酶)、抗凝(低分子肝素)或抗血小板制剂等治疗。

③未行或不溶栓者,应依据临床病理情况,还可酌情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改善血循环的治疗,如丹参、川芎嗪、三七或银杏叶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氟桂嗪)、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④改善脑营养代谢的药物或脑保护剂,如能量制剂(ATP、辅酶A)、维生素制剂(C、E)、辅酶Q10、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地塞米松、甘露醇等。

⑤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重症患者可提早(24小时)应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地塞米松等,伴脑疝危象者,宜手术减压。

⑥加强护理,防治合并症,有条件者入住中风病房或重症监护室。

⑦须输入液体者,在最初12或24小时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706代血浆、林格氏液等。

第二阶段(3~14天)主要是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循环、改善脑营养的药物或脑保护剂及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的措施。

脑卒中康复(一)

脑卒中康复(一)

脑卒中康复(一)郭微北京博爱医院T_b目的要求1. 掌握脑卒中各个时期康复治疗的具体措施2. 掌握脑卒中病人各个时期的心理康复措施3. 熟悉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效果4. 熟悉脑卒中的分期内容介绍1. 脑卒中的分期2.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效果3.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措施4.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康复T_e一、脑卒中的分期B_e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功能维持和提高期。

急性期为发病1个月内,恢复期是1-6个月。

6个月后为功能维持和提高期。

【我的笔记】二、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效果B_e(一)康复治疗的原则1.抑制异常的病理运动模式,如划圈步态。

2.建立及发展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精细、技巧性的活动重现。

3.加强偏瘫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失语者的交流能力,提高痴呆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病人饮水的呛咳,吞咽困难者的进食能力。

恢复期应坚持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例如站立平衡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自行进食,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分担,减轻患者病后的自卑感和心理负担。

(二)康复训练的作用效果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重要性,已经被国际公认。

有关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第一年末60%的患者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其中30%处在工作年龄的患者能恢复工作。

【我的笔记】三、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措施B_e(一)急性期脑卒中的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脑卒中患者的意识基本清醒,48小时以上无神经缺损症状的加重,生命体征稳定,可以开始被动坐位训练,目的是尽早地达到独立坐位。

训练中要注意心率、血压、自觉症状、意识水平等。

1.康复治疗的目的预防废用综合征及合并症,防止过度的安静休息。

在严密管理下,确立基本的动作,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2.康复治疗的内容(1)定时变换体位。

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应每小时翻身1次。

(2)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3)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每日2-3次,每次活动各关节5-10次,手法要轻柔,避免粗暴的动作。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ppt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ppt

2、体位的摆放
初期,患者大多数时间在床上度过,所以体位正 确很重要。但患者应尽早坐起来。
实验证明,患者床上卧位或半卧位时间越长,痉 挛越重,且以后恢复中害怕直立位的运动。
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1)偏瘫侧卧位:
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从一开始就应该采用。 大部分患者喜欢患侧卧位 整个患侧被拉长而减轻痉挛 增加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 健手在上便于活动
患侧卧位
(2)健卧位
舒适健侧卧位比较困难,患侧在上感无力,且需 要很好的支持,且不引起肩痛。
患者需要翻身,而仰卧位有许多不利之处。
正确的健侧卧位仍有有必要。
体位摆放
头---良好支撑,颈椎向患侧侧屈。 躯干----与床呈直角 上肢
患侧上肢----枕头支持前面, (整个臂直到腋窝) 上举90°,肩胛骨前伸,肘微屈
上肢---枕头置于患侧肩胛下,保持前伸,伸肘、
腕 背屈、伸指。
下肢---枕头置于臀部、大腿下面,骨盆向前,防
止患腿外旋。
仰卧位
(4)床上座位
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采取最正确的座位。 髋关节屈曲接近直角,脊柱伸直 可调桌使用 对抗躯干前屈 避免不利半卧位出现
床上坐位
3、bobath握手
患侧拇指在上,外展 双手掌对称贴在一起
急性期的康复
1、原则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与临床医学处理的关系 二者同步开始,尽管急性期康复十分重要,但对于诊
断和急救来说仍然处于第二位。
2、意义
可以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 防止长期卧床造成的“废用” 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 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急性期的康复
1、房间的布置
患者早期主动活动受限,患者头易转向健侧 忽略患侧身体的倾向 ❖忽略患侧空间 患侧的感觉输入减少------强化刺激 活动在偏瘫侧进行,如床的位置、床头柜的摆放、 电视的摆放、来访者坐的位置等等。

(完整版)脑卒中康复分期

(完整版)脑卒中康复分期

脑卒中痊愈(一)迟延期1.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肌肉松驰、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

