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实验三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5课时]一、实验目的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 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三、实验原理群落中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类型的检验方法研究得比较深入。
从1922年Svedberg 提出群落中植物分布的非随机性,以与给出检验植物非随机性的标准方法以来,到现在已经相继提出10多个非随机性检验的估计量。
本实验选用2χ检验法和C x 分布系数法检验。
1. 2χ检验法: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1、2、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是符合泊松(Poisson )级数的,级数可写成下列形式:e -m ,me -m,!22m e -m ,!33m e -m ,……,!n m n e -m 其中m 是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目,即均值x 。
检验是用2χ值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
其统计量为:∑-=理论期望值理论期望值)(实测值22χ 查2χ分布百分比表,比较2χ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做出如下判断: 若2χ≥()f 01.02χ,可认为偏离或很不适合泊松分布,即属于非随机分布; 若2χ<()f 05.02χ,可认为适合泊松分布,即属于随机分布;若()f 05.02χ≤2χ<()f 01.02χ,可认为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
检验时每一级的理论值必须大于5,若小于5,可将相邻区间合并直至满足要求。
2.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该方法根据Poisson 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等的性质,来统计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
分布系数C x 的统计量为:C x =xs 2式中:x —均值; s 2—方差若C x =0,种群属于均匀分布;0<C x <1,属于规则分布;C x =1,属于泊松分布(随机分布);C x >1属于集群分布。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5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某某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气候因子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干湿度计、照度计、风速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不同群落小气候因子观测及数据统计方法【实验原理】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约束和束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各方面;同时,生物也不是被动的,它们对环境也能产生一定的改造作用,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对校园内的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操作步骤】1 样地的选择:在校内选择乔木、灌木、草地、裸地各一处4个地点,在离边缘2米以上确定观测地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2 在各样点分别测定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速,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各点保证观测2小时以上。
【实验报告】1掌握土壤水分的方法2了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实验原理】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栽培作物时,需经常了解田间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状况,以便适时灌排,利于耕作,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产丰收。
土壤水分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
自由水是可供作物利用的;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只有在转变为气态时才能摆脱土粒表面分子力的吸附;而化学结合水却要在600-700℃下才能脱离土粒。
在进行理化分析时,需要在105℃下烘干,测定烘干的土样的土壤吸湿水含量,并以烘干样品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
这是因为土壤理化常规分析常按烘干样品重计算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合理的相对性数值。
土壤容重是土壤在未破坏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的重量,通常以克/厘米3表示。
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
砂土容重较大,粘土容重较小。
一般腐殖质多的表层容重都较小。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
00—1.30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
40-1。
60克/厘米3,沼泽土的潜育层容重可达1。
70-1。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工程专业)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并借鉴相关教学经验制订本实验大纲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生态学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实验,是该专业学生专业实验课之一,是培养基础性、应用性人才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担负着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通过本实验的开设,学生应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生态学中常用的仪器设备;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能解决实验过程中有争议性的问题,同时养成边做实验边动脑筋的习惯。
通过本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技术;2. 掌握测算天津近海初级生产力的方法;3.掌握测定土壤可容性盐总量的方法;3.掌握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室内空气微生物检测基本要求:掌握培养基的配置方法及沉降法检测室内空气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基本内容:配置培养基,采样,微生物培养,记数,计算。
仪器设备和耗材: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针、恒温培养箱、pH计、KH2PO4、Ca(NO3)2、KNO3、EDTA、蔗糖、琼脂、MgSO4等。
