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

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

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
月经不调是当今很多女性都会遇到过的一种妇科疾病,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平时压力比较大加之饮食不规律等,都容易出现月经紊乱的现象,这样对女性的正常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想要更好的调理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因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治疗,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

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
月经不正常的原因大部分与女性内分泌功能不正常有关。

月经量少(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

属月经病。

月经量少的原因。

1、引起月经量少的因素很多,如房室过于频繁,生育过
多,多次人流,药流,刮宫等,损伤肾精,伤及元气等。

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检查分析病案,正确辨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闭经。

2、作内分泌激素检查时必须停服合内分泌激素药物3个月,至少1个月以上。

在分析报告时应问清末次月经日期及抽血日期,然后按其抽血处于月经哪一期,对照该期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分析。

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早衰等病表现月经过少要予以重视,如果单纯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中西药同时治疗。

4、月经量少伴月经后期者要与流产或宫外孕鉴别,不可疏忽,以免耽误病情。

上面就是对月经突然变少是怎么回事呢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我们知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女性朋友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适当的放松自己的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但是最好不要盲目的服用药物。

月经不调的简易分类诊断与治疗

月经不调的简易分类诊断与治疗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量少
月经量 或多或少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小腹空坠 经前乳房痛
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 纳呆腹胀 心悸怔忡
肝郁肾虚
心脾两虚
补肾疏肝定经 妇科调经片 逍遥颗粒 补肾强身片
补益心脾
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
月 经 过 多 的 简 单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过多的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增多,即为月经过多。 一般应超过80ml以上,但主要由自身作比较。 若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者,可诊为经期 延长。 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常与月经先期并见。
血瘀
阳虚寒盛
补虚暖宫 散寒温经 艾附暖宫丸 桂附地黄丸
血虚
活血通经
益气养血
化痰理气
桂附地黄丸
独圣活血片
人参归脾丸 乌鸡白凤丸 当归片
独圣活血片 元胡止痛片
半夏天麻 丸
月经先后不定期 的简单诊断与治疗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
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退后7天以上,连续2个 周期,可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可与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并见。
气虚不摄 益气升阳 摄血固经 人参归脾丸 参芪颗粒
腰酸腿软 头晕耳鸣 神疲乏力
肝郁化火 疏肝泻火 固经止血 逍遥颗粒 丹桅逍遥丸
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 通络固经
脾肾虚亏 健脾补肾 安冲固经 还少丹 归脾丸
上清片 田七花叶颗粒
独圣活血片
龙胆泻肝丸
月经过少的简单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过少的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比以往明显减少,甚 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2天,经量也 少,可称之。 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长期用避孕药亦可引起月经量少。
月 经 不 调 的 简 易 分 类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先期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期先行”“经早”“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四、辨证论治1.气虚型(1)脾气虚证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辨证要点: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剂: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辨证要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一、月经后期的定义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为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素体脾虚 久病伤气 中气虚弱—冲任不固 劳倦过度 思虑过度 伤脾 —血失统摄 月经先期 饮食失节 注意: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 久则心气亦伤,致心脾两虚。
(二)肾气虚
素禀肾虚
房劳多产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失于封藏
伤肾
月经先期
久病伤肾
二、血热
可分虚热和实热,虚热为阴虚血热;实热可分为阳盛血热和 肝郁化热。
证候分析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 不固,故月经提前;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故量少, 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 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 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 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黯,脉沉细,也 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断。月经先期【概说】
月经周期提前l一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 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 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月经先期伴有月经过多者, 有可能发展为崩漏证。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 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 清经散。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 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 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 血安而经自调。亦可用芩连四物汤。
加减:若伴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 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 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蜘、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舌红,苔黄厚 脉滑数
胃热炽盛之象
64
Diagram
治法
燥湿化痰
方药
凉膈散加黄连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
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兼脘腹胀满,大便馊 臭。苔黄腻,脉濡缓。
治以清热利湿,芳香醒脾, 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八、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及分析:
经前或经期
吐血、衄血
冲气挟肝火上逆,热伤阳络
经行眩晕
1.血虚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期或经后 头目眩晕
素本血虚,经期经后血益虚, 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
血虚冲任灌溉不足
唇甲色淡 心悸少寐
血虚周身失养、不能荣养心神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血虚之征
55
Diagram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归脾汤加枸杞、首乌。 《济生方》
经行眩晕
2.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分析:
加减
若肝火旺,头 痛剧烈者:
加夏枯草、苦
丁茶以清肝火。
30
2. 血瘀证 主要证候分析:
经前、经期 头痛剧烈,如锥刺 经行量少 紫黯有块 小腹刺痛拒按 胸闷不舒 舌黯或尖边有瘀点 脉弦涩
素有瘀血停滞,经行之际 冲气偏盛,瘀血随冲气上逆 血行不畅,瘀阻于胞宫
瘀血阻滞,气机不利 血瘀之象
31
Diagram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
36
Diagram
治法 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方药 荆穗四物汤合葱豉汤
37
经行感冒
2. 风热证
舌红,脉浮数
风热犯肺卫
咳嗽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头痛汗出
风热上扰

