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摘要:“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总之,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更为突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因此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
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
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
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
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
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
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如果能够把公权至上和私权至上的两种文化结合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那就是人类社会万世长青的最大福祉。
为了让您对于儒家文化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7篇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篇一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萌生以来,辗转流传了几千年。
并作为无数帝王治国依据的核心,以仁爱为本的儒家思想治国,最终都迎来了较好的盛世局面。
比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迎来了汉朝最强大的时期。
唐宋时期虽然兵力悬殊,但是文人辈出,也是受到了儒家学风的积极影响。
孔子提出的君臣以礼相待,也成为了历代君王的道德约束标准。
唐太宗礼贤下士,魏征多次以死相谏却没有得到怪罪,表面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帝王胸襟,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影响。
当然,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绝对完美的。
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环境的限制,有些理论也是很受限的。
比如孔子认为男尊女卑,曾经提出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言论。
言下之意就是贬低女性的地位。
再比如,孔子认为君贵民轻的思想,与人人平等的核心理论相违背,这都是受到了大环境影响所致。
但是不得不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思想的萌生。
为之后封建社会的覆灭,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俨然成为了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思想,在无论是古今,儒家思想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刻影响着我们。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作用篇二(一)积极作用1、提升自身修养儒家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为中国古代人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标准。
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众多关于“孝”的论述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学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概要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儒家思想的起源 • 儒家思想的发展 • 儒家思想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01
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随着周朝的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不安,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 寻求新的思想体系。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 和改造人的本性。
荀子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中庸》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主要论述了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中庸》则强调了中庸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避免过度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 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圈,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 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
教育制度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教育制度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科举制度、
书院教育等。
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道德伦理 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忠诚、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 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强 调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 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以获得人民的信
任和支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1
1、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 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 2、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 或谴责。
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的实质是为统治 阶级寻找驭民的理论依据,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2、“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实行仁政,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 作用。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 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 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社 会 大 背 景
①封邦建国体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政治权力 的下移,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诸侯纷争, 战争不断(列国总数由多变少),整个社会处于 动荡纷乱之中。 ②内政改革 富国强兵
4、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糅合改造了道家、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
董仲舒
观点:
三纲五常(伦理上)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
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思想传承
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思想传承东亚文化圈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著称。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潮,对于塑造这一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道德伦理,对于塑造东亚文化圈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和改变。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以孔子为代表,追求道德修养和个人的道德完善。
尽管最早的儒家思想主要流行于古代中国,但随着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儒家思想也逐渐传入了周边的东亚国家,如韩国和日本。
这些国家在接纳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和变化。
在东亚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呈现出多样的形式。
尽管在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但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却不尽相同。
例如,在韩国,虽然受到了中国儒家的影响,但韩国的儒家思想独具韩国特色,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导入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渐传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却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
这些价值观念在东亚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教育制度和道德规范中。
许多东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强调了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相一致。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改变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人开始质疑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余远富莫凡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主题为“以’研究’推动’传播’”,从哲学视角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注重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孔子本人是研究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主题为“文化、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既从教育与文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儒家学说,也从文化的视角向国际社会阐述儒家学说;从2010年至今,主题为“著作、内核、教育与世界文化的交响”,多角度阐述和传播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交流。
