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冷得发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约束)而排 出。
九、饮食
食己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
状。 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
九、饮食
食后昏困:又称“饭醉”。指进食后困倦,神昏欲 睡。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
四、皮肤黏膜
斑疹: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学是指基于中医理论和方法,运用中医知识开展护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学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如下:1.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为主要特征,强调平衡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
2. 护理:护理是指对病人进行照顾和管理,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旨在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3. 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神心理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4. 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药的使用与配伍、针灸和推拿等常用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5. 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中医护理常规操作、中医手法按摩、中医巡诊观察等,这些技能是中医护理的基础和核心。
6. 中医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工作是指在中医医疗机构中进行的护理服务和管理工作,包括病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康复护理、中医药配合治疗等。
7. 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评估是指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判断,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8. 中医护理计划:中医护理计划是指在中医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病人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9. 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是指根据中医护理计划,运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干预,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10.中医护理评价:中医护理评价是指对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护理效果的好坏,并对后续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理解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护理(1)
名词解释1、辩证: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为何病,而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则称为辩证。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
3、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藏象:藏在体内的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表露于外的现象。
5、奇恒之腑:功能同脏,兼藏精气,形多空中,与腑相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指脾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7、心主神明: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8、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
9、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0、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11、疫疠: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因素。
12、自汗:不因劳累活动,穿衣过暖,天热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的表现。
13、盗汗: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兼颧红潮热,心烦失眠,多梦。
14、畏寒:指由于外感因素所致,起病急骤,轻重不一,虽怕冷,但外加衣被或就火取暖可缓解者。
15、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6、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
17、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8、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腑脏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19、经脉:“经”指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即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分布于人体深部和浅部,呈纵横交错网络状分布全身。
20、腧穴:是人体腑脏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及其他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位。
填空和选择1、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火热论,力主寒凉清热,“寒凉派”2)张从正:“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汗吐下”“攻邪派”(提供进食米粥素净之品)3)朱震亨:滋阴降火,“滋阴派”(“饮食色欲箴”“养老论”)4)李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2、中医护理特点一、整体护理: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二、辩证时护3、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阴阳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4、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贮藏化生气血精津液;六腑:受纳腐热水谷传化排泄糟粕5、经络的组成p125~1266、头痛的类型:外感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气虚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7、分布和交接p1278、中医发病机理9、正常的舌象和脉象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脉象:又称常脉或平脉。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Word版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的医疗模式,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中医护理过程中,有许多常用术语被使用,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实施中医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术语。
1. 脉诊(Mài Zhěn)脉诊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表现,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趋势。
2. 按摩 (Àn Mó)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按揉患者的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气血畅通,起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3. 针灸(Zhēn Jiǔ)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将细针插入患者的穴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 艾灸(Ài Jiǔ)艾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气熏烤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温通经络,疏导寒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5. 推拿(Tuī Ná)推拿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它通过用手在患者的体表施加力量和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起到治疗疾病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6. 排毒 (Pái Dú)排毒是中医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疾病常常是由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所致,因此通过中药、饮食和其他方法来清除体内的毒素,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7. 手法疗法(Shǒu Fǎ Liáo Fǎ)手法疗法是中医护理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包括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法,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部位,调节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起到治疗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8. 中药疗法(Zhōng Yào Liáo Fǎ)中药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体质、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中医护理名词那些事儿。