实验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基本要求: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基本内容:采集天津沿海的天然新鲜海水;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a含量;计算出天津近海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仪器设备和耗材:新鲜海水、分光光度计、丙酮、冰箱、离心机、10ml离心管、碳酸镁、抽滤装置、玻棒等。
实验三滨海土壤可容性盐总量测定基本要求: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土壤盐分水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和可容性盐总量的测定方法基本内容:选取某一代表性地方取土样,风干过筛,制备水提取液,用电导法测定可容性盐总量。
生态学实验
四、作业
❖ 1.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模拟种群的数量估计 值及95%置信区间。
❖ 2. 根据模拟实验的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 计算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实验三、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Holling圆盘试验)
一、实验目的
❖ 通过实验,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率的影 响,及功能反应测定在生物防治中的指导意 义。
未知的,可用S2代替σ2。
❖ 动物种群的内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 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动物种群中的个 体,彼此之间可能是相互吸引的,也可能是 相互排斥或中性的。若有机体彼此之间相互 吸引就会引起动物集群;相互排斥就会使个 体相互避开,就可能产生均匀的分布;而中 性关系就可能促成随机分布。如果资源(如 食物、营巢地等)是丰富且分布均匀的,动 物种群就可能会出现随机分布,甚至出现均 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状分布,就可能导 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 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 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 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 用样方法估计种群数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取多 少个样本比较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样本数可以由 经验来决定。若生物个体集群分布,各样方个体数 离散程度较大,即数据的方差(S2)较大,则需抽 取的样方数较多;反之,若生物个体均匀分布,各 样方个体数离散程度较小,即数据的方差(S2)较 小,则需抽取的样方数较少。若要精确确定,可用 以下3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 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 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 捕食者的“处理时间”,包括对被食者的控 制时间、取食时间、消化停顿等。在处理猎 物时,寻觅活动停止。当被食者密度增加, 一个捕食者可能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处理 时间增加,又影响其寻觅、捕食更多的猎物, 即寻觅效率降低。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生态学原理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生态学原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对生态学的理解和关注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生态学原理。
下面,我将介绍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旨在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原理。
实验一:种植豌豆观察生长现象材料:豌豆种子、花盆、土壤、水步骤:1. 将土壤填满花盆,并在上面挖三个小坑。
2. 将豌豆种子放入坑中,然后轻轻覆盖土壤。
3. 每天给豌豆浇水,观察其生长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经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了解到植物对土壤、水和阳光的依赖。
他们还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变成幼苗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实验二:制作简单的水循环模型材料:一个大碗、一个小碗、保鲜膜步骤:1. 将小碗放入大碗中,并将其边缘用保鲜膜封住。
2. 在小碗中加入少量水。
3. 将整个碗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并观察几个小时。
通过这个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他们将亲自体验到水蒸发和凝结的过程,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实验三:构建简易食物链材料:沙土、干叶子、一小袋小米饭、塑料袋步骤:1. 在塑料袋中放入沙土和干叶子,代表森林的土壤和植物。
2. 将小米饭放在塑料袋中,代表小鸟。
3. 将塑料袋密封并放置在室内一周。
4. 观察小鸟吃掉小米饭,并观察它后续的生长情况。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他们将观察到小鸟通过吃掉植物中的种子来获取能量,并了解到食物链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实验四:观察土壤过滤材料:干净的玻璃瓶、砂子、小石子、泥土、水步骤:1. 将砂子、小石子和泥土分别放入玻璃瓶中的不同层次。
2. 慢慢倒入水,观察水经过各个层次的过滤效果。
3. 比较经过不同土层过滤后的水的清澈程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土壤在自然界中对水的过滤作用。
生态学实验
– 1、植物群落调查; – 2、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 分析、群落生活型分析。
• 实验目的及要求:
– – – – 1、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 2、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3、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 4、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 主要仪器设备:
– GPS、皮尺、卷尺等。
• 实验原理:
– 1.取样方法——样方法
• 取样就是代表性群落的选取或确定,包括样地设置的方法、
范围大小等。
• 样地大小的确定一般采用巢式样方法,通过绘制种——面
积曲线来确定。
• 样地大小
巢氏取样法
种- 面积曲线
不同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经验值
群 地 苔 沙 干 草 高 灌 温 热 落 衣 藓 丘 草 草 带 带 森 雨 类 群 群 群 型 落 落 落 原 甸 地 丛 林 林 群 落 最 小 面 积 0.1~0.4 ㎡ 1~4㎡ 1~10㎡ 1~25㎡ 1~50㎡ 5~50㎡ 10~50㎡ 200~500㎡ 500~4000㎡
