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点逐渐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全面的社会治理转变。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探讨了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创新的路径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强调了深化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现状、必要性、路径、实践经验、问题、挑战、建议、深化、重要性、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时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和瓶颈。
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进行创新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的需求。
政府在推进社会事务管理和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治理藩篱化、利益诉求错位、治理手段单一等问题。
有必要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进行创新研究,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1.2 研究意义"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的意义在于,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公平公正、繁荣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方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其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和现代化。
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材料
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材料街道社会管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最直接服务于居民生活的管理形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街道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需要,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进行创新。
一、从管理主体上进行创新街道作为城市社区的管理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街道管理必须涵盖基层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行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居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市容、市貌的美好,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道管理要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街道社区管理要不拘小节、务实高效,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引入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街道社区的精细化管理。
二、从社会调查普查上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道对居民的需求和服务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街道社会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积极推进社会普查和调查工作,对社区各项服务、发展等情况加深了解,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同时,街道社会管理需要创新社会调查手段和技术,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更好地分析居民需求、识别服务需求,加强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切实提升街道社会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从组织机构上进行创新街道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机构。
街道应当建立起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机制、组建一支高素质、实干能力强的工作队伍,重视组织架构的优化,加强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掌握社区各方面的管理信息、流程,协调管理工作。
街道社会管理必须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组织机制,加强人才引进、职业培养培训等举措,建立起扁平化、多元化、积极引导和主动有序协调的工作模式,更加完善街道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为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仅社会结构逐渐变得越发复杂,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为治理工作带来了更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民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对民主、公正、安全、法治、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关注度及要求与日俱增,可见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创新成为了重要的探索内容。
1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有哪些1.1 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人民共产党是在基层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下成立的,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不仅与群众间保持着良好的党群关系,同时也将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基层如水,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及质量的关键部分,通过基层在民众中有效渗透,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众需求,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
所以注重基层的有效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基层下沉,才能够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创新。
1.2 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也逐步增强,物质方面的提高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有需求,更着眼于对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对健康、安全、生活环境、民主权利等方面越发关注,同时学会运用法治手段来阐释自身需求。
而基层是与民众最为接近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好满足民众需求,为民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满意度,获得民众衷心拥护。
1.3 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及能力的提升基层人民群众是国家方针政策落实的主体,对促进我国的良好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任何政治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
