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cbb4e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3.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曲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文
学家袁枚。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词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欣赏。
在《人间词话》中,袁枚对词曲的创作技巧、艺术特点和历史
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词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讲述了
词曲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词曲风貌,让我对中
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袁枚还对词曲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
了词曲之美在于其含蓄、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
他还对词曲的创
作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对词曲的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词曲的鉴赏和创作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我对词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词曲之美,以及袁枚对词曲的热爱和执着。
这部
书让我对词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全
面的了解。
我相信,这部书将成为我对词曲艺术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将成为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启蒙之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https://img.taocdn.com/s3/m/726d654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7.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一)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
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
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
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
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
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
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95160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e.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词话寻得亦人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4d3ba0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35.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一处宁静的角落,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人间词话》便是这样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诗词之美的佳作。
初读《人间词话》,就被王国维先生那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所吸引。
他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他提出了“境界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一观点让我对诗词的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营造出一种悠远深沉的意境。
那洒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让人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秋霜,短短两句,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的月夜之中。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种境界,不是靠堆砌词藻能够达到的,而是诗人用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所铸就的。
再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腾而上,那无尽的黄河之上,一轮落日显得格外浑圆。
这样的画面,光是在脑海中想象,就已经让人感到无比壮观。
王维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大自然最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干燥的风、那炽热的阳光。
读着《人间词话》,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诗人一同感受着世间的喜怒哀乐。
我看到了李煜在国破家亡后的悲痛与无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又怎能诉尽他心中的愁苦;我看到了柳永在繁华都市中的漂泊与孤独,“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酒醒后的迷茫与凄凉,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在书中,王国维先生还对很多词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和点评,让我对诗词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他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通过这样的评价,让我明白了不同词人的风格和特色。
(完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
![(完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1fc47b2763231126edb11e9.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1、文:陶雨;这是我第一次“遇见”王国维老先生,第一次闯入其精简卓越的美学体系。
有人评论王老先生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终结与始创,往往意味着时代的跨越,那是历史不禁侧目的光辉瞬间。
《人间词话》一至九则,开篇立论,寥寥数语,勾勒“境界”。
意此为王说之核心尔。
王老说的境界是什么?一本的注释道:“文学作品中的境界是指感情与景物交融所形成的艺术高度、景物、感情、艺术高度。
”又一本解读:“境界是词作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
”再一本道:“诗家境界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王老先生重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一本的注释各不相同,境界说的境界一词的定义,尚无定论。
王老一至九则的境界论概述中,有一则最接近王老本人对境界一词的定义。
“然论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兴趣说、神韵说皆为评判文学作品的论调,王老认为,‘境界’为兴趣、神韵之本。
王老归总了一种全新的评判文学作品的学说,王老之前,也有零碎以境界形容、描述、刻画文学作品的例子,王老呕心沥血,独创学说,开一派之先,值得敬仰。
不过,“道其面目”,“探其本”,两句话隐隐道出无论兴趣说、神韵说,还是境界说,都是古人一步步探寻的某种存在,兴趣、神韵、境界,是古人一次次度量其的尝试。
“其”究竟指的是什么?文学作品吗?可如此一来,王老所说就成了境界是文学作品的本吗?符合吗?我想不是,在王老看来,境界是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而非是文学作品的基本。
在我看来,“其”应当指的是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的一种连接。
这是一种伟大的连接,这种连接融汇着文学存在的目的,诞生的原因。
文学作品脱胎于传达,传达成形于文字,文字育于语言,语言源自于需求,这种需求叫做交流,交流的需求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开端之一。