– 3.调查记录 :
• 调查都要做调查记录,群落调查也不例外。调查记录内 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原则是不宜罗列
太繁琐、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研究群落组成和
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 的和对象而制定。 • 植物名称一栏,一行记录一个个体。胸径在野外测定时, 往往先测定胸围,再据胸围与胸径的关系推算胸径。用
• 仪器设备:
– 铲子、筛子、PVC管、锤子、油浴消化装置、 三角锥瓶、秒表等。
• 实验试剂及其配置: • 0.4N 的K2Cr2O7-H2SO4溶液:称取重铬酸钾 20g溶于500ml蒸馏水,后缓慢加入浓硫酸 500ml,并不断搅拌,贮于试剂瓶中备用。 • 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1.485g与 0.695gFeSO4·7H2O溶于100ml水中。 • 0.2NFeSO4溶液:称取硫酸亚铁56.0g溶于水 中,加5ml浓硫酸,定容至1000ml,用前标 定。
实验三 种内竞争(生态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玉米种内竞争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影响种群相互关系的因素: 1、种群的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状况; 2、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个体和个体的直接影响; 3、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如地上部分小气候环境和
地下部分土壤环境的变化;
竞争
是指在同种(种内竞争)或异种(种间竞争)的两
对光、水、营养物等
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 在有限的资源中,植 株的生长率较低,个 体变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 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 有些植株死亡了,这一过程称为自疏。 日本学者Yoda等(1963)把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 重(W)与种群密度(d)之间的关系用下式来表示:
个或更多个体间,由于它们的需求或多或少
地超过了当时空间或共同资源供应状况,从
而发生对于环境资源和空间的争夺,而产生
的一种生存竞争现象。
种内竞争
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称----种内竞争
从个体看,种内竞争可能是有害的,但对整个
种群而言,因淘汰了较弱的个体,保存了较
强的个体,种内竞争可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与繁荣。
a为一个恒值等于3/2,因此W=Cd-3/2被称为-3/2自疏法则。
三 仪器设备及材料
玉米种;花盆;土壤;量尺;天平;烘箱等。
四 操作步骤
1、实验设计 2、催芽 3、播种 4、测量度效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 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 是一样的,即最 后产量衡值法则。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单位面 积产量 植物个体 平均重量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一、样地基本概况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经纬度:坡位:半山腰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二、地质、土壤调查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表2样地每木调查表序号树种名称胸径cm 树高m 冠幅m*m1 α33.52 20.6 8.7*5.12 麻栎21.82 17.15 4.5*4.43 麻栎28.45 26.5 8.3*7.54 麻栎28.60 24.0 6.1*5.45 麻栎37.38 22.4 9.2*8.36 麻栎32.95 25.3 6.6*6.37 麻栎22.12 18.0 5.4*4.68 麻栎28.96 21.9 6.3*5.49 麻栎20.57 15.4 4.6*3.710 麻栎25.82 18.4 5.3*4.111 麻栎30.21 21.0 7.4*5.812 麻栎22.28 17.4 5.2*4.713 麻栎32.70 17.9 6.5*6.214 麻栎37.72 22.0 9.1*8.015 麻栎22.00 15.9 5.6*5.316 麻栎29.30 14.4 6.5*5.6表2数据分析整理如下:径阶平均直径各株树木直径(cm)/(m)树高实测值株数(株)平均树高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20.5722.0625.8228.6729.7632.7033.5237.5520.57/15.421.82/17.15 22.00/15.9 22.12/18 22.28/17.4 25.82/18.428.45/26.5 28.60/24.0 28.96/21.929.30/14.4 30.21/21.032.70/17.933.52/20.637.38/22.4 37.72/22.01413211215.417.1118.424.117.717.2020.622.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直径算术平均值: 28.40cm 径阶株数分布图1234520222426283032343638径阶/cm株数/株各径阶平均树高胸径散点图y = -0.0136x 2+ 1.0774x - 0.2804R 2= 0.3678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胸径树高散点图y = -0.0313x 2 + 2.1668x - 15.481 R 2 = 0.3794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胸径/cm树高/m表3灌木/下木小样方调查表样方面积:2*2平米总盖度: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多度(株)1a 28 1.54 12 b 26 1.5 1c 18 1.15 1d 15 1.1 23 eb 20 1.45 14 f 25 1.5 1g 80 1.6 35 e 40 1.7 1c 20 1.3 1表4草本小样方调查表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分布状况1 A 30 0.08 稀疏B 60 0.80 片状C 50 0.10 稀疏2 络石60 0.07 丛生A 20 0.12 稀疏D 10 0.06 单株3 E 20 0.06 片状麦冬40 0.10 丛生F 10 0.08 稀疏B 10 0.12 单株4 络石40 0.07 稀疏G 50 0.04 丛生麦冬10 0.11 丛生5 络石30 0.07 单株C 10 0.10 稀疏D 10 0.06 单株表5植物频度和多度统计表植物名称小样方号(株)频度(%)平均多度1 2 3 4 5α0 0 0 1 25 0.25 麻栎 6 3 3 3 100 3.75a 1 0 0 0 0 20 0.2b 0 1 1 0 0 40 0.4c 0 1 0 0 1 40 0.4d 0 1 0 0 0 20 0.2e 0 0 1 0 1 40 0.4f 0 0 0 1 0 20 0.2g 0 0 0 3 0 20 0.6A 3 4 0 0 0 40 1.4B 0 2 0 0 1 40 0.6C 0 3 0 0 1 40 0.8D 0 2 0 0 2 40 0.8E 0 0 4 0 0 20 0.8F 0 0 3 0 0 20 0.6G 0 0 3 0 0 20 0.6络石0 3 0 2 2 60 1.4 麦冬0 0 5 3 0 40 1.6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样地内群落组成较为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