咱先说说“穴位”。
这穴位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个个小开关,按对了就能让身体这台大机器顺畅运行呢!你想想,身体上那么多的穴位,每个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利用。
你头疼了,按按太阳穴,没准儿就舒服多了;胃不舒服了,揉揉足三里,说不定就能缓解不少。
神奇吧?还有“艾灸”呀,那可是个好东西。
就像是给身体来一场温暖的洗礼。
用艾条的温热去刺激穴位,把身体里的寒气、湿气都给赶跑。
你说这像不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又舒服。
好多人平时觉得这儿疼那儿酸的,做做艾灸,哎呀,感觉浑身都通透了呢!“推拿”呢,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按摩放松。
通过各种手法,推一推、拿一拿,让肌肉放松下来,让气血流通得更顺畅。
好比是给身体的道路清障,让身体的能量能顺畅地跑起来。
你累了一天,去推拿一下,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
“中药熏蒸”也很有意思哦!就好像让身体整个泡在一个充满药香的热气浴里。
那些草药的精华随着热气进入身体,帮着调理身体的各种问题。
这多神奇呀,不用吃药打针,就能让身体得到滋养和呵护。
“食疗”呢,更是贴近我们的生活啦!咱平时吃的那些食物,原来都有它们的作用呢。
比如说,上火了就喝点绿豆汤,咳嗽了吃点梨。
这可不就是通过吃来让身体更健康嘛!就像给身体提供合适的燃料,让它动力十足。
中医护理的这些名词,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和奥秘呀!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能实实在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宝贝呢。
我们为啥不利用起来呢,对吧?咱可得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让这些中医护理的方法帮我们保持健康,让我们每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专科中医护理知识
专科中医护理知识一、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采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目的,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自愈能力。
二、中医护理的原则和方法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以疾病为中心: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中医护理的常用方法•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目的。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调理人体的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疲劳和不适。
•中药熏蒸:使用中药熏蒸的方法,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吸入进入人体,起到治疗和调节身体的作用。
•营养调理:根据中医理论的膳食调理原则,合理搭配食物,调养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1.感冒和咳嗽•针灸治疗:可选择穴位风池、肺俞等进行针灸治疗,促进病毒平衡。
•药物熏蒸:可使用草药进行熏蒸,如薄荷、苏叶,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等作用。
•营养饮食:多吃温补性食物,如姜、葱、韭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2.胃痛和消化不良•推拿按摩:可选择腹部推拿按摩,缓解胃脘部的疼痛和不适。
•药物调理:可使用温中止痛的中药,如半夏、陈皮等,调理胃脘气滞。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3.失眠和焦虑•针灸治疗:可选择神门、心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调理心脏和神经系统。
•药物熏蒸:可使用香薰治疗法,如薰衣草等,舒缓情绪,促进放松。
•营养调理:多吃有助于安神的食物,如酸枣仁、百合等。
四、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卫生,保持环境的清洁。
•护理操作应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引起伤害。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常用术语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欧阳歌谷(2021.02.01)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几千年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
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1.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阴指的是寒凉、消极、静态的特征,阳指的是热燥、积极、动态的特征。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是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物质,它们在人体内流动,并营养着全身的器官和组织。
中医认为,气血的充盈与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认为贯穿全身的一套通道系统,类似于电线和水管在房屋内的网络。
它们将气血和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
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疗法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促进气血的流动。
4.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特指人体内部器官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名称不完全对应。
中医将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5. 虚实虚实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判断概念,并且与病情的轻重和性质密切相关。
虚表示体内功能衰弱、气血不足等状况,实表示体内郁热、痰湿等病理状态。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问诊来判断病情的虚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学理论中的治疗原则,指的是中药配伍的方式。
其中,“君药”指的是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用于主要病症的治疗;“臣药”是辅助君药的中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强化君药和臣药效果的中药;“使药”是调和君臣佐药之间关系的中药。
7. 寒热湿燥风寒热湿燥风是中医学中常用来描述病邪性质和病情发展的术语。
寒指的是寒冷的特征,热指的是热燥的特征,湿指的是潮湿的特征,燥指的是干燥的特征,风指的是外来的邪气。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大二知识点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大二知识点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多种传统中医疗法和疗法手段。
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供大二学生参考。
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使用特制的罐子,产生负压效应,以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
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湿气病等。
具体操作时,首先在患者的皮肤上涂抹适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用火或其他方法将罐子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通过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进行针灸疗法时,需要掌握相关的穴位知识和操作技巧,确保安全有效。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以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身体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系统,促进气血流通。