4 7
并 1 州市委竞校 学报21 年第4 f 元 01
的新 阶段 。经过 十多 年 的社 区 治理 改 革 实 践 , 国 全
城 市社 区建 设取 得 了很 大 的 成绩 , 市基 层 社 会 管 城 区党 委会 。社 区党 委书 记是 百步 亭集 团董 事局 主席
会 网络论 三种 比较 成 型 的分析 框 架 。
关键 词 : 市社 区 基层 社会 管理 体制 改革 城 中图分类 号 : 9 C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2 3 2 1 )4— 0 7— 6 14 (0 1 o 0 4 0
一
、
我 国城市基 层社会管理 体 制 改 革 的 实 践 模 式
选 的 城 市
实 际上 , 在 1 9 早 9 8年 , 岛市 四方 区就 率 先 进 青
化供给、 市场化运作 , 探索出房产企业代替政府为社 区提 供公共 服 务 的 营运 模 式 , 社 区公 共服 务 模式 使
由“ 府办社 会 ” 变 为 “ 营 企业 服 务社 区” 政 转 民 。此
市 工作 中 的组织 基 础 和 群 众 基 础 , 强城 市 基 层 政 加 权 和群众 自治 组织 建 设 , 高人 民群众 的生 活质 量 提 和 文 明程 度 , 维护 社会 政 治稳 定 , 促进 城 市经 济 和社 会协 调 发展 。 而 且 确 定 了地 方 党 委 和 政 府 领 导 、 ” 民政部 门牵 头 、 关部 门配合 、 区居 民和社 会力 量 有 社 广 泛参 与 的新 的社 区建 设 工 作 体 系 , 明确 了社 区建 设 的指 导思 想 、 本原 则 、 要 内容 和 目标 任务 。从 基 主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基层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启示。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创新。
其次,政府在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倡导,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这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层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也促进了基层治理模式的更新。
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基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机制。
其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基层组织的案例研究,总结了各种创新做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再次,围绕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与功能,深入研究了其相互关系和协调机制,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最后,结合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探讨了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对于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者们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结论和建议,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和实践了新型的基层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次,学术界在此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最后,媒体对于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报道和宣传也得到了较大关注,推动了社会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与重视。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市城市社区管理为视角
这 样 一 个 西 部 非 常 重 要 的 大 城 市 来 说 ,创 新 街 道
及 社 区 层 面 的 基 层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积 极 有 效 地 在 城 市 基 层 化 解 各 种 矛 盾 和 问 题 ,对 于 全 面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和 推 进 成 都 建 设 城 乡 一 体 化 、全 面 现 代
向与 社 区 自治 存 在 矛 盾 。 同 时 ,伴 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 快 速 发 展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和 社 会 组 织 大 量 增 加 , 就 业 、社 会 保 障 、社 会 救 助 等 社 会 服 务 不 断 向 社 区延 伸 。城 市 社 区 服 务 群 众 、加 强 管 理 和 维 护 稳 定 的 任 务 日益 繁 重 ,对 加 强 社 会 管 理 ,提 高 城 市
行 了合 并 改 组 ,并 形 成 市 、 区 两 级 政 府 , 中 央 政 府 把 城 市 基 层 社 会 管 理 工 作 重 心 放 在 了街 道 组 织 。 在 1 9 5 4年 之 前 ,全 国各 城 市 对 街 道 组 织 建 设 各 行 其 事 ,无 统 一 模 式 。 街 道 组 织 形 态 主 要 有 三 种 类
组 织 的 角 色 与 职 能 ,进 一 步 完 善 组 织 管 理 体 系 ,
畅通 公 众 参 与 渠 道 , 重 构 新 形 势 下 的城 市 基 层 社 会管 理体 制 。
一
、
城 市 基 层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的 发 展 演 进
基层 管理 水平 提 出 了新 的更 高 的要 求 。对 于成 都
型 :一 是 设 街 道 人 民 政 府 ,为 城 市 基 层 政 权 , 如 武 汉 ;二 是 设 街 道 办 事 处 或 街 公 所 ,为 区 政 府 的 派 出 机 构 ,如 上 海 ; 三 是 不 专 设 机 构 ,只 在 公 安 派 出所 内设 行 政 千 事 或 民 政 工 作 组 , 承 担 有 关 工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以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为例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创 新 是 一 个 较 为 复 杂 的 过 程 ,但 从 和 社 区 发 展 密切 相 关 的 主 体 进 行 分 析 的 研 究 角 度 出 发 ,社 区管 理 体制 创 新 需 要 满 足 以 下 三 个 基 本 条 件 。
( )政 府 权 力 边 界 厘 定 一
社 区管 理 体 制 创 新 就 将 是 一 句 空 话 。 因为 这 反 映 着 政
一
、
府 能 否 积 极 转 变 职 能 ,社 区体 制 创 新 能 否 获 得 政 府 支 持 ,政 府 与 社 区 之 间 能 否 进 行 有 序 衔 接 和 互 动 等 问题 。
( )社 区 职 能 定 位 明 晰 二
我 国 《 法 》第 1 1 规 定 ,城 市 和 农 村 按 居 民 宪 1条 居 住 地 区设 立 的 居 民委 员 会 或 者 村 民 委 员 会 是 基 层 群
众 性 自治 组 织 。 居 民 委 员 会 、 村 民 委 员 会 的 主 任 、 副