实验三 若干生态因子的调查
若干生态因子的调查作者:(天津农学院园艺系,天津,300384)摘要:从早晨6:30到晚上18:30,每隔两小时测量金叶女贞灌丛和裸地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一天之中,光照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中午12:30左右达最大值;温度先上升后下降,中午12:30左右达最高值;湿度先下降后上升,中午13:30左右达最低值。
关键词: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金叶女贞灌丛;裸地实验原理:植物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可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或同一环境条件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时间生态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的质量与数量的比较,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照度计,温湿度计1.2 试验方法选择金叶女贞灌丛和裸地两个不同的环境,确定好测量地点,从早晨6:30到晚上18:30,每隔两小时分别测定金叶女贞灌丛和裸地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
其中,金叶女贞灌丛位于天津农学院二号教学楼西南侧小花园;裸地位于天津农学院二号教学楼南侧停车场。
2. 结果与分析2.1 光照强度的变化图1. 一天中光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由图表可看出:在一天之中,随时间的推移,光照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在中午12:30左右达最大值;并且裸地的光照强度大于金叶女贞灌丛。
分析:a.灌木丛有遮阴的效果,因此灌木丛的光强低于裸地;b.因为测量当天上午为晴天,而下午转阴,所以下午测量的光强值下降幅度较上午大,傍晚时分光强是一天测量值中最低的;c.灌木丛较矮,并且不够集中,因此得到的光强值与裸地的较为接近,这对结果分析较为不利,应选择高一些的灌丛或是林地,调查结果可以更明显。
2.2图2. 一天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由图表可看出:在一天之中,随时间的推移,温度先上升后下降,在中午12:30分左右达最高值;并且裸地的温度大于金叶女贞灌丛。
分析:a.一般来说,灌丛地区夜间温度比裸地高,白天温度比裸地低,因此,在清晨6:30测得的温度灌丛高于裸地,出现了图中两条曲线交叉的现象。
生态学实验03-04+生态学研究的取样方法和技...
计数、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时,长度的单位用m,面积单位用 k㎡,密
度单位用 只/k㎡。 1、固定样带宽度数据处理(样带法) (1)样带内绝对密度的计算 D=Ni/2LW 其中:L─样带长度;W─样带单侧宽度;Ni ─样
样带调查不能达到要求的种类采用专项调查。
(一)鸟类数量调查方法 1、陆地鸟类数量调查法 (1)样带法:以步行调查为主。
① 样带单侧宽度、长度(单位:m)
景观类型 抽样强
样带
度% 单侧宽 m 长度 km
森林灌丛 1.0 10-50
3~5
湿地
1.0
50
5
农田
0.5
50
4~5
② 调查在晴朗、风力不大(一般3级以下)的天气下 进行,最佳调查时间为清晨或傍晚,步行速度为 1-2 km / h。
捕虫网(空网、扫网、水网)、毒瓶、吸虫管、 指形管、采集笼、诱虫灯、采集袋、三角袋。
其他工具:镊子、小刀、小铲、剪刀、记录本、 铅笔、放大镜等。
2、采集方法 网捕法;观察法;搜索法;击落法;引诱法(陷
阱、灯诱、饵诱)。
3、采集的季节、时间、地点 四季均可采集,晚春—秋末最佳。白天活动昆虫
10时—15时;夜间活动昆虫,黄昏后或黎明前。
① 调查一定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的鸟类数量。样点即 所调查圆形区域的中心点。
② 样点半径:保证观测范围内所有的鸟类都能被发 现,在视野开阔区为50 m,森林地带为25 m。
③ 样点的数量应能够有效地估计研究区域大多数鸟 类的密度。每条样带中设定的样点数一般为8个, 样点均匀布设,不能发生重叠。
④ 记录样点内所见到或听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生态学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18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生物气候图的绘制(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 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并标定图示(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志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期,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2)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3)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总降水量。
(4)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并在温度轴上方的外侧,标出绝对最高温度。
(5)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黑色填充;将极端最低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条填充。
(6)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各地气候的气候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根据实验内容部分所提供的四张各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制作出四张气候图解,其分别是位于新疆的三个城市乌鲁木齐,和田,阿勒泰和位于海洋边的城市新加坡1、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温差大。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最热的时候是7、9月份。
最寒冷的时候是12、1月份。
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为23.7℃,最冷的时候的平均温度是-7.6℃。
降雨量并不丰富,气候干燥。
根据其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降雨量及年的每月平均温度来看,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地性类型多为荒漠、林地、草原等2、和田: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干旱,属于干旱荒漠型的气候。
春季升温快而第二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5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和生命表的编制至出现均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分布,就可能导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 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土壤肥力测定目的:了解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土壤肥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根据测定结果,评价土壤肥力状况。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含量为0.12%,速效磷含量为10mg/kg,速效钾含量为100mg/kg。
