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控制活动)【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控制活动
14.1 复习笔记
一、控制原理
1.管理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指监督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计划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
(1)控制的必要性
①在现实中,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管理工作只做好了计划、组织和领导仍然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组织的内外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它必然要求对原先制定的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②由于组织成员认识能力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差异,就会造成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差异,加强对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③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必然会出现组织内的分权,形成组织内委托—代理的管理层级结构。
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2)控制与计划
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的关系如下:
①计划工作为控制提供了标准。
没有计划,控制丧失了方向,人们将不会知道要控制什么,也不会知道怎么控制;
②控制是计划工作得以实现的保证。
没有控制,计划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人们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③计划与控制的效果互相依赖。
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
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也就越容易得到实施。
2.管理控制的目标和特点
(1)管理控制的目标
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有:限制偏差的累积;适应环境的变化。
(2)管理控制特点
①目的性。
控制工作的意义就体现在,监督组织活动中各职能工作的效果,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根本的目标。
②整体性。
控制的整体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a.管理控制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各层次、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不同阶段等,都是管理控制的对象;
b.管理控制中需要把整个组织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各方面的控制能协调一致,达到整体的优化;
c.管理控制应该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而不单单是管理人员的职责。
让全体成员参与到管理控制工作中来。
③动态性。
管理工作控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跟踪控制,其控制标准和方法都是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④人本性。
通过控制工作,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指导他们采取纠正的措施。
这样,既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又能提高员工的工作和自我控制能力。
3.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它是在工作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
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
①前馈控制有两个主要内容:
a.检查组织能否筹措到在质和量上符合计划要求的各类资源;
b.检查已经或将要筹措到的资源经过转换后是否符合要求。
②前馈控制的特点为:
a.前馈控制的实施要求的条件比较高,它要求管理人员能充分认识到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掌握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b.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可以避免事后控制对已铸成的差错无能为力的弊端;
c.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面对面的冲突,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2)现场控制
现场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进行中的控制,也称为同步控制或同期控制。
现场控制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现场控制的特点是:
①现场控制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②现场控制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它的效果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作风、指导方式以及下属对于指导的理解程度。
③现场控制的运用容易受到管理者的时间、精力和业务水平的制约;还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情绪,伤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故常称为事后控制。
反馈控制的特点是:
①损失或偏差已经产生,只能“亡羊补牢”;
②反馈控制可以避免下一次活动发生类似的问题;
③反馈控制还可以消除偏差对后续活动过程的影响;
④反馈控制可以提供员工奖惩的依据。
4.管理控制的要素
管理控制的工作过程,如图14-1所示,一般由以下三个方面的步骤组成:
(1)制定控制目标,建立绩效标准;
(2)衡量实际工作,获取偏差信息;
(3)分析偏差原因,采取矫正措施。
图14-1 控制过程示意图
二、有效管理控制
1.确定绩效控制标准
有效的控制标准一般需要具有简明性、一致性、可行性、相对稳定性和前瞻性。
控制标准的制定是从确定控制对象、选择关键控制点到制定控制标准的科学决策过程。
(1)确立控制对象
管理者必须对影响组织目标成果实现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中选择出重点
的因素作为控制对象。
这些因素有时也被称为关键绩效区域,它们通常涉及组织的主要活动。
影响组织目标成果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活动过程等。
(2)选择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有时也被称为战略控制点。
企业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了全局,选择关键控制点需要注意: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与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
(3)制定控制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常用的方法有统计性方法、经验估计法、工程法三种。
控制标准可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两大类。
2.衡量实际工作
(1)确定适宜的衡量方式
①确定衡量方式所考虑的指标如下:
a.衡量的项目
b.衡量的方法
c.衡量的频度
d.衡量的主体
②使用资本来衡量,实施经济增加值变革方案,具体如下:
a.对使用资本的衡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要使企业的决策制定专注于股东财富的创造,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最佳途径之一。
b.EVA就是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
c.EVA的实质是4个M,即评价指标、管理体系、激励制度和理念体系。
在计算EVA
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会计数字进行一系列调整,以便消除会计扭曲,使业绩评价结果尽量与经济现况相吻合。
(2)通过衡量绩效,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衡量过程中的检验是要辨别并剔除那些不能为有效控制提供信息及容易产生误导作用的不适宜标准,以便根据控制对象的本质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
3.鉴定偏差和矫正措施
(1)分析衡量的结果,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确定矫正措施实施的对象;
(3)选择恰当的矫正措施。
4.管理控制的艺术
(1)对控制的三种潜在的反应
①机械的程序行为。
组织成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可能只做系统要求的行为,这样成员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缺乏灵活性的程序性行为。
成员的机械的程序行为会使得组织失去活力,组织内缺乏创造性,造成整个组织行动缓慢。
②策略性行为。
组织成员会发现控制系统存在的各种空隙,恶意利用它们来使控制系统变得无效。
③对控制的抵制。
有时人们会对新的控制系统进行强烈的抵制。
(2)有效控制的艺术
①适时控制。
组织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②适度控制。
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首先,要避免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