交流的需求出现,打破了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间的隔绝,是每一种生命族群成形的必须,这种连接的本质是一种传达,是一种交流,如果没有了这种连接,文学作品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字符排列组合。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优秀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a20a2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3.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优秀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一书籍简介:摘抄: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翻阅《人间词话》,不难发现王国维读了很多书,写了许多书的评论,也因此《人间词话》被誉为文学批评著作,但是我猜测,人间词话只是王国维先生的读书笔记而已。
他读一本书,摘抄语句,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开始也许他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记录着记录着,由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就成了一本评论著作。
由于我的文学功底的缺失,对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则完全不知所云了,唯一记得最牢的是书中最有名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f73eb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a.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像《人间词话》这样的经典之作,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说起读这本书,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
那天,我在图书馆里瞎转悠,想要找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的书。
在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间,我的目光无意间扫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它安静地躺在那里,封面简单却透着一股典雅的气息,正是《人间词话》。
我拿起它,随意地翻开一页,瞬间就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住了。
王国维先生在书中对于诗词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诗词的境界呢?是诗人描绘的美丽景色,还是他们抒发的深沉情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却把那广袤无垠的沙漠、孤独直立的烟柱、奔腾不息的长河还有那即将西沉的落日,都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能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画面和情感的境界。
还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把那种为了心爱的人甘愿受苦受累,就算身形消瘦也毫不后悔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着这样的词句,我仿佛能看到一位痴心的人儿,在思念的煎熬中,日渐憔悴,却依然坚定地守望着那份爱情。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还提到了“造境”和“写境”。
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游玩。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草地嫩绿嫩绿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之中,就像是一幅水墨画。
我站在那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和泥土的气息。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诗人笔下的美妙境界之中。
我想,这也许就是“写境”吧,大自然本身就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而诗人只是用他们的笔,把这份真实的美好描绘了出来。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1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e2442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6.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通用1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
——卫琪《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
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
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
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
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6fb8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0.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彩9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
“纵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我读《人间词话》,前一半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许人文情怀。
而后一半,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是喜爱词的,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
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
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携着一双欣赏美得眼睛,翻开了《人间词话》,开始了我的诗词之旅。
可约莫读了一半之时,却无可奈何的将其弃之。
为何,国学大师王国维境界和等之高,岂是尔等小辈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连着他对诗词的评悟,如此一本古书,我只能仰天长叹,哎,我委实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罢。
然因着读后感这样的任务,两个月后,再次将它捧起,耐着性子读完。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悟我只能一半一半连蒙带猜将其理解,但那些诗词读着却是真的打心底喜欢,可谓,甚得我意啊。
想着,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便浮上心头。
有着傲视天下的才情,却无奈投错了帝王家,将南唐江山拱手相让。
若此生为平民,他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那个埋没于市井却散发了千年光辉的柳永。
我时常想着,能咏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凄苦啊。
一本书完了,万千个故事也就此结束。
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消失于世,昨天还是骇世惊俗,今天则平淡如水。
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有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他们,终究是消失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字,代替他们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3875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2.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提升和深化自己的思想觉悟,写读后感是我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练习方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人间词话》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
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
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
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
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
