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监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章 麻醉 ppt课件
![第八章 麻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db576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8.png)
高痛阈,增强止痛效果。③ 减少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 物,以便于麻醉操作和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④抑制 迷走神经反射,预防手术中发生呕吐,心律失常或心 跳骤停的意外。
麻醉前用药选择: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情和麻
醉方法确定用药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术 前晚可口服催眠药或安定药,术日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镇静催眠药或安定药,剧痛病人加用镇痛药,全麻或 椎管内麻醉病人加用抗胆碱药。
3.抗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 的效应器上的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松驰胃肠平滑肌,较大剂量时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此外,阿托品 有兴奋中枢作用,东莨菪碱有抑制中枢作用。
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
全身麻醉
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 内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 志消失,全身无痛,也可反射抑制和肌肉 松弛等表现,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霍纳综合征 全脊椎麻醉 气胸
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由C1~4脊神经组成, 它们构成深丛和浅丛,支配颈部的 肌组织和皮肤。
适用于颈部外科手术。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全脊髓麻醉 膈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 霍纳综合征
肋间神经阻滞
麻醉前用药
常用麻醉前用药:
1.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巴比妥类、苯二氮 类及酚噻嗪类药物均 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肮掠厥作用,并能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 应,常用者有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等。
2.镇痛药:阿片类药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 常用哌替啶和吗啡,哌替啶镇痛效能约为吗啡的1/10,抑制呼吸 和咳嗽反射较轻,对腺体分泌有弱的抑制作用,对平滑肌的收收 缩作用也弱,较少发生恶心呕吐。
麻醉前用药选择: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情和麻
醉方法确定用药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术 前晚可口服催眠药或安定药,术日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镇静催眠药或安定药,剧痛病人加用镇痛药,全麻或 椎管内麻醉病人加用抗胆碱药。
3.抗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 的效应器上的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松驰胃肠平滑肌,较大剂量时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此外,阿托品 有兴奋中枢作用,东莨菪碱有抑制中枢作用。
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
全身麻醉
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 内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 志消失,全身无痛,也可反射抑制和肌肉 松弛等表现,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霍纳综合征 全脊椎麻醉 气胸
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由C1~4脊神经组成, 它们构成深丛和浅丛,支配颈部的 肌组织和皮肤。
适用于颈部外科手术。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 全脊髓麻醉 膈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 霍纳综合征
肋间神经阻滞
麻醉前用药
常用麻醉前用药:
1.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巴比妥类、苯二氮 类及酚噻嗪类药物均 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肮掠厥作用,并能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 应,常用者有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等。
2.镇痛药:阿片类药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的情绪反应。 常用哌替啶和吗啡,哌替啶镇痛效能约为吗啡的1/10,抑制呼吸 和咳嗽反射较轻,对腺体分泌有弱的抑制作用,对平滑肌的收收 缩作用也弱,较少发生恶心呕吐。
《版监测麻醉》课件
![《版监测麻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0b53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9.png)
尿量监测仪
监测尿量,评估肾功能和循环血量。
03 监测麻醉的实施流程
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评估是监测麻醉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用药史 等,以确定麻醉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传染病等,以及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
尽量选择全身麻醉,避免使用容易引发术中知晓的麻醉方 法。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避免 过量或不足。
加强术中监测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知 晓的情况。
05 监测麻醉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在监测麻醉中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实时数据分析 、预测和决策支持。
