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偏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策略,确定其风险偏好程度,并在实践中加以体现。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实践分析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决策方面对风险选择与承担的态度和倾向。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在面临不同的业务机会和市场风险时,会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度的风险水平来经营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其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若风险偏好过高,商业银行可能会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但也更容易面临较大的风险损失;若风险偏好过低,商业银行可能会过度谨慎,错失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影响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践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业务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结构时,会考虑到不同业务的风险水平和回报率。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倾向于选择风险和回报相对平衡的业务结构,以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2. 风险管理政策:商业银行会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包括风险控制指标、风险分散策略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风险。
3. 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审批和风险评估过程中,会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担保能力等因素,以确保贷款的风险水平可控。
4. 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自身的资本金,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风险承受能力。
资本金的规模和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程度。
三、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对实体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在信贷市场上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
风险偏好较高的商业银行可能在经济下行期间更为谨慎,收缩信贷,导致实体经济面临融资困难;而风险偏好较低的商业银行可能更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主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风险偏好制定与实施流程原则
风险偏好制定与实施流程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1. 确定风险偏好目标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首先要明确风险偏好目标。
风险偏好目标应该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包括损失上限、收益下限、风险敞口、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2. 评估风险承受能力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这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4.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5. 监测风险控制效果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监测风险控制效果。
这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身的风险控制效果,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总之,制定和实施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表述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表述一、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是商业银行对可能承担的风险的容忍程度,是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取决于其资本规模、资产质量、风险管理水平、业务复杂度等多个因素。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银行必须考虑自身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即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
二、风险暴露程度风险暴露程度是指商业银行在各项业务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大小及分布。
对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和风险类型,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贷款业务,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对于投资业务,银行面临市场风险;对于交易业务,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等。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银行需要明确各类业务的风险暴露程度,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三、风险偏好策略风险偏好策略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银行的风险偏好策略应该与自身的经营目标、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环境相适应。
常见的风险偏好策略包括:控制风险敞口、选择风险较低的业务、设置风险限额等。
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银行需要明确自身的风险偏好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
四、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提高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以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风险文化与意识风险文化与意识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可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促进员工自觉遵守风险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来。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文化的建设,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推动全行形成关注风险、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国外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确保银行稳健运营和资产安全。
以下是国外商业银行通常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
信用风险管理:
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贷款风险,制定贷款准入标准。
实行严格的授信审批流程和定期的信用风险评估,确保信贷质量。
市场风险管理:
监测并管理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波动。
使用各种工具和衍生品来对冲和管理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
管理人为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操作失误、欺诈和系统故障。
设立内部控制措施和流程,确保交易和操作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流动性风险管理:
确保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突发事件或市场波动。
设立流动性压力测试,评估银行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合规风险管理:
遵守监管机构的规定和法规,确保银行业务合法合规。
加强对洗钱、反腐败和反恐怖主义活动的监测和报告。
战略风险管理:
评估和管理银行的长期战略风险,包括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和降低战略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和模型:
使用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和模型,如风险评估软件和模拟模型,来定量评估和管理风险。
风险偏好指标的设置
