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原料 配件 图样
“三来一补”的形式
1、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阶段 时间 主导产业 夯实基础阶段 1980-1990年 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后
劳动密集型产业
①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高新技术产业
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②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 逐渐丧失
发 劣势 展 ①政策②劳动力资源丰富 ①工业实力增强 条 件 优势 ③侨乡④发达国家与地区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
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发展特点
工业总产值的增 长相对较慢
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相对较快
阅读课本P67,“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 资料,思考,工业化给深圳市带来哪些变化? 2.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①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 进工业化。
③便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相互促进,从而 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1979-1990): 工业总产值增加较慢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
珠三角工业发展第一阶段 当地提供 外商提供 资金 生产设备 工厂 加工 组装 土地 优惠政策 服务设施 劳动力
技术指导
课堂练习
3. (单选题)读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略图,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具有 的优势条件是( ) A.产业基础良好 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 D.技术水平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珠三角专业镇和城市化发展研究

珠三角专业镇和城市化发展研究

关注政府・GOVERNMENT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指广东省珠江流域的14个市、县、区组成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

作为我国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最大。

截止到2005年底,珠三角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前十位的有2座城市,在前20位的有6座城市,可见,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之高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新兴的城市,由于发展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其对农村城市化的辐射功能较强,带动了城市化。

在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其中,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和禅城区90个镇几乎全部发展成为专业镇。

这些专业镇的经济规模从二三十亿到200亿以上,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山市古镇是以灯饰业为龙头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城镇,全镇有近千家灯饰制造厂及配套企业;中山市小榄镇,形成以五金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群,五金制品及相关制造企业2000多家,占全镇企业的67%。

按最新的城市化水平统计,到2005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9.63%,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2003年的水平。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珠三角专业镇概况1.地理位置。

珠三角地理位置毗邻港澳,传统上与港澳在经济上有着紧密联系,区域经济落差使得珠三角这些镇区成为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目标地。

据资料显示,截止1994年,港澳投资占了珠三角地区总投资的75%以上,而全区近万家三资企业中,有90%来自于香港。

这种全球商品链的国际转移往往不是单个企业的专业,而是围绕某一个或几个关联的制造环节而形成的企业群体专业。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

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5-0794-05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祁新华1,2,程煜1,陈烈(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福建福州350007;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动力机制可以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以广州市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动力(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确立);政府层面的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发展政策、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核心区推力、乡村推力、边缘区自身吸引力),并构建了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最密切、最具体的物质交换与情感交流的地理空间。

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创始人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将其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人类聚居就是人类世界的本身”[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的边缘区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而边缘区人居环境基本上涵盖了边缘区的全部内容,只是边缘区人居环境更突出居住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就是边缘区的发展演变,其动力机制与边缘区发展的动力机制有互通之处,总体而言都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不断地发展演变[3]。

但鲜有学者对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4]。

事实上,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演变的各种影响因素纵横交错,相当复杂。

1宏观层面的动力1.1城市化进程推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0.09%,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

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图1-1 广州市1980-2009年粮食产量2040608010012014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9年份产量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近几十年来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近几十年来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近几十年来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东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是中国南部经济发展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三角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然而,这些人类活动与三角洲的潮汐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却受到了较少的关注。

在潮汐动力的作用下,三角洲地区的潮位、水流速度、水深等水文学要素发生着长期的变化,这对于海岸线的演变、水体交换、土壤盐渍化、海洋污染等问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对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响应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区域内的水动力学过程,为区域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以东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潮汐动力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响应进行探究。

具体内容包括:1、潮汐动力与海岸线演变的关系研究。

通过对三角洲地区历史海岸线的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结合地形、潮流、波浪等因素,探究潮汐动力对海岸线演变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2、潮汐动力与水质污染的关系研究。

通过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潮汐动力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分析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规律。

同时,结合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估三角洲地区的水环境质量。

3、潮汐动力与港口工程的关系研究。

通过工程建设的数据、航道测量数据等,研究潮汐动力对港口工程的影响,包括港口淤积、港址变化、纵横断面变化以及海底管道等影响。

4、基于潮汐动力的风景区规划研究。

通过潮动力学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貌、水生态适宜性并开展景观模拟,从而为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建议。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贡献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对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响应进行深入探究,提高人们对该地区水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同时,本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环境管理、水资源利用、海洋污染防治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高二地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二地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二地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二. 教学目标:1.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2.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重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重点)4. 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重点)5.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重点难点)6.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重点难点)三. 重难点讲解:(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了解)1. 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重点)1.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3-06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许学强,李郇(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

