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3-07-08T16:22:45.95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献华[导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
赵献华(大名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名 056900)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其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依托,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改进教法,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
阅读是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因为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源泉。只有学生读懂、读好化学课本,才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化学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化学名词、术语,尽快掌握化学用语,强调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指出化学概念反映了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是学习的关键。指导学生尽可能在观察自然或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基础上阅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综合形成概念。对容易混淆的要领用对比方法找出差别,同时要给学生拟定启发性、指导性的具体化的阅读提纲,可以是问题式或纲要式。这样可以不断帮助学生消除阅读中的困难,提高阅读速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指导学生听课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完善课本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一记忆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课本知识、结论准确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重要学习方法。这种单一接受性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层层设疑,巧妙地引导、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要求学生听课时尤其要听清楚老师对每节课内容的学法交待,以及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和补充,听清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对一些问题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及解题技巧。例如,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学习。这是初中学习物质的开篇,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清楚这种课型的学习方法和目标,然后通过设疑、实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若能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和记忆,注意听思结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否则怎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及思考,可使问题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并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必然会积极地投人到学习中,久而久之便会大大提高其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生开始接触化学是在初二年级。第一次上课时,我引入了很多有趣的试验,比如在一张纸上先滴加一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纸突然变成了红色。学生都叫起来了:“怎么变红了?”我顺势又做了几个试验,取来四支试管,先往试管里放人3毫升的无色溶液,然后向里面滴加3种不同的溶液,实验现象分别为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这时学生又很惊讶地说:“变魔术啊!”看到学生的兴趣很浓,我又演示了一个实验,向试管里面放入两种无色溶液。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学生喊着:“怎么会又气泡呢?”学生们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因此,在观察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多种器官并用多角度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特别要告诉学生各类实验的观察重点和方法。
例如:对于性质实验,一般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顺序观察物质变化情况,重点是观察反应中的变化现象。例如:在讲授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物质颜色、状态,燃烧时出现的光、火焰、烟雾、能量,以及物质的态、质量的转化,燃烧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等,从得到的信息中抓住最本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