风险偏好指标的设置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商业银行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从风险承担角度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价值导向和业务取舍,是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共同指南,也是现代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商业银行要准确定位自身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控目标,首要任务是建立起清晰、符合银行发展要求的风险偏好,解决商业银行希望选择什么样的业务作为经营对象、愿意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敞口,希望获得什么样的回报等基本问题。
通过建立科学、明晰的风险偏好体系,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主动管理风险,推动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风险偏好的内涵风险偏好是指在实现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过程中,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银行最大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确立的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总量和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
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各国监管均十分重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要求,重点明确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框架(RAF)建设以及风险偏好声明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1.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一是具有统一性,能够有助于建立金融机构之间和内部的风险偏好沟通流程,促进风险偏好与金融机构风险文化的融合。
二是以风险偏好声明为工具,作为董事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有效、可靠讨论管理建议和进行决策的依据,能够评价风险承担的行为是否合适,并防止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三是制定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董事会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各级管理层介入,融入整个金融机构内,并被所有人理解。
四是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状况和市场环境,在维持全集团风险偏好水平不变情况下,调整部分条线或实体的风险承受能力。
五是全面性,涵盖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围内但非其直接控制的活动、业务和系统,包括子公司和外包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
2.有效的风险偏好声明一是在制定时,需要基于战略规划使用的主要背景信息和假设,与长短期战略、资本和财务计划以及薪酬方案相衔接。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孙 宁摘要:建立科学、明晰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对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总结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实践经验,就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1)04 - 0080 - 05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关于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的概念,国际上各大商业银行的定义和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
德意志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集团在实现其经营目标时预计将接受的最大风险水平;渣打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银行实施战略目标时对准备承受的风险水平进行的描述;巴克莱银行认为,风险偏好阐明了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所愿意和准备承担的风险水平;汇丰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根据银行战略和风险管理能力而确定的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水平。
综上,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是指在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和业务经营过程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包括对总量及各类型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和承受意愿;风险偏好管理即是对银行的风险偏好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
商业银行确立清晰的风险偏好,有利于统一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认知和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供交流的基础。
如果全行上下缺乏明确的风险偏好,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之间就会缺乏有效的平衡,可能会造成两种负面影响:一是盲目追求经营规模、发展速度和财务利润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片面强调风险、过于保守谨慎导致银行经营业绩过低和丧失发展机遇。
(二)风险偏好管理的监管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协会(II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的建设,明确了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等一系列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第四章 框架与内容
第一十条风险偏好框架至少包括:
(一)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制定依据,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关联性;
(二)为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
第一十三条风险偏好的实施。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流程和限额等将风险偏好纳入日常经营与管理中,确保各项业务经营与管理在风险偏好框架内。
第一十四条风险偏好的监测和报告。总行风险管理部组织各类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监测,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风险偏好的执行情况。
第一十五条风险偏好的调整。由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结合实施、监测情况,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交调整申请。总行风险管理部按照风险偏好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XXX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管理原则1
第三章职责与分工1
第四章框架与内容2
第五章组织与实施3
第六章并表管理4
第七章附则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风险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XXX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和监管文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七条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开展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制订风险偏好管理制度;牵头制订风险偏好;牵头开展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并定期形成报告提交高级管理层审议。
第八条各类风险牵头管理部门,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运营管理部、董事会办公室、总行办公室、贸易金融部等,负责协助制订各类风险的风险偏好,定期开展监测与评估,并在风险偏好框架内制订管理政策与细化指标。
(完整版)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以汇丰控股为例一、风险偏好的概念和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风险偏好是一家银行希望承受的风险类型及承受有关风险敞口的程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及其所利用的治理和报告方法的具体表述。
