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七单元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七单元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七单元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 课 19 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9 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从19 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

特别是早在1814 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

而40 年后,俄国却在1855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

为什么俄国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呢?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教材处理】本课从 “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建议教师指导学生从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四个方面分类归纳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俄国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关于“俄国农奴制”一目。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有关俄国在15世纪末至18世纪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俄国农奴制的内容。

使学生对农奴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2)关于“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

可以采用讨论法,教师提供一些反映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材料所说明的问题。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俄国政治的缓慢变革是“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重要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71清单一经济的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表现(1)农业: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结构。

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工业:①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

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④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特点(1)迅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发展非常不平衡。

[深化认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清单二政治的近代化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3.影响(1)俄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促使人们观念的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深化认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1)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高二历史学案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人教版选修1)

高二历史学案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人教版选修1)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重难点解析1、如何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发生?(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农业中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

在农奴制度下,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因而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另外,在地主的强取豪夺下,广大人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这一切都表明要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农奴制的束缚是首要任务。

(2)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受压迫最为深重,他们不断斗争。

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总共发生了1000多次农民起义,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他们从拒服劳役、抗纳代役租开始,继而发展到烧毁庄园、杀死地主,甚至发展到举行大规模反对沙皇政府苛捐杂税和官吏压迫的大暴动。

在自发的农民运动影响下,受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以及受阶级压迫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起义。

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其后,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要求社会变革。

(4)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条件。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68清单一改革的准备改革的酝酿1.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3.表现(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

(2)思想基础: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推行改革,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组织基础:①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4.结果不同的改革草案从各地陆续送达中央政府,经过激烈讨论最后拟订了改革法案。

[深化认知]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焦点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清单二改革的内容“二一九法令”1.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又称解放法令。

2.内容(1)政治: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加强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3.时限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两年后进入土地赎买阶段。

[深化认知]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酝酿改革,最终通过了“二一九法令”,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通过高额赎金赎买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清单三改革的评价进步与局限1.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1)广大农奴有了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3)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优质课教案_0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9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1)“西方的脚步”:资本主义文明(2分)(或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启蒙思想。任答2点得2分)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分
俄国的农奴制延续到1861年。在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时,农民却被迫交纳远远高于当时土地的市场价格的高额赎金。对于农民来说,支付赎金是一场掠夺,它夺走了农民多年积累的资金,阻碍了农业经济按市场原则改组的过程,使俄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因状态。这种掠夺农民的暴行在易北河以东的农奴制国家和地区的确是罕见的。1861年改革不仅没有废除中世纪的村社组织,反而加强了村社的经济职能。农民赎买份地,地主不是同农民而是同村社签订契约。村社限制农民离开农村,遏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拥有土地的数量,地主占去了一部分农民的好地。俄国农民的不自由和任人宰割的状况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年级:高二年级学科:历史
课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时
1课时
策划者
年级组
审核者
导学者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时间
学习者
学生
班级
学习目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上:农奴反抗不断,阶级矛盾激化。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第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习目标】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进程的影响。

【教重点、难点】: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全面正确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习模块】一、改革的酝酿1、目的:解矛盾,,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表现:历史基础:19世纪以,俄国统治者试图对农奴制改革,因而最后不了了之思想基础: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借助力量解封建地主的阻力组织基础:成立,负责农奴制改革;各地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讨论、草拟改革方案个人因素:吸取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二、“二一九法令”1、标志: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的法令和宣言。

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

②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属所有,但农民可以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

(份地须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交)③组织上:加强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三、进步与局限1、性质:主持下的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⑴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的,有利于的扩展。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的发展。

⑵动摇了俄国落后的,促进了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重要3、局限性:(实际上是一个的产物)⑴不彻底性:农民仍然受严格管,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上⑵掠夺性:农民支付的总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⑶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改革前还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地主的【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九一二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变时说:“人民挺起腰杆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列宁说: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2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22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完善教材笔记,把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线索补充在教材上;
2、自主思考练习题,再请学生展示答案;
3、理解记忆相关内容
2、内容:二一九法令、政治体制方面、司法制度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
3、评价:性质、进步性、局限性
二、展示练习题,训练学生做题方法
1.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获得“解放”的时候可获得一块份地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3.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控制
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1 r 知识导图整休架构 /客观•簡明•了然 I 农奴起义不断IT 翩卜大巅封建球余*引发了社会矛碍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喷向•纵向•整合一、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 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予以说明,可参照下列图示。

—经济1外丙L~l 推动了饿国近代化进稈」背豔农奴制危机不同点性质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 性质的改革 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为封建性 的改革 结果改革取得了成功 改革最终失败 相同点 背景都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方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阻力都受到了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作用 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戸学会解题休验高考 全真题[案列•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2011 •山东文综,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 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 “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阿里改革的异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资产阶缄性质俄国农奴制收¥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⑴问,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高中历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小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精品】

高中历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小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精品】

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小结一、如何认识俄国的农奴制?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来认识。

(1)农奴制曾经适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奴制度为俄国集中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俄国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①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②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③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也正是由于保存了农奴制这样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制度,才使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从而加速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步伐。

三、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四、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农奴制改革特点(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学习总结一、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4.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2)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3)不彻底性。