根据测定结果,该土壤属于中等肥力水平。
2. 实验二:作物需水量测定目的:了解作物需水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需水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1)选择典型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测定。
(2)采用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200mm、300mm和200mm。
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150mm、300mm和150mm。
3. 实验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目的: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方法:(1)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循环。
(2)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如太阳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3)结合农业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以下特点:(1)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连续性和地域性。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性和非循环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优化作物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
三、实验结论1.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态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2. 学习生态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分布和繁殖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捕食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仪器:- 生态调查工具:指南针、测量尺、地形图、样方法工具(如五点取样器、样方框等)- 数据记录表格- 电脑及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 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pH计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生态调查1. 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片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确定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样方法、样带法、样方法等。
3. 生态因子测量:使用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对调查区域内的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测量。
4. 生物种群调查:在调查区域内,采用样方法或样带法,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进行计数和统计。
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2.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计算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等。
3.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探讨生态因子与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一、生态因子测量结果- 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000 umol m-2 s-1- 温度:平均值为25℃- 水分:平均值为60%- 土壤pH:平均值为6.5二、生物种群调查结果- 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500株/m²- 动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30只/m²- 微生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1×10⁹个/g土壤三、数据分析结果1. 光照强度对植物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越高,植物种群密度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实验方法
❖ 用酸度计测定滤 液pH值,准确读 至0.01
注意事项
❖ 进行氯气处理叶片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让 氯气进入呼吸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叶片;
❖ pH使用前要标定。源自思考题❖ 酸性污染物质是如何伤害植物的? ❖ 比较所测定的植物叶片澄清液pH值的变化,并
分析这种变化与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以及与 无污染情况下植物叶片的pH值大小有无关系。
❖试剂
去离子水、盐酸、高锰酸钾
4.实验方法
❖ 将实验材料(枝条带叶片)插在盛有水的大烧 杯中,将大烧杯置于熏气箱或通风橱内;另取 一只大烧杯置于熏气箱或通风橱内,往其中倒 入适量盐酸和高锰酸钾以产生氯气熏蒸实验材 料。对照处理的实验材料置于室内。
4.实验方法
❖ 取对照叶片和熏蒸的叶 片,用水洗净,用滤纸 吸干。分别称取5 g,用 去离子水冲洗,用滤纸 吸干后在研钵中研碎, 加50 mL去离子水,沉 淀30 min,滤纸过滤, 滤液收集于小烧杯中。
与无污染情况下植物叶片的pH值大小的关系。
2.实验原理
★ 叶片是植物与外界进行 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 植物受污染时,植物叶片 将在生理和形态上产生反 应。
2.实验原理
形态方面:
急性症状:叶片坏死、颜色由绿变黄、变 白等;
慢性伤害:叶片颜色由绿变棕黄、脱绿 和早熟落叶等。
2.实验原理
生理生化方面: ❖ 大气污染物Cl2、HCl、SO2等通过叶片表面的
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生成HClO+、 H3O+、 H2SO3 + ,这些酸性物质破坏了叶片内原有的 pH值平衡,使植物叶片澄清液的pH值降低;
❖植物细胞液 pH值与植物的抗毒性关系非常密 切,植物叶片 pH值越高,抗氯性越强。
3.材料、仪器及试剂
❖材料
白菜、蚕豆、小麦叶片
❖仪器
熏气箱或通风橱、酸度计、大烧杯、天平、小烧 杯、研钵、漏斗、滤纸、剪刀
实验三 大气中氯气污染对植 物叶片澄清液pH值的影响
2020/7/9
目录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材料、仪器及试剂
4
实验方法
5
1.实验目的
❖ 掌握测定叶片汁液pH值的意义; ❖ 学会使用酸度计,并熟悉其原理 ; ❖ 比较所测定的植物叶片澄清液pH值的变化 ; ❖ 分析这种变化与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