其核心作用之一是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分界线,并作为有关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和持续管理的一个内部共识与依据。
鉴于市场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变,有关银行在设定具体风险偏好时,既要充分考虑当下营运环境,又要前瞻性地对有关营运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如何变化的基础上而作出判断。
作为基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要定期设定并每半年重检一次,若遇市场营运环境急剧变化时,重检的频密度可适当加大。
作为全行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大政方针,并为便于内部遵守与执行,有关银行通常会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与全行各利益相关者双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书面《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报请首席风险官会同银行管理层审查后,再报请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供全行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位依照执行。
二、风险承受能力、偏好、容忍度、限额间和风险目标或范围间的相互关系风险偏好实际上是由风险承受力、偏好、容忍度、限额和风险目标或范围等几个核心组成,其中,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指的是一家银行在追求履行其使命(Mission)、达至其愿景(Vision)、实现其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时能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数额,它与银行的资本直接相关并受外界利益相关方或监管机构的要求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一家银行在基于某一风险回报平衡点上愿意承受或保留的总的风险敞口的总量。
它反映有关银行的业务策略、风险策略及各利益相关人的期望并通过与管理层讨论由董事会设定或批准。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一家银行愿意承受的整合加总的风险量(有时是在某一业务单位或某一特定风险类别之内),并以能被监控的定量方式表述和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结果或风险水平。
浅探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浅探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OliverWyman公司(以下简称OWC)认为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
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
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是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
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更多的回报。
第五阶段是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
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
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是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
O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1)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
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
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希望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完整版)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与稳健的风险文化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也是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11年6月发表的《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Implementing Robust Risk Appetite Framework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中指出:“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精心设计的风险偏好框架来支持决策过程对成功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已经表明,一个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是关键的治理工具,也是健全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高层次方向指引说明,也可以使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职能、监管机构、股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得到统一。
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受到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然而,业界和监管当局在风险偏好领域存在大量有待完善之处。
一些金融机构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未能有效识别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并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风险容忍度描述其风险轮廓,以设置具体的定量定性指标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和描述——所有这些,均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承担的总体风险高于其在特定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下能够承受的风险。
而且,因为缺乏统一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及传导机制,管理层和董事会并不能很好理解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各类型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金融机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管理,这不仅是追求有效风险管理之所需,也是与全球监管当局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基础。
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监管部门在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严的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运用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目标的过程中,在资本、流动性、监管等约束条件下,能够并且愿意接受的风险种类与总量①。
风险偏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提出了要求,目的是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从集团战略层面对风险偏好进行清晰明确的陈述,并逐级分解、传导和有效执行风险偏好,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国际金融协会(IIF)2011年发布的报告《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在总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时指出,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呼吁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对这项关键性管理工具加以重视。
我国也对风险偏好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原银监会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一)利益相关方诉求商业银行在对风险偏好做出陈述时,要充分考虑股东、存款人、贷款人、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利益相关方因其所处地位、利益关系的不同,主要关注点和诉求也有较大差异。