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

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

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关键词:城镇化;外资;城市区域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197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缔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1980年,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6.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到2006年,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比例增加到81.73%,但相对的,其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省的23.1%和46.4%。

同期,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43%,常住人口仅占全国3.28%的地区,创造出了全国10.3%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6.7%,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

与经济奇迹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城镇化的奇迹。

2006年,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6.26%,增长到了79.6%,远远高出全国城镇化率35.7个百分点。

到2006年底,珠三角外来人口数达到了约2400万人,建制镇数量346个,人口密度达到1039人/km 2,成为我国城镇密度最大、经济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①,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之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课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课件)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 高新技术产业比值在快速上升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阶段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990 年 以 后
珠 江 政__策__优___势_已不明显
开技展术高产新业 劳__动__密__集__型_产
三 角 洲 地
经济开展 劳__动__力__成_ 带开工资 本__低_的优
1990年以后
政策和劳动力 成本低优势丧 失
政策和侨乡优势 工业实力较强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特点
较慢
影响增长速度的原 投资规模小劳动

密集型产业附加
值低
较快
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 附加值高
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外资企业建立 个体私营企业 乡镇企业开展
边贸开展
国有大中型企 业开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为例?)课件)
过去的深圳
深圳东门工地
深圳梅林社区
今天的深圳
城市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 开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肇庆
• 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惠州开放 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对策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珠江三 角洲地区各 城市在积极 努力,加强 相互分工与 合作,构建 以香港、广 州、深圳为 核心的大珠 江三角洲城 市群。
“泛珠三角〞经济圈
对策3——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城市 开展规划;
活动: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调开展
〔08重庆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和
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 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什么是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治理对策
•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 的规模
• 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条件 •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根据规划,在 “领头羊”的带 领下,珠三角将 形成两条发展主 轴、三大都市区, 呈网络状发展。
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呼之欲出 两条发展主轴分别向香港、澳门延伸,一条是广深 (香港)发展轴;一条是广珠(澳门)发展轴。 三大都市区分别是中部都市区、东岸都市区、西岸 都市区。 中部都市区: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三水等
1. 何谓中国的“三农问题”? 2. 你知道打工仔、打工妹大致起源于何时? 3. 他们为什么纷纷涌入南方沿海城市? 4. 他们的到来为珠三角地区带来了哪些积极
和消极的影响?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问题: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环境污染严重(噪声污染、珠江水质恶化、大气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严重)、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
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 谋发展。 四川
云南
贵州 湖南
江西 福建
广西
广东 澳门 香港
海南
“泛珠三角”地区基本情况 (2002)
陆地面积
人口
国内生产 总值
199.45万 平方公里 4.46亿人
34474.2亿 元
占全国面积的 20.78 %
占全国总人口 的34.76 %
•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泛珠三角”区域优势
1、区域内产业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
2、发达的小珠江三角洲,加上著名国际金融、 信息、物流中心——香港,可作为此区域发展 的龙头;
3、经济腹地辽阔;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历史变迁及其动因论文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历史变迁及其动因论文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历史变迁及其动因提要:本文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从秦至鸦片战争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归纳出这一地区城镇群体空间形态的历史特征,并挖掘其背后形成的深层原因。

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其形成是长时间历史积累的结果,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地理条件和帝国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体、城镇空间形态、历史特征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are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qin to opium wa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wn before group space for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induces the towns in the area the history of the space form groups feature, and mining the deep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behi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reveal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 its formation was long time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empire of the policies.key words: the pearl river delta, town, town group space form, characteristic history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作者简介:李绮云: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广州市番禺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办公室工程师。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提要:本文以政策变化与城镇化演进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珠江三角溯城镇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的特点与动力机制,认为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模式在中国城镇亿研究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包括小城镇发展、城镇化路径以及城镇化主体的讨论,2l世纪后,对农村城镇化的反思推动了殊三角城镇化研究的新视角向全球化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转化;本文进一步对珠三角城镇化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村城镇改革开放以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人口迁移都是按国家计划进行。

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和全国一样处在—个低城镇化过程旧。

由于珠江三角洲是当时我国沿海…前线。

,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广州以外的地区基本上处于农业状态141,对珠江三角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习方面。

197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旧,不仅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而且带来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并成为中国城镇化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遵循政策变化与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演进的关系o,大致按照1980年代、1990年代和2l世纪三个时期,展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对珠三角城镇化研究的回顾与讨论,并在新的条件与背景下对珠三角的城镇化进行展望。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

