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惟一没有被历史的洪流冲垮、代代相传的书写系统。
讨论汉字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更能从文化、历史、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
汉字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汉字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
汉字的传承与发扬,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研究,也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保护好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使我们的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汉字对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习汉字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汉字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将汉字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
通过学习汉字,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汉字是民族的象征,也是国人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生代的人们对汉字的使用和了解逐渐减少,弱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和引导人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让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人们心中永恒。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对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发扬。
我们应该以尊重历史、弘扬文化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对汉字的研究和教育,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永恒流光。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咱今天就来唠唠汉字文化,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事儿呢。
汉字的起源呀,那可真是个神秘又好玩的故事。
传说仓颉造字,那仓颉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
他就像个超级智慧的发明家,看着鸟兽的足迹,然后就脑洞大开,创造出了汉字。
不过呢,这也只是个传说啦。
其实汉字的产生是咱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记录事情,就开始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比如说画个太阳就代表“日”,画个月亮就代表“月”。
这就像是小朋友刚开始画画一样,简单又直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慢慢变得复杂起来。
从甲骨文开始,那时候的字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可有意思了,那些字就像一幅幅小画,弯弯扭扭的。
比如说“人”字,就像一个正在弯腰行礼的人,特别形象。
这时候的汉字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体系,虽然和现在的汉字差别还挺大的,但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了。
到了金文时期,字就刻在青铜器上了。
金文的字看起来更加规整,线条也更圆润。
就好像汉字穿上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从原来的朴素变得华丽了一点。
这个时期的汉字开始被更多地用于记载一些重要的事情,像祭祀呀,战争呀之类的。
再后来就是篆书了。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的笔画很复杂,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的。
但是到了小篆就简洁了很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统一了文字,小篆就成为了官方的文字。
这就像秦始皇给汉字来了一次大整顿,让大家都用一样的字,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得花多少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个新的文字呢。
隶书就不一样了。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来的,它的笔画变得更加简洁,而且书写起来更加方便。
这就像是汉字在不断地进化,变得越来越适合人们使用。
隶书就像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叛逆期,它打破了篆书那种规整的写法,有了自己的风格。
然后就是楷书啦。
楷书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字体。
它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的,就像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楷书的出现让汉字的书写更加标准化,也更容易辨认。
咱们现在写的字大部分都是以楷书为基础的。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
【议论文】论汉字_650字汉字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发展与变迁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当今世界,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传承。
汉字简洁、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自然而然地蕴含了图画的特性。
不同的汉字通过笔画的组合和排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义和词汇,甚至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特点,让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字的简洁性,使得它在书写和阅读上具有高度的效率和便捷性,让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有了更好的便利。
汉字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字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千百年文化积淀。
汉字中的许多字词都与历史文献、典故相关,是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对今日社会的影响和启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许多人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产生了疏远感。
相较于拼音、字母语言,汉字在书写和阅读上的复杂性、难度较大,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而在数字化时代,键盘输入、语音输入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使用汉字的需求有所减少。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加强对汉字的传承和保护。
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字,更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
保护好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
其独特的形象化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在多样化、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对汉字的学习传承和保护,让汉字这一文化瑰宝永远闪耀光芒。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汉字的议论文
汉字的议论文引言汉字是中国文化宝库里最为重要的符号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系统之一,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成为一种既有实用功能又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字形式。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关于汉字使用的一些争议。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当时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用于记录交易和宗教活动。
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的文字形式。
汉字的形态结构独特,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读音,每个字的笔划顺序和结构也都非常规范。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字是连接中国人与其传统文化的纽带。
汉字无处不在,它们在书籍、标志、城市街道等方方面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使用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其次,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
作为一种文字形式,汉字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包括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哲学思想等等。
通过阅读和书写汉字,人们得以继承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此外,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符号,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有着深远而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一种思辨和诗意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字使用的争议当前,对于汉字的使用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问题。
