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研究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从层 数 、 砂岩 厚 度 和 有 效厚 度 三个 方 面 对 试 验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0 3 0 0 联合资助 5642 )
区油层发育状况进行 了研究 , 从各油层组油层发育
情况 看 , Ⅱ、 和 GⅡ油 层 发 育 较 好 , S GI SⅡ组 油 层
作者简介 : 马文国( 9 9 ) 海伦人 , 师 , 17 一 , 讲 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 提高采收率 技 术和 油 气 田开 发 及岩 心 微 观孔 隙结 构研 究 技 术 。
包 括油井 8口 , 井 3口。1 8 水 9 8年 1 至 1 9 1月 9 1年
键 J 。本 文试 验 区在 长 期 的 注水 开 发 过程 中油 层 整 体动 用效 果较 好 , 厚 油 层 和 薄 差 层 间 动用 效 果 但
差 异较 大 , 力 层 层 内动 用 差 异 明 显 , 此 进 入 特 主 因
E— i : we g o 1 ma l ma n u l 0@ 1 3. o 。 6 cr n
发育砂岩厚度 2 . 有效厚度 l. 39m, 5 2m。G I 组油
层发 育 砂 岩 厚 度 2 . 有 效 厚 度 8 8m。G1组 5 0m, . 1
1 4期
马文国 : 高含水油 田剩余 油分布研究
产井 4 8口。
高 含水 开发 阶段 仍 有 相 当一 部 分剩 余 油 富集 , 用 采 传 统井 网调 整 技 术 已 不 适 应 地 下 油 水 分 布 的新 特 点 j 。为 了充分 挖掘 砂 岩 油 藏 的剩余 油 , 据层 间 根 油 藏 特征及 开 发现 状 进 行 注 采 井 网 的 重新 调 整 , 并
用程 度差 异较 大 ; 验 区所 有 沉 积单 元 中均 存 在 不 试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依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的保证应用侧钻井、加密井、数值模拟、动边界无网格等方法确定出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余油分布研究。
[关键词]蒸汽吞吐剩余油规律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76-01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因此,蒸汽吞吐开发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基础和依据。
一、蒸汽吞吐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1、沉积相方法首先开展的研究是建立综合地质研究数据库,并建立能准确反映油藏特征的地质模型,其次开展沉积环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的多层次解剖,解剖的程序为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单砂层→单砂体。
在蒸汽吞吐开采中~后期,由于蒸汽吞吐开采的复杂性,导致剩余油在空间和平面分布十分复杂,小层的划分满足不了储层研究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必须将储层细分到单砂层,以单砂层作为开发研究单元,搞清单砂层的分布状况及其规模,解决纵向及平面矛盾。
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中~高渗为主,一般在0.5~2.0μm2,均为饱含油:分流河口坝微相砂体较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高~特高渗为主,一般在1.0μm2以上,平均1.73μm2,为饱含油层;分流间微相和前缘薄层砂微相砂体不很发育,砂体分布具有条带性,渗透率以中~低渗为主,平均0.97μm2,含油性较差:前三角洲微相和分流间洼地微相砂体不发育,含油性最差或不含油。
2、检查井方法利用常规取芯、密闭取芯和大直径取芯分析等是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取芯来确定油层含油饱和度和其它储层参数的方法,通过取芯井岩芯分析,不仅可以确定不同开发阶段油层含油饱和度及其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储层参数及其变化,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高效开发配套技术
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高效开发配套技术p纯梁采油厂所管油田处东营凹陷边缘,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储层岩型复杂,渗透率差异大,尤其是纯化、梁家楼主力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地下矛盾日益激化,原油自然递减幅度加大,产量曾一度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
其中:梁家楼油田1971年投入开发,自1991年开始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近年来,针对梁家楼油田不同区块存在的问题及开发中暴露出的不同矛盾,突出科技在原油稳产与上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依靠科技寻找储量,深挖老油田上产潜力。
新区按照“新老结合、深浅兼顾、抓整拾零”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约束反演、储层综合分析评价等技术成果,保持储采平衡,为实现稳产和上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老区借助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精细油藏研究,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变换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1、剩余油分布规律与产能影响因素1.1 剩余油分布规律(1)局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