先行一步”的地区,其城镇化过程不仅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的缩影,更是代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 1 978---1 9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概念与模式的建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社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1979年国家批准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以农业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多以及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村城镇化现象[7]。

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现象,农村城镇化的出现不仅给我国城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自然生态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环 境保护政策,包括水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加强了与周边 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城市群逐渐形成,城市之间 的联系和协作更加紧密。
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发展快、城市间差异大等特点。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参与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环保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资源短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短缺问题逐 渐凸显,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
城市规划不合理:在城市化进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 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前景: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 经济增长极,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推进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推进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摘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它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

围绕工业化,在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整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扶持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体制创新中发掘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涵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动力机制;城市化;人力资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从而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在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引力与乡村的扩张力或称推力与拉力是构成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

但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特别是城乡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在肯定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也分为城市的拉力与乡村的推力两种基本力源的同时,结合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构成的考察,我国学者认为在中国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城市化。

其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其主动力是来自中央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农村推力基本失去了作用,它主要拉动了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

其二是自下而上的械“镇”化。

是由农村自发的工业化推动的,主要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两种力量即推力与拉力都在起作用。

其后,有人进一步总结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因,认为还存在第三种城市化的类型或动力,即“国际分工型”的城市化。

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制度变迁促进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笔者认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工业化。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必须是市场化的和内生的,仅靠政府不能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仅有外部工业化的拉力也很难把广袤的农村和庞大的农民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

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使本区得以发 挥劳动力丰富、 地价低廉的优势, 就近接受港澳产 业的扩散,利用 港澳贸易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参与广泛的国际 分工。
阅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 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 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 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 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 各举办一届。
B、对外开放政策 D、国际经济环境
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 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
外向型是它的主要特点。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第一阶段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1979 年

1990 年
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主导产业 劳__动_密集 型产业
案例二
珠三角整合的战略重点与难 点将主要是“小珠三角”和“大珠 三角”的整合,希望通过实施点— —轴——群——带的城市空间发展 模式,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 布局合理、网络均衡和新型现代的 城市群。战略难点在于找准各城市 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 的经济利益协调。
案例二
珠江三角洲共有26个县市, 2200多万人口。但30多万以上 的大中城市只有6座(不包括 香港在内),也只占珠江三角 洲城市数的不到25%。与此相 反,2~10万人口却从原来的5 座增加到24座,建制镇达到 432个。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 地区是著名的侨 乡。改革开放以 后,广大华侨和 港澳台同胞利用 他们在海外的各 方面关系,通过 投资、引商、引 资,推动了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经 济发展。
中 国 第 一 侨 乡
江 门

20世纪80年代 前后都有的条 件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以及 德宏模式的对比
• 5.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还要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的石 化、钢铁等重工业的原因
•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原先以轻工业为主,产业 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由于石化、 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带动整 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该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故 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典型例题剖析

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 9 日,泛珠三 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贵州 省贵阳市召开,来自泛珠区域合作各方 的行政首长出席了会议。会上,泛珠各 方还就加强泛珠区域内战略合作、推进 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深化产业合 作、推进教育合作、深化旅游合作等议 题进行了研究讨论。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其联系比较密切的 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 9 省区。
• 参考答案
• 1.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人口增多;同时城市用地规 模也随之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从而促进城市 化。
•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惠政策承接了劳动密 集型企业,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内地人口到此就 业。
重难疑点探究

