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并由此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指机体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
本大纲适合于护理专科、口腔医学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及医学检验专业。
本大纲根据陈国强主编《病理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2.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应用于临床。
3.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依据掌握和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分析和应用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为主:题型为:1.名词解释,2.是非题,3.填空题,4.单选题,5.问答题(含分析题)。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病因、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等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本机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转归。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
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
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医事法律方向)使用)辽宁医学院·教务处二○○七年六月《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医事法律专业方向)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践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医学教育15门主干课程之一,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
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
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自学和思维能力,也就是猎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后劲。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独立学科。
它与研究正常机体功能的生理学、研究正常机体代谢的生物化学及研究患病机体形态学变化的病理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亦与其他前继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联系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了这些课程的基础开设病理生理学。
同时病理生理学为学习临床各科知识奠定理论基础,架起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一座桥梁。
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在简单复习正常机体功能代谢的基础上,逐步分析病因的作用、发病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异常变化的机理。
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病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综合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
让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深入阐明疾病的机制和规律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务处要求的格式,大纲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顺序编排。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课程类型: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先修课程:解剖生理学、药理学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是生物化学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绪论重点:①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②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其意义。
难点:①病因及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重点:①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②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低钾和高钾血症难点:①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②病因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三章水肿重点:①水肿的概念、分类、病因和机制。
难点:①水肿发病机制。
第四章酸碱平衡重点: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难点:①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第五章缺氧重点:缺氧的原因与机制及机体代谢变化。
难点:缺氧机能代谢变化。
第六章发热重点:发热的原因及机制。
难点:发热反应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七章应激重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难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疼痛重点:①掌握疼痛的概念①掌握疼痛的发生机制难点:疼痛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总学分: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
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
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
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学时:4学时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素蔓延的常见途径。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以及与电解质的调节。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一、课程性质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作为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
研究许多疾病乃至所有疾病共有的规律,是病理生理学总论的任务;研究各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乃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病理生理学各论的任务。
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学生应当通过听课、自学、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理论;在实验课中应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培养和训练基本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
七、教学主要内容纲要绪论(一)基本目的与要求1.要求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2.了解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简史。
3.通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的简介,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病理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病理生理学的影响。
难点:研究方法中疾病模型的复制不好理解,结合我室克山病病因的动物实验研究讲授,以突破难点。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病理生理学》Ⅲ --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501008030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III课程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III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法医,医学技术等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
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
