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行,水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附苓或济生。
鼓胀气湿热,瘀水阴阳虚,变证出血神昏与黄疸
30
鼓胀
标实
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脉弦。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晦暗黧黑,见赤丝血缕,面、颈、胸、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地萸药,丹苓泽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本虚
阳虚水盛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丸
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肉桂)
八味六味加桂附,济生八味加车膝
阴虚水停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前胡草香附。
平胃散加五苓散
水湿困脾

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

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

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作者:杨勤运杨本雷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1期关键词:鼓胀;中医药疗法;杨本雷;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05-02杨本雷主任医师临床治疗“鼓胀”注重“气、水、瘀、虚”4个方面的调节,形成以大、小陷胸汤为主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1、辨证导师临床治疗鼓胀,注意辨别以下要点。

1.1辨脏腑中医认为“鼓胀”之病,其病理演变过程,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病起于肝,累及于脾,因肝及脾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水停气滞则成鼓胀;其二,病起于脾,累及于肝,而脾及肝的病理机制,一方面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导致肝郁;另一方面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而成肝郁;其三,肝脾病变累及肾,一是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二是肝病及肾,肝气不疏,肝木反侮肾水,而导致肾阴虚。

最后,肝脾功能失健,水湿积聚,气机郁滞,日久形成瘀血,病变愈重。

1.2辨病机导师临床治疗鼓胀,注重病机的辨证,其病机主要辨“气、水、瘀、虚”4证。

临床从主症及腹诊情况,结合舌脉辨别。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为气滞;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水停;腹大尖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血瘀;腹胀大,肌肉滑脱,乏力气短,形寒发冷为虚证。

1.3辨缓急临床治疗中导师辨缓急以指导治疗,拟定治疗方案,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为急证;起病缓、病程长、病情轻为缓证。

2、临床施治2.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肋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行气导滞。

方药:小陷胸汤合柴胡疏肝散:黄连15g,法半夏25g,瓜蒌壳15g,柴胡20g,枳壳15g,赤芍10g,甘草10g,川芎15g。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方案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方案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湿阻证: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舌苔白腻,脉弦。

(二)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尖边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三)肝肾阴虚证: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滞,小便短少,口燥咽干,心烦少寐,齿鼻时或衄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四)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滑腻,脉沉弱。

(五)瘀血阻络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鼓胀1. 密切观察鼓胀程度及伴随症状。

2. 保持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

3. 腹大、胀满难忍者可用皮硝100g,布包外敷于腹部,以助消水。

4. 腹胀小便不利者,可隔姜灸足三里、三枢、中脘等穴,必要时热敷。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二)纳呆1.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 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呕血、便血1. 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2. 呕血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3.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4. 肝火犯胃者血止后可予绿豆百合汤、三七藕蛋羹以凉血止血,宜温凉服,针刺风池、神门用泻法;气血衰脱者室温宜偏暖,方药选独参汤以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昏迷者鼻饲温服,针刺百会、水沟、关元。

64 脾胃科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4 脾胃科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

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

多因黄疽、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1.肝硬化诊断:包括慢性肝脏疾病病史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据。

2.腹水(2~3级)的定义:2级腹水指可见明显对称性腹部膨隆的中量腹水;3级腹水指可见显著腹部膨隆的大量或严重腹水。

(三)证候诊断1.气滞水停证:腹大坚满,叩之如鼓,两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3.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4.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

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鼓胀中医病历

鼓胀中医病历

鼓胀中医病历【原创版】目录一、鼓胀中医病历的概念与特点二、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三、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四、鼓胀中医病历的预防与调护五、鼓胀中医病历的病例分析正文一、鼓胀中医病历的概念与特点鼓胀中医病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鼓胀病进行的一种病历记录。

鼓胀病是指腹部胀满,按之不实,无疼痛的一种病症,常见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鼓胀中医病历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察、脏腑辨证、病因病机分析以及证候辨析,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二、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鼓胀中医病历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精神状态等;闻诊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疾病发展过程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通过四诊合参,明确鼓胀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三、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鼓胀中医病历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养、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饮食调养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针灸和推拿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

四、鼓胀中医病历的预防与调护预防鼓胀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有节制等;其次要避免情志不畅,保持心情舒畅;最后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对于已经患有鼓胀病的患者,要注意调护,如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锻炼等。

五、鼓胀中医病历的病例分析患者,男,45 岁,因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前来就诊。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为鼓胀病,证属脾胃虚弱、湿邪困脾。