呼吸频率监测仪
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判断氧合 状态和循环功能。
循环监测设备
心电图监测仪
实时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诊断心律 失常和心肌缺血。
无创血压监测仪
连续监测动脉血压,评估循环功能和 血流动力学状态。
其他监测设备和技术
体温监测仪
监测患者体温,预防低温和高温相关并发症。
远程医疗与物联网
利用远程医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指导,提高监测麻醉 的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监测设备与技术
研发更精确、无创、实时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麻醉的质量 和效果。
个体化监测麻醉的发展方向
01
02
03
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监测麻醉方案 ,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 舒适度。
监测尿量,评估肾功能和循环血量。
03 监测麻醉的实施流程
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评估是监测麻醉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用药史 等,以确定麻醉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传染病等,以及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
尽量选择全身麻醉,避免使用容易引发术中知晓的麻醉方 法。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避免 过量或不足。
加强术中监测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知 晓的情况。
05 监测麻醉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在监测麻醉中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实时数据分析 、预测和决策支持。
呼吸频率监测仪
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判断氧合 状态和循环功能。
循环监测设备
心电图监测仪
实时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诊断心律 失常和心肌缺血。
无创血压监测仪
连续监测动脉血压,评估循环功能和 血流动力学状态。
其他监测设备和技术
体温监测仪
监测患者体温,预防低温和高温相关并发症。
远程医疗与物联网
利用远程医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指导,提高监测麻醉 的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监测设备与技术
研发更精确、无创、实时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麻醉的质量 和效果。
个体化监测麻醉的发展方向
01
02
03
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监测麻醉方案 ,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 舒适度。
麻醉讲课PPT课件
![麻醉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8b0c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b.png)
术风险
麻醉诱导:选 择合适的麻醉 药物和方式, 确保患者安全
入睡
术中监测:密 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及 时处理异常情
况
术后恢复:合 理使用镇痛药 和镇静药,促 进患者快速恢
复
小儿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儿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确保安全。
麻醉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需要和 患儿年龄、体重 等因素选择合适 的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药:使 患者意识丧失, 进入麻醉状态
常用麻醉药物的剂型和用法
吸入麻醉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如七氟烷、异氟烷等。 静脉麻醉药: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肌肉松弛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 局部麻醉药:通过涂抹、注射等方式作用于局部,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泌尿系统并发 症:包括尿潴 留、肾损伤等, 防治措施包括 导尿、水化等。
特殊手术的麻醉处理
07
心胸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者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评估手术风 险。
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和 患者情况,选择 合适的麻醉方法, 如气管插管全身 麻醉、区域阻滞 等。
术中监测: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呼吸、循 环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培训,提高 医护人员对呼吸系统并发症
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循环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高血 压、心律失常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防治措施:术前评估、术中监测、 术后护理等
预防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提高麻醉师技能水平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并发症类型:意识消失、呼吸停止、循环障碍等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控制麻醉深度、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 并发症原因: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手术刺激、患者自身因素等 预防意识: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麻醉诱导:选 择合适的麻醉 药物和方式, 确保患者安全
入睡
术中监测:密 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及 时处理异常情
况
术后恢复:合 理使用镇痛药 和镇静药,促 进患者快速恢
复
小儿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儿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确保安全。
