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
(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
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
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生产资料商品属性的不断认识,我国对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扩大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购销自主权。
第二,缩小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范围。
第三,转换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经营机制。
第四,逐步改革生产资料价格。
第五,发展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并逐步使流通方式多元化
(二)消费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
消费资料流通形式集中表现为商业管理体制。消费资料交换发生于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因此消费资料必须作为商品来流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样深入到消费品流通体制。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逐步废除国营商业的计划流通体制。
第二,改革国营流通企业的经营机制。
第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形式的流通主体。
三、现代物流和物流产业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传到日本。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目前被全球引用最多的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委员1998年给出的“物流是供应链程序之一部分,其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通及储存的企划、执行与控制(即管理),以达成顾客的要求。”也就是说,物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不仅仅限于从生产企业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市场流通的下游阶段,还包括上游阶段和中游阶段。上游阶段指企业从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货所引发的产品流动,而中游阶段则是指企业的内部物流。
近几十年来,物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
现代物流还有助于节约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资源的配臵效率。我国2000年全社会流通费用高达17880亿元,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就可以节约资金178亿元。而且我国流通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1997年美国流通成本占总产出的10.5%,台湾为13.1%,大陆则为16.9%。加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臵效率成为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物流业的独立,从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独立化,对社会消费活动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消费观念、商业流通渠道和商业零售业态的变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货币并无区别,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没有阶级性,货币的本质不会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就其职能来看,它同样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职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的核心职能同样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货币相联系的经济条件已与资本主义大不相同,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货币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一,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利用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量进行核算和调节,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控制物价水平,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
第二,在微观经济活动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利用货币核算各自的产品成本和赢利,互相交换产品和劳务,并利用货币作为按劳分配的手段。
第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货币脱去了民族的外衣,以世界货币的形式,沟通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停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叫做货币流通。马克思说“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
在社会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充当商品流通与资金流动媒介的货币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现金和银行存款。与此相适应,货币流通主要采取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两种形式。
现金流通主要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其灵活程度是不同的。据此,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
=现金。它是货币流通中最富有灵活性的流通手段,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购买力,因而是最深层次的货币。
M 1=M
+企事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其中,企事业单位的存款是随时可以通过
转账结算而作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它虽然是受一定约束的购买力,但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仍是一种现实的购买力;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则随时可以通过提现而成为流通手段,构成现实的购买力。因此,可将M
1
计入第二层次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