在风险偏好的设置中综合考虑并体现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体现了企业为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本质特征,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运用张 雷 郭振鹏 刘晓宇摘要: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对避免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和保持金融机构长期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阐述了风险偏好设置的流程、风险偏好指标的选取以及风险偏好的传导与应用,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0)07 - 0081 - 08①Reform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Strengthening Practices for a More Stable System[ R ]. IIF, 2009.这样风险偏好在向下传导时才能得到相关方的支持,保证执行效果。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概述.doc
银行从业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概述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这一概念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翻译为“风险敞口”。
例如,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为银行战略层面的内容,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
制定明确的风险偏好,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明确表达对待风险的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交流的基础。
如果没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能盲目追求财务利润、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而过度承担风险,导致经营发展不可持续;也可能过于谨慎保守,片面规避风险而只能获取过低的收益,甚至丧失发展机遇;或者在银行内部造成董事会、管理层、不同业务领域、分支机构对风险的“胃口”迥异,各自为政,从而使银行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风险偏好。
常见的定性描述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级别、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维持现有的红利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期望等。
定量指标通常包括资本类指标、收益类指标、风险类指标及零容忍度类指标。
资本类指标反映银行希望维持偿付能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资本水平,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收益类指标反映银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风险类指标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各类型风险指标,反映银行对不同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构建和完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有效实施风险限额管理,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监管要求及省行《省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指导意见》(行发〔2017〕212号),制定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一)风险偏好。
是指依据本行战略目标,在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约束下,所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
风险偏好陈述是对风险基本取向的概括性文字表述,表明本行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
风险偏好陈述应根据全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内外部限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与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高度相关,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二)风险容忍度。
是指有关本行收益、资本、风险等总体情况的一系列代表性定量指标,旨在搭建全行总体风险的量化框架,是对风险偏好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
风险容忍度指标及其设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风险偏好陈述书。
是指经本行董事会批准,以书面正式文件为载体对风险偏好和主要风险容忍度量化指标作出正式且清晰的说明。
(四)风险限额。
是指依据风险偏好陈述内容,针对客户、产品、行业、区域或风险类别、业务线等设定的更为细化的风险控制指标,是风险偏好的具体落地实施形式。
(五)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是指有关风险偏好的制定、沟通实施以及监测等系列管理活动,包括职责分工、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管理等。
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需将政策、流程、限额、控制、系统等有机结合。
风险偏好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战略层面,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石,通过内部政策、指标体系、考核机制、监测与纠偏机制、后评价报告等形式层层传导,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
限额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战术层面,是风险偏好管理组成部分,是风险偏好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限额管理不能替代风险偏好管理,特别是没有明确战略和风险偏好管理机制的限额管理。
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
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一、引言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经营活动始终伴随着各种风险。
因此,银行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评估成为了银行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银行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评估,探讨其在银行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银行风险偏好的定义与特点银行风险偏好是指银行对风险的一种偏好或倾向。
风险偏好是指银行在进行投资和经营决策时所展现出的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银行的风险偏好通常反映了其对风险资产投资的态度和业务发展方向。
银行风险偏好的特点主要包括:风险风格个性化、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风险偏好程度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不同等。
三、风险偏好的执行1. 组织结构银行应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等环节,确保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执行。
3. 风险管理技术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风险偏好的评估1. 综合风险评估通过综合风险评估,分析整体风险偏好的表现情况,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
2. 风险监控指标银行应制定相关风险监控指标,对风险偏好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控。
3. 风险偏好分析报告银行应编制相关的风险偏好分析报告,对风险偏好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
五、风险偏好执行与评估的重要性1. 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评估可以有效地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2. 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通过科学的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银行可以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3. 维护客户利益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评估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控制风险,从而保障客户的利益,增强客户信心。
4. 促进风险管理创新通过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评估,银行可以促进风险管理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1.引言在国际商业银行活动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维护银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银行需要确立风险偏好,并将其应用于业务决策与风险管理中。