麻醉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需要和 患儿年龄、体重 等因素选择合适 的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药:使 患者意识丧失, 进入麻醉状态
常用麻醉药物的剂型和用法
吸入麻醉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如七氟烷、异氟烷等。 静脉麻醉药: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肌肉松弛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 局部麻醉药:通过涂抹、注射等方式作用于局部,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泌尿系统并发 症:包括尿潴 留、肾损伤等, 防治措施包括 导尿、水化等。
特殊手术的麻醉处理
07
心胸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者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评估手术风 险。
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和 患者情况,选择 合适的麻醉方法, 如气管插管全身 麻醉、区域阻滞 等。
术中监测: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呼吸、循 环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培训,提高 医护人员对呼吸系统并发症
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循环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高血 压、心律失常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防治措施:术前评估、术中监测、 术后护理等
预防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提高麻醉师技能水平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并发症类型:意识消失、呼吸停止、循环障碍等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控制麻醉深度、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 并发症原因: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手术刺激、患者自身因素等 预防意识: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宫腔镜检查手术的麻醉及监测ppt课件
![宫腔镜检查手术的麻醉及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e7c520ee06eff9aef8073d.png)
病人ASA分级与TCI异丙酚诱导靶浓度
TCI血浆浓度(ug/ml) 平均 5.7(2.5-12)
ASAⅠ
6.07
ASAⅡ
5.08
ASAⅢ
4.46
三、超快通道静脉全麻的实施
(一)超快通道静脉全麻禁忌:
• 1、不稳定的ASA3-4级患者
• 2、严重病态肥胖和(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
• 3、急性精神药物滥用患者
• 4、饱胃患者
(二)术前准备
• 1、稳定的电源及备用电源 • 2、可靠的氧气源
• 3、够力的吸引器
• 4、合适的喉镜、气管导管、加压面罩、呼吸囊、呼吸机
• 5、除颤器、急救药(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胺碘酮)
• 6、监测仪(BP、ECG、SPO2)
• (三)、禁食8小时 • (四)、术前针:luminnal 0.1 • atropine 0.5mg im
• (一)、麻醉中的对症处理
•
•
1、NBP降低-麻黄碱
2、HR降低-阿托品
•
3、SPO2降低-托下颌、吸氧
(二)、迷走神经紧张综合征 • 临床表现为恶心、出汗、低血压、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 机理: • 扩张宫颈——Franken-shauser神经节——腹 下神经节——腹腔神经丛——右侧迷走神经 • 处理: • 对症处理、加深麻醉
2、静脉全麻 (1)主要静脉全麻药:异丙酚 (2)辅助静脉全麻药: • 芬太尼:镇痛(小剂量不抑制呼吸) • 氯胺酮:镇静、镇痛、遗忘(亚麻醉剂量) • 咪唑安定:镇静、崔眠、遗忘 (Βιβλιοθήκη )适用于 一小时以内的宫腔镜检查、手术
3、椎管内麻醉(硬外、腰麻) •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超过一小时的宫腔镜 检查、手术 • 骶管阻滞麻适用于门诊宫腔镜检查、手 术,但易引起局麻药中毒,已少用。
麻醉教学课件ppt
![麻醉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1544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9.png)
术中管理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 测,包括心电图、血压、 呼吸、体温等。
麻醉深度监测
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 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 。
术后镇痛与康复
术后镇痛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性质,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方法。
术后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恢复。
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低血压
术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发现低 血压应及时处理。
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优缺点
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易出现呼吸 循环抑制等。因此在进行特殊病人的全身麻醉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命体征。
06
术后镇痛与慢性疼痛治疗
术后镇痛的原则与方法
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01
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吸入麻醉的优缺点
吸入麻醉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可控性强、起效快等。 但同时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使用麻醉机、易造成呼吸 循环抑制等。
静脉全身麻醉
01
静脉全身麻醉的原理
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
制,达到无痛觉、失去意识的麻醉效果。
02 03
静脉全身麻醉的流程
静脉全身麻醉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药物的准备、静脉通道的建 立等。在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药物的注 射速度和用量。