各主力油层剩余油细分到小层后,油砂体分布零散,注采系统不完善,注采井网不能很好地控制全部含油砂体,注水有效率低。
因此,各主力油层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井网注水波及不到的区域。
(2)裂缝影响局部水淹区域。
受应力方向和裂缝展布方向影响,部分主力小层发生局部水淹,注入水以点状向周围推进,总体上北东-南西向更容易发生水淹,(3)各主力小层剩余油集中在边角地带。
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区域。
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由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差异及水驱开发不均衡的矛盾各小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小层虽然动用程度大,其地质储量大,剩余可采储量也比较大。
1.2 产能影响因素(1)各开发单元渗透率低,天然能量弱,产量递减快,注水后递减速度减缓,可见到明显效果。
(2)开发期内含水上升率的高低对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起决定作用。
(3)利用相渗曲线推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规律,认为随含水上升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快,低含水期为该块的主要采油期,要尽量延长无水、低含水采油期,以提高采收率。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大港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也是世界著名的油气田之一。
港西油田是大港油田中最重要的油层之一,自1958年投产以来,已经探明了当下的工业储量和上部储量,但是这些储量中的剩余油储量分布规律、剩余油的油藏分布模式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地质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为深入研究港西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条件。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同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采集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油藏分布模式。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属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2)综合采集的地质资料,分析港西油田内现有油藏的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3)研究港西油田中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油藏及地质条件的相关性。
(4)分析港西油田的油藏分布模式,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调研法: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和数据资料,掌握港西油田有关地质特征和油田勘探开发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2)野外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港西油田地表地貌、岩相、微地貌、水文地质、煤层地质等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种地下构造的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
(3)物理化学分析法:利用化学分析、活化分析、光谱分析等加以推测和预测,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4)地质模型构建法:利用3D建模技术,根据采集的地质资料建立沉积地质模型、构造模型和各种油藏模型,进一步分析油藏分布及其空间位置。
(5)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各类地质、地质学因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为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勘探、发现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1.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深入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揭示其地质属性和沉积环境的特征。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3 ]冯仁鹏 , 何 同均 , 周兴, 等. 高含水期 剩余 油分布及挖 潜
技术研 究[ J ] .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 0 0 9 ,
3 . 4 开展 开发 层 系重组 可行 性论 证
参考 文献
[ 3 ]王 飞宇, 杜治利 , 张宝民 , 等. 柯 坪剖 面 中上奥 陶统 萨 尔 干组黑 色页岩地球化 学特征 [ J ] . 新疆 石油地质 , 2 0 0 8 ,
2 9 ( 6 ) : 6 8 7 — 6 8 9 .
[ 4 ]李椿 , 王艳 丽 , 杜鸿烈 , 等. 塔 里木 盆地柯 坪地 区烃源岩 评价 [ J ] . 新疆石油 学院 学报 , 2 0 0 1 , 1 3 ( 1 ) : 2 2 - 2 5 .
有过 大量 生烃 的阶段 , 推测在 海西 期是 生烃 时期 , 主
源岩发 育的构造 和 沉积 背景控 制 [ J ] . 现代 地 质 , 2 0 0 8
( 4 ) : 5 3 4 - 5 3 9 .
[ 2 ]孙省利 , 陈践发. 塔里 木下寒 武统富有机 质沉 淀层段地 球化 学特 征及 意义 [ J ] .沉 积 学 报 , 2 0 0 4 , 2 2( 3 ) :
5 4 7 . 5 5 2 .
