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与心功能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4期
2003年12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 G DAO UNIV ERSITATIS
Vol. 39, No. 4December 2003
[收稿日期]2003206205; [修订日期]2003208205
[作者简介]王英(19612 , 女, 主治医师。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与心功能的关系
王英, 曹春林, 卢吉春
(山东煤矿总医院特检科, 山东济南250022
扩张型心肌病(DCM 病因不明,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预后不良, 病程难以预测, 猝死率高。本文对43例DCM 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ECG 表现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 以探讨DCM 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DCM 病人43例, 均按照1995年WHO/ISFC 诊断标准, 经病史、体检、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 线片、ECG 、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多项检查确诊, 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近期未经过系统的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其中男27例, 女16例; 年龄15~54岁, 平均(42. 3±10. 1 岁; 病程1~6年。按N YHA 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其中Ⅱ级13例, Ⅲ级19例, Ⅳ级11例。正常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8~49岁, 平均为
(41. 2±4. 1 岁, 为无任何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1. 2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接受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之前, 进行ECG 及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HP 243420A 型 , 以双通道24h 监测记录, 计算机分析结合人工方法判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 3结果
DCM 病人发生房性心律失常者17例, 房性心律失常发
生率为39. 54%, 其中房性期前收缩5例, 房性期前收缩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 心房颤动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24例,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5. 81%, 其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9例,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
缩5例, 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 房室传导阻滞4例。
DCM 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
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χ2
=7. 75、21. 61, P <0. 05、0. 01 ; 心功能
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5. 16、16. 13, P <0. 05、0. 01 ; 心功能Ⅱ、Ⅲ、Ⅳ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χ2=6. 64~31.
40, P <0. 05、0. 01 ; 心功能Ⅳ级组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高于心功能Ⅱ级病人, 差异有显著性(χ2=8. 06、8. 87, P <0.
05 ; 心功能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发
生率高于心功能Ⅲ级病人, 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 59, P <
0. 05 。见表1。
表1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例(χ% ]
组别n
房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正常对照组
303(10. 00
1(3. 33 DCM 组4317(39. 54 3
24(55. 81 3心功能Ⅱ级132(15. 38 4(30. 77 3心功能Ⅲ级197(36. 84 310(52.
63 3心功能Ⅳ级
11
8(72. 73
3△
10(90. 91
3△#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3χ2=5. 16~31. 40, P <0. 05、0. 01; 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 △χ2
=8. 06、8. 87, P <0. 05; 与心功能Ⅲ级组比
较, #χ2
=4. 59, P <0. 05
2讨论
DCM 的特点为左房室和(或右房室明显扩大, 心肌收
缩功能减退, 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DCM 病
人由于心肌细胞弥漫性的变性坏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腔扩大, 心功能降低, 病变可累及心脏节律点及传导系统而引起心律失常。临床观察DCM 病人心律失常表现似乎与心功能减退、不同程度的心腔扩大有关[1]。
DCM 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常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损害,
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或左束支分支的传导阻滞等。后期心律失常较常见, 异位心律可来自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 由期前收缩逐步演变为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2]。有些研究亦提示,DCM 病人室性期前收缩普遍存在,DCM 猝死病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繁。如发生心室功能障碍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则常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 最常见者为心房颤动[3]。本组资料表明,DCM 病人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证实DCM 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心律失常
中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其次是房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中Lown 分级Ⅲ级以上者占41. 67%, 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发生率最高, 与文献报道一致。
有研究认为, 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的表现情况可视为DCM 左室功能
损害和生存期缩短的标志, 但其相关性尚存在争议[4]。DCM 病人心力衰竭并发心
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心力衰竭时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心肌对儿茶酚胺反应增强, 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本研究显示, 心功能分级越高, 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更为明显, 心功能Ⅳ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 91%, 与正常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
著性, 表明DCM 病人心力衰竭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