麻醉教学课件ppt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麻醉学概述 • 麻醉基础知识 • 临床麻醉实践 • 区域麻醉技术 • 全身麻醉技术 • 术后镇痛与慢性疼痛治疗
01
麻醉学概述
麻醉学的定义与内涵
ETC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ppt课件
![ETC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13944448d7c1c708a1459c.png)
术中 EtCO2增加 提示:支气管痉挛治疗有效、 心输出增加(复苏成功时)、血压增高
肾上腺治疗心肺复苏时,EtCO2与心输出量的对应关系
ETCO2降低但是未到零的原因:
产生过少:代谢下降、体温降低 排出过多:过度换气 机械故障:漏气、管道故障、采样管阻塞
术中提示:心输出量减少、低血压、肺栓塞
二氧化碳重复呼吸
不 可 靠
呼吸机回路活瓣失效
• 基线抬高 • 下降支图形异常
驼峰样波形
• 可见于术中侧卧位患者 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时均可见
冰山样波形
肌松药及麻醉性镇痛药残留. 特点:心源性振动与箭峰样波形 无呼气平台,呼吸频率低 CO2高于正常 仅见于自主呼吸
不足之处
1
心肺严重疾病患者V/Q 比例失调,Pa-ETCO2差值增 大, 测定的 PETCO2不能作为通气功能的判断指标 ,需同时测定PaCO2作为参考。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1、多角度“视察”,效果直观:腔镜可在不牵动腹腔脏器 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检查,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很 深的位置,达到直观检查的效果,无漏诊,无误诊。 2、恢复快:腔镜手术在密闭的盆、腹腔内进行,内环境干 扰小。患者受到的创伤远远小于开腹手术,术后很快恢 复健康,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住院时间短:手术由专业医师操作,短时间即可完成治 疗,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术后即可恢复正常工作、生 活。 4、腹部美容效果好:传统手术疤痕呈长线状,腔镜手术不 留疤痕,适合女性美容需要。 5、减轻患者负担:手术为微创性,用药少,费用低,恢复 快,无需住院,减轻患者负担。
ETC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 用
PETCO2监测的必要性
PETCO2监测的原理
PETCO2监测的临床意义
麻醉术中监测进展PPT课件
![麻醉术中监测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5e6d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6.png)
通过刺激神经组织,评估神经传导功 能和麻醉深度的设备。
血气分析仪
用于监测血液中气体成分的设备,可 用于评估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
体温监测仪
用于监测体温的设备,可用于评估患 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
监测结果分析
01
02
03
实时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评估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 指导麻醉药物的调整。
研究目的
探讨麻醉术中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监测指标、监测设备和技术等方 面的研究。
分析不同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 围,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02
麻醉术中监测技术概述
监测技术分类
01
02
03
04
侵入式监测
通过插入身体内部或与身体接 触的方式进行监测,如气管插
管、肺动脉导管等。
非侵入式监测
疗效果。
07
其他监测指标
血糖监测
总结词
血糖监测是麻醉术中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和应激反 应程度。
详细描述
在麻醉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手术创伤等因素, 血糖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实时监测血糖,医生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 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05
呼吸系统监测
监测方法
直接监测法
通过在气管导管上安装压力传感 器或热敏电阻,直接监测气道压 力和气流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
通气状态。
间接监测法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生理参数,间接 评估患者的通气状态和氧合情况。
多参数监测
综合应用直接和间接监测方法,同 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 分钟通气量等参数,全面评估患者 的呼吸功能。
血气分析仪
用于监测血液中气体成分的设备,可 用于评估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
体温监测仪
用于监测体温的设备,可用于评估患 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
监测结果分析
01
02
03
实时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评估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 指导麻醉药物的调整。
研究目的
探讨麻醉术中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监测指标、监测设备和技术等方 面的研究。
分析不同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 围,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02
麻醉术中监测技术概述
监测技术分类
01
02
03
04
侵入式监测
通过插入身体内部或与身体接 触的方式进行监测,如气管插
管、肺动脉导管等。
非侵入式监测
疗效果。
07
其他监测指标
血糖监测
总结词
血糖监测是麻醉术中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和应激反 应程度。
详细描述
在麻醉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手术创伤等因素, 血糖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实时监测血糖,医生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 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05
呼吸系统监测
监测方法
直接监测法
通过在气管导管上安装压力传感 器或热敏电阻,直接监测气道压 力和气流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
通气状态。
间接监测法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生理参数,间接 评估患者的通气状态和氧合情况。
多参数监测
