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李) 03-04 施肥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施肥基本原理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施肥基本原理最小养分律

施肥基本原理最小养分律

木桶原理
硼镁
其锰 它

钾锌 钙 磷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硼镁 其锰

氮 肥
钾 钙磷

铜 锌 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硼镁
氮磷 肥肥
其锰


钾锌
钙磷 硫


相对产量
木桶原理



氮肥

其 它
锰 镁


钾锌
钙磷硫


最小养分律——注意要点一
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小而 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施了这么多化肥庄稼还是长不好?
施肥不合理
氮肥过多,钾肥不足
病虫害 严重
贪青晚熟, 结实率下降
茎秆细弱, 机械强度小
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合理
养分不平衡
玉米 缺磷
白菜 缺钙
大豆 缺铁
最小养分律(Law of the minimum)
木桶原理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德国化学家
如何找出最小养分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呢?
最小养分律注意要点三
× 最小养分? 氮素 钾素 √
农民习惯试验田
减氮 增钾
高产高效试验田
课程小结
最小养分律概念 应用最小养分律指导施肥时注意要点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思考题
如何通过最小养分律指导施肥,并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小养分的作用?
最小养分律的定义
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 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 内随着这种养分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种最小养分, 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的产量。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进行。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肥料养分的多少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施肥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例如,肥力较低的土壤需要增加有机肥和磷、钾等元素的施用量,而肥力较高的土壤则需要适当减少施肥量,以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合理施肥要根据作物需要进行。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需求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比如,果树类作物对磷、钾的需求较大,而蔬菜类作物对氮的需求较大,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种类和比例。

再次,合理施肥要根据作物生长期进行。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期来确定施肥的时间和方式。

比如,在作物生长初期,需要施用氮、磷等快速有效的肥料,以促进作物的早期生长;而在作物开花结果期,需要施用磷、钾等有助于花果生长的肥料。

最后,合理施肥要注意施肥的均衡性。

施肥不仅要考虑到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平衡,还要考虑到微量元素的平衡。

微量元素虽然在土壤中含量很少,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以保证作物的全面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合理施肥的重要性,科学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施肥技术: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现代施肥技术: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 例如土壤中速效磷为15mg/kg,有效锌为1mg/kg • 最小养分是?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二)最小养分会随
条件变化而变化,如 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 的肥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肥的
效益。
三最小养分律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强调施肥要有针对性 • 作物需要的养分量,不仅决定于单一养分量的高
• 一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基本内容
• 18世纪末,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杜尔哥 (A.R.J.Turgot)提出报酬递减率
• 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
• 它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 畜牧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 1909年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通过燕麦磷肥试验,利用数学 原理探讨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即把报酬递减律移植到 农业上,形成米氏学说。
大量研究土壤有效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后得出
Y
• 报酬递减
• 直线增加
• 产量下降
X
二报酬递减率与米氏学说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 施肥要有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 •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土壤
第四节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三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
(二)肥料效应的发挥有赖其他因子的配合
施肥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律
基本原理 平衡补偿原理
量比原理
定量原理
因子综合作用律 综合效应原理
对施肥的指导意义 有机、化肥配合归还达到用地、养 地结合
针对性施用,配合施用 施肥要有限度
肥料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施入低肥力 土壤 重视施肥、环境与其他技术措施的 配合,充分发挥交互作用
第五节 施肥基本原则
• 从土壤供肥来看,养分归还分为土壤肥力矫正归 还与土壤养分平衡归还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的。



意义:

➢ 揭示了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
限一般规律;度Fra bibliotek➢ 第一次用函数关系反映了肥效递
减规律;
➢ 使肥料施用由经验型、定型化走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向了定量化。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小结

养分归还学说
施肥的重要性


最小养分律
施肥要有针对性



限制因子律
施肥应注意与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物性不齐 当随其性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Q1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Q2 它们在施肥中各有什么指导意义?
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学 说
最小养分律


限制因子律


报酬递减律
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
含义:①随着作物每次种植与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 分;②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土壤养分,地力将逐渐下降;③为了保持 土壤肥力,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木桶原理(短板理论)
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土壤中相对于植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而非植物体内或土壤中含量最少的养分。
最小养分 速效磷:5 mg/kg 有效锌:1.5 mg/kg
最小养分律
➢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土壤中原有的最小养分因施肥而得到补充,它就 不再是最小养分,而其他养分,因作物需求增加,变成了最小养分。
Light
Heat
O2 CO2
Nutrition
S
Fe
P
Mo
N
N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地选择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以及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首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而定的。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土壤养分的供给情况也需要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通过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其次,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肥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粪肥、秸秆等,其特点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如氮磷钾肥料等,其特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作用迅速,可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施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特性和施肥需要等因素。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

基肥是在作物种植前进行的施肥,用于提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基本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的施肥,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可以快速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

第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合理地调整施肥量和时机。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可以增加施肥量和频次,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养分过多时,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