给予中药治疗,选用六君子汤加减方,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心情舒畅。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

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

多因黄疽、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1.肝硬化诊断:包括慢性肝脏疾病病史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据。

2.腹水(2~3级)的定义:2级腹水指可见明显对称性腹部膨隆的中量腹水;3级腹水指可见显著腹部膨隆的大量或严重腹水。

(三)证候诊断1.气滞水停证:腹大坚满,叩之如鼓,两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3.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4.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

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脾胃病科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1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1 适用对象1.1.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1.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K74+R18)1.2 诊断依据1.2.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 13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 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结合本科优势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常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1.3.1肝气郁结证 (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主要症候] (1)胁肋胀痛或窜痛.(2)急躁易怒,喜太息.(3)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4)脉弦.[次要症候] (1)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2)便溏. (3)腹胀.(4)嗳气. (5)乳房胀痛或结块. [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加次证2项.1.3.2水湿内阻证[主要症候] (1)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2)胁下痞胀或疼痛.(3)脘闷纳呆,恶心欲吐.(4)舌苔白腻或白滑.[次要症候] (1)小便短少.(2)下肢浮肿.(3)大便溏薄.(4)脉细弱.[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加次证1项.1.3.3肝肾阴虚证[主要症候] (1)腰痛或腰酸腿软.(2)胁肋隐痛,劳累加重.(3)眼干涩.(4)五心烦热或低烧.(5)舌红少苔.[次要症候] (1)耳鸣、耳聋.(2)头晕、眼花.(3)大便干结.(4)小便短赤.(5)口干咽燥.(6)脉细或细数.[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3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1.3.4 脾肾阳虚证[主要症候] (1)腹部胀满,入暮较甚.(2)脘闷纳呆.(3)阳痿早泄.(4)神疲怯寒.(5)下肢水肿.[次要症候] (1)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2)大便稀薄.(3)面色萎黄或苍白.(4)舌质淡胖,苔润.(5)脉沉细或迟.[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1.3.5 瘀血阻络证[主要症候] (1)胁痛如刺,痛处不移.(2)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3)腹壁青筋暴露.(4)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5)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6)唇色紫褐.[次要症候] (1)面色黎黑或晦黯.(2)头、项、胸腹红点赤缕.(3)大便色黑.(4)脉细涩或芤.(5)舌下静脉怒张.[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2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结合本科优势病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常规.2.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2.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3 标准住院日为≤21 天.4 进入路径标准4.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4.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4.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5 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6 入院检查项目6.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凝血功能(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8)血糖(9)心电图(10)胸部X线片(11)肝胆脾超声(1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6.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H CV-RNA 定量、肝胆脾C T 或M RI 平扫+增强等.(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7 治疗方法7.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7.1.1 肝气郁结证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疏肝汤加减.