月经过少的证治述要

月经过少的证治述要

三脏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 的色 、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属
于先天 不足者 ,经水素少 ;后天损伤者 ,则经水逐渐减少 。骤
然经量减少者 ,则多为实证。亦有突然大病亡血 ,而致血枯经 少 、甚至经 闭者 。虚者 多因先天 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 。肾
气 不足 ,精血不充 ,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 ;也有
中 图分类号 :1 7. 1 1 11 2 1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80 (0 1 302. 6476 2 1)2.11 2 0
要 】月经过 少是妇科 常见 病之 一。由于现代社 会竞争激烈 ,生活 、工作压 力 日 益增 大,以及一些女性多次药物或人 工
流产等诸 多 因素 ,使该病发生率越来越 高 月经 过少往往是 闭经的前驱 症状 ,如不及 时治疗或 治疗不 当,均可导致 闭经。
C C 中医临床 研究 2 1 年第 3卷 第 2 JM 01 3期
.2 . .1 1 .
月 经 过 少 的 证 治 述 要
T era n a do en u sa h et tt e f uj gG oh o t me s t Y i
苗凌娜 ( 河南职工 医学院,河南 郑州,4 19 ) 5 1 1
而判 断月经过少虚实寒热的证型 。
茯苓 1g 5 ,川芎 1g 0 ,益母草 2 g 0 ,黄精 2 g 0 ,焦三仙各 1g 5, 阿胶 1g( 0 烊化 ) 。7付 ,1日 2次 ,水煎服 。5月 5日二诊, 说服 药 6天来 月经 ,月经量较前稍增,但腹胀乏力 。现经后调 补。 按上方 去益母草 、 鸡血藤 、 茯苓 ; 加炒 白术 1g 陈皮 1 g 2、 0,
补 ,血 海 充 盈 ,月 经 量 自然趋 于 正 常 。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四)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四)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四)1、属于气滞血瘀型闭经的证候A、月经停闭,形体肥胖,带多色白B、月经停闭,精神抑郁,少腹胀痛C、月经停闭,四肢欠温,小腹冷痛D、月经停闭,头晕眼花,心悸气短E、月经停闭,胸胁满闷,呕恶痰多2、患者月经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应是A、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B、燥湿祛痰,行气通经C、健脾祛湿,活血调经D、燥湿祛痰,健脾止带E、燥湿健脾,消食导滞3、痛经的主要证候表现为A、经行腹痛,起于初潮者,称原发性痛经;经行以后出现腹痛,称继发性痛经B、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剧痛或隐痛,伴随月经周期发作C、经前、经期腹痛属实;经后腹痛属虚D、胀甚于痛者为气滞;痛甚于胀者为血瘀E、刺痛属热;绞痛属寒4、患者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

其治疗选方是A、血府逐瘀汤B、清热调血汤C、两地汤合失笑散D、红藤败酱解毒汤E、丹栀逍遥散5、患者经后小腹隐隐作痛,阴部空坠,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弱。