第一部分施肥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施肥基本理论

呼吸作用
(1)影响因素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 养分吸收 阳离子>阴离子 pH? (主要) 阴离子>阳离子 pH?
(2)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五)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植物营养原理是合理施肥的理论基础。合理施 肥应按照植物营养的原理和作物营养特性,结合气 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作物生 长在土壤中,在有适当的光、水、肥、气、热条件 下,就能生长发育,形成有机物质。在土壤养分供 应不足的情况下,就得通过施肥来满足植物对养分 的要求。
2.植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生育期
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期
植物通过根系 由土壤中吸收 养分的整个时 期。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一般作物吸收三要素的规律是: 生长
初期吸收的数量和强度都较低,随着生长期的推移,对营养物质 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阶段,又趋于减少。
作物吸收养分的一般规律: 吸 收 速 率
微量元素
(0.1%以下)
Fe、Mn、Zn、Cu、
B、Mo、Cl、(Ni)
来自土壤
植 物 养 分 来 源 示 意 图
CO2 O2 SO2
H2O O2
矿质营养
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第二类:P、B、(Si) 1. 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 2. 储存及转换能量 第三类:K、Mg、Ca、Mn、Cl 1.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电性 平衡等
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一)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部 (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保卫细胞 气孔
角质膜
上表皮细胞 栅栏组织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科学施肥基础知识