自1956年起,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字改革,旨在通过简化繁体字的形状以提高汉字的识读效果。
然而,繁体字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仍然广泛使用,这引发了对于汉字使用的不同看法和争议。
另一个争议是关于汉字输入法的问题。
由于汉字数量庞大且复杂,使用传统的键盘输入方式并不方便。
因此,出现了各种汉字输入法,例如拼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等。
不同的输入法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合适的输入法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话题作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
“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话题作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正是这种底蕴,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有人说: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真情;汉字如乐,横竖间奏美妙华章;汉字如图,间架里绘斑斓画卷。
请以“汉字之美与文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用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美感,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脉络。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现汉字之美”为人们行走天下,增添了魅力。
每一个汉字书写的演变,都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
一撇一捺、一转一折间,可以让人看到中华文明的绚丽光芒。
汉字,早已超越了书写记录的基本作用,成为文化的结晶、民族的符号,并以此衍生出中国书法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从国内到海外,喜爱汉字、书写汉字的人比比皆是,又为其增添了文化桥梁这一重要属性。
汉字之美,美不胜收。
我们在尽心感受汉字魅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在汉字书写、汉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现象加剧,对汉字含义的理解不如以往深刻,对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脉络变得没那么清晰。
长此以往,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就会逐渐淡去,直至成为单纯的书写工具,那就不仅仅是汉字价值的缺失,也会给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失。
汉字传承的议论文三篇
关于传承汉字的议论文 1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字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一项技能。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
这也是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
这些节目的热播,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视。
也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揭露了汉字书写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低存在感。
我们也应当承认电子输入较汉字书写具有快捷、方便、易存储等优点。
但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和智慧,不论是方正的楷书、隽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
汉字正是在国人的提笔书写中得以传承,文明正是在方方正正中得以张扬,在那一笔一划中流淌着老祖先的文化血液。
21世纪的今天你还记得怎么写信吗?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远比短信、微信、邮件更真挚感人。
《说文解字》有云:“书者,箸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
”当今各种智能输入法层出不穷,在过于追求高效便捷的时候剥夺了人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静心思索的机会,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的断层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迫切关注的。
关于传承汉字的议论文 2“百依百顺”、“默默无闻”、“前途无量”这几个词语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它们屡次出现在电影电视、广告标语、商店匾额公司招牌、商品说明书上,这一个个混搭的词语,看了不禁让我忍俊不禁。
在潜移默化中,人们也丧失了对中国汉字的认识,荧屏中的错别字无不影响着人们误入歧途。
回顾老祖宗们几千年的造字历程,他们不仅创造了方块字,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丰富的书写技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丰富多彩的字体与书体。
汉字早已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珍宝,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展望今天,荧屏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创新字词”,同学们时不时总会写那么几个错别字,要不少了一横,要不就多了一画,虽说只是几个小错误,但也影响着我们汉字的精神内涵。
汉字的起源分析论文
汉字的起源分析论文汉字是中华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汉字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民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象征。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论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
1.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汉字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中国古代祖先根据符号和象形所衍生出的一种文字。
由于当时石器等工具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需求,于是,他们将一些实物的形状、特征、功能经过简化、概括和象形化的方法固定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汉字。
而这些汉字,往往都与具体实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木”字则是树木的形状。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还经历了许多时期的演变。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开始采用了许多象形、形声和会意的方法来组合汉字,使其更加高效和简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文化思想家,如荀子、韩非子等也开始运用汉字进行哲学和社会习俗的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2.汉字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
其中,篆书时期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官方书法体系。
篆书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线条刚健有力,形象清晰,表现了秦国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其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汉字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而隶书则是汉字演变的一个转折点,它的出现,使汉字逐渐步入精美、险峻的文艺阶段。
到了唐代,楷书开始逐渐成为汉字书写的标准,楷书的特点是书写规范、美观而清晰,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主要风格之一。
3.汉字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化,汉字也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
尽管现代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人们在书写和交流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但是,汉字仍然是中国人文化交流、思维、认知和传承方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之一,仍然是中国文化之脊梁。
关于汉字的优秀议论文800字 关于中国汉字的优质作文五篇
关于汉字的优秀议论文800字关于中国汉字的优质作文五篇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是离不开的,那么关于汉字的作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高二作文关于中国汉字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高二作文关于中国汉字1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汉字的出现,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有着古老的历史,从最早的1000多年前甲骨文,到如今处处可见的楷体等等。
这可是经过了几个时代的演变。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你看吧,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风韵。
望见朝阳这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而看见崇敬这个词,你又会感受到一股神圣的力量。
喜字马上让你想到笑逐颜开,哀字一望而皱眉;哈字使人脸上浮现出笑容,呜字一见就仿佛听见哭泣声;怒字,估计你好想把身上的怒火全部发泄出来;芬芳好像散发出花的香味,无忧无虑这个词一出现,你就如自由的小鸟一般快乐。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
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
