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
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
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货币流通》课件
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可 能存在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政策
配合使用。
预期管理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市场预期的管理,稳定市
场预期对政策实施至关重要。
05
CATALOGUE
未来货币流通的趋势与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货币流通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账本,实 现了交易的安全、透明和可追溯,为 货币流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银行体系风险
金融危机会导致银行体系 出现流动性危机,引发信 贷紧缩,影响经济活动。
资产价格波动
金融危机会导致资产价格 大幅波动,影响投资者信 心和市场预期。
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经济衰 退,失业率上升,消费和 投资下降。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传 导机制是否畅通,能否将政策意
的发展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续发展。
04
CATALOGUE
货币流通的风险与挑战
通货膨胀的风险
01
02
03
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 力下降,物价上涨,生活 成本增加。
经济不稳定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经济波 动,影响生产和投资,降 低经济效率。
资源配置扭曲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资源配 置的扭曲,影响市场经济 的正常运行。
金融危机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化投资和交易,提高投资和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货 币流通的重要趋势,旨在推动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提供环保投融 资服务,支持绿色产业和环保项 目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周辉物流14[ 摘要] 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入手,对二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无论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以GDP来衡量商品流通总规模,它们与货币流通量(M0、M1、M2)均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商品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通规模的决定作用。
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或GDP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并未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规模扩张是不同步的,货币流通的扩张速度往往快于商品流通的扩张速度。
[ 关键词] 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流通量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一)从静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在对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货币产生和货币运动的最初动因来看,是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运动;(2)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规律来看,是商品流通规模决定了货币流通规模;(3)商品流通速度决定了作为商品流通一部分的狭义货币流通的速度和其他形式的货币流通速度;(4)商品流通结构决定了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特点。
2.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流通即狭义货币流通,是通过为商品流通提供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对价格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2)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即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是通过对商品流通时间、商品流通费用和流通中实现的价值总量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3)货币流通通过全局性的销售困难和经济危机对商品流通施加消极的反作用。
(二)从动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1.分离。
这是货币职能深化和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并呈现出日益分离的趋势。
2.耦合。
货币或商品流通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挑战。
05
商品流通的创新与发展
电子商务对商品流通的影响与挑战
影响
1 2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
没有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商品流通规模决定货币流通规模
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货币流通的规模和 速度。
3
商品价格水平影响货币流通
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流通的速度和 需求量。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经济运行 的核心。
详细描述
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通常以现金或电子转账方式进行。政府参与货币流通主要 是通过发行货币和实施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此外,金融机构如银行也扮演 着重要角色,它们处理存款和贷款等金融交易,促进货币的有效流通。
02
商品流通概述
商品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 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总结词
货币有多种形式,包括硬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详细描述
硬币和纸币是最常见的货币形式,具有法定的货币地位。此外,随着科技的发 展,电子货币如比特币、莱特币等也逐渐流行,它们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加 密技术保障安全。
货币流通的渠道与方式
总结词
货币流通涉及个人、企业、政府等多个渠道,通过现金、转账等方式进行。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数字化流通的基础研 究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一、三者定义:
1、货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3、资本流通:以商品为媒介的货币发生了增殖的流通,叫资本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2、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
3、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三、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联系:
1、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
2、在买和卖过程中都有货币和商品相对立;
3、有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又买又卖者。
(二)、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1、形式不同:买卖顺序不同;起点、终点不同;媒介物不同。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为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资本流通为货币增殖而交换。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是为获得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则为获得更多货币。
4、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性流通,资本流通是无限性流通。
14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
第四,通货膨胀引起利益转移,引起社会动 荡。
货币流通的宏观调节
货币投入的两条渠道:一条是货币发行渠 道,另一条是信贷渠道。
财政性货币发行:单纯为了弥补财政入不 敷出而增发货币。
通货紧缩的辨认
通货紧缩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治理或防止通货膨胀 所采取的收缩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具体办法 包括控制纸币发行量,控制财政支出规模,提高 利率,压缩信贷等。
改革前流通体制的特点