治疗应首选A、补中益气场B、举元煎C、温经汤D、圣愈汤E、调肝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闭经-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月经停闭不行,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而涩。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闭经-痰湿阻滞证: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膜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痛经-湿热瘀阻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代表方: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进入痛经专题必须确认该妇女生殖器官为正常。

【病因病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主要是与经期或经期前后受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干扰,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引起痛经,其发病有虚实不同:实者或因寒滞、血滞、气质、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或有经量正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经行第一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但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亦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净经后1~2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属功能型痛经:如盆腔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部分患者可见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二、中医辨证要点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导致的。

辨证要点在于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然后结合全身症候,舌象脉象正确判断其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以“行气调血”为主,调理冲任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腹痛可止。

二、分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咸,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脉弦。

治法:治以理气活血、行瘀止痛,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杜仲、丝瓜络、熟地黄等。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痛 甚则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胸闷 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气血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 脉上逆,肝经气血郁滞,乳络不畅,故乳房胀痛或乳头 痒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阻滞,故经行不畅、 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肝经脉气不畅,则胸闷胁胀;肝 失条达,则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 象。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麻木疼痛,肢软无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脉虚细。
证候分析:素体血虚,经行则愈虚,血不上荣,故 头晕、头部绵绵作痛;血虚冲任不足,则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 淡苔薄、脉虚细为血虚之候。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阻塞清窍,则每 逢经行瘀随血动,欲行不得,故头痛剧烈、痛如锥 刺;瘀阻于胞,血行不畅,则经色紫暗有块、小腹 疼痛拒按;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均为 血瘀之征象。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直入血分,以行血中
4.血瘀湿阻
宿有瘀滞,复伤情志,经前、经初冲气偏盛,循肝经上扰清窍, 气血不畅,瘀阻经络,发为头痛;气滞血瘀,疏泄不利,复因冲 任气血壅盛,湿阻泛溢而为浮肿。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经期或经行前后反复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身痛、发 热、吐血衄血、口舌糜烂、泄泻、浮肿及情志异常等明显不适症 状,经后消失。

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 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 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月经过少有虚有实。

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

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

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

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

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

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

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

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

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中医妇科学——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中医妇科学——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中医妇科学——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实践技能考试只有50多天啦!真题演练1.月经过少血虚证的治法是A扶阳益肾调经B养血益气调经C滋肾养肝调经D健脾温阳调经E养血活血调经2.经期延长的常见症候A气虚、血虚、肾虚B气虚、血瘀、气滞C血热、血瘀、血虚D血热、肝郁、气虚E气虚、血热、血虚3.下列各项中,需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的病症是A赤带B经期延长C胎漏 D胎动不安E漏下4.治疗经期延长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A失笑散加味 B桂枝茯苓丸 C逐淤止血汤 D桃红四物汤 E血府逐瘀汤5.治疗经间期出血脾气虚证,应首选的方剂A八珍汤 B归脾汤 C大补元煎 D举元煎 E补中益气汤答案:B E A B B知识点总结月经过少要点一、月经过少的定义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 “经水少"“经量过少" 等, 其主症为月经周期正常, 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要点二、病因病机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

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 或痰湿阻滞, 冲任壅塞, 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

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要点三、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等。

要点四、辨证论治1.肾虚证主要症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黯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药: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2.血虚证主要症候:经来血量渐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方药: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证主要症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斑、淤点,脉沉弦或沉涩。

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为临床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失调是科学、有效的。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月经是妇女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是整体机能紊乱的表现。

所以应当通过月经失调的现象,深入了解整体机能的状况,才能抓住它的病理实质,月经紊乱临床上较多见,证候兼夹较多,原因各不相同。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清代王清任所创⋯。

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等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本方加减可以治疗多种血瘀气机阻滞证,现以此方治疗月经不调证,效果亦佳。

(一)、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0 例均为门诊就诊者,年龄16-50 岁,其中未婚者10 例,已婚20 例,病程均在2 个月以上,超过1 年者10 例。