当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它们的奇妙。
它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
每个字都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它们还有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到隶书、楷书,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呢?正是有了中华民族先人的记载,才让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千年历史,百年沧桑。
望着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怎能不使你拿起笔,尽情想象,尽情书写呢?像观赏着傍晚的红霞,为那绚丽的色彩而迷醉,我无限沉迷于那神奇的汉字,而它的魅力,将会使更多的人为它而迷醉!汉字,为我们中国的文化锦上添花。
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荣誉。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盖章:年月日单位职称 1论文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本栏由论文作者填写)2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一.汉字的形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虽然对汉字产生的确凿年代还难以确立,但从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文物来考察,至少在夏商之际文字就产生了。
对于汉字的产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仓颉造字”。
这一传说在传世文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里,可见这一传说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广泛流传。
到了东汉许慎为《说文解字》写序时,他将《周易·系辞传》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说法和仓颉造字说糅合在一起,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百工以瞋,万品以察”。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便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
3虽然对于“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古时就有人不赞成,到了现代怀疑者更多。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
以文字为媒,传播中国文化的议论文800字
以文字为媒,传播中国文化的议论文800字暑假期间,央视和河南卫视相继推出了汉字书写类节目,然而这些本意是“拯救汉字危机”“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的节目,却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命运的忧虑。
因为人们发现很多常用字不会写了。
在“键盘时代”,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怎么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思考。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形、义三者合而为一的方块字。
在手写汉字被逐渐轻视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不可避免的,在“键盘时代”产生了一批新型文盲。
学习汉字书写,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涵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生哲学。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便是文字中的奇迹。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独脱胎于甲骨文的方块字得以传承下来,直到今天仍与中国人朝夕相伴,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方块字表达着东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会意。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人们明白了分久必合的道理,又让人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学问。
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遒劲挺拔,力透纸背,泽被四邻。
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之飘逸美。
书法的生命本是恣肆的。
汉字连缀成文,让人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凝练含蓄,或豪放典雅,或骈俪多姿,或巧譬善喻。
汉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和生命所系的精神源远流长。
认识了汉字,便拥有了无数个天地。
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在三言两语间实现了。
更重要的是,用心学习汉字的写法,书写者会得到更多的传统美、均衡美、恬静美。
那种缓慢的节奏,悠然的姿态,充满芳香的笔墨,能让人的心情平和、从容,让浮躁的内心顿时安静很多。
汉字_初中议论文800字
汉字_初中议论文800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语言符号。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交流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语音、图片甚至是表情包,因此,有人开始质疑汉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
我认为,汉字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一部分。
首先,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价值,让人们在写作和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不同的汉字形状,有时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每个字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汉字书法、诗歌韵律、历史典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这些宝藏。
除此之外,汉字还有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汉字是沟通的媒介,它能够让人们以书面形式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汉字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工具,正因为有了汉字,人们可以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更为深入。
固然,现代科技仍然在进步,而汉字表意不够高效,口头表达和视觉表达更为便捷,但是,汉字之所以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消失,与它的内在价值密不可分。
汉字是激励人们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不容置疑。
总之,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和国家符号,还是全世界文化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同时,也应该致力于推动汉字与科技实现融合,让汉字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文范文]汉字传承的议论文
汉字传承的议论文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下面xx收集了有关汉字传承的相关论文,供大家欣赏。
篇一:汉字传承日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现场直播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
考的是孩子们,汗颜的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提笔忘字。
两个多月来的持续关注,使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
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在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检索、革新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这一时期是汉字的重要发展期。
汉朝历时400多年,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历时最长的朝代,到汉武帝时,大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同享辉煌与荣光。
社会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汉朝为各种文化元素的自由生长提供了沃土,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不光汉字兴盛于此,汉人也兴旺于此,人口数量和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民族,为形成汉民族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成长与汉族的发展,是汉朝的两大文化硕果。
当然,汉字的源起,还远在得名于汉之前。
文字是人类的足迹。
从54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粘压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5000年前古代埃及人刻写在神庙石碑上的神文圣书,再到33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甲骨文,文字推动了历史,也记录了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
1928年,考古界对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出土地的甄别确认,使得消失了3000多年的商朝殷都被发现,打破了国际上关于中国夏商王朝只是一个传说的推测,使中国历史有了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的断代依据。
数万枚方寸甲骨抖落满身风尘,组合成一副轮廓分明的脊梁,驮起一个古老民族厚重历史的明证,我们不能不心怀敬畏。
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
