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体育机制
组员:xxxxxxxx
摘要:通过了解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进入训练队后的生活以及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发现我们国家体育制度的存在的问题。探究我们国家现行体育制度---举国制,发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体育制度改革
一.运动员成长历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运动员(以国家对运动员为例)的基本情况,在很多人看来,国家运动员是光鲜照人的,因为他们能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性大赛,能够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能够经常出现在新闻的镜头前,拥有强健的身体等等。但是我们被外表迷惑了,事实是“运动员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1.进入国家队
国家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一般是运动员参加集训表现突出或者短时间内进步很大,比赛成绩突出。
2.在国家队的生活
进入国家队后运动员的生活从此变得单一,每天带薪训练,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当初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学习这一项体育项目,如今它却成了自己的职业。那么进入国家队后的运动员是把自己的训练项目当做爱好,事业?他们是在为了金牌梦奋斗,还是为国争光抑或只是在混日子?事实是大多数运动员开始把训练当做自己的事业,因为每日超荷量的驯良让他们感到疲惫乏味,但是由于带薪训练,他们宁愿把这当做自己目前的事业。当然还有少数人是为了金牌梦或者为国争光在奋斗。
作为国家运动员,他们以自己为骄傲吗?对于金牌或者将奖牌获得者来说这是至高的荣誉,并且他们会因此被人记住,被“邀请”作广告代言人,被国人赞颂。但是获得奖牌的只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预备役运动员,他们呢,就像是金字塔最底层的草根不被人知道,更不被重视。所以普遍来说运动员心理上对训练存在一种抵触心理。
二.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不尽相同,有人欢喜有人悲。大多数运动员退役之后便会陷入窘迫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惑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通过政策性安置实现再就业的做法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困难,加上运动员自身文化水平过低,专业技能有限,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如何保障这些优秀运动员顺利完成退役后的过渡,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二次职业生涯中重塑辉煌,这对建设和谐体育、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导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效促进运动员退役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运动员顺利角色转换的诱发因素模式及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人生坐标发展性模型的研究结果,参考西方退役运动员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结合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特点,建立退役运动员二次职业生涯设计的心理辅导体系。帮助运动员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详估内外在环境的优劣与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并针对退役运动员退役过渡期间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给予心理干预支持,帮助运动员重新角色定位,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和适应新的社会网络关系。所有这些方面的心理支持都可以转化为过渡期的资源,会作用于退役准备状态的形成,并动态地积极影响退役过渡阶段。
顺利角色转换退役运动员职业倾向最多的单职业类型是社会型职业,占66.67%。其次是技能型职业类型,占11.90%。经营型职业类型在退役运动员职业倾向类型中占有比例最少;
顺利角色转换退役运动员双职业类型中排序最高两种职业类型分别为社会经营型(28.57%)和社会艺术型(21.43%),而且达到了霍兰德理想职业人格的一致性、分化性及身份认定的标准;
顺利转型退役运动员择业价值取向首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占35.71%。次重要价值取向是工资高、福利好,占28.57%。最不重要价值取向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占40.48%。次不重要是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占23.81%。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择业价值取向是顺利完成退役后角色转换的重要个性特征。同时,也提示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为健康角色转型心理指导的重要课程。
顺利角色转型退役运动员职业倾向主客观完全匹配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6.67%,完全不匹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43%,绝大多数运动员属于基本匹配,占总人数的61.90%。这一结果表明,二次职业选择时退役运动员职业倾向主客观能力基本匹配说明运动员对自己的职业倾向人格自我评价比较客观,职业自我概念比较清晰,这些对健康顺利地角色转换都起重要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绝大多数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很多甚至只有初中文凭,他们数年甚至十几年所学的也只有这一项运动技能。运动员退役之后的所谓社会保障只有一个:一次性退役金(根据入队年龄、比赛成绩决定)。某些知名运动员借用自己的的名气还有做广告代言积累下来的资金创立自己的品牌;有些运动员留队做教练;有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自己开俱乐部;还有一些自己谋生。但是还有很多生活的并不如意,因为某些运动项目在全国并不普及,比如举重,击剑,帆船,手球等,这些运动员退役之后不能继续原来的体育方面的事业,只能另谋出路,但是他们较低的学历是很难在社会重新立足的。即使是那些能够重新进入大学学习的运动员,相对来说由于跨度太大也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最终拿到的只是一纸文凭却没有真才实学。总的来说,这一切要归咎于国家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后勤保障制度存在较大漏洞。
所以并不是所有运动员如常人想象中那样自由,光彩照人。这毕竟是少数。由于缺乏后期的社会保障,而他们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所以很多退役
运动员出现生活落魄的想象,也是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忽视的。
三.中国体育体制
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一般而言,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己特定的国情和体育发展目标采用的不同体育体制。因此,体育体制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举国体制”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体育所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基础。
“举国体制”本指一种特殊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调配国家资源,重点发展国家急需的重要领域或重大项目。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则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对于世界上通行的体育体制,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有哪些特点呢?
1、“举国体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服从于国家利益与政治目标,执行国家所赋予的任务。
2、“举国体制”主要是以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为目标的体育体制。从“举国体制”的内涵来看,其最初主要是指由“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全运会赛制和国家队的长训制三者构成的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则主要是包括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体制、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和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因此,“举国体制”并非整个体育的体制,而只是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的特殊体制。它是围绕迅速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以在国际赛事中夺取优异成绩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
3、“举国体制”是一种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的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体制。从管理模式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民间社团型,二是政府与社团结合型,又称半官方型,其三,政府主导型。国家政治意志对体育的特殊要求、苏联经验连同革命军队驾轻就熟的军队化集中统一管理传统,都促使当代中国最终只能选择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并进一步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4、中国“举国体制”是一个由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大支柱构成的刚性体制结构。
5、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最高目标与指导原则是“为国争光”“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举国体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体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这种对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色。
20世纪下半叶我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一方面,我国体育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国家利益又迫切要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促使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加以有效利用,投入到最需要的方向。“举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