综合应用直接和间接监测方法,同 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 分钟通气量等参数,全面评估患者 的呼吸功能。
麻醉ppt课件
![麻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3b93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9.png)
高血压
低血压
窦性心动过速
麻醉过程中由于疼痛、焦虑等原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处理方法包括使用镇静剂、β受体拮抗剂等。
室性期前收缩
麻醉过程中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导致室性期前收缩。处理方法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缺血等。
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或代谢障碍等原因导致苏醒延迟。处理方法包括加强监测、促进麻醉药物代谢等。
禁食禁饮
对于某些手术,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灌肠等。
胃肠道准备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可进行吸痰等处理。
呼吸道准备
确保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能够正常使用。
麻醉设备检查
麻醉方法与药物选择
01
02
吸入麻醉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可控性强、对呼吸道无刺激等,缺点是麻醉深度不易掌握,需要配合其他麻醉方法使用。
术后恶心呕吐
麻醉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手术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均可导致术后恶心呕吐。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止吐药物、避免诱发因素等。
特殊患者的麻醉管理
高龄患者麻醉风险高,需谨慎处理
总结词
高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易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详细描述
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控制并存疾病,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麻醉相关病史,如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
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重、身高、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特殊检查
针对某些手术或患者情况,进行特殊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低血压
窦性心动过速
麻醉过程中由于疼痛、焦虑等原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处理方法包括使用镇静剂、β受体拮抗剂等。
室性期前收缩
麻醉过程中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导致室性期前收缩。处理方法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缺血等。
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或代谢障碍等原因导致苏醒延迟。处理方法包括加强监测、促进麻醉药物代谢等。
禁食禁饮
对于某些手术,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灌肠等。
胃肠道准备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可进行吸痰等处理。
呼吸道准备
确保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能够正常使用。
麻醉设备检查
麻醉方法与药物选择
01
02
吸入麻醉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可控性强、对呼吸道无刺激等,缺点是麻醉深度不易掌握,需要配合其他麻醉方法使用。
术后恶心呕吐
麻醉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手术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均可导致术后恶心呕吐。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止吐药物、避免诱发因素等。
特殊患者的麻醉管理
高龄患者麻醉风险高,需谨慎处理
总结词
高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易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详细描述
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控制并存疾病,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麻醉相关病史,如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
体格检查
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体重、身高、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特殊检查
针对某些手术或患者情况,进行特殊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麻醉pptPPT课件(2024版)
![麻醉pptPPT课件(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fe3db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d.png)
.
10
• 2.麻醉后的评估 • (1)术中情况:麻醉方式、麻醉药种类和用量;
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量;术中有无局麻药的 全身中毒反应或呼吸抑制、呼吸骤停等异常情况发 生。
• (2)术后情况: • A生命体征: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
和体温;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气道(人 工气道如气管导管)是否通畅,基本生理反射是否 存在;感觉是否恢复;有无麻醉后并发症征象等。
.
8
• C既往史、麻醉史:包括手术类型、术中及术后情况、
麻醉方法、麻醉药种类等。
• D用药史:包括药名、计量、浓度方法、时间及用药后
不良反应;有无麻醉药物或其他药物过敏史等。
• E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过敏性疾病及其他病史。 • 2)身体状况 • A局部:包括有无牙齿缺少或松动、是否安有义齿等。 • B全身:包括意识和精神状态、生命体征;有无营养不
16
全身麻醉
定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 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抑制 者称全身麻醉。
.
17
全身麻醉的分类
1.吸入麻醉 2.静脉麻醉 3.肌肉麻醉 4.直肠麻醉
.