外生拉动的城市化困境及出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外生拉动的城市化困境及出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科 交叉 特点 , 如 与景 观 生 态学 交 叉 的城 市化 生 态 环境 效应研 究 … 等 。近年来 , 以全 球 化 为背 景 和动
城市化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 和非农 就业增加 的 结果 , 可受外 生拉 动和 内生成长 两种驱 动力推 进 。外 生拉动指来 自城 市化地 区外部 的驱动力 量 , 包括 外部 投资和 出口等 , 内生成 长指城 市化地 区 内部滋生 的发 展力量 , 包括 内部需求和消费等 。其 中 , 内生成 长是核 心驱动力量 , 一个地区在其 驱动下 , 具有相对 清晰 的发
再发展提供强 大支撑 。当然 , 伴 随着 以上 内生 动力 驱
动的城市化过 程 , 外部 供给和 需求等外 生拉 力也 一直 参与城市化 系统 的输 入输 出 , 形 成 了内循环 与外 驱动 联合作用的 良性运转机制 , 如图 1 所示 。
【 摘 要】 区域城 市化受外生拉动和 内生成长两种驱动力推进 , 具有相对 清晰 的发展轨迹 : 工业化一 小城 镇化一城 市化一 大城 市
化( 城 市 区域 化 ) 。 而 我 国城 市 化 速 度 最 快 的 地 区之 一 珠 三 角 受 香 港 等 外 生拉 力驱 动 , 表 现 出城 市 化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 内部 需 求 滞后 于 外部 需 求 、 城 市 化 质 量 滞 后 于 城 市 化 数 量 等 特征 。 区域 内工 业和 城 市 节 点 发 展 强 于 工 业 化 和 城 市化 过 程 发 展 , 以 内 生
中国近 3 0年 的改革 开 放创 造 了世 界工 业化 、 城 市化史上 的奇迹 , 城市化率 自 1 9 7 8年 的 1 7 . 9 2 %增加 到2 0 0 9年 的 4 6 . 5 9 %, 年均增长 率达到 0 . 9 2 % 。与 内 地多数城市 不同 , 珠三角地 区的城市化 主要缘起 于香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共22页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共22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第2章第6节 课时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的推动作用、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第2章第6节 课时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的推动作用、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院士/重点高校/高校国家 220 多人/17 所/48
级重点专业

22 人/4 所/5 个
外资企业/世界 500 强 7 万多家/400 多家 4 万多家/250 多家
城市化
形成以上海为中心 的城市带,城镇体 系齐全,城镇规划 质量较高,正逐步 形成经济一体化
城市化达到 80%, 但过分依赖“香港 因素”的特点,产 业趋同性十分明显
时间
1979~1990 年
1990 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充足、侨 乡、区位
工业实力增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
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发达国 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
(国内、国际) 家产业结构调整 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
调整
主导工业
生活消费品加工工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 厂(劳动力密集型) 信息产业
发展状况
工业增加值相对较 慢
地理
材料四 以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为例,珠三角目前已建成和正 在建的机场有 9 个,一些机场之间相隔不足 30 千米;港口方面有 广州黄埔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中山港、南沙港等。
(1)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哪 些问题?
(2)材料中还显示出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哪些优势区位的 丧失?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9时7分7秒上午9时7分09:07:0721.9.9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地理
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
分迅速。1979~1990 年,该地区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政策 优势和侨乡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 劳动力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同期,香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 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业分布格局。至 2002 年,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 1/3,成为全国最大 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 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
在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过程中,乡镇企业成为 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支柱。珠江三角洲乡镇企 业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起点,而 且由于其外向化、市场化的特征,乡镇企业已 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和地方财 政收入及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 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
城市化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 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珠江三角洲具有农业资 源优势,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作物可全 年生长。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 合,加上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本区 成为广东省稻米、甘蔗、蚕桑、塘鱼和水果集中 产地之一。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 1060多公里,滩涂面积715.51多平方公里,对围 垦和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利。
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 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 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 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 型经济的开放式政策.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第一批实行对外开放的地 区,对外开放政策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城市 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低价低廉的优势 的扩张
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

良好的区位条件
这些优势使得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经济发展水 平高了也就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珠三角农村实行了以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不断的解 放了部分农业劳动力,为城镇规模的扩大提供 了人源,1984年政府公布了允许农村部分剩余 劳动力进城务工,并在户籍管理上,成为自带 口粮的城市人。这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珠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全 国 最 大 侨 乡 之
投资 外资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在世界其Fra bibliotek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 市化



由于其他地 区吸引外资
对 外 开



发挥劳动力丰富 接 受 港 澳 产 业 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
总结
珠三角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 农业生产力、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发 展、人口与城市政策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 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家 用电器、消费类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 医药、玩具、手表、自行车、多种日用小商品 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电子工业的产 值占全国20%,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 业基地,成为全球电子工业品的最大出口基地 之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研究
珠江三角洲
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 冲击沉淀而成的三角洲,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 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 的“南大门”。
珠三角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 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 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 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 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 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
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兴起和发展,广东蚕桑生 产有悠久的历史,产丝量历史上曾名列前茅。珠江 三角洲既是广东省的粮仓,又是盛产蚕桑、塘鱼、 甘蔗的重要基地。
桑蚕的饲养一年达八至九造。区内河网密布,特别 是基水地区,四面河涌纵横,桑基鱼塘交错其间,交通 方便,对发展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具备了优越的 自然条件。
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制 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 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 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 1994年的8.8:51.2:40。 珠三角地区仍以第 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第三产 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后续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