本文将讨论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设定和应用。
2.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偏好是指银行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和偏好程度。
银行根据经营战略和风险承受能力,投入不同程度的资源来承担风险。
风险偏好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资本实力、市场地位和监管要求等因素。
3.风险偏好的设定过程3.1 风险评估银行应通过风险评估来了解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对其进行量化和细化。
这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3.2 风险偏好的目标与限制银行应设定明确的风险偏好目标,例如追求最大化收益或控制损失的最大限度。
同时,银行也需要设定风险偏好的限制,例如最大承担损失的能力、最大局部风险暴露限制等。
3.3 风险量化和分析银行可以使用风险指标和模型来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以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程度。
常见的风险指标包括价值-at-Risk(VaR)、曝光上限比率(ELR)等。
4.风险偏好的应用4.1 业务战略决策银行的风险偏好应用于业务战略决策中,例如选择与特定行业、地区或客户进行业务合作时,需要考虑风险偏好是否与银行的战略一致。
4.2 风险管理风险偏好也是风险管理的依据,银行应根据其风险偏好进行风险的定价与管理。
例如,对于高风险客户,银行可以采取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4.3 资本分配风险偏好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分配决策。
根据不同风险偏好的要求,银行可以决定不同业务领域的投资比例,并合理分配资金和人力资源。
5.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风险偏好的设定表格、风险评估模型和案例分析等。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其制定的风险管理准则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商业银行。
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总结汇报
一、概述近年来,银行业风险管理越发重要,各家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成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针对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进行了总结汇报,以便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今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银行风险偏好管理1. 风险偏好的定义和意义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和范围。
风险偏好的管理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所能承担的风险规模和范围,从而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2. 风险偏好管理的策略和方法银行在风险偏好管理方面通常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确定风险容忍度、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评估风险资产等。
这些策略和方法有助于银行合理确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三、银行限额管理1. 限额管理的概念和作用银行的限额管理是指银行对风险暴露的业务进行限额控制,以防范和控制风险。
限额管理的作用主要包括规范业务行为、预防欺诈行为和保障风险动态监控。
2. 限额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实施限额管理时,银行需要考虑客户资信状况、市场情况和内部风险控制情况等因素,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限额管理体系。
银行还需要通过设立限额监控机制、定期进行限额评估和调整等方式来对限额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与建议1. 对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对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银行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些银行在风险偏好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容忍度评估体系;有些银行在限额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度还不够。
2.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银行可以在风险偏好管理方面加强对风险容忍度的评估和管理,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在限额管理方面,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限额控制机制,加强对限额的监控和评估,以确保限额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经由过程拒绝或退出某一营业或市场,以免承担该营业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经由过程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并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经由过程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丧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经由过程监测各类可量化的关键风险目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革和开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完成质量、结果。
新资本监管制度的第二支柱之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及实践
《 中 国 银 行 业 实 施 新 监 管 标 准 的 指 导 意 见 》 ( 银 监 发 【 2011 】 44 号 ) 要 求 BASELⅡ和BASELⅢ同步实施,引进新四大监管工具 银监会建立“腕骨”(CARPALs)监管指标体系,引进7类13项指标
3. 风险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需要
经济周期中所处位置进行论证,基
12% 10% 股权收益率
2006 13.79%
2007 13.85%
2008 14.23%
13.79%
2009 16.44%
2010 18.87%
指标间的勾连关系
ROE
NPL偏好上限 2.5%-3.0%
于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测,
风险偏好收益类、资本
制定标准。
类和风险类指标间存在制约关系目 ,标16%
议研究和规
划小组
2007:银 监会印发” 指导意见”
2008: 银监会 正式发 布5个指 引
2009:
2011:中国
•开始实施预评 第一阶段合
估
规达标,
•完成定量影响 测算
BASELⅡ&Ⅲ 统筹实施
2008: •欧盟全面实施 •亚太开始实施
2009: 美国开 始实施
2013: BASEL II&III逐 步实施
2016: BASELⅢ 全面实 施
3
1.2 新协议的核心是资本监管
监管资本 信用风险RWA1+市场风险RWA+操作风险RWA
≥ 11.5%2
方法调整 新增
对新协议的理解
对银行的核心要求
1、 建立了资本需求与风险状况 之间的联系
开发计量模型,建立内评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以汇丰控股为例
一、风险偏好的概念和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风险偏好是一家银行希望承受的风险类型及承受有关风险敞口的程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及其所利用的治理和报告方法的具体表述。
其核心作用之一是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分界线,并作为有关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和持续管理的一个内部共识与依据。
鉴于市场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变,有关银行在设定具体风险偏好时,既要充分考虑当下营运环境,又要前瞻性地对有关营运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如何变化的基础上而作出判断。
作为基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要定期设定并每半年重检一次,若遇市场营运环境急剧变化时,重检的频密度可适当加大。
作为全行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大政方针,并为便于内部遵守与执行,有关银行通常会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与全行各利益相关者双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书面《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报请首席风险官会同银行管理层审查后,再报请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供全行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位依照执行。