关键词新中国儒家学说国际传播启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学界对此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如蔡帛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中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个案研究,如李彦以SWOT方法研究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个案。
②三是对孔子学院的研究,如李军、田小红在《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中,从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学院对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地位与作用。
③本文以儒家学说为例,纵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以“研究”推动“传播”从1949年至1969年,国外学者主要从哲学视角来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
达布斯在《儒家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探讨了儒家学说中的哲学概念,认为这些概念往往比其他概念更具启发性"中国思想家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讨论,其含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④Chang C.在《佛教是对理学的促进》中总结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无论是正统儒学还是新儒学,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关系、道德价值观和具体生活。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有 助于企业平衡各方利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诚信和仁爱, 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
道德和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 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有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强调学习和创新, 有助于企业不断更新知识和
创新商业模式。
儒家文化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
04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
THEME TEMPLATE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思想 体系强调个人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 修炼,认为这是 实现家庭和睦和 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修身齐家, 人们可以进一步 实现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即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 和政治制度。
儒家文化认为, 个人的道德品质 和社会责任是相 互关联的,每个 人都应该为社会 做出贡献,为实 现天下太平而努 力。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教育体系的 影响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文学艺术的 影响
当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表达
儒家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
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适度原则与平衡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强调 适度原则,主 张在行为处事 中寻求平衡, 避免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 之一,它提倡 在追求个人和 社会的和谐发 展时,要遵循 适度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 人们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 保持平衡和谐, 避免偏激和极 端,以达到整 体上的最优效
中国古代儒家 文化与思想体 系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011高三)
★历史术语: 历史术语: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1、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2、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影响:政体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儒家礼仪制度; 影响: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思想伦理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 尊孔祭孔, 文化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 尊孔祭孔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3、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16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孟子》;利玛窦寄回“四书”,还写了 孟子》 利玛窦寄回“四书” 《利 玛窦中国札记》 金尼阁翻译“五经” 玛窦中国札记》;金尼阁翻译“五经”;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浅析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治国方略-----为政以德
1、重教化 轻刑罚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 民也义” 3、为政需要正己 4、举贤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 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 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也。” ——《礼记· 檀弓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恕”
《 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语 十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 》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 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 替别人想一想!
“仁 ”的具体规范
恭 , 宽 , 信 , 敏 , 惠 为 “ 仁 ”
孔 子 提 倡 人 性 , 他 的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就 是 “仁” , 即 人 性 、 慈 爱 、 互 爱 , 也 是 他 的 道 德 观 念 。 他 的 另 外 一 个 思 想 是 忍 耐 和 互 让 ,为 之 “怒” 孔子 反 复 教 育 弟 子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怒 于 人 ”。 对 于“ 仁” 的 明 。孔 子 解 释 为 五 德 ------- 礼 仪 、 宽 大 、信 义 、 勤 勉 、亲 切 。 有 礼 仪 的 人 不 受 污 辱 , 宽 大 的 人 能 得 到 大众 的 支 持 , 讲 信 义 的 人 受 到 人 民 的 信 赖 ,勤 勉 的 人 能 够 达 到 目 的 , 对 人 亲 切 的 人 能 够 得到 别 人 的 帮 助 。 当 别 人 向 他 请 教 什 么 是 “仁”时 , 他 只 解 释 一 句 :“ 爱 人 ”。 孔子没有给“仁”直接下定义,人却说:“如果能实行这五个 原 则 -----恭、 宽 、 信 、 敏 、惠, 便 是 仁 了 。” 所 以 只 要 我 们 怀 着 仁 爱之心,不管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管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 都 会 毫 无 困 难 地 被 世 界 所 接 纳。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
儒家人才。
03
民间普及与信仰
汉代民间普及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孝道、忠诚、礼仪等,使儒家
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儒家的信仰和崇拜也日益流行。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 三教融合的趋势,儒家学者开始吸纳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 迁
2023-11-09
目录
•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的影响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途径和方式 • 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关系 • 儒学传播在汉魏六朝的挑战与机遇 • 儒学传播对汉魏六朝文化变迁的意义和影响
01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播
儒学在汉代的传播
儒学在汉魏六朝的演变
礼法合流
汉魏六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礼法合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
心性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关注心性问题,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
家族伦理与社会秩序