加减: 兼脾虚证者加四君子汤;伴有苔黄,口干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加丹皮、栀子;伴有头晕、失眠,气郁化热伤阴者加制首乌、枸杞、白芍;肋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者加元胡、丹参;精神困倦,大便溏,舌质白腻,质淡体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7.1.2 水湿内阻证治则:运脾化湿,理气行水.方药: 实脾饮加减.加减:水湿过重者加肉桂、猪苓、泽泻;气虚明显者加人参、黄芪;胁满胀痛加郁金、青皮、砂仁.7.1.3肝肾阴虚证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方药: 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加减: 内热口干,舌红少津者加天花粉、玄参;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大腹皮;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低热明显者加青蒿、地骨皮;鼻衄甚者加白茅根、旱莲草.7.1.4脾肾阳虚证治则:温补脾肾. 本科多年临床实践应用协定处方“疏肝化臌饮”系采用补肾健脾、祛湿利水之法.组成:党参、白术、赤芍、枸杞、首乌、木香、茯苓皮、陈皮、山萸肉、熟地、炙鳖甲、丹参、茵陈各12g,当归、炒柴胡、炙甘草各6g,大枣5枚.如面色灰暗,畏寒神疲,脉细无力加巴戟天、仙灵脾;如腹壁青筋显露加赤芍、桃仁.根据我科张和顺主任医师经验方整理的协定处方“疏肝化臌饮”疗效总结,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肝硬化失代偿后中期,以腹部胀满,神疲怯寒,纳呆便稀为辨证要点,治以补肾健脾、祛湿利水为主,用药温补,忌苦寒.7.1.5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行气,化瘀软坚.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加减:瘀积明显者加炮山甲、蟅虫、水蛭;腹水明显者加葶苈子、瞿麦、槟榔、大腹皮;若兼见气虚者加白术、人参、黄芪;兼见阴虚者加鳖甲(研末冲服)、石斛、沙参等;兼见湿热者加茵陈、白茅根等.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针对不同病因的辨病治疗.7.2 外治法(1)中药脐敷疗法(2)结肠透析疗法(3)艾灸疗法7.3 护理与调摄8 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良好.(2)腹胀症状缓解.(3)腹围减小,B 超示腹水减少.(4)体重稳步下降.(5)无严重电解质紊乱.(6)中医临床评估属疗效判定标准中“好转”及“好转”以上者.9 出院指导:出院后中医养生、康复指导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腹水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因此,肝硬化腹水患者除了进行积极地治疗外,还要注意日常饮食.合理的营养与饮食,也是辅助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在饮食上应严格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量;饮食原则:三高一低,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同时更强调,因人而宜,提供多样化的饮食类别和均衡良好的饮食内容.食物要新鲜可口,柔软易消化,无刺激性;严格禁酒禁烟.这样才能有助于腹水和浮肿的减轻.①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饮食忌粗糙,应食用菜泥、肉沫等软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咽下的食物宜小且外表光滑.多用蒸、煮等烹调方式,药物应磨成粉沫服用.②肝硬化腹水患者总热量的计算.一般按1克蛋白质能产生4千卡热能,1克糖4千卡、1克脂肪9千卡热能计算,对卧床不起者每日总热量不应少于2000千卡,能坐起来者2500千卡左右,能起床自由活动者3000千卡左右.合理应用优质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蛋白质1.5—2.Og,多食用以酪蛋白为基础的饮食,如奶酪、鸡、鱼、瘦肉等.高蛋白饮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功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但病人有肝功显著损害或肝昏迷前兆时,限制或禁食蛋白质.③限制脂肪供给肝硬化病人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以40—50g为宜,宜选用易消化油类.肝硬变时,肝细胞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及分泌减少,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阻碍,过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脂肪肝.④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350—450g/d多食用蜂蜜等.⑤肝硬化患者有水肿或轻度腹水的情况,应给予低盐饮食.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3g,每天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ml.严重水肿时,应用无盐饮食,钠应限制在每天大约为500mg.少食用味精等含钠较多的食物.如系重度顽固性腹水,此时病人往往食欲极差,无盐饮食常常难以接受,常规静脉输液量又不能过多,因此,热量一般无法保证,此时可行静脉高营养以代替口服饮食.⑥供给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A、B、C、E及K等对保护肝细胞、抵抗毒素损害有重要作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维生蒙、矿物质、微量元素等,以每日供给700—900g为宜,新鲜的蔬菜、水果,可榨汁饮用.⑦特殊饮食及禁忌:肝硬化伴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时,注意给柔软易消化少渣食物,禁止食带骨带刺的坚硬食物,少食粗纤维食品,限制产气食品.禁饮酒及酒精性饮料,禁辛辣食物.10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3)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慢性重型肝炎等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住院表单(TCD 编码:BNG050、ICD-10 编码:K74+R18)患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