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
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
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
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
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ca20a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4.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1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备受推崇。
而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人间词话》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本。
这本书以词话的形式,阐述了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人间词话》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王国维先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所折服。
他对于文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文学的本质和内涵中去。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种对于文学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王国维先生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
他对于诗词的鉴赏和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诗词的内涵和意境中去。
他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观点,而是源自于他对于诗词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种对于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我对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王国维先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对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让我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总之,《人间词话》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篇2《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书以宋代词人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为底本,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观点,对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王国维先生的文学造诣和深刻见解所折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对词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让我对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7c1de9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e.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了精彩的品评。
阅读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座诗词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王国维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一观点让我对诗词的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诗词的韵律、用词的华丽,而“境界说”则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诗词所营造的氛围、所传达的情感和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上。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单的几个字,却勾勒出了一幅广袤、雄浑的边塞风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壮阔与孤寂,这便是有境界的好词。
书中对于五代、北宋词的评价颇高。
五代、北宋之词多为天然之作,感情真挚,不做作。
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将亡国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毫无掩饰,这种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
相比之下,南宋之词则多注重技巧和雕琢,反而失去了那份天然的韵味。
这让我明白了,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和技巧。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还善于通过对比来凸显词人词作的特点。
他将温庭筠、韦庄与冯延巳进行对比,指出温庭筠词的“精艳绝人”,韦庄词的“情深语秀”,冯延巳词的“堂庑特大”。
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也更容易理解他们作品的独特魅力。
此外,王国维先生对于诗人的评价也十分独到。
他认为李白的词“纯以气象胜”,苏轼的词“旷”,辛弃疾的词“豪”。
这些评价虽然简洁,但却精准地抓住了诗人的特点。
读了这些评价,再去品味他们的诗词,便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人间词话》,不仅让我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有了提高,更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些思考。
诗词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结晶,通过欣赏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人类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b868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1.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在我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读此书,只觉言辞精妙,观点独到,再读之时,方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学思想和人生哲理。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了“境界说”这一核心观点。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里的“境界”并非单纯指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感表达。
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境界全出,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之深。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描绘简单的田园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
书中还提到了“造境”与“写境”的区别。
“造境”侧重于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是主观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写境”则侧重于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绘。
然而,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造境”与“写境”的完美结合。
像李白的诗歌,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充满想象力的造境之句,又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种基于现实行程的写境之笔。
在论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时,王国维的见解同样发人深省。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作者的情感鲜明地投射在景物之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无我之境,人与景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外,王国维对于诗人的评价也独具慧眼。