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后劲。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性学科。
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亦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过渡性学科。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掌握: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病理生理学与病理解剖学、生理学异同。
熟悉:病理生理学建立的标志(实验生理学、体液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了解:病理生理学创建过程。
【授课内容】一、病理生理学概念建立二、病理生理学的成长熟过程三、病理生理学的展望第二章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健康(WHO定义)、疾病(基于稳态紊乱定义)、基本病理过程、病因(基本病因)、致病机制(基本机制)、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全脑死亡)的概念。
熟悉:亚健康、亚临床疾病、综合征、危险因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死因的概念。
了解:健康维度、健康促进、死亡诱因、死亡辅因、猝死、植物状态、昏迷、安乐死、假死的概念。
【授课内容】一、健康与疾病二、疾病(一)病因(二)疾病的发病机制(三)疾病的异常生理表现三、健康与疾病的转化(一)亚健康(二)亚临床疾病四、探讨健康与疾病概念的意义五、生与生命六、死(一)传统死亡(二)脑死亡(三)信息-理论死亡(四)死因(五)与死亡相关的状态第三章疾病发病机制概论掌握:①复杂疾病概念和表现;传统与现代生物研究模式对疾病发病机制不同的观点;②各组学概念、系统生物学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杂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③良性循环、恶性循环概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课程编号:10410036学时与学分:3 学分/54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2 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合用专业(方向):药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属于西医学基础课程。
课程重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其重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普通规律,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和原理,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涉及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及录像等),学习过程中要理论亲密联系实际。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第一章绪论 1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
【理解】理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办法。
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2.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办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二章疾病概论 2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健康、疾病的概念,掌握脑死亡概念。
【熟悉】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熟悉疾病因素、条件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理解】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原则和脑死亡的意义。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因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少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因素与条件的关系。
3.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的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通过开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使同学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熟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对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从而提高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其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有关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核心知识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复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部分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 12学时。
四教材:《机能学实验教程》,刘爱东,第2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年。
Ⅱ正文实验一高钾血症及其抢救一教学目的(一)掌握高钾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二)熟悉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三)掌握高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四)探讨高钾血症的抢救治疗方案。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性高钾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二)掌握正确判断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动物称重后仰卧位固定。
(二)开机并启动实验系统。
(三)描记一段正常心电图,认识正常心电图的主要波形。
(四)用7.5%KCl溶液复制急性高血钾症动物模型,观察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
(五)暴露心脏,继续注射7.5%KCl溶液,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至心脏停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1001522002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总学分: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
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
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主要内容: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
病生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章疾病概论目的:1.掌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3.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概念4.了解疾病经过、转归和机体的衰老主要内容:1.健康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状态,疾病是在内外内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破坏,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出现一定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导常2.病因的种类,病因和条件的相对性3.把握机体损伤抗损伤、疾病中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规律,促进疾病往好的方向发展、从神经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了解疾病的发生4.疾病分期,康复与死亡,脑死亡的概念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目的:1.掌握水和电介质代谢紊乱时的机体变化规律2.熟悉水和电介质代谢紊乱时的概念及病因3.了解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时的处理原则主要内容:1.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的概念2.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水中毒的机能代谢变化,临床特点和防治原则3.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基本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