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公有制商业包揽一切; 第二,国有商业政企不分; 第三,流通的经营体制以渠道少环节多为特点; 第四,市场范围极其狭隘。 结果是商业企业无活力,滋长官商作风,服务
态度差,经济效益低。
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包含多种经济 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条流通渠道的, 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统一市 场。其特点为:
价格管制的理论依据
如果某些商品的价格大大高于价值,不仅 先进企业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巨额利润, 而且落后企业也有利可图,不会有淘汰的 危险,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势必 导致这些生产部门的畸形膨胀。如果某些 商品的而价格大大低于价值,不仅后进企 业要亏损,而且先进企业也无利可图,会 严重挫伤这些生产部门的积极性。
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二,商品流通的经营形式和市场管理有了 很大变化。计划调拨供应让位于自由买卖。
商品流通的宏观管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 粮棉油糖肉等农产品和煤炭、钢材、有色 金属等生产资料,通过建立商品储备制度 以及计划收购、国家订货、合同收购等多 种形式,搞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并使 国有商业在集体商业的配合下,掌握主要 商品资源,保证市场供应,继续在商品流 通中发挥主导作用。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笔记——概念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2.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劳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生产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6.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
8.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4.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5.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7.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
18.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1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叫做具体劳动。
21.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2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24.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25.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最新商品流通概论商品流通要素
第二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一、等价交换规律
二、自愿让渡规律
(一)自愿让渡规律的基本内容
自愿让渡: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
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 客观基础和条件:
1、以不同的所有者为基础。 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 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二)自愿让渡规律的作用
1、交换空间上的差异 2、交换时间上的差异 3、供求数量上的差异 4、供求结构上的差异
供求矛盾的三种表现形态: 1)供求均衡 2)供过于求 3)供不应求
(1)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
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消费者主权”
(2)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
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生产者主权”
品流通的反映。
(二)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 通次数
八、商品竞争规律
(一)竞争规律的基本内容
是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
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质量。 2、有利于商品合理流通。 3、有利于市场竞争。 4、有利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三、商品价值规律
三、商品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 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三)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谢谢观看
转帐流通渠道
转帐流通,是通过银行各存款帐户之间,数字的划转进行的。在办理转帐结算过程中,各种转帐凭证,实际 上执行货币的职能,是转帐流通的工具。
转帐流通,货币没有离开银行,对银行来说,不存在什么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问题。 转帐流通渠道,按其服务对象的经济活动内容的性质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五条渠道: ①商品交易结算。 ②劳务供应结算。 ③财政部门的预算收支。 ④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资金拨缴。 ⑤银行信贷收支。 以上: ①和②,是转帐流通的两条主要渠道,它直接为商品和劳务交易服务。
现金回笼的渠道,也有以下四条: ①销售商品收入,简称“商品回笼”,是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 大力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增加现金回笼能力的根本性措施。 ②服务事业收入,简称“服务回笼”,主要是指船票、戏票、水电费、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现金收入。 ③向居民个人征收的税款收入,简称“财政回笼”,如车船牌照税、集市交易税、屠宰税等现金收入。 ④储蓄存款和收回农贷,简称“信用回笼”。储蓄对居民来说,是推迟了购买力的实现,从整个社会来看, 由于此存彼取,互相交错,在银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部分余额,是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政策及时收回农贷,不仅可以加速农贷资金的周转,充分发挥农贷支援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调 节社会购买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文化术语
目录
01 货币流通方式
03 转帐流通渠道
02 现金流通渠道 04 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国家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通过商品买卖等形式,在人们 之间形成的不断转手的运动。商品和货币的易位,是货币流通的基本的形式(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货币流通方式
现金流通
《货币或商品流通》课件
外币
其他国家的货币。
实物商品
实际存在的商品。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动性
便于交换和转换。
价值稳定性
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货币。
信任
人们接受并信任货币和商品。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优缺点
优点
促进经济发展和交易便利性。
缺点
通货膨胀风险和经济不稳定。
影响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因素
1 经济政策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3 技术发展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
1
古代交换
物物交换,没有标准媒介。
2
金银时代
金属货币成为交换媒介。
3
纸币发行
由政府或发行银行发行的纸币。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经济意义
1 促进交换
方便交换和消费。
2 衡量价值
作为一种价格指标。
3 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生产和投资。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类型
本币
国家法定货币。
虚拟货币
基于网络的数字货币。
电子支付和交易平台的影响。
2 供需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应影响货币和商品价值。
《货币或商品流通》PPT 课件
介绍货币和商品流通,定义货币和商品,历史发展,经济意义,类型,特点, 优缺点,影响因素,银行角色,技术影响,比较分析,成功案例,挑战,透 明度重要性,改进建议,策略,未来趋势,国际案例,政府监管角色,总结。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定义
货币
作为社会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
商品
以交换为目的的实物或服务。
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习题卷41)