要产物以成熟 一 高成 熟油气 为主, 有机碳含量在 2 % 左右 , 有机 质类 型 以 I一Ⅱ型 为主 。
总 体来看 , 玉 尔吐斯 组烃 源岩 有机 质 丰度较 高 , 有 机质类 型较 好 且 成 熟度 高 ,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的重 要 优 质烃 源岩 。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摘要】关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识,是科学合理制定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的分布是一种方便、经济,可靠的实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的阐明,进而认识到剩余油分布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储层1.利用河流成因储层的探讨1.1河流成因储层主要特征河流相沉积为陆相冲积环境的主导沉积,主要有辨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河流的水流属牵引流,碎屑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至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概率曲线显示明显的跳跃、悬浮两段型,并以跳跃总体为特征,悬浮物总含量为2%~3%。
其层理发育,类型繁多,包括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但以板块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一般有半数以上的层具交错层理。
细层倾斜方向指向砂体延伸方向,倾角15°~30°,由下至上层系及细层的厚度变薄、粒度变细,细层具粒度正韵律特征,层系厚度一般30cm或更薄,很少超过1m。
在河流沉积剖面上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下部,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上部,波状层理发育在剖面顶部。
河流沉积中,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砾石扁平面向上游倾斜,倾角约为10°~30°。
河床最底部常见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即冲刷面与底砾岩。
河流沉积砂体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中。
如辨状河心滩砂体,总是呈对称的透镜状成群出现,交错叠置,四周为泥质沉积所包围,显示河道的多次往复迁移。
曲流河边滩砂体则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凸岩沉积厚、凹岩砂体薄,平面上多呈弯曲的条状、带状,反映河道长期侧向迁移、加积的沉积特征。
河流沉积特征决定了其储层孔渗性较好,但平面及纵向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浅谈高含水时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油 田进入 高含水 期后 , 常规 的注 水开发效 果变差 , 注水 利用 系数 降低 , 时 这
可 以采 用 周期注 水 、脉冲 注 水和 改变 液流 方 向等水 动力 学方法 。水 动力 学方 法的研 究 和应用 已有 比较 长 的历 史, 但是 规模较 大 的现场 试验 始于 5年 代末 、 O 6 0年代 初, 主要 是在 前苏 联和 美 国, 得 了比较好 的 效果 。 取
1绪 论 近 年来 , 国大 多数 油 田总 体 上 已处 于 高含水 期, 我 如何在 高含 水期 提高 原
油水驱 采收 率是 保持 原油 生产 稳定 的攻 关 目标 。其关键 问题 是揭 示剩 余油 的 形成机 理和 分 布规 律 。从 当前 水驱 油 田的 开采动 态 来看 , 余油 的分 布 日趋 剩 分散 、复杂 , 开采 的 难度 越来 越 大 , 剩余 油分 布预 测 已成 为世 界性 难 题 。国
换注水 , 取得 了日产油 增加, 都 含水 率 下降 的增产 效果 , 近十 年来 , 1个 油 田 有 6 进 行 了各 种形 式的周 期注水 矿场 实验, 应该说在 我 国改方法 具有广 阔 的应用 前
景。
含水 期稳产基 础技 术研 究, 水驱采 收率 已成为 国 内外 实现注 水开发 油藏深 提高
我 国大庆 油 田在 1 8 年 开展 周期 注水 , 92 吉林扶 余 油 田1 8 开始 细分层 轮 91
2国内外 现 状及 发 展趋 势 高含水 期油 藏 的采 出程 度一 般较 高, 剩余 油分 布零 散, 而且 进入 高含水 后 期, 井况 变差, 原有 的水动力 特征 发生 了较 大 的变化, 网控制程 度和水 驱动用 井 储量 降低, 井网布 局和 层系 组合 方式 已不 适应 油 田的深 度开 发 。因此, 强高 加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海绵取心:在常规的岩心筒上加上一个海绵套(海绵套是由多孔 亲油聚氨酯海绵制成),岩心中渗出的油被海绵吸入,用来校正含油 饱和度。
11
223.2 100 160.9 72.1
56
373.4 171 211.1 56.5
74
12
159.5
67
122.3
76.7
49
10
99.4
34
34.9
35.1
16
258.9 101 157.2 60.7
65
13
172.7
83
108
