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北京第四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北京第四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翠竹的美称。
下文“箱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北京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
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其外,有西方语言的,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
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
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
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更让人忧心忡忡。
()。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饱经磨难冲击祸起萧墙延续B.饱经磨难打击祸在旦夕继承C.历尽沧桑打击祸起萧墙延续D.历尽沧桑冲击祸在旦夕继承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冲刺学案_诗歌鉴赏03
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与延伸
第5讲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北京四中杜蘋
学习内容:
一、意象
简言之,意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
(1)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
(2)单一物象可以有多重表意功能
(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二、意境
简言之,意境就是画面感和情感氛围两者的统一。
诗歌鉴赏命题,倘使涉及意境,多从这两个方面用心思。
三、意象整合为意境
从两者的关系看,应该说意境是意象的整合。
意象可以是物态的、零散个体的,而意境必须是情态的、浑然一体的。
四、相关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7分)
阙题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4分)。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高考重点题型及易错点提醒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验试卷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北京市第四中学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北京市第四中学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验试卷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②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唐代美女。
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
2019-2020北京第四中学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北京第四中学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
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最新北京市北京四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北京市北京四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四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鉴赏诗词就是要我们搞清作者在诗词中“写了什么”,同时还要搞清作者在诗词中是“怎么写的”。
一、如何读懂诗,也就是搞清作者写了什么,我们要注意:1)题目2)小注3)作者4)借助诗歌的格律知识5)寻找情感关键词句6)抓准意象二、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事情景交融2.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3.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
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三、区分手法1.对比与衬托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
1)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
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1)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2)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
这里重点是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杜甫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2.动静与虚实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僧敲月下门”“鸟鸣山更幽”“两岸青山相对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3)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
3.联想与想象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渲染与烘托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
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四、诗歌鉴赏训练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绝句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3.前两句,从“愈”和“欲”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为描绘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_____的手法。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诗中的蝉具有_____特点,诗人借助_____表现手法和_____修辞方法,表现了人格化的蝉的精神。
6.诗人以“蝉”自况,体现了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话?它们蕴含了什么哲理?流莺李商隐①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莺不停地盘旋飞翔,辗转流徙,四处漂荡,不知要飞往何地,也不知要飞到何时。
B.第二联写黄莺婉转吟唱,自有它的追求,但这春日良辰却未必是它能实现愿望的美好时节。
C.第三联没有直接写黄莺的漂荡啼鸣,而是通过时空的变换表现出它在不停地寻找可以栖身的地方。
D.第四联写黄莺知道自己伤春的鸣唱别人是不忍听下去的,于是想飞往长安去寻求可以安身的花枝。
8.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②桑乾河,在今河北、山西境内,诗人往来山西河北之间,则要取道桑乾流域。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任选一题作答①阅读《夜雨寄北》,结合作品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所表现出的意境。
②阅读《旅次朔方》,结合作品分析“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10.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近,但在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谈谈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1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观书有感二首朱熹一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3.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14.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参考答案及简析1、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内心深感孤独寂寞的感情,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寻求安慰的心境。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显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衬托。
4.从结句中的“归”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虽然眼前景色美不胜收,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反而勾起了诗人异乡漂泊的伤感。
作者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来反衬出乡思之深。
5.本诗中的蝉具有清爽隽朗,品行高洁,顽强自信的特点。
(意思对即可);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方法;托物言志。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7.D8.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诗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任用的精神苦闷。
9.①“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诗人客居巴山之畔,触景生情:长夜漫漫,秋雨连绵,秋池已涨,离家的人独自听雨,寂寞难眠。
此句寓情于景,将游子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抒写得含蓄、感人。
②“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写诗人再度上路一:a“桑乾水”见证着自己将要远走他乡,有引发乡愁的作用。
b“无端”即没有来由的,流露出对漂泊生活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情绪,含蓄地表现了思乡怀旧的主题思想。
10.(答案示例要点)①时空组合的构思不同:李诗是由现在(巴山)想将来(长安),再由将来(长安)忆过去(今之巴山);刘诗是由现在(桑乾水)想过去(并州与咸阳),再由现在想将来(未知之所)。
②表现方式不同:李诗用景物点染传达感情,刘诗侧重直接抒情。
③抒情风格不同:李诗表达思乡之情较为含蓄、婉曲(寓有潜台词的书信问答、寓情于景、“何当”引发的耐人寻味的问话与遥想);刘诗表达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的(“忆咸阳”、“望故乡”)。
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主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13.D14.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忘记与铭记——处世之道高三(8)班韩斌处世为人,忘记与铭记常常行影相伴。
我们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