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按摩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四、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熏蒸患者的身体,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和经络系统中,起到调节气血、驱邪、温通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在进行中药熏蒸时,需要选择适当的中药材,控制熏蒸的时间和温度,确保安全有效。
五、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身体,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心理疾病等。
在进行气功疗法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气功套路,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姿势,坚持锻炼。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二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和学习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希望大二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和护理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和护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服务。
本文将对中医儿科常见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并介绍中医儿科的护理方法。
一、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1.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对于儿童来说,中医养生注重调养气血,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根据患儿的病情症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儿童来说,中医辨证施治不仅关注明显的症状,还需要细心观察儿童的表情、睡眠、食欲等细节,进行综合评估。
3.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的功能与五脏六腑相联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
通过脏腑学说,中医儿科可以对儿童的疾病进行定位,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中医儿科的护理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儿科倡导使用中药调理儿童的体质和疾病。
中药通过煎煮、熬制等方法制成药剂,儿童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柴胡、金银花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适用于儿童常见病如感冒、发热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
对于儿童来说,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夜间多汗、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护理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刺激脏腑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儿童来说,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疲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4. 营养调理:中医儿科强调儿童的饮食营养,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合理安排膳食,使儿童获得全面的营养。
中医儿科提倡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科学制定膳食,增加营养摄入,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的名词解释1. 中医护理学:这就好比是中医领域里照顾病人的魔法!比如说,当你感冒了,中医护理可能会用艾灸来帮你缓解症状呢!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等方法来护理患者。
2. 整体观念: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组装一个复杂的拼图,要考虑所有部分。
比如在照顾病人时,不能只看局部的病症,还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呀。
就像头疼可能不只是头的问题呢!3. 辨证施护:嘿,这就像是为每个病人量身定制护理方案!如果两个病人都咳嗽,但是病因不同,那护理方法也得不一样呀。
就好像一个喜欢吃甜,一个喜欢吃辣,不能一概而论嘛!4. 阴阳学说:哇哦,这可是中医的大秘密呢!把万物都分成阴阳两面。
就像白天和黑夜,人也有阴阳平衡呀。
如果阴阳失调了,身体就会不舒服呢,那护理就要来帮忙调整啦!5. 五行学说:嘿,这就像一个神奇的循环系统!木火土金水相互关联。
比如肝脏属木,心属火,它们之间也有联系呢。
要是肝脏出问题,对心也可能有影响哦,护理时就得注意啦!6. 经络学说:哎呀呀,这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呢。
比如按摩一些穴位,就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呀,多神奇!7. 情志护理:哇,这可是关注病人心情的重要部分呢!病人心情不好,病也好得慢呀。
就像你不开心的时候做事也没劲儿,所以要好好照顾病人的情绪呢!8. 饮食护理:这很容易理解呀,就是通过饮食来帮助病人康复嘛!吃对了东西,身体才有力气对抗疾病呀。
就像给汽车加对了油才能跑得快,对吧?9. 生活起居护理:这就像给病人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房间的温度、湿度要合适。
就像你自己也喜欢待在舒服的地方呀。
10. 中医护理技术:哈哈,这可是中医护理的法宝呢!像拔罐、针灸、推拿等等。
这些技术用好了,能解决好多问题呢,你说厉害不厉害?我觉得中医护理学真的太神奇、太有价值啦!它用独特的方式照顾着人们的健康,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疾病,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呀!。
中医护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一、中医护理学介绍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在中医护理学中,有许多常考的名词,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考的名词。
二、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活动,与呼吸、运动等息息相关。
而血则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主要载体,能够滋养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气血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护理学注重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人体的健康。
三、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医护理学中也常常被考察。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脏器和器官,包括肺、心、肝、脾、胃、肾等。
通过中医的观察和诊断,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脏腑的功能,促进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四、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传导系统,通过经络可以有效地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护理学注重通过调节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康复。
五、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注重针灸的应用,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缓解病痛和改善病情。
六、药膳药膳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是中医理论和中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药膳通过选用特定的食材和中草药,调配成具有特定疗效的食品,通过进食调理人体的健康。
中医护理学注重药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体质和增强抵抗力。
七、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和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
中医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和改善身体的功能。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
(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
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藏象:指脏腑虽藏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奇恒之腑:奇,异常、不同之意;恒,是常、通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意识形态