62.5
47
172.7
83
108
62.5
47
1582.9 703 978.8
37.5 80.0 80.0 37.7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剩余油定性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四、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 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在各时间单元的产油、产水和注入量, 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等地质图件,绘制出小层水淹图。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3)时间单元累计产水量的确定方法 计算前首先扣除因作业和和井况差而大量出水的水量,然后再结合油井
见效情况进行劈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层见水,水量全部劈分到该见水 层上;二是多层见水,产水量按下式进行劈分:
W
剩余油研究方法
流动带指标
K FZI 1
FS S gv
油藏品质指数
H RQJ K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Z e 1 e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公式变为
lg H RQI lg z lg K FZI
此式表明在HRQI和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具有近似KFZI值的样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普遍从在 局部起伏变化,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
幅度大多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组合方式主要有: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斜型、顶 底斜面型、顶底均为小低点型(顶底双凹型)。
s p
基本公式:
N 100 A h Soi o Boi
当油藏全面注水开发到某一阶段后,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其剩余储量Ns可以表示为:
Ns N N p
N 100 A h Sor o Bor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以上三式联立,得:
(2)求某方向注水井分得产量
q Q
(3)计算单元(以水井为中心)累积产量
Q1 qn q t
若对于规则井网,以注水井为中心,平行注水井排方向以油井为界,垂直注水 井方向以水井井距之半为界来划分计算单元;对于不规则井网,以水井为中心,以 周边油井形成不规则闭合面积,根据井点坐标计算单元面积。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力分异,尽管这种分异极不完 全,时间也短暂,但它促使一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型构 造向正向微型构造运移,还使一部分水与油作相反方向运移。 主要表现在: 单井剩余油垂向分布,无论正、反韵律油层都是在上部富 集;据对一些高产井的统计认识,有些高产井,特别是一些采 出量已经超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油井,这些高产井无一例外 均处于正向微型构造区。
陈373井组剩余油分部研究
面 脱 气 原 油 密 度 1 . 0 0 0 — 1 . 0 3 4 4 g / c m a , 地 面 脱 气 原 油 粘 度
1 3 0 0 0 — 2 5 0 0 0 mP a , s ,属 于特稠 油油藏 。 陈3 7 3 井组共有油井 6口,开井 6口,其中部分井是先采取冷采 后改 为蒸汽 吞吐 开采 ,部分是 直接蒸 汽吞 吐开采 ,截止 到 2 0 1 1 年 5月
摘
要:本 文探讨 了陈 3 7 3井组地质模 型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历 史拟合 ,通过历史拟合得 出了陈 3 7 3井组主力油层 Ng下 I I 1的剩余 油分
布情 况,对 陈 3 7 3 井组的经济效益进行 了分析 。
关键 词:陈 3 7 3 井组
一
历 史拟舍
剩余油分布
经济分析
井组 油藏概 况 陈3 7 3 井组位于陈 3 7 3块西部,主力油层为馆下 2 l ,有效厚度在 2 - 6 m,孔 隙度 平均 3 4 %,渗透 率在 2 4 0 0 — 2 8 0 0 X 1 0 m ,5 0 ℃时地
3 l 1 3 累积 产油 5 . 3 ×1 0 " t ,累积产水 2 1 . 4 X 1 0 4 m。 。
2 0 1 1 . 0 5 . 3 1 )只有 9 4 1 t ,原油流动范围较小。 由N g 下I I 1 这个沉积时间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图可知:
1 . C J C 1 7 - X 6 1 井附 近剩 余油饱 和度 最高 ,大于 O . 4 2 ,并 且范 围 比
五 、受热半径 的分析
该井 组 各生产 井 吞吐周 期 数差异 比较 大 ,每周期 的蒸 汽 注入 量 以 及 总注入 量 差别也 比较大 ,因此它 们 的受热 半径 也就是 蒸 汽的波 及半 径 也都不 太一样 。