他赞赏北宋词人如欧阳修、秦少游等人的词作,认为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境界高远。
而对于南宋词人,他则认为多注重格律技巧,在境界上稍逊一筹。
这种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个人偏好,但也为我们审视不同时期的词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阅读《人间词话》,让我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有了新的提升。
它让我明白,好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寄托、境界的营造和人生的感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8dc6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6.png)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书籍,通过作者的文字,让我对人生和人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人间的情感、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和多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还通过对诗词的解读,
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读完《人间词话》之后,我对人生和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更在于对人情
的理解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我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
而多变的,需要我们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
总的来说,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相
信这部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成熟。
2022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合13篇)
![2022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cc203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a.png)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3
王静安的《人间词话》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词话所标举的“境界”一词,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境界”一词的提出,盖欲取代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静安并自负此为“探其本”的发现。
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这是必然的;而主观之诗人无需阅世,只需保留着赤子之心吗?阅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观堂先生是认为“阅世少”造就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以为不然。屈原阅尽世间污浊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极点吗?李太白仕途不顺,云游天下,阅世少了吗?李后主身负亡国之痛,从词中固然可窥见其赤子之心,然阅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阅世是对这个世界的深层理解,是情感和心灵的体验和碰撞。真正的诗人绝不会回避直面生活的现实,赤子之心也不会在阅世中逐渐消失。
前人有言:论词者之所谓自然,盖有二义。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锤炼之自然,他举《敕勒歌》和《易水歌》为例来说明自然是“变徵换羽于立谈间”,是出口成章,挥笔成文的;这和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所标举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等说法较为近似,这是一类;另如彭孙遹、王鹏运、况周颐等所主张的自然,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咏情性,不待雕饰,故特别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从追琢中来,”所以除了天才,他们还重视学识,甚至于认为学识可以弥补天才之不足。而王静安的境界说,可肯定是属于前者,是重视天才,主创造而不主因袭的,即“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再说《人间词话》的一些缺点。盖《人间词话》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们实在不必以此来责备他。不过,就《人间词话》论《人间词话》,我暂且归纳了下列几个缺点:其一,体例为臻完善,编排秩序也没有系统,因而论点错杂间出,没有统一感,这恐怕与他采用札记笔记方式的评论有关;其二,有些理论说得不透彻,容易令人发生误会,如“隔与不隔”的问题,如“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等;其三,太过于自信主观。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视了后天的人力,这是颇为值得商榷的;其四,论词太偏重文章而忽略声律。词由乐府诗演化而来,原来是合律可歌的,张炎谓其先父《瑞鹤仙》词的“粉蝶儿扑定花心不去,闲了寻香两翅,”所以要将“扑”改为“守”;《惜花香》词的“琐窗深”所以要将“深”改为“幽”,又改为“明”,就是为了要合律的缘故。在讲究声律的词人来看,词的音律效果是要重于文字效果的,这点王静安似乎没有留意,因而不能对某些词人——譬如南宋的吴梦窗、王碧山、姜白石、张玉田诸家,予以适当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人间词话》读书笔记5000字1、文:陶雨;这是我第一次“遇见”王国维老先生,第一次闯入其精简卓越的美学体系。
有人评论王老先生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终结与始创,往往意味着时代的跨越,那是历史不禁侧目的光辉瞬间。
《人间词话》一至九则,开篇立论,寥寥数语,勾勒“境界”。
意此为王说之核心尔。
王老说的境界是什么一本的注释道:“文学作品中的境界是指感情与景物交融所形成的艺术高度、景物、感情、艺术高度。
”又一本解读:“境界是词作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
”再一本道:“诗家境界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王老先生重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一本的注释各不相同,境界说的境界一词的定义,尚无定论。
王老一至九则的境界论概述中,有一则最接近王老本人对境界一词的定义。
“然论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兴趣说、神韵说皆为评判文学作品的论调,王老认为,‘境界’为兴趣、神韵之本。
王老归总了一种全新的评判文学作品的学说,王老之前,也有零碎以境界形容、描述、刻画文学作品的例子,王老呕心沥血,独创学说,开一派之先,值得敬仰。
不过,“道其面目”,“探其本”,两句话隐隐道出无论兴趣说、神韵说,还是境界说,都是古人一步步探寻的某种存在,兴趣、神韵、境界,是古人一次次度量其的尝试。
“其”究竟指的是什么文学作品吗可如此一来,王老所说就成了境界是文学作品的本吗符合吗我想不是,在王老看来,境界是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而非是文学作品的基本。
在我看来,“其”应当指的是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的一种连接。
这是一种伟大的连接,这种连接融汇着文学存在的目的,诞生的原因。
文学作品脱胎于传达,传达成形于文字,文字育于语言,语言源自于需求,这种需求叫做交流,交流的需求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开端之一。
交流的需求出现,打破了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间的隔绝,是每一种生命族群成形的必须,这种连接的本质是一种传达,是一种交流,如果没有了这种连接,文学作品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字符排列组合。
而人类,我们,通过这种连接,窥见文学之类。
而无论是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在证券文学作品时,便是以这种连接为重要依据。
王老先生说得好,境界,为探其本也,境界一词,最能描绘这种连接。
王老先生的描绘,是从人读文学的感觉出发。
境界,本为佛教语,意为土地的边界,读文学作品便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旅程。
文学作品,本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小世界,是一个呼吸吐蕴的生命体,自有其运作的规则,王老的学说中,也有关于这种规则的解读,读记将会在不久后涉及,另,市面上对“境界”的定义,大多都是从规则出发,而非从本源入手描绘。