汉魏六朝时期,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受到了高度重视。儒家强调孝道、悌道、夫妇之道等家庭伦理,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些观念对后世的社会 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太学和郡县学的建立为儒家学者提供了更 多的学习机会。同时,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经师讲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对东亚、东 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传播ppt课件
答案: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民有爱 好和平的历史传统。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倍受后人推崇;孔 子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儒 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 建与维护等。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伦 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 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 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 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1)孔子主张“仁”,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爱人”“以德治民”。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
背景:春秋后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乐崩坏
材料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在巴黎集合发表宣言称:”如果有人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 呼吁”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 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对中国传统思 想的肯定。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 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 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 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 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 主流。”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儒的家道思德想观走反向映世了界什》 么样的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 产。三孔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记录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早期中国的地理与政治环境 (5)2.1 中国早期的地理范围 (6)2.2 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7)三、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8)3.1 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9)3.2 四周地区的文化交融 (11)3.3 诸子百家的发展与传播 (12)四、儒家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14)4.1 儒家思想的起源 (15)4.2 儒家经典的形成与流传 (16)4.3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8)五、道家思想的发展 (20)5.1 道家思想的起源 (21)5.2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23)5.3 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交流 (24)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5)6.1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7)6.2 佛教各学派的发展 (28)6.3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0)七、早期中国文化圈的互动与影响 (31)7.1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32)7.2 中国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33)7.3 早期中国文化圈内部的互动 (35)八、结论 (36)8.1 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总结 (37)8.2 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39)一、内容综述在阅读《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对中国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剖析所吸引。
作者详细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到秦汉统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影响力如何逐渐扩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圈。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指出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温和气候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性格。
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主要文化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还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圈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外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又称东亚文化圈。
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文化、习俗相近的区域,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时至今日,日语中仍使用大量的汉字作为书写符号,韩国一般的高中毕业生也能认识1800个左右的汉字。
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
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包括的国家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包括古琉球王国)和越南。
儒家社会的特征:1、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2、注重家庭。
4、敬天、奉祖。
5、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6、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汉字文化圈与世界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
基督教社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
在近代,近代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的现代理念从西方传入儒家文化圈,同时传入的还有共产主义等各种思潮。
在中国大陆、朝鲜、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官方信仰共产主义。
而在其他地区,则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在儒家社会地区,往往同时伴随佛教、道教的传播。
儒家社会往往采用汉字,有人称为汉字文化圈,但某些儒家社会国家已经废除汉字,并不采用汉字。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语言科学宗教艺术哲学语言:1.国外在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高校开设汉语课科学: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进步贡献巨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3,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 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内部交流, 为欧洲的教育、政治、商业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而使尔后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正如一位外国学者说的那样:“造纸一事, 尤为重要, 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纸, 亦不为过。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从历史角度着手,简述儒家文化的特点,重点考证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以及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方式。
标签:儒家文化圈;传播;儒家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开创于春秋时期,由孔丘所创,其提倡人伦血亲,事功现世,存养修身,其中思想是忠、弟、信、孝、义、礼、廉、耻,核心是“仁”。
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文化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今天我们可以说,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国学的代名词。
一、传播儒家文化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与汉字、佛教一样,儒家文化很早就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后又传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南洋各国。
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这些国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直到风俗习惯、社会面貌,都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一)儒家文化在周边各国的传播1.朝鲜早在公元前1世纪初,孔子的思想就在朝鲜传播。