二、风险承受能力、偏好、容忍度、限额间和风险目标或范围间的相互关系
风险偏好实际上是由风险承受力、偏好、容忍度、限额和风险目标或范围等几个核心组成,其中,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指
的是一家银行在追求履行其使命(Mission)、达至其愿景(Vision)、实现其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时能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数额,它与银行的资本直接相关并受外界利益相关方或监管机构的要求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一家银行在基于某一风险回报平衡点上愿意承受或保留的总的风险敞口的总量。
它反映有关银行的业务策略、风险策略及各利益相关人的期望并通过与管理层讨论由董事会设定或批准。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一家银行愿意承受的整合加总的风险量(有时是在某一业务单位或某一特定风险类别之内),并以能被监控的定量方式表述和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结果或风险水平。
风险限额(Risk Limits)是针对特定债务人、产品、业务线或风险类别或行业、区域或国家而设定的更精细的风险容忍度,它是一家银行总体风险偏好常用的具体实施形式,并按风险敞口种类计量的口径记录、更新和监控银行风险敞口。
风险目标或范围(Risk Target or Range)是银行为在其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内为实现其业务策略和目标而期望承受最佳风险水平的勾稽关系,在操作实务上银行通常会在设定其风险偏好时把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目标范围包含在内。
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目标(Financial Objectives)、风险类型(Risk Type)、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Risk Infrastructure)、风险文化(Risk Culture)、信用风险策略、银行基于不同客户类别和产品、经济领域和地理区域等口径的授信计划、银行目标市场(包括:在每一授信界别的目标市场、倾向性的多元化或集中度水平)和定价策略等。
鉴于风险偏好实际上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设定的,有关银行在设定风险偏好时通常会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现存业务的风险构成(risk profile)并加以量化类总。
在确定现存业务的风险构成时,须确保涵盖所有风险类别(如: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和资讯技术风险等)的量化风险水平及分布状况;其次,要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即银行在能继续维持存续的情况下能承受的最大风险;第三,要确定风险容忍度,即银行愿意接受某一特定目标的可接受的风险差异程度;最后,要确定期望的风险水平,即期望的风险/回报水平是什么。
在操作实务上银行通常会在设定其风险偏好时把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目标范围包含在内。
三、案例:汇丰控股集团的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一)汇丰控股集团的风险偏好的具体表述内容
汇丰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汇控”)把风险偏好定义为:“风险偏好通过集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设定,用以描述集团在执行实施其策略时准备承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
该《风险偏好陈述书》由本集团董事会根据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提供的意见进行审批,并成为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作为整个年度计划程序的主线,风险偏好在我们的六重过滤决策程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业务条线、地理区域和全球管理职能部门须按要求把自身的具体执行的风险偏好与集团的既定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
”
汇控的风险偏好陈述书把其风险偏好具体体现为九类主要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包括:收益、资本、流动性和资金、证券化、风险成本、集团成员间的借贷、策略性投资、风险类别和风险多元化及集中度。
作为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控通过持续衡量和监察这些指标的执行情况达至以下管理目标:
➢指引具体业务开展,确保所开展的业务与《风险偏好陈述书》的要求一致;
➢进行风险加权(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和激励补偿;
➢确保所依据的关键假设受到持续监控并在必要的时候得到调整;➢具体体现到后续的业务计划和规划周期中;
➢及时识别和采取用以缓释和化解风险所须作出的业务决策。
主要的风险指标不但作为《风险偏好陈述书》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汇控风险管理条线必须按月呈报董事会的报告内容。
以下是2013年,汇控风险管理条线须每月向董事会报告的主要风险指标的“目标指标”和“实际指标”的实例:
上述核心特征会具体应用于汇控全集团、全球业务及区域等各层面的《风险偏好说明书》的撰写中。
而汇控要求其各业务线(或事业部)和各区域(businesses and regions)开展营运活动时所采取的相关策略和实现的营运目标则以定量的方式从横跨以下各纬度(across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加以明确: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汇控全球各业务条线、地理区域和全球管理职能部门会按要求把自身的具体执行的风险偏好与集团的既定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具体体现为不同的指标,最终实现风险资本和绩效考核有机地整合起来。
以下是汇控具体业务条线或部门和业务管理职能部门日常执行的具体管理指标:
(二)汇丰控股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股东的代表,汇丰控股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
1. 通过整体业务策略和风险偏好及绩效表现(考核)目标的审批为整个银行集团设定业务发展方向;
2. 通过整体风险偏好的设定审批、发布、实施执行和报告及定期或不定期重检形成严密和有效的风险治理和管理体系及机制;
3. 通过对关键管理人员(如集团首席风险官)的任命和授权等举措,确保有关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落实;
4. 通过建立和维持“集团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会议”议事机制,形成及时和有效的与风险相关事宜的内部沟通机制;
5. 通过既定的风险报告制度和报告机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有关风险偏好的实施执行情况;
6. 因应市场变化情况,随时启动对既定风险偏好的重检与调整。
有关汇控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可参见下表所列要点:
(三)汇丰控股风险偏好设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内部沟通机制汇控风险偏好设定与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持续和双向的内部沟通过程。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内部沟通机制有如下两个:其一,整合业务计划与风险计划的“业务计划和风险偏好设定”的内部沟通机制。
如下图显示:汇控在设定风险偏好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国家风险工具”在充分听取全球各“在地层面专家判断”意见基础上提出风险偏好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要同时利用“滚动业务计划”、“中期展望”、“国家风险计划”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与由上至下设定的风险偏好进行比照和反向回测,务求让最终定案的风险偏好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其二,业务决策层面的“汇控组合增长决策的策略和风险偏好循环内部沟通机制”。
如下图显示,汇控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即
客户管理/营销部门)双方在为“汇控组合增长”进行决策的过程与机制,也是汇控的“策略和风险偏好”的循环内部沟通过程。
(四)汇丰控股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决策层面上的应用
汇控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决策层面上的其中一个核心应用是作为汇控集团“六重过滤决策”体系的核心。
如下图显示,汇控基于(1)联系性/连通性、(2)经济发展、(3)盈利性、(4)效率/效益、(5)流动性、(6)金融犯罪风险等六个层次进行多重过滤决策。
其中,要从(1)联系性/连通性、(2)经济发展两个层面确定“策略相关性是什么?”;要从(3)盈利性、(4)效率/效益、(5)流动性三个层次确定“现有的回报率吸引吗?”;要从(6)金融犯罪风险层面确定“我们遵守了全球风险标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