王老对文学作品有无境界的判断,实则是判断这个文学作品本身,是否有一个世界固定运转的必需的规则与元素。
境界说,其细细较之与兴趣说,神韵说的区别,似并不完全是王老所说源与流的区别,在我看来,更贴切于全与偏的区别,王老拈出的境界二字,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文学作品,神韵与兴趣,不过是一方世界的一部分罢了。
人们往往有探求根源的好奇,境界依据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的连接来评判文学作品,那么境界的本质是什么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之境界便是人之境界,很多人评文论人,(省略所举例),可见,文章不能代表人,文学作品只能体现作者有与该文学作品相对应的品质,人之思想人之性,其复杂,其繁复,其多变,那是任何精细准确的语言都无法描绘的,读书笔记.若是人之性真如其文作所现那么简单,这社会还不知要成为什么样儿文学作品的境界与人之思非平级关系,在我看来,人之思是境界的来源与本质,境界只是其一次简单的投影,概括来说度借用曾在中国文化史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道生境界,道是人之思,是人生之道,是生命的最高层次,是对“生”本源的解读,道,连系着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那种连接的两端。
高尔基说:略(对话的那个名言),换个中国化的表达,便是论道,升华道,是我们读文学的目的。
展现道之美,则是文学作品的目的。
中间,是那种连接,连接展现的,是一个个光汕莹润的境界。
2读记一中,对境界说进行了更为本质化的阐叙,加入了一些或许有异于王老先生的理解,文学的学说间,难分孰对孰错,连人之所思,人之所观想,也在一刻不停地衍变中,哪一种说法究竟更直指大道本质,便交与时间去考量。
《人间词话》的一至九则中,王老先生对境界作出了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大致如下:一、写境、造境(第二、五则);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三、四则);三、景境,情境(第六则);四、大境,小境(第八则)。
境界有分类不大妥当,王老虽首创性地提出了“境界”一词,但在境界说的整体构架上,却未能把“境界”一词理解透彻,学说中也有许多杂合的成分。
在读记一中已经讲明境界是在人类的感知阅读中,凭借文学作品与人类的连接,去感知文学作品的内含世界时,自我形成的一种世界投影。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便是其通过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连接,与读者主观部分结合形成的一种投影。
境界一词,是用来刻画、评判文学作品,其终极目的是去刻画、评判那个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美。
可谁知道,经过几次解读下来得到的境界,与那个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美,究竟偏差了多少呢如果把欲传达一种美的文学作品称为一种美的文学化,那么运用境界说对这个文学作品进行评判便是一种美的二次文学化,二次化了后究竟是更接近了还是更偏远了我们很难得知。
这便是文学的一大魅力所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文学中蕴藏着无限可能,因此,用境界说来评判文学作品便变得十分不准确,应当用某种更为定量的东西,像读记一中提到的世界说,可造成解读偏差的个人主观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世界说的使用无疑难度很大,需要多人同时用境界说对同一作品进行评判,并将所得叠加,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观的偏差。
可世界说的使用不可避免有一个缺憾,使用世界会使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成为最精准的唯一,这样却扼杀了文学缤纷斗繁的解读可能,文学的美丽或许要削减小半,会是多么可惜!或许可以互退两步,世界说不用来解读文学作品,而是用来窥探文学作品后的人生之道,境界说不要那么强调文学作品的量化,让理论让学说这些“文学学”退避三舍,给真正的文学,真正的美学让出一条康庄大道,没有美时可以被量化的,量化的美是死去的美。
呃……似乎跑太远了,还是就先就看境界说的学术体系来聊一聊吧!说到了境界不好分类,这个结论与上文的论述隔得有点远,要找一下,那么王老先生说的写境造境……本质是什么是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与人类之间连接,与读者主观部分结合形成的一种投影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呃,那个,关过写境与造境的具体解答留给读记三吧,读记二就到这里。
3读记三专谈写境,造境。
写境、造境是文学世界必有的一对相对性状,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取材属性的一次简单划分,在现在常称作两大派别,写实派与理想派。
这两大派别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区分,可你若细细分起来,却会发现他们又若孪生子,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绝对的写实与理想呢绝对的写实成了死板,绝对的理想成了空洞,不被美学所再容,王老用一句话描述写境,造境,“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邻于理想之故”也许有些抽象,换句话来说,理想扎根于现实,现实催生出理想,而在绝对的现实与绝对的理想之间的那方沃土,我把其称作文学的发源地。
或许,会有人搞不懂写实与理想这么容易区分的两样东西,为什么会牵扯出如此多的关联,而真正的现实与理想,反被不容于文学读记一中曾经确切地描述过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而我们为什么要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念想远古,祖先们为了日常交换物品的而要,为了表达情感,想法的需要,为了族群中连系的需要……而交流。
交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说,难道反反复复重复现实有利于生活吗没有人会想去做重复已知这类无聊无意义的事儿,就像传承与创新,传承决不是照搬,新的思想的涌现往往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源泉,“活水来”,便是这番道理,也有人不服气,那理想呢,理想不算活水吗理想不可以改造生活吗对有助于改善生活的理想才有资格称作理想,若于生活毫无意义,脱离了实际,那便是一纸空话。
似乎看来,文学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生活,那些文字,无论是批判性文字,赞颂性文字,感触类文字,议论类文字……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使我们改变,这种改变在一时或许有利有弊,可因为人趋利避祸的天性,使得历史整个行进趋势不断向着好的方向趋进,这便是文明发展的进程,所以,我们怎么界定文学对一个种群的重要意义我想,把文学比作精神食粮,精神家园的都不够,我想文学是一个种族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构成一个文明的绝大部分,是一个文明赖以生存的根本。
至于写实与理想细分它作甚!其间所别之处无非此写境偏多,彼造境偏多,由此观之,写实派与理想派不妨称作偏写实派与偏理想派。
王老先生提出的写境与造境实际很简单,理解透了也就是透了,大道至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一至九则理论部分的读记,是该结束了。
始终觉得,理论部分的观读不宜过多,毕竟理论再怎么简明扼要,直指大道本质,还只是“文学学”而非“文学”,就好比登山,在一段陡峭的路途上我们需要工具的帮助,可工具再精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健康的腿脚,若用佛家三境来对应,想必便是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的第二境了,真正的文学大道,还在第三境内,想必王老先生只用九则阐明理论,而用洋洋洒洒数十则品文赏词析诗,也是通晓了这番道理。
纵观来看,整本人间词话之精华所在,并非理论部分,而是之后的评析,只因为啊,那之后的部分,才真正参与了文学的美。
那么在理论部分,是否还有地方没有感发到呢一、有我、无我念想前人之论述,有我无我并非成对立之姿,他们都是作者为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而给予自然的一种境态,如王老所举无我之例:“采菊……”便是陶渊明为表达对无欲无求的宁静生活态度的赞美而给予自然悠闲的境态……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应地位平等,甚至应合为一说。
可为何王老先生非要把无我从其中分离出来并且大加推崇呢其实并非王老所下定义的那番区别,“着我之色彩”“物我两忘”,大凡观景写文,观文写感,着我之色彩是必然之事,甚至是有意为之之事,其中有一问值得详思:为什么古人写文多借景抒情,而少直抒胸臆语文学科中对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不同作用的分析已是详尽至极,是从重要性的角度。
从必然角度来看呢古代文人重含蓄,重文质彬彬,以隐而不发,含而不漏为上,例证繁多,此为文化之独有现象,自然借景抒情者多,反观中西文化对比,西方诗歌常有直接赞叹的语句,亦可以为例证。
此外,人生于万物自然之中,彼时人力微薄,绝无今日大机器翻天覆地之姿,天地大,自然大的观念可谓生来便自有,以此观之,寄情于天地间,使万物同抒吾情,同思吾想,此不更能利于主旨好,回过来,我想,王老推崇无我的真正的原因,是其从人生境界的角度来讲,境界极高,甚至有些佛禅的意韵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