《朝鲜金石总览》记述:“圣莫如夫子,师莫如夫子。
大而国家至庠序皆有夫子庙……天子以下,背面跪而拜。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相继尊孔,君主非常重视儒学,视它为维护秩序的工具、加强君权的武器,大量推广。
与此同时,三国竞相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学家,如:薛聪、金云卿、崔志远等。
1392年,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建立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宣布儒学为正统思想,在汉城建孔子庙,仿中国周时的“成均”之说,名为“成均馆”。
当时,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皇室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总而言之,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氏王朝统治的500年中,儒家学说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韩国当代社会,礼仪、伦理都受到儒家观念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很明显。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文化纵横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胡洋敏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2、“义”
——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行为适合于 “礼”。
儒家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 道德原则。
“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3、“礼”
——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
礼仪礼节是形式,内涵是秩序规范。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 仪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被作为道德准则 加以提倡。 《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 仪,不死何为”
儒 家 文 化 浅 析
"......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 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 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 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 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等人不断扩展充 实,被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 的一个学派。
《中国贤哲孔子》
第一部分是柏应理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献辞》。 第二部分是106页的‚导言‛。说明编著此 书目的是希望此书能为帮助传教士了解中国以便 传教。 第三部分是8页的孔子传记
第四部分是《大学》、《中庸》、《论语》 的译文和注解,共288页。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及其思想
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名人如英国政治家、散文 家坦普尔,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 琼斯,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德国著名的古 典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巴耶等都读过此书.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大都读过《中国哲学 家孔子》,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赞赏。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文化的传播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 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 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 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二、远播西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间:16-18世纪
• 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 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 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 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 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 的介绍。
材料二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 合发表宣言称:“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呼吁“如 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和人类 文明的进步,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肯定。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 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 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 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 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 格,可授予官职。
•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 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 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 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 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 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 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 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 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 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 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从历史角度着手,简述儒家文化的特点,重点考证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以及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方式。
标签:儒家文化圈;传播;儒家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开创于春秋时期,由孔丘所创,其提倡人伦血亲,事功现世,存养修身,其中思想是忠、弟、信、孝、义、礼、廉、耻,核心是“仁”。
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文化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今天我们可以说,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国学的代名词。
一、传播儒家文化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与汉字、佛教一样,儒家文化很早就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后又传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南洋各国。
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这些国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直到风俗习惯、社会面貌,都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一)儒家文化在周边各国的传播1.朝鲜早在公元前1世纪初,孔子的思想就在朝鲜传播。
《朝鲜金石总览》记述:“圣莫如夫子,师莫如夫子。
大而国家至庠序皆有夫子庙……天子以下,背面跪而拜。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相继尊孔,君主非常重视儒学,视它为维护秩序的工具、加强君权的武器,大量推广。
与此同时,三国竞相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学家,如:薛聪、金云卿、崔志远等。
1392年,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建立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宣布儒学为正统思想,在汉城建孔子庙,仿中国周时的“成均”之说,名为“成均馆”。
当时,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皇室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总而言之,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氏王朝统治的500年中,儒家学说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韩国当代社会,礼仪、伦理都受到儒家观念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很明显。
在韩国,信奉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依然是以儒家为主。
即使是在西方文明侵入后,韩国社会增加多种社会问题的情况下,韩国政府仍然秉承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韩国影响之深。
2.日本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记载,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是百济的王仁、阿直岐,同时他们带来了《千字文》、《论语》等儒家典籍著作。