强调高钾对心脏的作用4.高镁和低镁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目的:1.掌握酸碱中毒及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发病学,机体变化规律及中毒对机体影响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3.了解反映酸碱平衡常用的指标和意义主要内容:1.机体通过体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调节、肾的调节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来维持酸碱的相对稳定2.代谢性酸中毒;(AG增高型和AG正常型)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变化(代偿和失代偿)及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变化(代偿和失代偿)和防治原则4.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性变化和失代偿、防治原则5.混合性解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第五章水肿目的:1.掌握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2.熟悉各类水肿的发病机制和特点3.了解水肿液对肌体的影响主要内容:1.概念2.基本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3.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4.水肿液分布特点和对机体影响第六章缺氧目的:1.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特点2.熟悉缺氧时机体机能化谢变化及其机制3.了解缺氧的病因及处理原则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2.常用血氧指标3.低张性缺氧、等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血氧变化4.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1)代偿性反应(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组织细胞的适应)(2)功能代谢障碍(细胞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外呼吸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障碍)5.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6.氧疗及氧中毒第七章发热目的:1.掌握发热的机制及肌体的机能代谢变化2.熟悉热代谢特点3.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原则主要内容:1.发热、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发热激活物基本概念2.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细菌及其毒素、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致炎物3.内生致热原种类及作用部位4.发热时相:体温上升期、高峰期或稽留期、体温下降期5.发热时肌体机能代谢变化和处理原则第八章应激目的:1.掌握应激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2.熟悉应激与疾病的关系3.了解应激时机体激素水平变化主要内容:1.应激、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症基本概念2.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其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β—内啡肽、生长素、催乳素等3.急性期反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的构成、来源及生物学功能4.应激时各系统功能变化: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5.应激与疾病:应激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结肠激惹综合症等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目的:1.掌握DIC发病原理及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规律2.熟悉DIC发生发展规律3.了解DIC基本病因、诱因及防治原则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2.病因和机制: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红细胞、白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酶激活凝血系统、蛋白C缺乏、纤溶活性的变化3.DIC发生发展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液高凝状态、促凝物质入血、肝功能严重受损,微循环障碍,不恰当地应用纤溶抑制剂4.DIC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按发生速度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5.DIC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和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6.DIC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和纤溶间动态平衡第十章休克目的:1.掌握休克的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变化3.了解各类休克特点和治疗原则主要内容:1.休克的基本进展及其微循环学说基本概念2.休克分类:(1)按休克病因分(2)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分(3)按休克时始动环节分3.休克的分期和机制(1)缺血性缺氧期:组织灌流变化、微循环障碍机制、早期休克时机体代偿、临床表现(2)休克期:微循环血流变化、微循环淤滞机制、休克失代偿时临床表现(3)休克晚期:DIC形成、重要器官功能衰竭4.体液因素在休克时的作用:儿茶酚胺、RAS、组胺、激肽、花生四烯酸产物(前列腺素和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一氧化氮、氧自由基、心肌抑制因子、补体成份5.休克时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心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等6.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特点7.休克防治原则: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血管活行性药物应用、抗细胞损伤、体液因子拮抗剂、防止器官功能衰竭等第十一章缺血—再灌流损伤目的:1.掌握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发病机制2.熟悉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肌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缺血—再灌流损伤防治原则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和近代进展2.原因和影响因素3.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发生机制:(1)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的概念和分类、氧自由基的种类、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2)钙过荷(钙过荷发生机制、钙过荷引起再灌流损伤的机制)(3)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再灌流时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中性粒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4)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4.心、脑、肠、肾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变化5.防治原则:(1)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2)改善缺血组织代谢(3)清除自由基(低分子清除剂、酶性清除剂)(4)钙拮抗剂—减轻钙过荷(5)细胞保护剂应用第十二章细胞信号转导障碍目的:1.掌握细胞信号障碍的概念,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3.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基本路线,发生障碍的原因和可能机制主要内容:1.细胞信号转导障碍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途径,层次及参予的物质。
2.细胞内外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和信号的传导、调控的关系,细胞信号转导障碍的发生原因,可能的机制。
3.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各系统疾病的关系。