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阶级关系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又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改革后的农民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民粹派形成及主张(1)形成: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2)主张:反对农奴制度,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认为知识分子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局限:民粹派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4)发展:民粹派遭到沙皇镇压后,发生分化。

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

三、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例题(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0

第 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标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及难点]:1、重点:“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2、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知识结构]: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改革的酝酿(1)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亚历山大酝酿改革①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②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③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④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2.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①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②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评价: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从内容上看)改革进步性作用: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转折点: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不彻底性: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影响了资局限性本主义发展速度。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赎金高)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土地少而贫瘠)[巩固练习]1.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A.取得舆论支持B.取得农奴主支持C.广泛出游欧洲D.讨论拟订改革法案2.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3.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上的改革不包括...()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B.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C.在全国各地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D.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有财产限制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主要目的是()A.废除农奴制B.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C.发展资本主义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6.“二一九法令”内容不包括...()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C.农奴获得解放需交赎金D.付清赎金后,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7.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B.使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8.“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这里列宁所说的“解放”是指:()A.1861年农奴制改革B.农奴起义,推翻沙皇统治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农奴D.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9.“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10.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作用不包括...()A.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B.增加工业投资资本C.扩大了国内市场D.彻底扫除封建势力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九一二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

2.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熟悉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目标导航] 1.了解俄国农奴制开展的概况,俄国新的代表人物与主见、克里米亚战斗的影响。

(重点)2.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重点)3.熟悉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社会背景。

(难点)一、俄国的农奴制1.农奴制开展历程(1)确立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开展,农奴制开头形成。

②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

(2)强化: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实行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还把它扩展到新吞并地区。

2.主要内容(1)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行侵害的特权。

(2)农奴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承当很重的赋税,生活贫困不堪。

3.危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对抗,农夫骚动越来越多。

[思维点拨]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开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开展1.概况(1)19世纪40年月,俄国的棉纺织业中消失机器工厂。

(2)19世纪中叶,俄国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2.缘由: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和国内市场。

3.影响: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开展的重要障碍。

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新的涌动1.“十二月人起义〞(1825年)(1)缘由:19世纪初,一些受西欧国家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影响的俄国青年官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特别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

(3)结果:起义失败,但对俄国社会影响很大。

2.平民学问分子的争辩(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月。

(2)争辩焦点:国家现状和将来开展,特殊是农夫获得解放的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①材料“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指什么?②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选择自上而下的道路?一、改革的酝酿:(改革的准备)1、目的:直接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富国强兵,重振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维护地主贵族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酝酿:借鉴历史: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化解阻力组织措施:成立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改革;各地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3、方案: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也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工商业发达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

思考:从改革的酝酿过程来看,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4、特点:缓慢而又谨慎原因:触到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二一九法令”——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又称“解放法令”。

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长时期、分阶段实施。

阅读教材,归纳概括“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要付赎金和承担各种义务地主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决定农民应承担的义务农民赎买份地的条件①要交付赎金首先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②承担各种义务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③服从份地契约不能随意离开赎地。

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三、进步与局限:1. 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 进步性:①废除农奴制,推动俄国社会的发展;②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自由劳动力来源,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③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④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双基梳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③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④思想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目的: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4、内容:①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②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高额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5、影响:(1)积极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课堂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1)材料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2分)“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仆么?(4分)(2)材料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4分)【课后提高】1、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注:1俄里==1.067千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材料二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材料三下图为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图见《历史》选修1第98页)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的同时,俄国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改革对农民的剥夺。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小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小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内容
(1)政治上: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2.评价
(1)进步性:
①广大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
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不性质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优质课教案_19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能力目标:通过“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分析当时俄国各个阶级对“二一九法令”的“满意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理解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讲读法五新课导入老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俄国的皇位,有没有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亚历山大二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当上沙皇的?”学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

”老师:“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落后的农奴制度”老师:“正确,当时的欧洲一些国家早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力迅速增长,而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奴生活贫困,缺乏国内市场,导致了俄国成为当时欧洲的落后大国,同时俄国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内忧外患,“压力山大”,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六新课讲授老师:“俄国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很大,改革面临着强大的阻力,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了解亚历山大二世如何吸取以往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小变革的阻力?各地区的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是什么看法?”学生:“首先通过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的批评增加一些封建主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奴。

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

老师提问:“主要农业区的地主愿不愿意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农奴?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农奴。

因为剥削农奴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师问:“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吗?为什么?”学生:“愿意,因为他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解读: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力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

对这一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就是要求知道法令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这些法令来认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俄国的社会变革有哪些重要影响。

这次改革最终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除了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在于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宽阔的视野,从而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

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

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

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

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总结(七
)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阶级关系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又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改革后的农民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民粹派形成及主张
(1)形成: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2)主张:反对农奴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

认为知识分子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局限性:民粹派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4)发展:民粹派遭到沙皇镇压后,发生分化。

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
例题(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解题模板
第一步审题意第(1)问,为什么农民对改革不满意。

第(2)问是俄国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第(3)问是吸取俄国改革的教训。

第二步抓关键第(1)问,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第(2)问,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
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第三步联知识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回答。

答案示例(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2.答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回答根本原因时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①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②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