2X7年党 的 十 七 大 要 求 政 府 强 化 社 会 管 理 和公 共 主 任 和 委 员 由 居 民 选 举 。 居 民 委 员 会 、 村 民 委 员 会 同 {} 服 务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向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全 面转 轨 时期 , 基 层 政 权 的相 互 关 系 由法 律 规 定 。居 民 委 员 会 、村 民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2020年10月第21卷第5期October.2020Vol.21No.5收稿日期:2020-03-24作者简介:张洁云(1978-),女,江苏南通人,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教育科科长,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学,政治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XT1998-2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2]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如何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使人民安居乐业、基层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南通市通州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做法与成效近年来,通州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新时代江苏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核心引领,健全区域化的组织体系通州区拥有220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5.7万名党员。
通州区委以上率下,切实加强对社会治理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构建社会治理的党组织体系。
首创以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总支-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以15个镇(街道)党(工)委为龙头,242个村(社区)党总支为主体,下设757个二级党支部、2921个党小组、9855个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形成县域社会治理的党组织体系。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
注 重 管 理 。 社 区 管 理 基 本 以这 个 层 面 家与社 会关系 的变迁 。中国城 市基层 界 限 之 内 。 治理 通 过 由 公 民 社 会 组 织 、 的 社 区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是 一 定 地 域 范 的社 区管 理体 制改革 ,反 映着 政府包 NGO与政府部门、私营 经济部 门等多 围 内 的 人 们 所 组 成 的 社 会 生 活 共 同 体 。 办社 会 的一元 管理体 制 ,转 向政府 一 元 治理 主体 间建 立合 作、协商 、伙伴
社 区 管 理 就 是 “ 理 社 区 量 的 行 政 管 理 职 能 被 上 交 , 工 作 而 , 由 谁 来 管 理 ? 管 理 什 么 ? 管 理 性
统 量 骤然增 加 ,市 、区政府职 能部 门对 质如 何?学者 们 的认 识 并不一 致。有 革 。治理意 味着 “ 治 的含义 发生 了 这 种新 的工作局 面表现 出不理 解、不 学者 认为 ,社 区管理 就是对 人 们所 赖 变 化 ,意 味着一 种新 的统治过 程 ,意
适应 。离开 了基层社区这条“ ” 腿 之后 , 以居 住 和 生 活 的 地 域 共 同 体 的 管 理 味着有 序 统 治 的条件 已经 不 同 以前,
客 观 上 确 实 也 面 临 着 城 市 管 理 幅 度 大 行 为 。 然 而 , 这 只 是 一 种 现 象 性 表 或是 以新的方法来统 治社 会。
力相形见绌的考验。
治理
为 拓 宽 、管 理 手 段 明 显 不 足 、 管 理 能 述 ,尚不足 以揭示社 区管理 的 内在 属 理论 的主要 创始 人之一罗 森瑙在 代表 性 ,也 不 足 以 说 明社 区 管 理 的 构 成 要 作 ( ( 没有 政府统治 的治理 (l 、( 世纪 2 当 前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的研 究 素 。…有 人认 为 ,社 区管 理就 是在 政 的治 理 等 文 中将 治理定 义为一 系列 具 有 重 要 的 社 会 价 值 与 学 术 价 值 。 随 府及 其职 能部 门的指导和 帮助 下,动 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与统治不 同,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1. 引言1.1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资源集中的地方,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增加,城市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治理单元,承担了社会管理、服务提供、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责。
城市社区治理的良好运作,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影响着城市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管理和公共事务的过程,实现了民主政治的落地。
居民通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等组织,可以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增强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基层民主的建设。
城市社区治理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模庞大,拥有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就需要依靠基层社区的力量和智慧。
社区居民熟悉本地情况,了解居民需求,可更加及时、精准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在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民主政治实践,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要实现良好的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为建设美好社区、美好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1.2 挑战与路径创新的背景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社区治理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如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社区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和参与意识,导致社区治理难以有效实施。
社区治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管理机构和居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进行路径创新。
在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治理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行政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行政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管理建设也逐渐成为经济体制转变的核心。
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中,却仍存在关系不顺、职能错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针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社区;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在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如何深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只有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实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1.1社区办事处职能越界根据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社区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其拥有对社区居民日常相关的公共行政事务的处理和管理权,对居委会工作行使指导职能,以及完成上级行政职能部门安排的其他任务。