18
全麻的诱导方法
1、静脉快速诱导:目前最常见诱导方 法 2、吸入麻醉诱导 3、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4、清醒插管后再用静脉快速诱导 5、其他
25
• 下颌、将其头后仰、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管;清除咽喉
部分泌物和异物,解除梗阻;对轻度喉头水肿者,可按 医嘱经静脉注射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对重者, 应配合医师立即行气管切开并护理。
• B 下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
过长致其紧贴于气管壁、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后阻塞气 管或支气管。轻者无明显症状,仅能在肺部听到啰音。 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潮气量低、气道阻力增高、心 率增快和和血压降低等
麻醉质控指标ppt课件
![麻醉质控指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aca2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d.png)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应及时 采取改进措施,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 ,共同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管理层应重视麻醉质控工作,建 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 各项指标得到有效监测和落实。
鼓励开展多中心合作和临床研究,深 入探讨麻醉质控指标的影响因素和作 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提供 科学依据。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 计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
指标达标情况监测
根据麻醉质控指标要求,监测各 项指标的达标情况,如麻醉深度 、呼吸循环稳定性、疼痛控制等
。
对于未达标指标,及时采取干预 措施,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和质
量。
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报告 ,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麻醉质
量情况。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方向一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麻醉质控 指标,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方向二
加强与其他医疗领域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推进麻醉质控指标的发
展和应用。
方向三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麻醉质控 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医
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PART 05
总结与建议
总结
麻醉质控指标是衡量麻醉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对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麻醉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麻醉安全性。
重要性
麻醉质控指标是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指 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麻醉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麻醉效果和患 者满意度。
指标分类与评估标准
指标分类
麻醉质控指标可以分为技术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类。技术指标主要关注麻醉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如气管 插管成功率;过程指标涉及麻醉过程中的管理,如麻醉深度控制;结果指标则关注麻醉效果和患者结局,如术后 疼痛控制。
医院管理层应重视麻醉质控工作,建 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 各项指标得到有效监测和落实。
鼓励开展多中心合作和临床研究,深 入探讨麻醉质控指标的影响因素和作 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提供 科学依据。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 计分析,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
指标达标情况监测
根据麻醉质控指标要求,监测各 项指标的达标情况,如麻醉深度 、呼吸循环稳定性、疼痛控制等
。
对于未达标指标,及时采取干预 措施,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和质
量。
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报告 ,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麻醉质
量情况。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方向一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麻醉质控 指标,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方向二
加强与其他医疗领域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推进麻醉质控指标的发
展和应用。
方向三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麻醉质控 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医
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PART 05
总结与建议
总结
麻醉质控指标是衡量麻醉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对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麻醉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麻醉安全性。
重要性
麻醉质控指标是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指 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麻醉过程中的问题,提高麻醉效果和患 者满意度。
指标分类与评估标准
指标分类
麻醉质控指标可以分为技术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类。技术指标主要关注麻醉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如气管 插管成功率;过程指标涉及麻醉过程中的管理,如麻醉深度控制;结果指标则关注麻醉效果和患者结局,如术后 疼痛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一、手动测压法
为经典的血压测量方法,该方法所用的设 备简单,便于携带,但用手法控制袖带充 气费时费力,且不能连续监测,不能及时 反映患者血压的变化,故目前仅用于门诊 及病房内患者的血压监测。
.
11
手动测压法导致误差的因素有:
1.袖带:袖带使用不当事导致手动测压出现 误差的最常见原因。一般袖带宽度应比上 臂周径大20%,袖带太窄或包裹太松,测得 的血压值偏高;而袖带太宽,测得的血压 值相对较低。
.
22
1.桡动脉:在做桡动脉插管前可测试尺动脉 供血是否畅通。清醒病人可用改良Allen 试 验监测,以判断桡动脉穿刺置管后缺血并 发症的危险性。
麻醉与监测
荆门二医 杨吉安
.
1
一、麻醉监测的安全性
麻醉监测是麻醉医师随时间变化认识和 评估潜在生理问题的过程,是麻醉管理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麻醉和外科医师以及 体外循环医师提供了维持和控制生理体征 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支持。
使用恰当的监测,正确的临床判断,可 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在导致更为严重和不 可逆损伤以前,应该尽早地处理麻醉后发 生的异常,以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
6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经体表将各
种导管或监测探头置入心腔或血管腔内, 连接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 生理指标,并通过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 析和计算获得相应的参数数据,从而可深 入、全面地了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诊治 和预后的评价。
.
7
四、动脉压监测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4.术中预计有大量失血或大量液体转移的患 者;
5.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的患者;
.
19
6.采用动脉压波形分析法或染料稀释法测量 心排量时,由周围动脉内插管获得动脉压 波形成周围动脉连续采血分析染料的浓度;
7.需反复采集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的患者, 为减少采取动脉血样的困难及频繁动脉穿 刺引起的不适和损伤,一般也主张动脉内 置管。
.