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习题卷4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49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资本主义积累规律C)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答案:D解析:二、多选题2.[单选题]货币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 )A)P… W′- G′- W … PB)W′- G′- W … P… W′C)G - W - G … P … WD)G - W … P … W′- G′答案:D解析:3.[单选题]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 ( )A)剩余价值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超额剩余价值答案:C解析:4.[单选题]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 ),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越大,越大B)越大,越小C)不变,越小D)不变,越大答案:C解析:5.[单选题]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 )。
A)带来剩余价值B)买到生产资料C)买到生活资料D)实现价值答案:A解析:6.[单选题]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其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低于苏联在波斯湾和西南亚的扩张。
C)西欧、中东和远东D)东欧、中东和南亚答案:C解析:7.[单选题]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稳步上升、企业利润增加是的特征。
()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繁荣阶段答案:C解析:8.[单选题]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反映的是A)社会需求过剩B)社会需求不足C)社会生产不足D)社会供求平衡答案:B解析:9.[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在:A)1970 年B)1971 年C)1972 年D)1978 年答案:B解析:10.[单选题]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
A)前者与后者重合B)前者比后者陡峭C)前者比后者平坦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11.[单选题]在均衡条件下,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的总效用一定( )他所支付的货币的总效用。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 1卷第1篇是狭义的劳动价值论。
全篇共有三章,第三章在前两章论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货币的各种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反过来又使商品交换由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由于货币的产生和货币职能的发展同商品流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和商品流通放在一起考察,并把这一章的题目定为“货币或商品流通”。
所谓货币职能就是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
五种职能的次序不能任意排列,是与货币各种职能的现实的历史发展次序相一致。
一、价值尺度(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马克思对于价值尺度的解释是: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
恰恰相反。
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这里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货币的出现,商品才能交换。
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不同的商品间具有可比性——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因此,货币能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也是因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能表现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或是想象中的。
在《资本论》中是这样说的: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例如,1辆自行车值1克黄金,只要贴上个标签就可以了。
当人们在作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在他的头脑中有金的观念就行了。
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金属为基础。
货币与货币流通课件
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国库券等短期债务凭证。这些工具 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低等特点。
详细描述
同业拆借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缺 口。商业票据是由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主要用于商品交易中的支付和融资。国库 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具有很高的信誉和安全性。这些交易工具都具有期限
。
主要国际货币及其汇率制度
美元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由 市场供求决定汇率。
欧元
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由 欧洲央行设定并维持汇
率。
日元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汇 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
人民币
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央行对汇率进行
适度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与建议
改革方向
建立更加多元化、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
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货币和虚 拟货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将有更多的新型 数字货币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货币和虚 拟货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将有更多的新型 数字货币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同时,随 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也将 逐渐成为未来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虚拟 货币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扩大,不仅限于游戏、社交 网络等领域,还将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
建议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监 管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
的话语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详细描述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为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融资,同 时也为政府和其他机构提供了调节资金供 求的手段。根据交易工具的不同,货币市 场可以分为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 券市场等。这些市场的交易工具包括同业 拆借、商业票据、国库券等短期债务凭证 。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的过程,就是货币不断作为流通手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过程。 货币流通的正常,表明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 关系是协调的,各项经济活动是顺畅的。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货币形态 和 流通中的所需要的货币量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
(一)信用的概念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二)信用的形式 (三)银行信用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一)信用的概念 (二)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
的特殊形式
它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赊销等 经济运动中 社会主义信用的必要性是由社会 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所有制结构方面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 商业起主导作用,其它经济性质的商业共同发展 第二、商品流通的经营形式和商品市场的管理有了很大的 变化。 第三、国有商业实行政企分开,各级商业行政部门不再直 接管理企业。 第四、拓宽市场范围,从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商品流通中的 作用。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