科学施肥基础知识

一.科学施肥基础知识1.什么是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数量,计算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合理施用数量,选择适当的肥料品种,同时在合适的施肥时期,使用科学的施用方法进行施肥的技术方法体系,科学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土壤供肥和人为施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的目的,目前科学施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即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2.科学施肥应尊循那些原则科学施肥主要由三条原则:一是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情况下,必须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或的高产稳产;三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避免土壤肥力下降;3.通过科学施肥可以实现哪些目标科学施肥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很强的农业科学技术,有五方面的目标:一是增产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措施使作物单产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生产潜能;二是优质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均衡作物营养,使作物在农产品质量上得到改善;三是高效目标,即做到合理施肥、养分配比平衡、分配科学,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施肥效益;四是生态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肥料的挥发、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五是改土目标,即通过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使土壤肥力得到不断提高,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4.科学施肥如何实现增产和增效科学施肥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的作用;1通过调肥增产、增效;在不增加化肥投资的前提下,调整化肥N:P2O5:K2O的比例,协调养分供应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2减肥增产、增效;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产地区,由于农户缺乏科学施肥知识和技术,往往以高肥换取高产,经济效益很低;通过科学施肥技术,适当减少某一肥料的用量,以取得增产或平产的效果,实现增效的目的;3增肥增产、增效;对化肥用量水平很低或单一施用某种养分肥料的地区和田快合理增加肥料用量或配施某一养分肥料,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从而实现增效;5.常见不合理施肥有哪些不合理施肥通常是由于施肥的数量、品种、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的;常见现象有: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大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肥料利用率低;一次性施肥用化肥过多或施肥后突然水分不足,会造成突然溶液浓度过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枯死;施氮肥过量,土壤中有大量的氨或铵离子,一方面,氨挥发,遇空气中的雾滴或碱性小水珠,灼伤作物在叶片上产生焦枯斑点;另一方面,铵离子在亚硝化细菌作物下转化喂亚硝酸气话产生二氧化氮气体会毒害作物,在作物叶片上出现不规规则水渍状斑块,叶脉间逐渐变白;此外,土壤中按态氮过多时,指望会吸收过多的氨,引起氨中毒,施氮过量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6.为什么新鲜人粪尿及未腐熟的畜禽粪便不宜直接施用新鲜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腐熟而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造成病从口入,需经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未浮士德畜禽粪便在腐烂过程中汇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使蔬菜种子烧种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7.如何防止肥害的发生为防止肥害的发生,生产上应注意合理施肥;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平衡施用化肥;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土壤养分水平和肥料效应情况、合理施肥,平衡各种养分,不随意加大施肥量,施追肥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三是全层施肥;同等数量的化肥,在局部施用时往往造成局部土壤溶液浓度急剧升高,伤害作物根系;改为全层施肥,让肥料均匀分布于整个耕层,能使作物避免伤害;8.科学施肥为什么要取样测土科学施肥是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作物的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提出不同生产区域、不同作物使用有机肥以及氮、磷、钾化肥和各种微肥的合理配比、用量和相应的施肥技术,其基础是必须科学判定土壤的供肥能力;我国土壤类型频繁多,肥力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取样分析化验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才能判断各种土壤类型、不同生产区域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供应能力,为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9.如何根据推荐施肥量计算各种肥料用量一般情况下,科学施肥的推荐施肥量是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用量;但由于各种化肥的有效养分含量不同,所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准备地把把握用肥量;根据实际情况,应按以下方法计算施入土壤中的化肥量:假设该地块推荐用肥量为每667米施纯千克、千克、千克;用单质化肥,其计算方式为:推荐施肥量/化肥的有效养分含量=应施数量;可的如下结果,施入尿素尿素含氮量一般为46%为46%=千克,施入硫酸钾硫酸钾中K2O的含量一般为50%为50%=13千克,施入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中P2O5的含量一般为12%为12%=千克;如果施用复混肥,用量应先以配方施肥表上推荐施肥量最少的那种肥计算,然后添加其他两种肥;如某种复混合肥袋上标示的氮、磷、钾含量为15:15:15,那么先按照千克计算,15%=30千克,该地块应施这种复混肥30千克,磷元素已经满足了作物需要,同时,N和k2o也各施入了千克,N还需要补充4千克,也就是尿素千克,K2O还需要补充2千克,也就是硫酸钾4千克;10.有机肥在科学施肥中的作用是什么随着化肥施用量的日益增加,肥料结构中有机肥的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单一化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消耗量也增大,造成土壤团粒结构分解,土壤板结,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下降,土壤保肥性能变差;要同时达到发挥土壤供肥力和培肥土壤两个目的,仅仅依靠花费上做不到得,必须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的作用,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更重要的是更新合积累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所以,科学施肥不仅仅是几种化肥的简单配比,还应以有机肥为基础,做到氮、磷、钾化肥以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即获得作物优质、高产、又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二、常见氮磷钾化肥的科学施用11.