剩余油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潜力评价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状况取得了几点认识,从总体上看,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与储集体的物性变化、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断层构造、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注水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特点如下:⑴由于物性变化的影响,在层内非均质性强的区域,会由于注入水首先沿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区域快速突进,造成高渗透带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在相对低渗透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同样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物性较好的层,其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⑵各小层由于目前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井距不协调,注水强度小,累计注水量小的区域,有大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⑶各小层在有效厚度由厚变薄尖灭的过渡区域,有较多剩余油分布。
⑷在断层边角或附近由于注采井网无法控制,注入水无法驱替而形成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5)由于油藏底水突进较快,油井在井筒附近水淹,而在井筒外部的剩余油较多。
1.剩余油潜力定量分析1.1 K1S1砂组K1S1砂组没有细分小层,剩余油储量分布见表1-1,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3.7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100.49⨯104t。
表1-1 K1S1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K1S1累积采油3.76×104,采出程度3.6%,剩余油储量100.49×104t,剩余储量较多。
1.2 K1S2砂组K1S2砂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见表1-2,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11.36 ×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92.93 ×104t,主要集中在k1s2-6、k1s2-7、k1s2-8小层。
从小层原始地质储量、剩余油储量、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进行分析,以剩余储量为主要指标,剩余油量大于5×104t为剩余油主力层段,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重点挖潜层位有:k1s2-7 、k1s2-8。
表1-2 K1S2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图1-1 K1S2砂组各油组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各油组储量分布如图1-1,主要含油层位基本动用,但各油组采出程度差异大,总采出程度11.33%,k1s2-6油组采出程度10%,k1s2-8油组采出程度仅有4.28%,剩余油储量分布看,k1s2-7、k1s2-8油组是剩余油富集区,k1s2-7、k1s2-8油组合计剩余油88.4×104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3 643 392.8 28 54.3 13.8 615 338.5 86.2
剩余油剖面分布
• 图6-2-1为大庆油田的130—32井在笼统注 水时的吸水剖面,该井共射开31个层段, 但吸水好的只有11个层,微弱吸水的有5个 层,不吸水有11个层。
图6-2-1 130—32井笼统注水吸水剖 面图
剩余油剖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中,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高 渗透层吸水多、水推快、水洗充分;而低 渗透层则吸水少、水推慢、水洗差,剩余 油较多。尤其当层间差异较大、渗透率相 差较为悬殊时,那些渗透率很低的差油层 甚至可能处于不吸水,不出液的基本未动 用状况。显然,这样的低渗透层剩余油较 多(图6-2-2)。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剖面分布
• (4)水锥和气锥形成的剩余油 • 水锥是指底水油藏开发时,底水快速上窜造成
图6-2-2 层间差异导致低渗透层中 的剩余油
剩余油剖面分布
• 例如,大庆油田初期开发层系划分较粗, 多采用1--2套井网开发,结果发现一套井网 开发时,主要是渗透率高的河道砂体油层 发挥作用,厚度动用仅达30%--60%,很大 一部分低渗透油层未得到动用。后来通过 细分开发层系调整为3—4套井网,油层剖 面动用程度显著提高。