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肥胖患者或婴儿测压时应注意其准确性。 肥胖者手臂较一般人粗而不结实,使用标 准宽度袖带,充气后部分压力仍作用于脂 肪组织,故读数就不够准确。小儿袖带宽 度应覆盖上臂长度2/3,婴儿只宜使用宽度 为2.5cm的袖带。
.
13
3.放气速度:放气过快易导致测量值偏低, 尤其在心率偏慢时。以3mmHg/s或每次心 跳放气2mmHg的速度可提高测压的准确性。
2.任何麻醉管理中都要对血氧进行定量评估;
3.确保所有的麻醉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有足够的通 气,促进在全麻中使用潮气量和呼末二氧化碳监 测;
.
4
4.持续显示监测ECG。至少每间隔5min确定动脉 血压,以确保足够的循环稳定。在全麻中,可以 通过电子、触摸和听诊法检查脉搏的质量,以连 续评估循环功能;
5.气管内插管要求进行呼出气二氧化碳定性监测, 提倡在全麻中使用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和呼末二氧 化碳分压监测;
6.在所有的麻醉中都可以进行连续体温监测。当 改变或预料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时,应连续测量并 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
.
5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分为无创性和创伤性 两大类。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采用对机体 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黏膜 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 数,具有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的特 点。
动脉血压的数值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 外周阻力。动脉压=CO×PVR。
.
8
动脉压监测,又名血压监测,是围手术 期最基本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是反映 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与做功以及周围 循环的指标之一。
血压的测量方法可分为无创测量法和有 创测量法。
.
9
(一)无创测量法
无创测压法可根据袖套充气方式的不同, 分为手动测压法和自动测压法两大类,前 者包括搏动现实法、听诊法和触诊法;后 者分为自动间断测压法与自动连续测压法。
.
20
(二)周围动脉置管途径
理论上周围浅表动脉只要内径够大、可 扪到搏动,均可供置管测压。
可根据手术部位、术中患者体位、局部 动脉通畅情况以及预计留管时间等因素综 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外周动脉。
.
21
原则上应选择即使由于插管引起局部动 脉阻塞,其远端也不易发生缺血性损害的 动脉。
因部位表浅、手部侧枝循环比较丰富, 故桡动脉常为首选,此外依次可选用股动 脉、腋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 新生儿亦可采用脐动脉或颞浅动脉。
.
17
(二)有创动脉压监测
一、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指征 1.各类危重患者、循环功能不全、体循环下
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及颅内手术等; 2.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患
者,以及用间接法测压有困能或脉压狭窄 难以测出者;
.
18
3.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患者需大量或反 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连续监测动 脉内压力不仅可保证测压的及时性和准确 性,且可及早发现使用药物引起的血压变 化,如嗜铬细胞瘤手术;
各种大小手术的患者; (3)自动测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 (4)能够自动检出袖带的大小,确定充气量; (5)血压超过设定的上下限时能启动报警。
.
16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自动测压法为无创性, 但在临床中如不注意正确使用,如频繁测 压、测压时间过长或测压间隔太短,有发 生疼痛、上臂瘀点和瘀斑、上肢水肿、静 脉淤血、血栓性静脉炎、外周神经病变及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 对意识障碍、有外周神经病变、动静脉功 能不全及心律不齐等患者使用时应注意。
4.校对:血压计应定期校对,误差不可超过 ±3mmHg。
.
14
二、自动测压法
自动测压法又称自动化无创测压法 (NIBP),是目前临床麻醉和ICU中使用 最广泛的血压监测方法之一。
.
15
NIBP的优点: (1)无创伤,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2)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段的患者和拟行
.
2
二、麻醉监测的标准
美国ASA建立了麻醉的基本监测标准, 即标准Ⅰ和标准Ⅱ。
标准Ⅰ 要求手术室中必须有专职人员; 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根据临床观察和病 人的反应变化,随时调整麻醉处理。
.
3
标准Ⅱ 注重持续评估病人的氧合、通气、循 环和温度的变化。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全麻时使用具有氧浓度下限报警的氧浓度分析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