№1 价格信号失真,误导社会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2 价格上涨压低实际利率,削弱本国积累能力。
№3 通货膨胀助长投机之风。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4 通货膨胀使少数人得益,引起社会动荡。 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有这样的严重危害,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经济 增长,必须自觉利用货币流通规律,通过对货币流通的 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社会主义的资金融通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和价格教学课件
价格市场化
• 2009年据国家发改委对我国价格形式比重统计测算,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实行政府定价的比重为2.6%, 较前下降了0.2个百分点;实行政府指导价比重合计为 1.8%,较前下降了0.1个百分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比重 为95.6%,较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的价格形式比重变化不大。
(4)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比价。这是指工农业产品和为生 产服务的服务品、为生活消费服务的服务品之间的价格对比 关系。
差价体系是指同一种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 流转环节、地区、季节或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 差额关系。主要有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 价、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
购销差价也称进销差价,是指同一商品购 进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购销价格的差额, 是由商业企业在购销活动中支付的费用和利润构 成的。购销差价涉及工商之间、农商之间的经济 利益,合理的购销差价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 扩大商品流通,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消费。
批零差价 季节差价 地区差价 质量差价
(二)社会主义价格管理体制
价格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和服务价 格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各种具体管理制度和管理 形式。
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改变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制度, 打破完全由国家统一定价人,实行主要由市场 形成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
比价体系
(1)工农业产品的比价,这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 工业品零售价格同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比例。
(2)农产品比价。这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种类 的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是粮食作物和重要 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价关系,如粮棉比价、粮油比价等。
(3)工业品比价,即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种类的工 业品价格之间的比例。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第14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第14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1.商品流通的重要性和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变化(1)改革前流通体制的特点: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基本上是公有制商业包揽一切;②国有商业政企不分;③流通的经营体制以渠道少、环节多为特点;④市场的范围极其狭隘,只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消费品市场。
生产要素不进入市场买卖,而由计划调拨。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包含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条流通渠道的,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这种新的流通体制具有如下特点:①从所有制结构方面看,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②商品流通的经营形式和商品市场的管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式的计划调拨和计划供应已让位于贸易式的自由买卖,国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对商品流通的宏观管理;③国有商业实行政企分开,各级商业行政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④市场范围拓宽,中心城市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增强。
2.流通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企业(1)传统商品流通形式的特点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一件商品从生产企业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要在流通各个环节被搬运、倒装很多次,商品滞留在流通过程中的时间长、库存量大、流通费用高。
(2)流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向着流通环节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减少商品运送时间、减少库存。
使商品流通更快捷,流通费用更节省,资金周转更迅速。
这种流通现代化是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的极度扩大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络的发展为前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
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
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生产资料商品属性的不断认识,我国对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扩大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购销自主权。
第二,缩小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范围。
第三,转换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营机制。
第四,逐步改革生产资料价格。
第五,发展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并逐步使流通方式多元化(二)消费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消费资料流通形式集中表现为商业管理体制。
消费资料交换发生于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因此消费资料必须作为商品来流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样深入到消费品流通体制。
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逐步废除国营商业的计划流通体制。
第二,改革国营流通企业的经营机制。
第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形式的流通主体。
三、现代物流和物流产业“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传到日本。
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接触物流这个概念。
目前被全球引用最多的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委员1998年给出的“物流是供应链程序之一部分,其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通及储存的企划、执行与控制(即管理),以达成顾客的要求。
”也就是说,物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不仅仅限于从生产企业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市场流通的下游阶段,还包括上游阶段和中游阶段。
上游阶段指企业从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货所引发的产品流动,而中游阶段则是指企业的内部物流。
近几十年来,物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
现代物流还有助于节约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资源的配臵效率。
