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简化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简化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这种单元称为生态元;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的系列;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21、季相最显着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链简单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A.沼泽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9、从裸地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32、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沼泽38、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39、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4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43、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4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70、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A;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7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A.酸性岩母质 B.冲积物母质 C.风积母质 D.黄土母质7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A.植物 B.原生动物 C.节肢动物 D.微生物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8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87、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D;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91、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92、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93、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100、下列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101、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2 4 3102、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10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达尔文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10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蓝绿藻D.真菌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A.热带B.亚热带 C.温带D.寒带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D.寒带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 荒漠 D.冻原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D.水库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

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

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索引创编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索引创编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欧阳索引(2021.02.02)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谜底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界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条理: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条理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响;在种群条理上,多度与其摆荡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身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条理上,大都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办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年夜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办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含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规模。

年夜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年夜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年夜气候,是指离空中1.5m以上的气候,由年夜规模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空中年夜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植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更,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更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衍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_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等编著)_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_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等编著)_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课后思考题答案主编: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 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合;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疯狂学习网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 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A.莲藕B.芦苇 C.马铃薯D.玉米20、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群落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A.B.C.D. 9552121 152120 3382062 14515 01422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 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A.沼泽 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2021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2021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欧阳光明(2021.03.07)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谜底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界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条理: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条理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响;在种群条理上,多度与其摆荡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身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条理上,大都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办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年夜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办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含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规模。

年夜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年夜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年夜气候,是指离空中1.5m以上的气候,由年夜规模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空中年夜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植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更,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更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衍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整理版】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解答习题,我们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生态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一:什么是生态系统?请简要描述其组成和功能。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个体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了土壤、水、气候等因素,它们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所需的条件。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如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能量流动则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包括光合作用、食物链和能量金字塔等过程。

习题二:什么是生态位?请举例说明生态位的概念。

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它包括了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特征等方面。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实现了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食肉动物,它们都占据着食肉动物的生态位。

然而,由于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它们的生态位又有所不同。

老虎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的森林和草原,它们主要以猎取野生动物为食,对于猎物的选择和捕食方式有着独特的适应性。

而狮子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草原地带,它们以群体狩猎为主,对于群体协作和领地的维护有着独特的适应性。

习题三:什么是生态足迹?请简要说明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意义。

答案: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生态系统所需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度量。

它通过计算一个人或一个地区所需的土地和水资源面积,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负担。

生态足迹的概念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基础生态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重庆大学

基础生态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重庆大学

基础生态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重庆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无机环境答案:分解者2.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因子()。

A:二氧化碳 B:水分 C:矿质元素 D:阳光答案:二氧化碳;水分;矿质元素;阳光3.种群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

A:排斥 B:竞争 C:寄生 D:捕食答案:竞争;寄生;捕食4.生态学家可以利用哪些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来测量鸟类食物来源()。

A: 12CB:CHO C: 14C D: 13C 答案: 12C; 13C5.无机环境对生产者影响大,竞争不会影响生产者。

()A:对 B:错答案:错6.生态因子在一年之内的分布对植被和生态系统有很重要的影响。

()A:对 B:错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热带雨林的分解速度()。

A:较快 B:非常慢 C:不一定 D:较慢答案:较快2.地中海硬木灌丛的主要特征是()。

A:常年保持干旱B: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C: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D:土壤分解速度较慢答案: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3.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森林 C:地中海硬木林 D:北方针叶林答案:温带森林4.优势树种以常绿针叶树为主,包括云杉、冷杉、松等的群落是()。

A:北方针叶林 B:地中海硬木林 C:热带雨林 D:温带森林答案:北方针叶林5.热带稀树草原往往在旱季火灾频发。

()A:对 B:错答案:对6.由于沙漠生长季不足,难以支撑高大乔木的生存和生长,因此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将演化论思想传入中国的翻译家是()。

A:林纾 B:严复 C:钱钟书 D:傅雷答案:严复2.1848年,昆虫学家首次发现黑色桦尺蛾的地区是()。

A:伯明翰 B:北爱尔兰 C:伦敦 D:曼彻斯特答案:曼彻斯特3.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包括()。

A:化学诱导 B:遗传物质复制错误 C:辐射 D:环境刺激答案:化学诱导;遗传物质复制错误;辐射4.几维鸟的繁殖特点是()。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简化)

基础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简化)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术创编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术创编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谜底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界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条理: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条理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响;在种群条理上,多度与其摆荡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身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条理上,大都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办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年夜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办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含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规模。