大化改新——日本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运动,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发生的。
大化改新的首领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并且在留学于中国的学生帮助下制定了改新宏图。
于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开设教育设专章,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而地方设国学,各置助教、博士,招皇家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同年,日本开始祭孔。
在大学或国学里讲授儒家的“五经”,尤其着重学《孝经》和《论语》。
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18世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虽然重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意识形态仍然是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儒家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汉代以来,由“百家”之一、地方文化成为全国性的文化,遍及中华大地;(2)隋唐以来开始广泛地传到东亚、东南亚诸国;(3)16、17世纪以后,儒家文化开始以各种形式传到世界各地。
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途径是:西方人来华(大多是传教士),了解儒家文化后,带回本国的。
这种文化一旦带到西方后,对西方世界的政治、思想乃至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世纪以前,中国对西方不甚了解,汉朝张骞通西域,甘英使大秦,带到西方一点东方文化,但西方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却知之甚少。
到了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才正式向西方介绍了中国。
他开始把中国的一些儒家典籍带回欧洲。
16世纪末,新航路和新大陆发现后,西方各国到东方进行殖民主义活动,他们开始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
孔子思想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法国。
最早来华的法国人金尼阁是利玛窦的学生,他翻译过儒家的“五经”。
此外,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年的马若瑟,精心研究中国的《尚书》。
这些儒家的文化进入法国后,启蒙思想家大得其益。
如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曾极力赞扬孔子道德的力量。
《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却能用道德平治天下。
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其领袖罗伯斯皮尔在发布《人权和公民宣言》中这样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
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知儒家文化是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之一。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在其《21世纪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说“在21世纪里,人类如果最大限度地享受光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避免这一黑暗,就有必要创立与前不同的思维和制度,尤其是涉及国际间互助交往的思维和制度。
”对这种“思维和制度”,他提出了三条。
其中一条就是“儒家文化追求‘中和’的宏大理想以及‘和而不同’、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知,孔子思想已经为西方所用,并且现在仍在使用着。
二、儒家文化圈(一)儒家文化圈的定义当代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
基督教社会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则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而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
所谓的儒家文化圈,是指以儒家文化为文化基础的社会区域的统称。
也称汉字文化圈。
其广义上指的是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文化相近、过去或现在依然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1.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要素根据历史学者西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汉字文化圈,即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地区,例如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在古代,这些地区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在历史上完全使用汉字或将汉字与本国文字混合使用字,古代官方多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
其构成的要素包括如下:汉字、儒学思想、册封体制、律令制、大乘佛教。
2.儒家文化圈的地域分布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
华人聚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聚居地、印尼华人聚居地区、泰国华人聚居地区等。
3.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共同特征无论是在社会上、历史上,还是在生活上,汉字文化圈中的各民族都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相同文化,可归类为以下:天下思想、华夷思想。
在文学历史上,正式场合均使用正体汉字,民间也使用本民族文字。
生活文化都食用稻米,懂得茶艺,用筷子进食等。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朝鲜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越南传统建筑都有相似建筑风格。
(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要素——儒学、汉字,产生共识和认同,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
夏、商、周自三代文明形成后,中华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影响。
汉字的传入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与朝鲜两国在最初都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均是使用中国汉字作为其国家记事和民众交流思想的工具。
汉字于什么时间传入这两个国家,现在还没有明确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4世纪末,汉字已在两国大范围使用。
有史料记载,当时两国的公私文书均用汉字书写。
两国最早的国史,如高句丽的《留记》,百济的《书记》、《百济记》等,以及日本的国史《日本书记》,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内容元素。
所以,使用汉字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引进。
换句话说,朝、日两国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融入本国文化之中,这为东亚三国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将其先进的文化传播给相对落后一方,这是重要条件。
但更重要的是,后进的一方不但要接受先进文化,而且还要结合本国文化对其消化、改进,最终得以发展。
只有这样,文化圈才能稳定、持久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儒家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这一点。
(三)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过程汉字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之后,这些国家并不是只停留在直接使用的初级阶段,而是在汉字的深刻影响下,进而去创造属于本民族的文字。
例如朝鲜,朝鲜半岛统一后,著名学者薛聪等人发明了“吏读”文字,即假借汉字音义去标记朝鲜语。
从此,使用这种“吏读”的方式去记录本民族的民间歌谣,并用它翻译儒家经典著作,这对朝鲜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氏王朝建立以后,世宗曾派人按照中国的音韵学创制新文字,并在1444年颁布了朝鲜的拼音文字——“训民正音”。
日本文字同样也是在汉字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最初,日本人仅是借用汉字去记录日本语言,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
到了公元8世纪,著名汉学家吉备真备运用汉字的偏旁,并结合日本语的发音方法,创造了日本楷体字母,即片假名。
日本僧侣空照则仿照汉字的草字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
这是日本有自己文字的开端。
三、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在传入东亚各国之后,得到普遍的认同,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改进及进一步发展。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文化圈才得以形成。
从空间上来说,儒家文化圈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经过朝鲜半岛向日本列岛,由西向东发展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逐渐形成的。
尽管各个国家的文化相同因素由中心向两边减弱,但它在各个国家的文化方面确实产生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有足够理由把有此类特征的国家看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儒家文化圈。
参考文献:[1]张秋升,王洪军.中国儒学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2]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M].济南:齐鲁书社,2004.[3]刘建飞.全球化与美国21世纪外交战略[J].国际论坛,2000(2).[4]周东平.律令格式与律令制度、律令国家——二十世纪中日学者唐代法制史总体研究一瞥[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