我国2000年全社会流通费用高达17880亿元,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就可以节约资金178亿元。
而且我国流通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1997年美国流通成本占总产出的10.5%,台湾为13.1%,大陆则为16.9%。
加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臵效率成为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物流业的独立,从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独立化,对社会消费活动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具体表现消费观念、商业流通渠道和商业零售业态的变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一、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货币并无区别,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没有阶级性,货币的本质不会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就其职能来看,它同样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职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的核心职能同样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货币相联系的经济条件已与资本主义大不相同,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货币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一,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利用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量进行核算和调节,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控制物价水平,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
第二,在微观经济活动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利用货币核算各自的产品成本和赢利,互相交换产品和劳务,并利用货币作为按劳分配的手段。
第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货币脱去了民族的外衣,以世界货币的形式,沟通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及其规律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停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
”在社会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充当商品流通与资金流动媒介的货币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现金和银行存款。
与此相适应,货币流通主要采取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两种形式。
现金流通主要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其灵活程度是不同的。
据此,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现金。
它是货币流通中最富有灵活性的流通手段,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购买力,因而是最深层次的货币。
M 1=M+企事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活期存款。
其中,企事业单位的存款是随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而作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它虽然是受一定约束的购买力,但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仍是一种现实的购买力;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则随时可以通过提现而成为流通手段,构成现实的购买力。
因此,可将M1计入第二层次的货币。
M 2=M1+城乡居民的定期存款。
后者,既有积存性,又有流通性,但同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相比,它的积存性比重要更大一些,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时间,才能提现成现实的购买力。
尽管如此,它总还是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因此可计入第三层次的货币。
所谓货币流通规律,是指货币流通量与商品流通量的关系,或者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马克思主义货币规律认为,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而商品价格总额又决定于每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社会主义国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同样受马克思所阐明的这个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
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商品价格总额由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决定商品流通所必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三个:(1)待销售的商品量;(2)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实际上也是建立在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上的这三个变化指标,包括货币流通平均速度的变化、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和市场商品供求松紧程度。
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自觉利用货币流通规律,从宏观上来调节货币运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货币运动宏观调节的目标主要是适度控制货币发行量,避免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纸币。
社会主义国家纸币币值的稳定,依靠两个条件来保证:第一,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第二,根据商品流通和各种支付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货币供应量。
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
一旦货币供应出现偏差,就将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通常不是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表现为商品普遍短缺,导致排队、抢购、凭票供应、集贸市场上农副产品的价格猛涨,工业品出现黑市价格,开后门、票证买卖等消极现象。
这种通货膨胀也被称为隐蔽的通货膨胀、压制性通货膨胀或潜在的通货膨胀。
其特点是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国家对物价进行管制,对某些商品进行补贴;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国家采取定量供应的办法,限制消费。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管制价格的缘故,表面看来,市场稳定、物价稳定、货币也稳定,但实际上市场商品供应紧张,黑市活跃,存在着“隐蔽性物价上涨”。
一旦价格被放开,商品价格将大幅度上涨,“隐蔽性物价上涨”将转化为“公开的通货膨胀”。
另一种形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同在任何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样,通货膨胀主要是公开的通货膨胀或开放式的通货膨胀。
这类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物价上涨。
根据物价上涨的程度,可区分为轻度通货膨胀(物价上涨5%以下)、中等程度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5—10%)、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11—20%)、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20%以上)。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货币现象,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意味着货币的单位币值增加,货币的市场购买力提高,这对货币持有者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通货紧缩有利而无弊呢?恰恰相反。
实际上,通货紧缩对经济生活存在着明显的负效应。
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仅要正视通货膨胀的危害,也绝不应该忽视通货紧缩的负面效应,必须自觉利用货币流通规律,通过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第三节社会主义商品价格一、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的价格体制和价格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商品交换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