但是,就国内目前社区办事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法律规定的机构性质大相径庭,其职能性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职责范围扩大,接近于一级“准政府”,负责社区内小小事务,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民政福利、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经济管理、社区劳动就业等,远远超过了政府赋予社区办事处“有关居民工作”的范畴。
1.2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倪娜(浙江工业大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4)面存在严重的交集,造成了二者之间职能错位的现象。
社区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有关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社区办事处则额外承担了更多涉及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责,如针对社区内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对社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社区内部个体经营户进行经济管理等。
社区办事处作为政府下属机构,则会通过社区办事处的职能干涉企业日常经营制度,如通过管理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模式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
加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探索
使其 与政 府职 能 转变 午 1 ‘ 致, 发挥 白身优 宋承 担 分 什会 公 j 事务, 参 与 剑社 会基 层 管理 巾 , 成为 社 区管 理 的土 体 。 I 时 社会 组织 的发 展 , 能够 让社 区居 【 { } I J 有一 个平 台, 彳 丁 能力、 彳 丁 动 力、 有 渠 道参 与剑 社 区管 理 巾 , 提 高社 区眉 的参 与 意识 , 切
加强我 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休制的路径探索
口 盖 宏伟 孔 超
摘 要 随 着我 国社会 管理 的 不断创新 ,社 会管 理重 心 的下移 , 基 层社 会管 理转 型逐渐 成 为关注 的 焦点。 本 文通 过 阐述社 会基 层管 理体 制存在 的 问题 ,进 而找到 加 强我 国基层 社 会管理 体 制的路 径 结卡 句 发 生 了 人 的变 化 。在 计划 经 济 体制 下 , 社会 基层 管 理
入剑法 制轨 道 , 通过 评估 、 测 评和 : 格督 , 不断舰 范 } 十 会组 织 为 ,
土要 地政 腑 [ 』I : 而卜 的 垂立 运 行模 , 权 力集 巾 丁政 府 行政 机 构 。随 着 经 济 l 政 治 体制 改革 的 推进 , 在“ 小政 府 , 人 社会 ” 观 念f l " h t  ̄ 导 卜 , 政J 仃在丛 层 社 会管 理 巾 的权威 角 色彳 丁 所 化 , 逐 渐 承担 起 宏 观 凋 的 ☆ 。但 是 总的 来 说还 存在 ・ 一 些 题 , 如 社 区 内外 条 块分 割 严币 , 利益 十 ¨ 火 较 弱 : 政 腑 政 ・ 彳 丁 浓 厚
来 的 社会 管 m 心 卜移 , 单 位 制的 逐 步 “解 , 导 致 了城 I 基 层 社 会管 理体 制的 转变 , 社 区基层 组织 开始承 担更 多 的社会职 能 。 但是 1 4 前 我 …的 社会 基 层管 理 体制 存 在很 多 问题 , 不 能够满 足 现 代城 m化 的 需求 . 难 以承 担 个部 社会 管 职 能 , 此 要摊 行
困境与出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以广东顺德“容桂模式”为例
会 中介组织 , 使政府部 门从过去繁琐 的事务性工作 中 解脱 出来 , 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 , 加强公共 服务 。
( )政社 分 离”村 居 恢 复 自治 二 “ ,
社会 工作 起源于西方发达 国家 , 最初产生于 民问 慈善救 助活动之 中, 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政府社会政 策
管理 的框架 , 在政府无法独立承担社会管 理重任的情 而基 层政府对 社会转 型带来 的种种 问题却 显得力 不 时也 使得社 会缺乏 明晰 的 自我管理 和参与社 会事务
况下 ,其他 管理主体 却 因为 发育不 良而无 法弥 补缺
( ) 乏 良好 的社会协作 治理机制 三 缺
目前 , 国城 市基层社 会管理体制 已经 实现了单 憾 。 我
( ) 二 基层社 会管理 行政化倾 向严 重 目前 , 中国城 市基层社会 管理遵循 的是 区政府 一
省顺德 区容桂街道作 为社会管理创新 的 “ 先行 先试” 街 道 一居委会 一社 区的模式 , 街道 、 委会成 为政府 居 地 ,在改革 中对基层 社会 管理进行 了大胆创新探 索 , 权 力在基层延伸 的载体 , 简单 而被动地执行着上级下
G 1 Z 0 ) 阶段 性 成 果 。 D1 Y Z 2 的
圄
行政与管理
党政 于部 论坛
其 , 就是简政 放权 , L 思想 赋予经济 理和社会服务活动 中,基层政府仍然是绝对 的主体 , 政 资源再调配 , 中 t
作为 自治性组织的居委会也 已经 “ 行政化 ” 明显 。 物业 强镇更 多 的行政 自主权 。 过权力下 移 , 整基层行 通 调
断深 入 , 市 出现 了大量 的社 区 , 城 但这 些社 区并 未能
论城市基层政权的管理与创新
2009.03论城市基层政权的管理与创新孙文平(江苏镇江市行政学院)城市基层政权结构是国家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载体,它是检验一个国家对城市社会控制强弱的显示器。
现在无论是街道办还是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及固有的职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与创新街道办与居委会的既有职能与体制,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城市基层政权街道办居委会改革与创新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它是相对于中央政权、中层政权而言的,是指这一级政权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基层也就是说最低一层的位置。
我国的基层政权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和城市基层政权两部分。
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在农村,是指乡、民族乡、镇一级;在城市,是指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一级。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我国城市基层政权一般设有自己的派出机关 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的性质是市辖区政府、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是国家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载体,它是检验一个国家对城市社会控制强弱的显示器。
一、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变迁1.建国前后至文革前:街道办事处的建立街道办事处是在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与 单位制!相并存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并进驻的城市中,国民党政权以及包括保甲制度在内的各种组织制度和组织方式先后被摧毁,我们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如何将人民组织起来,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以保持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为此,新生的政权首先将全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建立了 单位体制!。
对大量存在的未能进入工厂、矿山、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无法纳入 单位体制!的无组织的街道居民,则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由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将居民组织起来。