2.训练目标(1)预防肌肉挛缩的出现。

(2)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出现。

(3)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伤害的出现。

(4)增强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

(5)引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3.详细实行计划(1)良肢位的保持: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2)床上体位变换训练:预防起立性低血压、褥疮的发生。

(3)关节被动活动:主假如防备关节挛缩。

(4)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主假如为了尽早引发肢体的肌张力。

(二)痉挛期1.主要特色:痉挛、腱反射亢进、出现异样的运动模式。

2.治疗目标:(1)克制痉挛。

(2)克制异样的运动模式。

3.训练计划(1)关节被动运动:预防关节的挛缩和克制痉挛的发生。

(2)肌肉连续牵拉训练:防备因为肌张力过高造成的肌腱挛缩。

(3)肢体负重训练:有时肢体负重能力特别低下,这时要训练肢体的负重。

(4)躯干控制能力训练。

(5)改正异样的姿势。

(三)恢复期1.主要特色:痉挛逐渐减少,出现分别运动,协调性基本靠近正常。

2.训练目标:(1)增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性。

(2)增强身体耐力。

(3)增强动向均衡的稳固性。

3.训练方法:(1)双侧肢体的协调训练。

(2)运动协调性训练。

(3)提升运动速度的训练。

二、初期痊愈训练方法(一)痊愈目标:1.保持关节活动度,防备关节挛缩。

2.克制或减少异样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

3.引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4.增强健侧激励。

5.提升提升平时生活动作的能力。

(二)训练计划1.良肢位的保持良肢位是指为防备挛缩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提初期引发分别运动而设计的治疗性的体位。

良肢位是患者最舒坦的一个体位。

(1)仰卧位:肩关节放松,垫一枕头,但不可以垫得很高或不垫,让他保持脊柱的生理曲折。

上肢略微屈曲,肘关节略微屈曲,约30 度。

腕关节下边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子。

下肢完整放松,可是不可以让膝关节完整挺直。

膝关节下边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让膝关节保持30 度左右的屈曲。

脑梗、脑卒中恢复的六个阶段

脑梗、脑卒中恢复的六个阶段

脑梗、脑卒中恢复的六个阶段
瑞典物理治疗师通过对大量偏瘫病人的观察,注意到偏瘫的治疗过程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是现代偏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也是评价偏瘫康复的依据。

第一阶段:即中风后急性期(从发病后数日到2周)。

患例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没有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发病约2周后。

疾病开始恢复,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主动运动。

运动形式以基本的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为主。

第三阶段: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

第二、三阶段约持续2周。

展开剩余51%
第四阶段: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有所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即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

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开始变得容易。

第五阶段:基本的四肢共同运动失去了优势,可以从事较难的分离运动或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

第四、五阶段相当于后第5周到3个月。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上述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实际上反映了运动模式的转换过程,即由打破运动恢复早、中期的异常运动模式,到恢复后期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过程。

偏瘫的治疗依据这六个阶段循序渐进,相信各位患者在接受到专业治疗后会得到很好的康复。

普若培森,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新政策,致力于解决脑卒中家庭康复难题,将手部康复系统带进家庭,将长期的医院康复护理普及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康复
(一)迟缓期
1.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肉松驰、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

2.训练目标
(1)预防肌肉挛缩的出现。

(2)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出现。

(3)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出现。

(4)加强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

(5)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3.具体实施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
(2)床上体位转换训练:预防起立性低血压、褥疮的发生。

(3)关节被动活动: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

(4)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主要是为了尽早诱发肢体的肌张力。

(二)痉挛期
1.主要特点:痉挛、腱反射亢进、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治疗目标:
(1)抑制痉挛。

(2)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3.训练计划
(1)关节被动运动:预防关节的挛缩和抑制痉挛的发生。

(2)肌肉持续牵拉训练:防止由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肌腱挛缩。

(3)肢体负重训练:有时肢体负重能力非常低下,这时要训练肢体的负重。

(4)躯干控制能力训练。

(5)矫正异常的姿势。

(三)恢复期
1.主要特点:痉挛逐渐减轻,出现分离运动,协调性基本接近正常。

2.训练目标:
(1)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性。

(2)加强身体耐力。

(3)加强动态平衡的稳定性。

3.训练方法:
(1)双侧肢体的协调训练。

(2)运动协调性训练。

(3)提高运动速度的训练。

二、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一)康复目标:
1.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

2.抑制或减轻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

3.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4.强化健侧激励。

5.提高提高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

(二)训练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挛缩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治疗性的体
位。

良肢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一个体位。

(1)仰卧位:肩关节放松,垫一枕头,但不能垫得很高或不垫,让他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