第十三章细胞凋亡目的:1.掌握细胞凋亡过程中生化改变及基因调控2.熟悉细胞凋亡的特征、基本进展和影响因素3.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主要内容:1. 细胞凋亡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现状2. 影响细胞的凋亡因素(1)细胞因子的作用(2)相关抗原和受体的作用(3)病毒与细胞凋亡(4)其他:化学药物、射线、氧自由基等3. 凋亡细胞早期生物化学变化(1)胞浆内Ca++升高(2)PH降低(3)DNA断裂(4)新的RNA和蛋白质合成4.基因调控(1)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的(2)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的5. 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6. 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7. 细胞凋亡的问题与前景第十四章心力衰竭目的:1.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机体的代偿2.熟悉时机体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变化3.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处理原则主要内容:1.概念2.心力衰竭原因(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结构破坏)和诱因3.心力衰竭分类:(1)按心衰发生部位分(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2)按心衰发生速度分(急性、慢性心力衰竭)(3)按心衰时心输出量分(低心输出量性、高心出量性心力衰竭)(4)按心衰时心肌收舒功能障碍分(收缩性、舒张性心力衰竭)4.心力衰竭时机体代偿:(1)心脏代偿(心率加快、心脏扩张、儿茶酚胺正性机力作用、心肌肥大)(2)心脏以外代偿(血容量增加、血液重分布、组织用氧能力增强、红细胞增多)5.心力衰竭发生机制:(1)心肌收缩性减弱(心肌结构破坏、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2)心肌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6.心衰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1)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变化、动脉压变化、淤血和静脉压升高)(2)呼吸功能的变化(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3)水、电介质和酸碱平衡紊乱7.心力衰竭防治原则:(1)强心、利尿、扩管、给氧(2)纠正水、电介质和酸碱紊乱第十五章呼吸衰竭目的: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3.了解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主要内容:1.概述(1)肺的主要功能和非呼吸功能(免疫防御、储滤和代谢功能)(2)呼吸衰竭概念(3)呼吸衰竭分类2.呼吸衰竭病因和机制:(1)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中枢损伤或抑制、呼吸肌收缩力的减弱或丧失、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阻塞性通气障碍(气道阻力增加)(2)弥散障碍:弥散膜面积减小;弥散膜厚度增加(3)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静脉血掺杂(解剖分流和功能分流、死腔样通气)3.呼吸衰竭时机能代谢变化:(1)气体代谢变化: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呈比例;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不变;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不成比例;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均下降(2)酸碱平衡及电介质紊乱:呼吸性酸中毒(高钾、低氯);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高钾);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高氯)(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肺性脑病(4)循环系统变化:右心肥大,肺源性心脏病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5.防治原则:(1)去除病因(2)改善通气(3)控制感染(4)氧气吸入(5)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功能第十六章肝功能衰竭目的: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2.熟悉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3.了解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内容:1.肝病病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肝功能障碍(代谢障碍、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2.肝性脑病概念和分类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氨中毒学说:氨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氨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竞争性取代出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而使脑功能发生抑制(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4)γ—氨基丁酸学说(5)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作用4.肝性脑病诱因:消化道出血、感染、利尿剂应用不当、腹腔放液过多过快等5.防治原则:氨基酸治疗(FO80)、降低血氨、降低肠道PH(乳果糖)、提高正常介质(左旋多巴等)第十七章肾功能衰竭目的:1.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少尿期机能代谢变化2.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尿毒症主要临床表现3.熟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时对机体的影响4.了解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内容:1.肾功能衰竭概念2.肾功能衰竭基本发病环节(1)肾小球功能障碍(2)肾小管功能障碍(3)肾的内分泌功能障碍3.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肾内因素、肾外因素4.急性肾衰发病机理:肾血流下降、原尿返漏、肾小管阻塞、肾细胞肿胀5.急性肾衰类型:(1)急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原因、机理、临床特点、转归)(2)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因;临床特点;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非少尿型急性功能衰竭6.防治原则:去除病因,甘露醇和利尿剂使用、纠正水电介质平衡、透析治疗7.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分期和发病机制8.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机体影响(1)泌尿功能障碍:尿量的变化、尿质的变化(2)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氮质血症、酸中毒、电介质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9.尿毒症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变化、免疫系统等10.尿毒症发病机制:(1)低分子物质(尿素、胍类、胺类物质)(2)中分子物质(3)大分子物质(甲状旁腺素、β—2微球蛋白等)11.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透析疗法、肾移植第十八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目的:1.掌握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2.熟悉多系统器官衰竭的病因和肌体机能代谢变化3.了解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主要内容:1.概念2.病因:严重感染、大手术和严重创伤、休克、免疫功能下降3.类型:速发型(单向型)、迟发型(双向型)4.发病机制:(1)器官低灌流和微血栓(2)细菌与内毒素的作用(3)免疫反应与类症介质的作用(4)激素与氨基酸的不平衡(5)细胞功能障碍5.机能代谢变化(1)肺功能变化(2)肾功能变化(3)肝功能变化(4)胃肠功能变化(5)免疫系统的变化(6)心功能变化(7)凝血系统变化6.防治原则(1)控制感染—有效抗菌素(2)抗再灌流损伤—自由基清除剂(3)阻断炎症介质—激素(4)保护器官功能—氨基酸(5)提高器官血灌流病理生理理论课课时数分配理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绪论 1疾病概论 1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3 基本技能训练 3 水肿 1酸碱平衡紊乱 4急性肺水肿 3 缺氧 2 实验性缺氧 3 发热 2应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缺血—再灌流损伤 2休克 4 失血性休克 3 细胞信息传导 4细胞凋亡 2 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 3 心力衰竭 4 急性右心衰 3 呼吸衰竭 4肝功能衰竭 2 病例讨论 3肾功能衰竭 4 病例讨论 3 多系统器官衰竭 2 病例讨论 3 合计46学时27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