基于此,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得以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根据和组织形式,各城市的市政当局各行其是,街道办事处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环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环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环长株潭城市群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与“两型社会”建设对社会管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两型社会”建设推进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必须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实施关键性的重要举措。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探索1.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环长株潭城市群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年增加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民生逐年得到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抓住“两型社会”建设上项目的机会,注重把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相结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5%以内。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1.24倍和1.28倍。
通过着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三市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拆迁安置趋向合理,湘潭市形成了征地拆迁零上访的“九华模式”,益阳东部新区探索了“前居后园”的安置模式。
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为基础,以社会救助、安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长株潭试验区正在快速推进。
通过促进城乡均等化,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初步形成了“两转变一纳入”、“两退出两获得一保留”、“四变三集中”等模式,在城乡统筹和城乡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取得了经验。
特别是长沙市,坚持把为民办实事贯穿始终,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念、原则和措施
合法地使用暴力 、 决定重大 的公共资源 的分 配方 向 的 目标 等方 式 实 施 对 公 共 事 务 的 管理 。它 所 拥 有 而 和维护公 民基本权利 、 实现公平公正等方 面, 起着 的管理 机制 主要 不是 依靠 政府 的权 威 , 是合 作 网
其 相 4统 其他 组织 无可 替代 的作 用 , 是 政府 不再 是 实 施 社 络 的权威 , 权力 向 度是 多元 的 、 互 的。 ( ) 治 但 官 会管理 的唯 一权 力 主体 和至 高无 上 的权威 , 括非 的逻 辑 预设 是 政 府 具 有 充 分 理 性 、 员 都 是 道 德 包
以其主体的 多元化 、 资源配置的市场优先性 、 力运行 的双向度、 权 政府 的有 限理 性等特 点势必取代 统治
理念而成为我 国城 市基层社会 管理体制创新 的重要 指导思想 。从 治理 的角度看 , 国城 市基层 社会 管理体 制创新 应遵循 我
政党主 导、 政府 支持 、 区 自治、 社 循序 渐进 的原 则 , 要采取转 变党和政府 的领 导方式、 落实社 区 自治权 、 立“ 建 议行 分设” 的社
区组织体制 、 建立社会 网络体 系及其运行机制 、 强 以权 力为核心 的制度 文化建设等措施 。 加
[ 关键词 】城 市基层 ; 管理体制 ; 创新 理念 ; 创新原 则 ; 创新措施 [ 作者简介 ]张 宝锋 , 郑州轻工业 学院法政 系副主任 、 副教授 , 会学博士 , 社 河南 郑 州 ,5 o 2 4 0 0
[ 中图分类号]C 1 92
一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442 0)5 05 — 3 04 43 (060 — 09 0
治理是 指 导我 国城 市 基层 社 会管 理 公共 行政 总 是抱 着 怀 疑 和 不 信 任 的 眼 光 审 视 市 场 体制创新 的重 要思想 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 而对资源配置中政府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就是以 织和维稳组织为骨架,以服务群众和协调、整合农村 各方利益为职能,打造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
的管理服务网络。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改进 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管理 培育模式,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利用政府购 买公共服务发展社会组织。南通市崇川区大力培育社 区社团, 开展 “ 百团大共同参与社区建
设和发展,是各地都在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一是 以
行政为主导改革街道社会管理体制 ,整合基层管理和
服务资源,例如,广州市以 “ 业务归并、人员整合、 服务前移、管理落地”为主线,对街道机构、人员、 职能、 业务以及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并在实践中进一 步形成了 “ 大民生” “ 、 大综治” “ 、 大城管”治理格
各地在基层社会管理实践 中,坚持以人为本、服 务为先的理念。一是加大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力度 ,
着眼于方便社区群众,改进服务方式,建立社 区家政 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开展 “ 为老” 为小”爱 、“
[ 收稿 日期]2 1 — 5— 0 0 2 0 1
探索推行 了农村社会管理 “ 四个覆盖 ”工作 模式,
心服务;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在社 区街道建立 “ 爱心超市” ,建设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为基层群
为地域范围和载体的社会管理,包括乡镇街道以政府 社会管理为主和城乡社区以居 ( )民 自治管理为 村 主、两个层次且管理模式有所差异的社会管理。近年
来, 基层 在社会管理创新 中的重要性 越来 越受 到各 级 领导 干部 的重视 ,人们逐 渐认 识到基 层社会 管 理是社
( )改进工作方法 三
一站多居模式” 合署办公模式” 、“ 、 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代会为平台,以农村经合组 尽相同,主要有 “ “ 接受委托任务模式”等几种形式。
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网格化管理研究
改变 了基 层社会 管理 的体 制构造 , 保证 了部 门之 间 、 上 下级之 间密 切协作 , 简化 了群 众办 事程序 , 提高 了 政 府部 门办 事 效 率 。突 出表 现 在 : 一 是 由 以前 的
“ 坐等 上 门” 变为现在 的“ 主动发现” ,工 作 由 “ 被
、
网格 化 管理在社 区管 理 中的地位 与作 用
第1 5卷
第 4期
黄 河科 技 大 学 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I TY
2 0 1 3年 7 月
J u 1 . 2 01 3
Vo 1 . 1 5 No . 4
基 层社 会 管 理 模 式创 新—— 网格 化 管 理研 究
冯 晶 丽
( 郑 州 市.  ̄- - l z 区委 党 校 ,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2 )
摘
要: 城 市 网格 化 管理 是 运 用数 字化 、 信 息 化 手段 , 实 现 市 区联 动 、 资 源 共 享 的 一种 城 市 管理 新 模 式 。 网 格 化 管 理 在 社 区