年夜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年夜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年夜气候,是指离空中1.5m以上的气候,由年夜规模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空中年夜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植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更,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更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衍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思考题: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尺度:组织、空间、时间;方法:野外、实践、理论)比较3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野外:Y-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X-不易重复;实验:Y-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X-实验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理论:Y-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X-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3S技术:GPS/遥感/地理第二章主要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重庆缙云山的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生物因子(有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无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思考题: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决定和塑造: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适应和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参上)第三章G: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t>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基础习题(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习题(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在形态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A、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不发达B、叶片较小,通气组织发达C、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大,通气组织不发达正确答案:C2.下列能导致某一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A、种群对环境适应性强B、环境资源不受限制C、环境资源是有限的D、多个种群共存正确答案:B3.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度B、水分C、坡向D、海拔正确答案:B4.__________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

()A、初级净生产力B、初级总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正确答案:C5.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水能B、天然气C、石油D、煤正确答案:A6.冬小麦等冬性作物需要经过~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A、光周期现象B、温周期现象C、春化现象D、滞育现象正确答案:C7.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弱的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冻原D、温带草原正确答案:C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A、生物B、岩石圈C、大气D、水正确答案:B9.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A、次级生产B、次级生产量C、初级生产量D、初级生产正确答案:D10.按照环基耶尔的植物生活型分类,马尾松属于()A、地上芽植物B、隐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正确答案:D11.下列物质中,__________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

A、氮B、二氧化碳C、磷正确答案:C12.下列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银杏B、蚯蚓C、白菜D、牛正确答案:B1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状,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A、增长型B、混合型C、衰退型D、稳定型正确答案:A14.地球上的碳素绝大部分存在于()A、水圈B、大气圈C、岩石圈D、土壤圈正确答案:C1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正确答案:A16.下列对应有误的是()A、还原者——生产者、消费者的残体B、生产者——二氧化碳、水C、消费者——生产者D、生产者——有机营养正确答案:D17.与低纬度地区植物相比,高纬度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A、相同B、不确定C、较低D、较高正确答案:C18.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亚优势种D、优势种正确答案:D19.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物积累比热带雨林高,主要原因是()A、微生物代澍旺盛B、分解作用弱C、分解作用强D、没有分解者正确答案:B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定居的是()A、发芽B、生长C、繁殖D、腐烂正确答案:D21.下列矿质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思考题: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尺度:组织、空间、时间;方法:野外、实践、理论)比较3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野外:Y-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X-不易重复;实验:Y-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X-实验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理论:Y-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X-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3S技术:GPS/遥感/地理第二章主要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重庆缙云山的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生物因子(有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无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思考题: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决定和塑造: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适应和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参上)第三章G: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气候驯化(在自然环境下生物机体使自身变化去适合于环境的变化,以争取生存的生态效应)冻害(当温度低于-1℃时,很多物种由于其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而被冻死)冷害(喜温动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通过降低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平衡造成的受害或死亡)阴地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阴地种)阳地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阳地种)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

)温度三基点(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亦称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是一个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K=N(T-C),即有效积温法则。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导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得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阿仑规律(高纬度地区(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S:光在时空上的分配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动物的体色、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质、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的影响。

不同光质对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质不同影响着植物的光合强度,在红橙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异,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生境中光质的适应。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表现为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两类,这种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

光照强度不仅使动物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①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

②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

③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④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①形态适应: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滤光;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绝热。

②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

③行为适应:关闭气孔。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①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②造成缺氧。

③排泄功能失调。

④神经系统麻痹。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

①生理适应:适当放松恒温性(体温过热),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②形态适应: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身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③行为适应: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年均温、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温值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成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垂直分布的变化也反映了温度的变化。

极端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

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春化作用)。

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低温能够成为致死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温度对内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小,常常是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条件的?(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照顾要是迁徙和集群。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敢惹季节的一种适应。

)第四章:G:相对湿度(R.H=e/E(%) 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占饱和水汽(E)含量百分比,反映了大气中气态水含量。

)湿生植物: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供氧。

中生植物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叶面有角质层。

旱生植物是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叶片极度退化为针刺状,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盐碱土植物是指一类能够生长在盐土和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上的植物。

S: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对于很多水生植物来说,要适应水环境,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有的植物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另一方面,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在低盐度(淡水)环境中,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高渗透性,鱼呼吸时,水通过鳃和口咽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由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保持体内水平衡。

在高浓度(海水)环境中,海洋硬骨鱼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它们的渗透调节需要排出多余的盐及补偿失去的水,通过吞进海水补充水分,同时减少排尿,进入体内的盐分则靠鳃排出)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在干旱环境中,水分是陆地动物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