§6—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剩余油分布问题,是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 题。只有准确掌握油藏剩余油气的分布状况,才 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与措施予以有效采出,从而获 取油田开发的最佳效果。
• 剩余油的分布在各具体油藏各有特点、千差万别, 在一些孔隙结构复杂、油藏的储集空间与渗流通 道原本就不十分清楚的油藏中,比如裂缝型油藏、 溶蚀缝洞型油藏等,其剩余油分布的细节至今仍 不甚清楚。虽然如此,但就一般孔隙性砂岩油藏 来说,其剩余油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 就剩余油的剖面、平面分布和微观分布的基本特 点分述如下。
剩余油剖面分布
• 2.剩余油的剖面分布特征 • 剩余油的剖面分布,显示如下特征。 • (1)层间差异导致在低渗透层中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 在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占多数,油层层数多、
非均质性强是其主要特点。比如,大庆的萨、葡、 高油层,最多时可以细分达136个小层,辽河、 胜利的主力油层也多是这种情况。在多油层并有 较强非均质性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是必 要的,但即便按照很细的划分思想划分2套、3套、 4套开发层系,也仍然大量存在多层合采的情况。
油井过早水淹,使油井的井底附近形成锥状的向 上突出的局部抬高的油水界面,而在离油井稍远 一些的地方,油水界面还处在比较低的深度位置, 从而留下大量未波及未动用的剩余油。与此类似, 气锥是指气顶油气藏进行开发时,气顶气快速窜 入油井的生产井段,导致油井气窜,气顶气大量 采出,而在远井地带的原油则无法采出形成剩余 油。
一、剩余油剖面分布
• 1.油层剖面动用的一般情况
• 在描述或展示油层剖面动用情时,主要
使用油层剖面动用程度这一概念。所谓油
层剖面动用程度,是指在射开的有效厚度
油层中受到有效驱替开采的油层厚度比例。
即:
• 公式中:
• R O -----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 h o -----油层动用厚度
RO
ho H
表6-2-1 大庆油田不同渗透率级差油 层的剖面动用情况(38口井资料)
地 渗透 统 统
出油
不出油
率 计计
区
级差
层 数
厚 度
层 数
厚 厚度 层 度 比例 数
厚 厚度 度 比例
萨 <5 195 295.2 155 250.3 86.5 40 38.9 13.5
南 >5 103 60.7 26 23.6 38.8 77 37.3 61.2 杏 <3 196 559.5 142 492.4 88.0 54 67.1 12.0
• H -----油层射开的总厚度
剩余油剖面分布
• 所谓出油的油层,就是在开发中受到有效驱替开 采的油层,就是参与注采流动的那部分油层。这 些油层储集的油气受到有效的驱替开采(动用), 其厚度占总射开有效厚度的比例,就可展示油层 剖面的动用程度。
• 可以根据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资料、采油井出液 剖面测试资料,来判定油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 程度,还可以用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剩余油测 井资料、检查井密闭取心分析资料等,来判定油 层剖面动用情况和动用程度。
剩余油剖面分布
• 我国的碎屑岩油藏主要为陆相沉积储集层,油层 层数较多,非均质性较严重是其主要特点。根据 我国注水开发的碎屑岩油藏资料,全井油层的剖 面动用程度一般只在40%--80%左右,油层条件 极好者可以超过80%,但鲜有超过90%者。而油 层条件较差、剖面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其剖面 动用程度可低至40%以下。这就是说,多数油藏 的油层在剖面上都有约1/3左右的未动用厚度(参 见表6-2-1)。怎样提高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是 油藏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剩余油剖面分布
• (2)厚油层剖面水洗差导致上部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 油层厚度对注入水水洗程度的影响,我们在上
一章中已做过介绍。一般来说,在油层较薄时, 注入水的重力作用不明显,油层剖面水洗程度较 高,剩余油较少。但对厚油层来说,注入水在水 平推进的同时,由于油水密度差异明显,因而在 重力作用下注入水存在一个下渗的作用,从而导 致厚油层下部水洗好而上部水洗差,使其剖面动 用程度显著降低,从而在厚油层的中上部存在较 多的剩余油。特别当厚油层存在较大的层内非均 质性且为正韵律油层时,这种差异将更为扩大, 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更加降低,其中、上部的油层 更难水洗到,从而留下较多的剩余油。
剩余油剖面分布
• 在注蒸汽开采厚层稠油时,情况与注水开 采厚层稀油正好相反。因为蒸汽比稠油密 度低出许多,因而蒸汽在厚油层中水平推 进的同时,还有很强的向上超覆的作用, 从而造成上部油层水洗好而下部油层水洗 差,在油层的中下部留下较多的剩余油。
剩余油剖面分布
• (3)注采缺乏连通造成局部地区存在较多的 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