区一网格” 四级 责任体系。由于责任 明确 、 内容细
化, 工作 重心 和人 员下 移 , 网格 化管 理及 时对各 类 隐 患和 纠纷 因素进行 排查 和管理 , 化解 矛盾 , 大 大降低
了发 案率 。网格 管理 员 手 里 都有 一 本 民情 1 3 记, 在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2 4
间与社 区工 作者 之间相互 交 流 , 进 行信息 共享 , 使得 民情 民意无 死角 , 形成 高效率 、 广覆 盖 的民情 民意收 集 网络和 协 调 处理 体 系 。网格 员 与 群 众 “ 零距 离 ” 接触 过程 , 大大 降低 了信 访事 件发 生 的数 量 。 ( 二) 推 诿扯 皮现 象明显 减 少 , 办事 效 率 明显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摘要〕在社会管理实践中,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成都在探索适应社会转型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从制度规范、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上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应转变基层社会管理观念,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预防为主、基层为重、法治为上”的“五为”善治理念,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法制,理顺社区运行机制,促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基层社会;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78-06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
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成都市的城区规模也快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资源分配紧张,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与社区自治存在矛盾。
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增加,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服务不断向社区延伸。
城市社区服务群众、加强管理和维护稳定的任务日益繁重,对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基层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成都这样一个西部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来说,创新街道及社区层面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地在城市基层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的成都在全域范围内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尚未形成。
因此,需要政府创新基层治理思路,重新明确街道办事处、社区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角色与职能,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重构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演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为了加强城市政权和城市管理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基于保甲编成的区级建制进行了合并改组,并形成市、区两级政府,中央政府把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了街道组织。
在1954年之前,全国各城市对街道组织建设各行其事,无统一模式。
街道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设街道人民政府,为城市基层政权,如武汉;二是设街道办事处或街公所,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如上海;三是不专设机构,只在公安派出所内设行政干事或民政工作组,承担有关工作,如北京。
街之下均不设政府组织,由居民在政府指导下自行组织居民委员会、防护组、防盗组或者居民组等。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为了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切政府和居民的联系,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可以按照工作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1)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2)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3)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为了加强城市中街道居民的组织和工作,增进居民的公共福利,在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下,可以按照居住地区成立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1)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2)向当地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3)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4)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5)调节居民间的纠纷。
至此,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开始走向了制度化发展轨道。
从1955年到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兴起之前,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城市社会管理的需要,并处于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态势。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举行以后,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纷纷合并,虽保留了街道办事处的名称,但却组织居民成立以街道为中心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实际上是在社会一体化基础上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高度统一的基层政权形式。
〔2〕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街道办事处被改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也被改名为“革命居民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抓阶级斗争,严重背离了为民服务的方向。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道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居民委员会被撤消。
1979年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确立了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或区政府派出机构的性质。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员重新公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和职能得以恢复,并在1982年的《宪法》中确认了居民委员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