鼓胀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2008

鼓胀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2008

鼓胀中西医诊疗方案2008【病名】一、中医病名;鼓胀二、西医病名:(各种原因)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依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5版)(一)本病相当中医于中医的“积聚”、“鼓胀”范畴。

(二)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腹部臌胀如鼓,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

【中医辨证分型】(一)气滞湿阻[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纳差嗳气,食后作胀,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

[ 证候分析]:因情肝气郁滞,脾运不健,湿阻中焦,浊气充塞,故腹胀不坚。

肝失条达,络气痹阻,故胁下胀满疼痛。

气滞中阻,脾胃运化失职,故食少易胀,嗳气不适。

气壅湿阻,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

苔白腻,脉弦缓为肝郁湿阻之象。

(二)肝脾血瘀:[主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

瘀蕴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肾则面色黯黑,入血则面颈胸臂见血痔,手掌赤痕,唇色紫黯褐。

水浊聚而不行,则口渴不欲饮。

大便色黑,乃阴络之血外溢。

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乃血瘀停之征。

(三)脾肾阳虚:[主证]:面色晦暗,神倦体怠,畏寒肢冷,胁肋胀痛,下肢浮肿,腹部胀满,按之不坚,便溏,舌质淡,苔薄自,脉弦细弱。

[证候分析]:由于脾之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他脏,浊阴不降,水湿不能转输以排泄体外,病延日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亦虚,肾阳虚,无以温养脾土,使脾阳愈虚,而形成本证。

脾肾阳气不足,阳气不能敷布于内外,故神倦体怠,畏寒肢冷。

若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肿,肝失条达,阻于胁络,故见胁肋胀痛。

脾胃不健,故面色晦暗。

肝脾不和,气滞湿阻,水寒之气不行,故腹部胀满,按之不坚。

肾阳不足,积液不行,故便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均为脾肾阳虚,内有瘀血之象。

(四)肝肾阴虚:[主证]:面色枯槁,消瘦乏力,两颧泛红,口干苦,心中烦燥,手足心热,低热持续,鼻衄齿衄,腹大胀满,小便黄短,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脉弦细数。

022.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022.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的住院患者。

一、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TCD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ICD-10编码:K74+R1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出版)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腹水的分级诊断(1)1级(少量)(2)2级(中量)(3)3级(大量)3.腹水的分型诊断(1)普通型肝硬化腹水(2)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4.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气滞湿阻证脾虚水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2.乙肝肝硬化腹水,分级属于2~3级者,进入本路径。

3.其它原因如非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腹膜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营养障碍疾病及其它疾病,如:腹腔恶性淋巴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疾病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证候观察重点为患者腹部胀大情况、食欲、大小便、精神状态及舌、脉。

应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肝功能、肝胆脾超声、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电解质、乙肝五项、HBV-DNA定量、血液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片。

中医临床路径18-脾胃科

中医临床路径18-脾胃科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中医内科学 鼓胀

中医内科学 鼓胀

情志 刺激 酒食 不节 虫毒 感染
黄疸
积聚
劳欲
他病 继发
肝脾肾受损 气血水停聚 (本虚标实)
鼓 胀
初期邪实为主
后期正虚为主
正虚感邪 湿毒内蕴
出血 昏迷 黄疸
诊断要点
1.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继而 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 起。
2.常伴有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 肤紫斑等出血征象,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 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 血痣及蟹爪纹。
辨证论治
方药:实脾饮 组成:
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 白术、茯苓——利水渗湿 厚朴、木香、木瓜、草果、槟榔——行气健脾除湿 甘草、大枣、生姜——益脾和中
辨证论治
方药:实脾饮
附子
茯苓
白术
甘草
厚朴
辨证论治
用药加减:
➢ 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加肉桂、猪苓、车 前子
➢ 胸闷咳喘,加葶苈子、苏子、半夏 ➢ 若胁腹胀痛,加香附、青皮、砂仁 ➢ 若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加
➢ 尿少、腹胀、荅腻,加大腹皮、泽泻; ➢ 神倦,便溏,舌质淡,加党参、黄芪、干姜; ➢ 若兼肋下刺痛,舌紫,脉涩,加延胡索、莪术、
丹参等
辨证论治
2、水湿困脾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 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 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 苔白腻,脉缓 。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
党参、黄芪、山药、泽泻、茯苓
辨证论治
3.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 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 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肝肾; 茯苓、泽泻、丹皮:淡渗在湿。
当归、川楝子:和血疏肝。 膈下逐瘀汤中
一贯煎中生地、沙参、麦冬、枸杞:滋养肝肾;
川芎、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行气活血, 甘草: 调和诸药。
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
2
定义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 对鼓胀的症状、治法、方药有 了概括性论述。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本 病于感受“水毒”有关。 •《医门法律•胀病论》确立了鼓 胀为气、血、水停的病理观。
历史沿革
本病多类似于西医学所指肝硬化腹水,其中包括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营养不良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腹水等。
01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02
方药:偏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肾阳虚用
03
济生肾气丸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
04
附子理中丸中附子、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
05
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祛除湿邪。
五苓散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01
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02
04
水谷不化精微而成水湿
05
互结 水湿停聚中焦
06
痞塞中焦
07
鼓胀
1.饮食
2.情志 嗜酒肥甘,饮食不节 酒毒伤肝 土壅木郁 寒食积滞 肝郁气滞 肝失疏泄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湿浊内生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 壅滞中焦,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气、血、水三者交阻腹中 鼓胀
积证一般腹内尚无停水,若积证日久损伤肝脾肾,水湿内聚,亦可转化为鼓胀。
02
不同点: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甚者腹皮青筋暴露等为临床特征。大部分鼓胀与积证都可有腹内积块,但鼓胀除腹内积块以外,更以水液不能排出体外,停聚于腹内,使腹部胀大为主症;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主要在腹部
多在肌肤
病因 同
病机 点
情志郁结,酒食 外感邪气,饮食不, 不节,感染虫毒,或劳倦太过 它病转化
肝、脾、肾功能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 失调,气血水互 肾失气化 结于腹部
病 位 脏 腑 肝、脾、肾
肺、脾、肾
临床表现
腹部胀大开始, 初起柔软,逐渐 坚硬,四肢消瘦, 皮色苍黄,晚期 四肢浮肿,甚则 吐血昏迷。
舌光红少津
7、鼓胀出血 症状:轻则齿鼻出血,重
则突然大量吐血或黑便,伴腹 胀满,胃脘不适,舌红,苔黄, 脉弦数。 湿热型鼓胀特点+热甚动血症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舌红苔灰黑
8、鼓胀神昏
症状:神昏,高热烦躁, 怒目狂叫,口臭便秘,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湿热型鼓胀特点+热入心包症。 治法:清心开窍。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病机小节
鼓胀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重点: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
、水饮互结于腹中。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 初、中期: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 结;
– 晚期:肝脾肾耗伤 – 虚火上炎或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神
昏、痉厥 – 耗血、动血——出血
鼓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福生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鼓胀一、鼓胀的概念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鼓胀的病因病机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三者。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初期多以气滞湿阻或湿热壅结为主。