常用的氮肥品种有哪些氮肥指具有氮标志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常用的氮肥品种可分为按态、硝态、铵态硝态和酰胺氮肥4种类型;各类氮肥主要品种如下:1铵态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氢水和液体氨;2硝态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钙;3铵态硝态氮肥:有硝酸铵、硫酸钠钙和硫硝酸铵;4酰胺态氮肥:有尿素、氰氨化钙石灰氮12.如何科学施用氮肥氮肥的科学施用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各种氮肥特性加以区别对待;碳酸氢铵和铵水易挥发损失,宜作基肥深施;硝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强、肥效快,是旱田的良好追肥;一般水田作追肥可用按态氮肥或尿素;有些肥料对种子有毒害,如尿素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等,不宜做种肥硫酸铵等尽管可作种肥,但用量不宜过多,并且肥料与种子间最好有土壤隔离;在雨量偏少的干旱地区,硫态氮肥的淋失问题不突出,因此以施用硫态氮肥较合适,在多雨地区或降雨季节,以适应铵态氮肥和尿素较好;2要将氮肥深施;氮肥深施可以减少肥料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硝化脱氮等方面的损失深层施肥还有利于跟系发育,使跟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3合理配施其他肥料;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夺取作物高产、稳产及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需要,而且还可以培肥地力;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氮磷两种养分的利用效果,尤其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壤上,氮磷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在有效钾含量不足的土壤上,氮肥与钾肥配合使用,也能提高氮肥的效果;13.如何科学施用碳酸氢铵碳酸氢钠简称碳铵,有称重碳酸铵,含氮N量17%左右;纯品为白色粉末状结晶体,工业用品略发灰白色,并有氨味;碳酸氢氨一般含水量5%~6%,易潮解,易结块;温度在20度以下还比较稳定,温度稍高或产品中水分超高一定的标准,碳酸氢铵就是会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造成氮素的肥效损失;碳酸氢氨的溶解度比其他固定氨肥都小,但较易溶于水基本身为生理中性速效氮肥,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低的一个品种;碳酸氢铵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既可作基肥有可作追肥;碳酸氢钠作基肥时,可沟施或穴施;若能结合耕地深施,效果会更好;但需注意施用深度要大于6厘米砂质土壤可更深些且施入后腰立即覆土,只有这样才你能减少氮素的损失;碳酸氢铵作追肥时,旱田可结合中耕,要深施6厘米以下,并立即覆土,还要及时浇水;水田要保持3厘米左右的浅水层,但不要过浅,否则容易伤跟,施后要及时进行耕耙,这样做的目的促使肥料被土壤很好地吸收;碳铵做追肥时,要切记不要在刚下雨后或者在露水还未干前撒施;碳铵无论作基肥或追肥,切忌在土壤表面上撒施,以防氮挥发,造成氮素损失或熏伤作物;碳酸氢铵施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将碳酸氢铵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防止氨挥发,造成氮素损失;2土壤干旱或墒情不足时,不宜使用碳酸氢铵;3施用时勿与作物种子、根、茎、叶接触,以免灼伤植物;4不宜作种肥,否则可能影响种子发芽;14.如何科学施用尿素尿素含氮量在44%~46%之间,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纯品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结晶体或小颗粒,内加放湿剂,吸湿性较小,易溶于水,为中性氮肥;尿素养分含量较高,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多种作物,最适合作追肥,跟外追肥效果也很好;尿素施入土壤,只有在转化成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由于存在转化的过程,因此肥效较慢;一般要提前4~6天施用;同时还要求深施覆土,施后也不要立即灌水,以防氮素淋深层,降低肥效;尿素根外追肥时,尤其是叶面,对尿素中的营养成分吸收很快,利用率也高,增产效果明显;喷施尿素时,其浓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禾本科作物的浓度为2%左右,果树为%左右,蔬菜在0.51.5%之间对于作物的生长盛期,或者是成年的果树,施用尿素的浓度合适当提高;使用尿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得问题:1一般不直接作种肥;因尿素中含有少量的缩二脲,缩二脲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均有害;如何不得已作种肥时,可将种子和尿素分开下地,切不可用尿素浸种或拌种;2当缩二脲含量高于1%时,除前述不能用于种肥之外,还不可用作根外追肥;3尿素转化成碳酸氢铵后,在石灰性土壤上易分解挥发,造成氮素损失,因此,要深施覆土;15.如何科学施用长效氮肥长效氮肥有教涂层氮肥,是一种被涂层物资包裹的尿素;它的包膜是由少量氮、钾、镁、锌、硼等营养元素的溶液喷涂而成;经过涂层的氮肥,不改变原有的性质;与普通氮肥相比较,长效氮肥具有物理性能好、氮素释放平缓、肥效长、氮素利用率高等特点;长效氮肥适合于农作物由苗期到成长期的整个生长过程对氮素吸收利用的需要,不存在前期供应过量、后期量小不足的缺点;推广长效氮肥,不仅能节约能源,而且可以提高氮肥的有效利用率,换能缓解氮肥供应不应球的矛盾;因侧,大力推广并合理使用长效氮肥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质量的重要手段;长效氮肥适宜于各类农作物和各类土壤条件;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长期的长效氮肥主要以长效尿素为主,其施用方法与尿素基本相同;具体施用要点如下:1长效氮肥的氮素释放相对缓慢,释放高峰期比尿素约迟5天;故应比尿素的常规施用期提前;一般早春提前5~6天,夏季提前3~4天为宜;2长效氮肥在土壤中的保氮能力比较强,利用率也较高,因侧,它的用量比一般氮肥要略少些;通常而言,要比常量减少10%~15%为宜;3由于土质不同,长效氮肥在土壤中吸收保存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黏土的吸收保存能力较强,一次用量可多些;而砂质土却应以少量多次施用为宜;4要根据作物不同的吸氮特性,科学地施用长效氮肥;16.如何科学施用磷肥科学施用磷肥腰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土壤供磷能力,掌握合理的磷肥用量;土壤速效磷的含量的含量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应通过土壤取样和分析化验,确定土壤有效磷含量,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判断土壤磷营养状况;2掌握磷肥在作物轮作种的合理分配;水田轮作时,如稻稻连作,在较缺磷肥的分配比例以2:1为宜;在不太缺磷的水田,磷肥可全部施在早稻上;在水旱轮作时,磷肥应首先施于旱作;在旱地轮作时,由于冬、秋季温度低,土壤磷素释放少,而夏季温度高,土壤磷素释放多,故磷肥应重点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小麦、玉米轮作时,磷肥主要投入在小麦上作基肥,玉米利用其后效,豆科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时,磷肥重施于豆科作物上,以促进其固氮作用,达到以磷增氮的目的;3注意施用方法;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固定,且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这些都是导致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的原因;为提高其肥效,旱地可用开沟条施、穴施;水田可用醮秧根、塞秧蔸等集中施用的方法;同时注意在作基施上下分层施用,以满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对磷的需求;4配合施用有机肥、氮肥、钾肥等;与有机肥堆沤后在施用,能显着地提高磷肥的肥效;但是氮肥、钾肥等配合施用时,应掌握合理的配比,具体比例要根据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化验结果及作物的种类确定;17.