事实上,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主要由包括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各类“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3〕(p121-124)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权力很小,功能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大量“单位人”离开“单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对传统的二元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成挑战,促使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调整以适应社会转型的变化。
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民政部门从承接各类“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的需要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
到1990年代,在社区服务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一些地方如上海、石家庄、青岛、沈阳、武汉等地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先后掀起了社区建设热潮,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即中办发〔2000〕23号文件。
可以说,该文件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该文件还明确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此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到普遍推广和全面推进阶段。
成都市的城市社区建设与其他省市基本同步,也是经历了倡导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探索、整合提高等发展阶段。
二、成都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都市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早在2001年8月16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就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的城市社区建设目标。
为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02年11月27日通过《成都市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规定》,对社区的定义、职能、管理权限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2010年3月1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方案》。
2011年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等。
这些文件和法规,指导和推动了成都城市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探索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之路。
如今已形成的以“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的“锦江模式”和以“组织细胞化、管理民主化、服务自主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新机制的“武侯经验”正在影响全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其他区市县结合各自实际,也正在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总体而言,成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
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创新中,成都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社区工作进行规划、指导。
如锦江区以完善基层党组织功能为基础,优化城市社区党组织结构设置,夯实了社区党建的组织基础:普遍设立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小区(院落)党总支或党支部、楼栋(单元)党支部或党小组,全力推进党组织建设全覆盖;通过社区党委或党总支书记担任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主任、社区党组织对社区重大事项拥有提案权、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措施,使党组织对社区性、社会性工作负总责,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组织、领导、监督作用;党组织通过改革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引导党员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参加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并宣传动员居民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院落楼栋等小区的建设、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社区自治管理。
以社区自治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有的区市县针对城市社区承担着过多的行政性事务,社区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社区居民自治工作,着力实施了以强化群众自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制改革。
如武侯区以还权赋能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大会和社区民情议事会,做到“事由民理、策由民定、权由民用”,社区层面的自治组织议行分设,形成以“社区—院落—楼栋”为主线的居民自治体系。
高新区还权于民,在社区的重大事务和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按照“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听证、民主表决、民主监督”的程序决策实施,推行民意前置的权利归位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凡属社区性事务必须经过居民、大院、社区的前置参与才能敲定。
锦江区强化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
成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与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一起,形成社区事务决策、监督、执行“三分离”的自治格局。
实行居民代表常任制和社区重大事项提案制,明确社区居民代表的“四权”(提案权、评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
成立住户管理委员会、业主管理委员会、家属管理委员会、业主自治管理监事会等居民自治细胞组织,组织社区居民平等协商社区事务,畅通基层民意表达渠道,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三是注重街道职能归位。
社区建设作为社区的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积极性变迁,政府行为对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街道办事处居于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层次,直接面对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这性质特征决定了街道办事处成为政府履行社区建设职能的主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