30 例中,月经量多,经期延长6 例;月经量少或经期短于3天5 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5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正常5 例。

月经紊乱,因上环后引起4 例,并发痛经5 例。

患者均经B 超检查、血常规检查,已婚患者全部均经妇科检查,月经稀少者同时行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均无器质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血府逐瘀汤基本方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枳壳、柴胡、桔梗、甘草。

随症加减:血瘀闭经、痛经者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郁金、丹参等以活血化瘀,经量过多加三七粉、乌贼骨、仙鹤草、荆芥炭;血色暗,瘀块较加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

水煎服,日1 剂,血瘀闭经、痛经者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经量过多者可在经时服药,对于经期不定者,在月经将至感有身体部分不适时应用,共用7 剂。

1.3 疗效判定及结果,用药2~5 个疗程,月经周期、经量均正常为痊愈,共15 例;治疗6个疗程以后,症状大改善、好转,共13 例;用药6 个疗程后,症状改善经量改变不明显,计2 例。

(二)发病机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妇科疾病与经络之畅滞,气血之盛衰,脏腑之强弱有密切关系。

辨证论治——精选推荐

辨证论治——精选推荐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阴阳⼋纲辨证法⼀、辨阴和阳阴阳两纲是中医⼋纲中的总纲。

⾥、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

根据上述六纲分析,阴阳的整体病程中,有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有余与不⾜,在阴证阳证之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把复杂多变的证候,概括为阴证、阳证两⼤类型。

1、阴证:症见精神萎顿,语⾔低微,⾯⾊暗晦,⽬光⽆神,动作迟缓,近⾐喜暖,⼝中合,如⾯向壁卧,闭⽬恶明,不欲见⼈,⾝寒肢踡,呼吸微,欲得温,不渴⾝寒,⼿⾜冰冷,便溏,⼆便清⽩,脉沉或迟,苔⽩滑,脉沉迟⽆⼒等。

2、阳证:症见精神兴奋,烦躁谵语、发热⾯⾚,⾝热多⾔,⾝仰肢展,⾝轻神烦,去⾐喜凉,⽓粗⼝渴,语⾳粗壮,开⽬望明,喜于见⼈,⼿⾜温⼝渴引饮,便秘溲⾚,⾆苔黄燥,脉浮或数,或脉数⼤有⼒等。

3、真阴不⾜和真阳不⾜:均是由于阳⽓和阴⽓偏虚,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病情。

《医学⼼语》说:“假如脉数⽆⼒,四肢倦怠,唇淡⼝合,肌冷便溏,饮⾷不化,此真阳不⾜也。

”程国彭说:“脉数⽆⼒,虚⽕时炎,⼝燥唇焦,内热便结,⽓逆上冲,此真阴不⾜也。

”《沈⽒尊⽣书》说:“阳虚阴虚皆属肾。

”“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也;审是虚⽕,右尺必弱;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审是⽔虚,脉必细数。

”⼆、辨表和⾥是鉴别疾病病位内外,及病势深浅、轻重的两个纲领:《内经》:“⽪⽑经络为外,外有病属表属轻;脏腑⾻髓为内,内有病属⾥,属深属重。

”1、表证:是病变于机体表部的症状。

为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

温病时邪在卫属表,邪在太阳属表,表证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为主,或兼见头痛,⿐塞,咳嗽等。

若邪⼊少阳,属半表半⾥证。

症状:疾病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汗,头痛脉浮,⾆苔薄⽩者,为表证。

应鉴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表邪⼊⾥证,以便进⾏治疗。

(1)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热、脉浮;(2)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3)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4)表虚和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5)表虚:有汗、脉浮缓;(6)表实:⽆汗、脉浮紧。

中医妇科名解

中医妇科名解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经迟”等。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是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且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4、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而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为“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5、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精良的1/2,或少于20ml,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6、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以上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亦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7、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流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大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0~16天,即月经干净后5~7天。

8、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9、闭经:原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年逾16岁,虽有第二性征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或年逾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

