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作的针对性。
•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存在着个别差异性:
• 生理和心理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
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
化和多样化。
•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
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
通过内因起作用。
• “勤能补拙”
•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教育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作出社会性规范。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即 •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 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 低于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挑战性 • 高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可能性
年已获得50%,8岁已获得80%,8—17岁获得20%。
• (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 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
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 心理科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开
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乐器也是5岁左右为佳。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选择题】[2007年真题] 教育要重规培养叐教育者自信和劤力的品质,这一要求 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収展的( ) A.丌均衡怅 C.互补怅 B.顺序怅 D.个别差异怅
【答案】C互补怅觃律告诉我们,収展的可能怅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因此注重培养叐教育者自
信和劤力的品质。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収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 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不外部环境(外在刺 激的强度、社会収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 活劢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但所
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式,多出现在填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収展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C.主观劤力 【答案】 D )。 B.社会条件 D.成熟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収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 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乊分。 3、人在接叐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丌是消极的、被劢 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劢怅,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个体主观能劢怅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不环境乊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主观能劢怅,是促迚个体収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怅因素。 个体主观能劢怅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劢(基础) 心理活劢(最基本的认识活劢) 社会实践活劢(目的怅、指向怅不程序怅)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填空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収展是在______中实现的。 【答案】 社会实践的过程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很少涉及,考生 只需大概了解即可。

教师考试习题集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教师考试习题集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D )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等。
01
02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成熟的意义
1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
格赛尔的爬梯实验
3
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提醒我们,教育内容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选择,不宜过分超前教育。
4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多种可能;
三、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必须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 的综合。(精神力量)
心理学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少年期 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01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01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0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02
简述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0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成熟 D 个体实践活动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成熟 D 个体实践活动 最早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是前苏联教育家 。 A 夸美纽斯 B 杜威 C 维果茨基 D凯洛夫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4、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13、14-16、17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论述:如何帮助少年起飞?(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意识和理想; 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其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因此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做出价值判断和自我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是遗传素质、成熟机制(格赛尔)、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判断题3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判断题3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判断
题3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老子。

(错)
2.英国哲学家盗克的白扳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对)
3.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对)
4.13—17岁属于人生的青年期。

(错)
5.人的本质不足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
6.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对)
7.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拌提出来的。

(对)
编辑推荐: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判断题汇总
最新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练习汇总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地方省考通关取证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9大报考基本须知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辅导(两学版)招生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介绍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一、名词解释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2、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5、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选择题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 )A、环境B、成熟C、遗传D、个体实践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作用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4、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A )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

”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7、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8、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1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分阶段进行教育。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要抓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正确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种因素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展开:
1、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看; 2、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来看; 3、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来看 等。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换言之,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受遗传素质成熟的制 约)。 (3)遗传因素的差异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生理基 础。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2、遗传因素是怎样通过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作用 的呢?(通过基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四)正确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 作用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 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辞海》1989年版,第1355 页) 主体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
2、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动力作用 (2)筛选作用 (3)激励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般归纳为以下四条: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的关键期 天赋的递减法则.doc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另据《信息时报》报道,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对《广东 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分组审议。部分常委会 组成人员建议,允许双方都是硕士的夫妻多生一个孩子,以提高广东省的 人口素质。提议者认为,目前的计划生育条例大多涉及到控制人口数量, 而提高人口素质的规定则少之又少,比较被动。一般来说,硕士以上文化 水平的人属于高素质人口,从人体基因遗传来说,他们所孕育的后代先天 素质比较好;其次,这样的家庭,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会好过一般家庭, 对于子女后天的培养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怎样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 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 学生年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 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 • 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 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 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 • 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 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 外部表现方式的形成与变化,个性的形成 与变化。
二.人发展的基本路线 • 阶段重点论: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 有一个主要的方面,并且每个阶段的主要 方面是不同的。 • 平衡论:认为个体发展诸方面在每一个阶 段中都同时发展着,有的甚至认为,由孩 子到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是一种量 的变化,“长大”而已。循环扩展论或螺 旋扩展论。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作用及相 互关系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 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 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 点,也叫遗传素质。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
展任务 少年期(初中阶段)是心理“危险期”或者 “心理断乳期”。企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追 求独立。 少年期的总体性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 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 强。
少年期的教育该注意什么?(1)身体:保健 和青春期教育;(2)认知:重视思维与概括 能力;(3)情意:道德理想、深化情感;(4) 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 展任务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是人生定向时 期。 高中教育重点: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 会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一 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人生观教育是重点)
鸡人苏吉特-库玛
•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 -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 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 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 发出“咯咯”的声音。
• 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 岁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 在此期间,他几乎没有 与人打过交道。
社会环境一般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 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 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社会意识 等社会大背景,它们对人的发展从总体上起 制约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主导的含义 • 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 不只是对当下起作用,还在于为人终身的发 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能起主导作 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 动。 第二、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个可控的环境。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二)外铄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一)内发论 • 认为个体发展的动因主要源于个体内部 所固有的自然因素。外部条件只能影响 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 律。 •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 固有之也。” • 西方的遗传决定论 • 威: • 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 “可能性因素” 和 “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 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之为“二 层次”。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 因素,在可能性因素中包括个体自身条件 因素和环境条件因素。在现实性因素中是 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几种不同的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
1、单因素论
• 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 •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决定论都 在此列。 • 这些理论的贡献在于各自从一个侧面提出 了、论证了该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其 缺陷在于忽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绝对 化的判断,因而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2、三因素论 • 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简称。其 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 教育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 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 发展提供了可能。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具 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 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 学校教育是特殊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 导作用。
• 在非常态的情况下,遗传差异之大是惊人 的,它构成了两端——先天缺陷、痴呆儿 童;超常儿童。 • 然而他们的比例是很小的,约各占人口中 3‰~5‰左右。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 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 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 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 的趋势。
•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 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 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 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 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性格有 一定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教育给人知识、能力,让人觉醒,让人认识自我,找会尊严
(二)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发现潜能;提供条件(如知识能力等),帮助人们把潜能变为现实能力
(三)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发展身体能量;丰富精神世界
(四)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 的特殊任务
现在的观点 • 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 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 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 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沿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 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 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 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
(二)外铄论
• 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包括 环境、他人、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 •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 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开始把人的实践 活动看作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
3、二因素论 • 出自巴拉诺夫等著的《教育学》中。
• 该观点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生物因素,其中包括人的遗传因素、 个体先天特点及生理结构、机制等方面的 总和;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其中包括环境 与教育等方面,尤其突出环境因素中人的 作用。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 我国的理论界提出的: • 四因素论: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心理 因素。 • 五因素论:在四因素基础上加“反馈调节” 因素。 • 五因素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 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 综合因素论: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多 系统、多层次的,它们相互作用,很难用 几因素的提法描述,关键是应研究因素的 综合作用。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 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 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 性因素。
• 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层次 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实践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 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 开、生成的动力。 第三,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 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 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 作用日益减 。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 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 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 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 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 为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