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导语:汉字,偏居人人所不及处,终有一日,汉字的幽灵,将且仅将在庸人心头回荡,却不屑悲悯叹息。
下面是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欢迎参考。
篇一: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牢记汉字是根本,莫忘姓名是炎黄》每一笔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开口都令观众汗颜,每一次关于文化的节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种高端手机竞相推出新产品,各种输入法也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对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键盘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对于一些日常挂在嘴边的字,竟然提笔就不会写,这一切,也许都是对中国汉字的陌生化与疏离感。
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我们应当将科技玩弄于鼓掌之间,而不是被套入科技的“囚笼”中。
扪心自问,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段深刻的历史不用汉字书写?哪一个美丽的故事不用汉字润色?哪一首漂亮的诗歌不用汉字珍藏?从先秦到现代,汉字文化一脉相承,师尊孔子用汉字记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训后人为人处世之道;诗仙李白,写下如美丽银河般无数的诗,那汉字,就如那构成美丽银河的点点繁星;明代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也是由汉字来传达给后人从古至今,汉字作为文化的传承品,经久不息,把古人的思想带给我们,试想若中华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汉字,就是它的根啊!若没有汉字,我们何以交流?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汉字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曾经有一个将军说过:“如果想征服中国,光靠杀人是没用的,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说日语,写日语,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们的心中,才能够真正地征服这里。
”是啊,在“国外风”充斥人心的现在,有几人能够读出“直挂长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有几人能够在国画的淡墨寥寥几笔品味出宁静淡雅?有几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品出古老的人体全息和以柔克刚的民族思想?又有几人能够在《昆曲牡丹亭》浅浅几句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连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欧美控”连向基督祷告的顺序都不了解,如此之国人,何等悲哀!从今开始,喜欢中国的汉字吧!品读中国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开小轩,任月光流淌,摆一纸熟宣,执一杆毛笔,磨一方淡墨,写我们的文字,写我们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风拂面,墨香四溢。
1.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
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一、汉字文化的起源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
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
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
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
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
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
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文篇①: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
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
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
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
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
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
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
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
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
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与文化发展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
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如: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特征。
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对此,学者们也是各有见解。
2、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
”“百朋”即五百枚贝。
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
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
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
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
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
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
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
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
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
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
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
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
5.汉字与数字文化。
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
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
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
“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
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
“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
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
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
“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八面光”是大滑头。
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
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
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
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
“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
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
“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
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
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
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
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
7.汉字与隐语。
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
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
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
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
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
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
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
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
”“来了几个?”“哥儿四个。
”“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
”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
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
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
汉民族文化特征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概括汉民族文化的外在特点是:(l)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