继发性闭经是指月经来潮后停止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

10、痛经: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亦称“经行腹痛”。

11、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诊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汇总月经病

中医妇科汇总月经病

闭经
三、诊疗要点 1、排除生理性停经→早孕 2、了解第二性征 3、有无全身性疾病 4、是否服用药物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月经特点、来势,有无腹痛。 2、治疗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 通经 实者泻而通之
闭经
3、分型论治:
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
归肾丸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鉴别:漏下,经间期出血,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要点:带下旳色、质、气味
脾虚:升、燥 治则:健脾升阳除湿 肾虚:补、涩
湿热:清、利 湿毒:清热解毒
经期延长
概念: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周期基本正常。
病因病机:
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
冲任不固
虚:阴虚内热,虚热内扰
诊疗:与漏下,赤带鉴别
辨证论治:
血瘀
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止血固冲任
阴虚血热
两地汤+二至丸
闭经
一、概念: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还未初潮,或已行经 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
二、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 气血虚弱 冲任空虚→血枯 无血可下 阴虚血燥 闭经 气滞血瘀 冲任阻滞→血隔→血不得下 痰湿阻滞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崩漏
概念: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
称漏下或经漏。
病因病机:
虚热—虚火下扰
血热
实热—极迫血行
阳虚—冲任失固
冲任损伤
经血从胞宫
肾虚
阴虚—相火变动 不能制约经血 非时妄行
脾虚
统摄无权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月经、全身、舌脉 治则:补肾固肾 分型:肾阴虚—左当饮 肾阳虚—右归丸合理中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

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

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

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

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

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

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

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

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

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
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若偏肾阳虚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肉桂、鹿角胶、肉苁蓉、鹿衔草,以温肾助阳。

如经色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者,宜加生地、龟板、玄参、丹皮等,以滋阴清热。

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人参。

2、血虚证
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或伴小腹隐痛,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治以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方用滋血汤。

常用药物: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麦冬、黄精、女贞子、墨旱莲、阿胶等。

若经来点滴即止,属精血亏少,乃闭经之先兆,宜加枸杞、山茱萸、制首乌,以滋养肝肾,填精益血;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酌加炒枣仁、陈皮,以醒脾健胃。

3、痰湿证
主症: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治以化痰燥湿填精。

方药:方用苍附导痰丸。

常用药物:如苍术、茯苓、陈皮、法半夏、香附、枳壳、生姜、神曲、胆南星。

若伴见腰膝酸软者,酌加川断、杜仲、菟丝子等。

以补肾气,强腰膝。

脾虚湿盛,加白术、泽泻、薏苡仁;痰瘀化热,加贝母、竹沥、瓜蒌等。

4、血瘀证
主症: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或胸胁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脉涩有力。

治法:治以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药:方用通瘀煎。

常用药物: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广郁金、蒲黄、延胡索等。

若兼少腹冷痛,脉沉迟者,酌加肉桂、吴茱萸;若平时少腹疼痛,或伴低热不退,舌紫黯,苔黄而干,脉数者,酌加丹皮、栀子、泽兰。

【治愈案例】
李某,女,35岁,已婚,2012年5月就诊。

患者于2012年3月因流产而出现月经量过少。

流产后出现小腹针刺样疼痛,但经期规律,经量减少。

现症:小腹部针刺样疼痛,伴有抽搐感,两胁胀满,以左胁部为甚,善嗳气,经量少,点滴即净,色暗,夹有小血块,舌质暗淡,脉沉弦滑细。

李娅诊为瘀血内停。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各12g,当归12g,生地12g,怀牛膝20g,桔梗12g,柴胡9g,积壳10g,白芍15g,甘草6g,川芍6g,赤芍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4剂,经量正常,色红,无血块,小腹疼痛消失。

按语:本病起于人工流产后,患者人工流产后导致瘀血内停,积于血海,而使冲任气血受阻,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肝气郁结,不能行血,加之瘀血阻滞,故经量减少,色黯夹杂血块。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一方面用解除血分之瘀滞,另一方面可以散气分郁结,使瘀祛而气机调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