上肢稍微屈曲,肘关节稍微屈曲,约30度。

腕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子。

下肢完全放松,但是不能让膝关节完全伸直。

膝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让膝关节保持30度左右的屈曲。

脚底垫一个脚底板,踝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面加了一个小垫子,让肢不紧靠躯干,有预防挛缩的功能。

病人手
里攥一个毛巾卷。

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或垫子。

(3)患侧卧位:头部枕头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让头与椎体保持水平位。

患侧肩关节屈曲,肘伸展,这
样不容易产生疼痛。

健侧下肢下面也放一枕头,让下肢的肢体与骨盆和躯干保持水平。

(4)床上坐位:床的前面可以放一小桌子,上肢可以放在桌子上,肘关节是放松的体位,屈曲
到30度左右。

(5)轮椅坐位和椅坐位:轮椅坐位前面也可以放一桌子,目的其实是让上肢能处于一个比较舒
适放松的状态,躯干尽量坐直。

治疗师可以进行调整。

治疗师可以站在病人的前面,目的是防
止患者过度屈曲往前摔。

然后提起病人的骨盆,往后拉。

2.被动活动
(1)目的
通过被动活动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

在患者不能做主动运动前,
应该尽量做患肢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以上,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2)活动的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的幅度由小渐渐变大,然后充分地牵拉缓慢进行。

充分牵拉的目的是把挛缩的肌腱牵拉到位。

速度一定要慢,因为太快了患者容易产生疼痛,而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如异位骨化。

(3)搭桥运动
搭桥运动是髋关节的分离运动。

主要目的是让髋关节来做分离运动。

(4)翻身训练
翻身训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翻身前的准备工作;第二是躯干旋转。

如果躯干处于僵直状态,
翻身不容易进行。

所以,要在肩关节和躯干做柔软性训练。

治疗师两手放在病人肩关节的两侧(可以是内外两侧,也可以是上下两侧),在不牵拉肩关节的韧带的状况下,做肩胛带的活动。

躯干旋转:治疗师一手放在病人的肩关节处,另一手放在骨盆处,然后进行相反的牵拉。

仰卧位翻身:翻身一般是从患侧向健侧翻身。

因为坐起时用健侧坐起较容易,用患侧坐起相
对难一些。

(5)诱发下肢的屈曲运动
治疗师一手放在病人的膝关节处,另一手放在足背面,尽量使患者的下肢不要外旋,让他内
旋,一上一下。

(6)分离运动训练
分离运动训练包括:髋伸展位的膝关节屈曲、髋内旋控制。

(7)仰卧位的起坐训练
尽量在半坐位下起坐,因为半仰卧位比直接从仰卧位起容易。

从髋关节屈曲70度左右的位
置开始,治疗师的手放在前面给患者一个目标,让患者尽量向前够到治疗师的手。

(8)侧卧位坐起
侧卧位坐起也是从健侧位坐起。

翻过身后,健侧的上肢支撑上半身,先是半支撑,就是肘关
节屈曲支撑,最后变成肘关节伸展时支撑,然后完全坐起。

(9)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前,首先要训练病人躯干的柔软度。

蹲坐位时,治疗师跪在患者的后面,一腿支撑在患侧腋窝下,然后让患者向患侧旋转躯干,再反过来向健侧旋转。

在患者不感觉疼痛的状况下,角度越大越好。

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治疗师站在患者前面,患者握住床栏杆,然后治疗师
再给予一个辅助,这是辅助训练。

独立训练时,治疗师在患者前面,让患者抓紧床的栏杆,然后躯干尽量向前伸,再站起来。

床边坐位重心转移训练:首先是左右重心转移。

治疗师始终坐在患者的患侧,治疗师一手拖
住患者的上肢,另一手可以放在病人对侧的骨盆处,然后让病人躯干尽量向患侧倾斜,但不
能让患者完全靠在治疗师的身上。

前后重心转移:治疗师坐在患者的患侧,治疗师可以在前面给病人一个目标,然后让患者双手握住,躯干尽量前伸,手也尽量屈曲,以便够到治疗师的手。

(10)起坐训练
起坐训练应从容易到复杂,从易到难。

起坐也一样,所以起坐坐面的高度应该从高向低过渡。

向健侧转移时,用健侧的脚支撑,向患侧转移时,用患侧的脚支撑,以改善患侧的支撑力。

患者重心保持在中立位困难时,可以用姿势镜来矫正。

起立的顺序:
坐在坐面前的椅子上;把脚的位置摆放好;
躯干充分前倾,使重心落在下肢上;
抬起臀部;伸展腰和膝关节,挺起躯干。

坐下时顺序与起坐相反:重心充分往前移;躯干前曲;臀部向后撅;屈髋曲膝;重心向下,
然后坐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