精神萎靡: 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 行。 嬉笑不休: 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 现。 手撒尿遗: 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 便自遗。 口吐涎沫: 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二、意识形态
辗转不安: 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 的一种状态。 谵妄: 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 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 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 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表现为无神、失眠、 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一、面容表情
表情淡漠 : 表情迟钝,少言懒语,呈无欲貌。 面色苍白: 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活容润 之感。 面色晦暗: 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 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
角弓反张: 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 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 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 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神昏谵语: 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手足躁动: 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 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 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 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 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 :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五、疼痛
腹痛拒按: 腹部疼痛拒按,按之疼痛加重或不舒。 痛无定处: 疼痛无固定的位置。 乍痛乍止: 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腹部板硬: 腹部坚硬如板状。 绕脐而痛: 环绕脐周疼痛。
五、疼痛
嗳腐泛恶: 消化不良,嗳出酸臭味或有恶 心。 腹痛肠鸣: 腹部疼痛,肠道蠕动作声。 少腹急痛: 下腹部疼痛较剧。 腰酸背痛: 腰和背脊部酸楚作痛。 腰膝酸软: 腰部酸软,膝软无力。 屈伸不利: 关节屈伸受限,活动不便。
昏迷脱症。( 脱症:面色苍白 ,恶露很多,晕时口 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 ,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 甚则出现 冷汗淋沥,神志 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 等(休克)症。
二、意识形态
嗜睡: 指病人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 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 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 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 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 之不应。 闭目呻吟: 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 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 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 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七、呼吸
动则喘甚: 活动后气喘加剧。 少气: 即气虚不足。表现为气息微弱,说 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 短气: 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 气急发喘: 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 呼吸微弱: 呼吸无力而微弱。
三、寒热
发热恶寒: 发热怕冷。 恶寒: 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 :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 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 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 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 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 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 冷得发抖。
四、皮肤黏膜
斑疹: 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 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 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 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四、皮肤黏膜
疔: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
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 色小脓栓。
六、咳嗽与痰
痰多喘息: 痰多同时出现张口抬肩,呼吸 短促。 咳嗽气促: 咳嗽伴有呼吸急促。 咳嗽痰多: 咳嗽伴痰多。 咳嗽不利: 痰不易咳出。 痰气雍塞: 因痰多,咳出不爽而造成呼吸 困难。
六、咳嗽与痰
痰黄黏稠: 咳出的痰色黄,质稠厚。 喉中痰鸣: 喉中有痰声鸣响。 痰涎雍盛: 痰液唾液甚多,向外涌出。 咽燥声嘶: 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空等。)
四、皮肤黏膜
汗出如油: 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症状如 油样黏腻。
动则汗出: 稍活动后汗出较多。 黄疸: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症。 痈疽: 痈分内痈外痈,内痈相当于西医各脏器的脓
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易向 深部及四周扩散;无头疽: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 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筋暴露。
五、痛
目赤肿痛: 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 头项强痛: 头部和颈部疼痛,板滞而不灵 活。 头重如裹: 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 带捆裹的感觉。 头痛绵绵: 痛势不剧,但持续不断。 头昏目眩: 头晕眼花。
五、疼痛
项背强硬: 颈项连及背部强直不舒。 胸闷胸痛: 胸部闷胀疼痛。 胸胁胀痛: 胸胁部胀满疼痛。 胸脘痞闷: 中上腹部胀满发闷。 心痛彻背: 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 腹痛喜按: 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
三、寒热
烦热:发热的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 闷热的感觉。 壮热:指实证出现的高热,即病人高热 持续不退(体温超过 39℃以上)可见颜面 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一般 指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三、寒热
身热不扬: 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 灼手。
但热不寒: 只发热不怕冷。 热重寒轻: 发热较发冷重。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的规律。
杂的感觉。
角弓反张
二、意识形态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 扰动不宁叫“躁”。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 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如 两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 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两眼 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二、意识形态
意识模糊: 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 ,唤之能醒。 牙关紧闭: 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目合口张: 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