如何科学施用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也叫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它是世界上最先生产的一种磷肥,也是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磷肥;普钙的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一般在12%~18&之间;纯品过磷酸钙为深灰色或灰白色粉末,稍有酸味,易吸湿,易结块,有腐蚀性,溶于水不溶部分为石膏,约占40%~50%后,为酸性速效磷肥;过磷酸钙施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由于它本身含有大量的石膏和游离酸,因而特别适用于碱性土壤;它既可以作基肥、追肥,由可以作种和根外追肥;过磷酸钙做基肥时,对缺少速效磷的土壤,每667米2施用量可在50千克左右,耕地之前均匀撒上一半,结合耕地作基肥;播种前,再均匀撒上另一半,结合整地浅施用入土,做到分层施磷;这样,过磷酸钙的肥料效果就比较好,其右效成分的利用率也高;如与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时,过磷酸钙每667米2的施用量为20~25千克;也可采用沟施、穴施等集中施用办法;过磷酸钙作追肥时,每667米的用量可控制在20~30千克,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早施、深施,施到根系密集土层外;否则,过磷酸钙的效果就会不佳;若作种肥,过磷酸钙每667米用量应控制在1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诶时,要在作物开花前后喷施,喷施最好选择浓度为1%~3%的过磷酸钙溶液;过磷酸钙施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防酸碱中和降低肥效;(2)注意用在缺磷的地块,以利于发挥磷肥的增产潜力;(3)施用过磷酸钙时一定要适用,如果连年大量施用普钙,则会降低磷肥的效果;(4)适用时过磷酸钙要碾碎过筛,否则会影响均匀度并会影响到施肥的效果;18.如何科学施用重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又称三料磷肥,简称重钙;P2O5的含量在42%—50%之间;纯品重过磷酸钙为浅灰色的颗粒或粉末,带有酸味,理化性质与普钙相似;粉末状易吸湿,易结块,有腐蚀性;制成颗粒状后,不易吸湿,不易结块;重过磷酸钙易溶于水,为酸性速效磷肥;重过磷酸钙适用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施用方法与过磷酸钙相同;由于重钙含磷量比较高,因而它的施用量比过磷酸钙要减少;因为重过磷酸钙中不含具有硫成分的石膏,所以对喜硫作物,如马铃薯、豆科及过磷酸钙了;需要注意的是,重过磷酸钙不宜用来醮秧根,也不宜用来拌种,对于酸性土壤而言,施用前几天最好普施一次石灰;重过磷酸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过磷酸钙相同;19.如何科学施用磷酸二铵磷酸二铵简称二铵;纯品为白色结晶体,易吸湿,不易结块;总有效成分64%,其中含氮18%,速效氮、磷复合肥;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普遍,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作物,而且适宜于各种类型的土壤条件;磷酸二铵的具体施用方法如下:1最合适于作基肥;一般每667米用量在15~25千克;对于高产作物而言,还可适当提高每667米的用量;通常在整地前,结合耕地,将肥料施入土壤;也可在播种后,开沟施入;2可以作种肥;磷酸二铵作种肥时,通常是在播种时将种子与肥料分别播入土壤,每667米用量一般控制在—5千克;使用磷酸二铵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不能将磷酸二胺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否则会产生氮的挥发问题,同时还会降低磷的肥效;2已经施用过磷酸二胺的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一般只补适量的氮肥,不再需要不施磷肥;20.如何科学施用钾肥一般来说,禾谷类作物施用钾肥以提高产量为主,而对经济作物施钾,则更注重于改善产品品质,施钾可增加烟草叶片的厚度,改善烟叶的燃烧性和香味;可降低果树过时的酸度,提高甜度;能增加甘蔗、甜菜的含糖量,提高出糖率;1不同钾肥品种的特性;常用的钾肥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硫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镁肥由于不含氯,主要用于忌氯的经济作物,如烟草、瓜果类及蔬菜;而氯化钾广泛用于除烟草等少数忌氯作物外的其他作物;2种植制度与钾肥施用;在稻一稻轮作种,晚稻比早稻更易;对水稻冷浸田施钾肥,能增加根系活力,同时减轻硫化物、有机酸和亚铁的危害;水稻秧田施钾有利于培养壮苗,移栽本田后,返青快、分蘖早、叶片多、产量高;在水旱轮作中应优先保证作物的施钾,在小麦、玉米轮作中应优先用于玉米;3钾肥的施用方法;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钾肥应以基施为主,在施足有机肥的情况下,也可基、追肥各半,而追肥宜早施,对砂质土壤,宜分施用,以减少钾素的流失;21.如何科学施用氯化钾氯化钾KCL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有效成分k2o的含量通常在60%左右;这种肥料有较强的吸湿性,易结块,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氯化钾为化学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效钾肥,这种肥料最合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同时也比较适宜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氯化钾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不要在忌氯作物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等,否则会影响这些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可作基肥、追肥,但不宜作种肥;因为氯化钾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当用作基肥时,通常要在播种前10~15天,结合耕地将氯化钾施入土壤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把氯离子从土壤中淋洗掉;当把氯化钾用作追肥时,一般要求在苗长大后再追施;3用量问题;一般质量的土地,没667米2的施用量控制在~10千克;对于保肥,保水能力比较差的砂性土,则要遵循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4氯化钾无论用作基肥还是用作追肥,都应提早施用,以利于通过雨水或利用灌溉水,将氯离子淋洗至土壤下层,清楚或减轻氯离子对作物的危害;使用氯化钾肥料时应注意的事项:(1)氯化钾与氮肥、磷肥配合施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肥效;(2)透水性差的盐碱地不宜施用氯化钾,否则会增加对土地的盐害;(3)砂性土壤施用氯化钾时,要配合施用有机肥;(4)酸性土壤一般不宜施用氯化钾,如要施用,可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机肥;三、其他常见肥的科学施用22.镁肥有什么作用镁主要存在于叶绿素,植物素和果胶质中,对光合作用有重要作用,镁离子是多种酶的活化剂,促进体内糖类转化及代谢,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油料作物施镁可提高其含油量,镁还可以促进作物对哇的吸收;23.如何科学施用镁肥1土壤、作物与镁肥施用;土壤中镁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和风化条件影响,地外多雨高位地带,土壤全镁含量低;当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低于50毫升/千克时,施用镁肥增长效果明显;。