后期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壅滞腹中而不化,实者愈实,呈现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

三、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四、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瘕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晃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

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无物。

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物。

五、鼓胀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六、鼓胀的辨证论治1.气滞湿阻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鼓胀【定义】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名“单腹胀”“臌”“蜘蛛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

【病因病机】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

【病位】病变脏腑先于肝脾,久及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

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有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征象,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情志内伤、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久病不愈等病史。

常用检查有B超、CT,发现腹水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1.水肿鼓胀主要因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瘀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可伴肢体浮肿。

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

初期浮肿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肠蕈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

早期以实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

鼓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

4.积聚积聚主要因情志不畅或湿邪食滞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常见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腹部可扪及包块。

初期,常在气分,多为腑病,病情较轻,常见痛无定处,攻窜走动,得矢气则舒。

鼓胀病

鼓胀病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肝脾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 C D 编码:BNG5)和肝硬化腹水(1-2(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 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 X 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 H CV-RNA 定量、肝胆脾 C T 或 M RI 平 扫+增强等。

鼓胀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

鼓胀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

鼓胀(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诊疗常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病名1.1中医:鼓胀(TCD编码:BNG050)1.2西医: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 ICD10编码K74.101)2.定义鼓胀是以腹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西医诊断依据3.1定义: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症状。

3.2.主要指征①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②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

或门静脉直径≥1.4cm; 或脾脏增大,脾静脉直径≥1.0cm.。

③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

④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

⑤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3.3.分期和分级判断依据①分期凡具有较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血浆白蛋白降低,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及门脉高压表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等)者,为失代偿期. Child(Child-pugh)评分7-10分;B—C级.3.4西医鉴别诊断①由于肝静脉阻塞或回流不畅引致的腹水②由于肿瘤引起的腹水或者巨大腹腔囊肿③由炎症引起的腹水④肥胖或肠胀气引起的腹部胀大⑤由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水4.症候分类4.1气滞湿阻: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4.2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4.3湿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4.4肝脾血瘀: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
2
)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中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滞血瘀证
肝脾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X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H CV-RNA 定量、肝胆脾C T 或M RI 平扫+增强等。

(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4)肝脾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利水。

(5)气虚血瘀证:补中益气,活血祛瘀。

在辨证治疗的
同时,应注重针对不同病因的辨病治疗。

2.外治法
(1)中药脐敷疗法
(2)结肠透析疗法
(3)艾灸疗法
3.护理与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良好。

2.腹胀症状缓解。

3.腹围减小,B 超示腹水减少。

4.体重稳步下降。

5.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6.中医临床评估属疗效判定标准中“好转”及“好转”以上者。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胸水、慢性重型肝炎等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鼓胀病(肝硬化腹水)(TCD 编码:BNG050、ICD-10 编码:K74+R1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