科学施肥原理探究

科学施肥原理探究

科学施肥原理探究一、养分补偿学说养分补偿学说是养分归还学说的发展,是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43年在所著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认为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产物拿走,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中所含养分将会越来越少,如果不把植物带走的营养元素归还给土壤,土壤最终会由于土壤肥力衰减而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要恢复和保持地力,就必须将从土壤中拿走的营养物质还给土壤,必须处理好用地与养地的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李比希所说的归还,是生物循环过程中通过人为的施肥手段对土壤养分亏损的积极补偿。

在农业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地力的恢复及更新还可采用轮作等生物技术措施,因此用养分补偿学说或养分更新学说来表达更能反映出植物、土壤和肥料三者之间关系的本质。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显著,然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论,其重要性是相同的。

每一种元素各自具有着特殊的营养功能,其他元素是不能替代的,缺乏任何一种元素,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不正常,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只有补充该元素的供给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

因此,在实际施肥过程中,必须根据作物要求和土壤特性,考虑不同种类肥料的配合,达到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

元素不能互相代替是主要方面,但有些元素在作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相似的作用,某一元素缺少时,可部分地被另一种元素代替,例如钾、锰和铵可活化为醛脱氢酶,锌、锰和镁可活化为羧化酶,硼能部分地消除亚麻缺铁症,钠可部分地满足糖用甜菜对钾的要求。

元素间的这种作用,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作物营养要求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反映化学性质相似的一些元素在作物营养中有极其复杂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元素间的这种代替仅仅是部分的和次要的,绝大多数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不能代替的。

二、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在认识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作物营养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

科学施肥理论和方法

科学施肥理论和方法
产不增 质不好
污环境 病虫多
高产水稻

追 穗
要补施粒 肥


施肥


移栽 最大分蘖 幼穗分化 开花
成熟
玉米
春玉米基肥为撒施后翻耕,玉米追肥为 耧划或深施覆土为主,避免表面撒施。
播种
苗期
喇叭口期
抽雄
灌浆
收获
目标产量 总施肥量
基肥
苗肥(4叶) 喇叭口肥
黄淮海
N: 10~12
夏播玉米 450~550 P2O5: 2~3
为了保持地力和提高产量,需施 用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有机 无机肥料配合使用。
一个施肥原则要坚决贯彻
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两者配合施用,取长补短,发挥肥效
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 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 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 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 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 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充分发挥化 肥的增产效益。
(公斤/亩)
K2O: 4~5
方案一:复合肥 15~20(25-10-15)
尿素 15~20 方案二:尿素
4~6,二铵 4~6,
氯化钾 8~10
东北
方案一:复合肥
N: 12~16 25~35 (15-15-15)
春播玉米 600~700 P2O5: 3~5 方案二:尿素 4~6,
(公斤/亩)
K2O: 4~6 二铵 8~12, 氯化钾
太太阳阳
碳 二氧化碳
氢 氧
氧气
氮 铜


钾氯
锰锌
钼?
硼镁
磷 铁
我每季庄稼尿素 施的都不少,可 就是没有别人的 长得好?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土壤有效养分
图3-1 最Βιβλιοθήκη 养分律水桶图解最小养分律基本要点: 1. 最小养分是指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是土壤供给能力最低的那一种。 所以,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植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2.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最小养分元素增加 到能满足植物需要的数量时,这种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了,而另一种营养元素 又会成为新的最小养分。 3. 如果不是最小养分的元素,数量增加再多,也不能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 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总之,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一定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 种类,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养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养分能平衡供应,植物对养分利用也比较充分,从而达到增产、节肥和 提高施肥效果的目的。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就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种或几种必需营 养元素不足时,按植物需要量来说,最缺的那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而这种 最小养分往往影响植物生长和限制植物产量(见图3-1)。植物产量的提高常常取 决于这一最小养分数量的增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增加其他营 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这就告诉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植物 所需各种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经济、有效合理地使用肥料。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充分了解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选择施肥品种、合理施肥量和时机、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等方面。

首先,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决定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也决定了施肥的品种和施肥量。

通过土壤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

其次,科学选择施肥品种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施肥品种。

比如,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养分,但不同作物对这些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

再次,合理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施肥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量来科学确定施肥量。

同时,施肥的时机也非常重要,需要结合作物的生长发育期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施肥的时机,避免施肥浪费和养分流失。

最后,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土壤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比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同时,施肥技术也需要注意,避免施肥不均匀导致作物生长不良或者养分流失。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充分了解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选择施肥品种、合理施肥量和时机、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等方面。

只有在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施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施肥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农作物生长中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元素包括氮、磷、钾,它们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对于土壤养分的供应起着关键作用。

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锌、硼等,虽然需求量不多,但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施肥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土壤条件来确定施肥方案,保证农作物养分的平衡和供应。

二、施肥的方法1. 肥料的选择施肥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肥料,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求来确定肥料类型。

通常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由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经过腐熟而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改良有很好的效果。

无机肥是化工合成的肥料,可以提供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明显。

2. 施肥的方法施肥的方法包括基肥和追肥两种方式。

基肥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施用的肥料,目的是为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储备,促进生长。

追肥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生长需要进行的补充肥料施用,以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

追肥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施肥的效果。

3. 施肥的方式施肥的方式包括根肥和叶面肥两种。

根肥是将肥料直接施加在作物的根部,通过土壤中的水分运送养分到植物根系,供给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养分。

叶面肥又叫叶面喷施肥料,是将肥料加水喷洒在农作物叶面,通过叶片的吸收来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叶面肥的吸收速度快,能够迅速解决植物生长期间的养分需求。

三、施肥的时机1. 施肥的时间点施肥的时间点一般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等不同的时期。

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初期,需要提供足够的养分储备,因此春季是基肥的最佳施肥时间。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最为迅猛的时期,追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进行追肥。

秋季是农作物生长的结束期,需要提供足够的养分来保证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科学施肥的理论基础

科学施肥的理论基础

科学施肥的理论基础:
1.土壤肥力与因子综合作用规律
土壤直接因子:氮磷钾锌钼硼
间接因子:土壤母质、物理结构、酸碱度、通透性、有机质、平衡厚度、水分含量等并不是作物直接需要的对作物吸收营养有
很大影响
2.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氮磷钾
中量元素:钙镁硫
微量元素:铜锌铁锰硼钼
3.养分归还
向土壤施肥
4.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率
大中量微量元素同等重要
有针对性、缺什么补什么不可替代性
5.最小养分率
(最小的养分)最缺的木桶原理
6.报酬递减规律
肥料增加,单位产量递减超过限度必然带来损失即“吃饱不浪费”
配方施肥即“缺什么补什么”
科学合理施肥:
首先要知道作物生长需要什么、需要多少——需要根据作物品种
和产品水平决定
其次了解土壤中能提供多少养分——分析化验第三了解所施入肥料有多少被吸收——田间肥料测试确定
配方施肥的原则:
1.有机无机结合以有机肥料为基础(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标志)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化肥利用率提高,因此必须坚持多种形式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多种元素的配合使用
强调氮磷钾相互配合必要的中微量元素、获得高产稳产
3.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

土壤肥料学:施肥的基本理论

土壤肥料学:施肥的基本理论
28—49 93—110 80—100
( 3) 改 善 不 良 的 土 壤 状况或保持良好 的土 壤状况。
(4)养分施用是人及动 物需求。
为了有利于放牧牲畜,有必要增加某些元素的供应, 而这些元素不是植物必需的 ,如钠或者增加铯和钴作为 预 防因缺乏而引起的养分失调。
施肥时也必须考虑到作物的消耗者动物和人对养分的需求
( 1) 补 充 供 应 土 壤 自 然 肥 力 以满足具有高产潜力作 物的 需求。
Sacramento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 多
(2)补偿因作物产 品 移走或淋溶而损 失的 养分。
耕地土壤钾素亏损严重(湖北)
年代 1950—1979 1980—1999 2000—2001
年K2O亏损量 (kg/hm2)
施肥的必要性
• 因为任何土壤几乎都不可能充分 供应所有养分以满足高产的需求, 不足部分必须通过施用矿质肥料 和(或)厩肥来进行补偿。
世界是如此复杂
2 肥料学的基本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因子综合律 报酬递减律 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
2.1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17世 纪 中 叶 , 海 耳 蒙 特 根 据 长 达 五 年 的 柳枝土 培 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 仅 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
2.3 最小养分律
李比希根据自己创立的矿质营养 学说,成功地制造了一些化学肥 料以后,为了保证最有效地利用 这些肥料,他在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1)定义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 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 对含 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
在 一 定 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 变化 , 因 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 , 即使 继续增加其 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 产量。

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原则

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原则

少量归还
中度归还
重点归还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得足够数量的氮 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 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磷钾等矿质养分, 而且还需补充氮素等养分。
(3) 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 忽视了有机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分强调 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重要性。
2 .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的一面。
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
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 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 小养分。
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1 .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 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 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系,否则将会 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
2.内涵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 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 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 来越少。
猎物少了?
(2)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降低,而且作物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肥时也必须考虑到作物的消耗者动物和人对养分的需求
施肥的必要性
• 因为任何土壤几乎都不可能充分 供应所有养分以满足高产的需求, 不足部分必须通过施用矿质肥料 和(或)厩肥来进行补偿。
世界是如此复杂
2 肥料学的基本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因子综合律 报酬递减律 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
(%)
限量灌溉 300 9.7
15 38.2
传统灌溉 300 20.8
86 45.3
优化灌溉 300 18.8
60 62.5
2)作物品种与施肥效果
产量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矮秆小麦 高秆小麦
5
10
15
20
氮肥用量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的效应
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2、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3、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A十B )<(A)+(B)
2.3 最小养分律
李比希根据自己创立的矿质营养 学说,成功地制造了一些化学肥 料以后,为了保证最有效地利用 这些肥料,他在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1)定义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
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 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
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 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 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 而变化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 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50年代,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氮。
60年代,磷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最小养分。
70年代,土壤中钾的耗竭加剧, 我国长江以南,钾转化为最小养分。
80年代以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严重阻碍 作物产量的提高,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其中 缺乏面积较大的微量元素主要是是锌、硼、钼。
最 小 养 分 律 之 木 桶 图 解
以木板表示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种养分,木板的长短表示某种养分的 相对供应量,最大盛水量表示产量,很显然,盛水量决定于最短木板 的高度。要增加盛水量,必须首先增加最短木板的高度。
2)要点
(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 说相对含量最小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一方面要正视它,承认它的存在,避免施肥的盲目性, 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 的。
另一方面,不能消极对待它,片面地以减少化肥用量来 降低生产成本。相反,应研究新措施,促进生产条件的 改变,在逐步提高施肥水平前提下,力争提高肥料的经 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6 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70
60
干物质(g/pot)
50
40 30
20 10
0
0
0.5
1
1.5
2
2.5
磷肥用量(P2O5,g/pot)
在其它技术条件相对稳定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 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因而 与报酬递减律相吻合。
如果一切条件都符合理想的话,作物将会产生出某种最高产量,相反, 只要任何某种主要因素缺乏时,产量便会相应地减少。
• 推翻泰伊尔提出 的植物靠吸收腐 殖质生长的“腐 殖质学说”,提 出 “植物矿质营 养学说” 。
“矿质营养学说”
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 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 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 这是农业化学派的开端。
•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位
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
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 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 识不够。
2.2 养分归还学说
李比希(Liebig J.V. )提出。
1)定义
由于人类在土壤上种植作 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 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 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 从土壤中拿走的东西,不然就 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 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 土壤施加灰分。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1)水分与施肥的效果
土壤水分状况决
定着作物从土壤 产
中吸收养分的能

力,施肥效果一
般随土壤含水量
的提高而增加。
大量施肥 少量施肥
不施肥
土壤含水量
灌溉和施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处理
传统施氮
优化施氮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kg/ha)
(%)
(kg/ha)
(A+B):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果 (A)、(B):A、B养分单独施用时的增产效果
2.5 报酬递减律
•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 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 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 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 减少。
20世纪初,米采利希(E.A. Mitscherlich)进行了著名的燕麦 磷肥砂培试验。他发现:
(PPI/PPIC,1993)
(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 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 取走的全部东西。
(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 分元素。
3)实质
为了增产必须以施肥方式补充植物从土 壤中取走的养分,这就突破了过去局限于生 物循环的范畴,通过施加肥料,扩大了这种 物质循环,从而为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 开辟了广阔前景。
耕地土壤钾素亏损严重(湖北)
年代 1950—1979 1980—1999 2000—2001
年K2O亏损量 (kg/hm2)
28—49 93—110 80—100
(3)改善不良的土壤 状况或保持良好的土 壤状况。
(4)养分施用是人及动 物需求。
为了有利于放牧牲畜,有必要增加某些元素的供应, 而这些元素不是植物必需的,如钠或者增加铯和钴作为预 防因缺乏而引起的养分失调。
产量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Y=bo+b1x+b2x2
5
10
15
20
施肥量
增产效应的抛物线图式
第五单元,10%报酬
第四单元,25%报酬

第三单元,50%报酬


第二单元,100%报酬

第一单元,200%
1234 5
投入价值一单元
报酬递减率说明图
总结
报酬递减律在施肥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应正确对待。
• 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是:生长初期吸收的 数量、强度都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期,又 趋于减少。
关键时期
• 作物营养有两个关键时期:作物营养临 界期及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作物营养临界期
概念:是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 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引伸1 限制因子律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 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 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 继续生长。
限制因子律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引伸。
植物对限制因子的反应
(Blackman,1905)
引伸2
最适因子律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长条件变化的范围 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 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 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 产量可能等于零。
2.1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 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 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
17世纪末,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 污水、污水加腐殖土四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 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 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
动物
肥料 动物
土壤
植物 土壤
植物
4)局限
1、对养分消耗的估计只局限于磷、钾上; 2、反对豆种植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 3、归还是正确的,但绝对的全部归还是不必 要的,不经济的。
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是以 氮、磷两大营养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 元素归还不足。
What is the limited factor?
2)要点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 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 量养分。
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 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 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 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
一些作物利用养分的近似值
作物
产量(t/ha)
移走的养分 (kg/ha)
释放无机养分的过程受温度、水分 状况、酸碱度、通气状况和微生物种 群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 预测何时、何种养分释放多少数量。
化肥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补充供应土壤自然肥力 以满足具有高产潜力作物的 需求。
Sacramento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
(2)补偿因作物产品 移走或淋溶而损失的 养分。
• 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 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 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 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 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