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c5f327ea26925c52cc5bfe1.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建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把社会形态看作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基础有如社会的“骨骼”,而上层建筑则有如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骨骼”和“血肉”不可分割,形成了社会有机体。
在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时也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含义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其一,它实质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居支配地位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但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前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或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因素以及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其二,它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也是经济制度,但是具体经济制度,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98ed4d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3.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首先从原理来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2203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9.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为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等。
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则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不仅反映了经济基础的状况,还通过法律、政治、文化等方式对经济基础进行制约和引导。
例如,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权利,政府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要全面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仅要关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还要关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只有全面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
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不同社会形态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根据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具体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037701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f.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
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
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同意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即为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发生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必须出现变革。
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质变和部分量变,同意了上层建筑必须出现适当的质变和部分量变。
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替代的显然量变,同意着全部巨大的上层建筑的显然变革。
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
轻易充分反映经济基础建议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通常较慢,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通常较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b1d12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意味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本文旨在探讨这个理论,并举出实例来支持这样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基础如何影响政治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就导致了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并决定了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和目标。
政治体系则是为了维护并促进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政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来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市场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和司法系统也是服务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确保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得到保护。
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系。
其次,经济基础也对法律体系产生深刻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秩序而制定的。
私有财产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法律通过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市场竞争的规则和限制,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可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体系。
此外,经济基础还对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至上、竞争导向是经济基础的核心特征之一。
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资本主义社会鼓励个体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人们重视金钱和物质追求。
这种价值观在文化中得到体现,比如追求消费主义和物质享受。
此外,意识形态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往往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产业的崛起给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9a35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b.png)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述题)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论述题)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小作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34a8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9.png)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小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好耶,让我来给你写一篇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小作文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听起来有点难,但是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话来解释。
大家都知道,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需要吃东西、穿衣服、住房子。
可是,我们从哪里得到食物、衣服和房子呢?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靠打猎和采集来维持生活。
后来有了农业,人们开始定居、种植庄稼。
再后来出现了手工业,人们开始制作工具、陶器等生活用品。
再再后来,出现了机器大工业。
每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比如从游牧到定居,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艺术等等,也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比如说,在游牧时代,人们对自然有着崇拜,会祭拜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到了农业社会,人们开始尊重劳动和生育,有了丰收节等农业文化。
再到手工业时代,出现了专门的手工艺人,有了独特的工艺美术。
机器大工业时代,出现了工人阶级文化等等。
每种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
比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佃农、资本家和工人等等,他们在经济上是主从关系。
而这种主从关系,也会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在政治上,统治阶级就占据主导地位,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法律法规;在文化和思想上,也会主导潮流,甚至左右教育方向等等。
当然,有时候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经济基础在主导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大概内容。
虽然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它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篇小作文,你能get到它的要点哦!篇2小作文题目:经济基础很重要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50b9c467c1cfad6185fa796.png)
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者:————————————————————————————————日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年级 2010级2班2012年 04 月 16 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面包才会有稳固的爱情内容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这里,想谈谈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今社会的“经济爱情”,其实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只注意到它对社会整体上的影响,却没有关注到具体的“抽象爱情”上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是爱情的前提与保障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物质;爱情;基础姓名:学号:102261010049 成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来自马克思历史主义唯物观。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4f64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e.png)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76e15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教材。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这一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和内在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等。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意识形态、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的不断变革推动着上层建筑的演进和变化。
同时,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通过法律、道德、政策等制度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涵和特点1.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催生出不同的上层建筑形态,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2.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通过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的调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会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方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变,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和限制。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表现出来。
1.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不同经济制度下,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不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18abbd58bd63186bcebbc65.png)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及其意义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
础知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顺利通过笔试,一举成功!
(1)辩证关系原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其次是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这些内容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2)意义:能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是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https://img.taocdn.com/s3/m/0ca873b41a37f111f1855bd4.png)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赵家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对于这一原理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系统论证,对于这一适用于阶级社会的原理是否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等问题,理论界却很少有人涉及,这几个问题可以说至今仍是理论上的空白点。
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作些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证,抛砖引玉,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马克思在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还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没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但毕竟已经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终于发现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逐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作了准确完整的表述。
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29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但他所讲的“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他所讲的宗教、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几乎包括了他以后所讲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d8acf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0.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如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在经济基础上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76cf9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们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济基础的改变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改变则不能改变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虽然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通过法规、制度、文化等方式对经济基础进行监管和调节,以保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上层建筑的变革也可能引起经济基础的调整和改变。
例如,政治体制的改变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基础。
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因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和冲突。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可能无法及时适应,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例如,当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时,生产关系可能无法满足新的生产力要求,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的阻碍和矛盾的加剧。
四、指导实践的原则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指导。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理论观点,把握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其次,要通过改革和创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推动上层建筑的适应和进步,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1537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本文旨在回顾和复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通过准确的论述和整洁美观的排版,确保全文的表达流畅,从而不影响阅读体验。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各个方面的现象和制度都有其根源和起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包括了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观念。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依据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中建立的人际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和法制等制度。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逻辑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
例如,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更新,相应地引起了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变革。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上层建筑通过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等方式,影响着经济生产和经济关系的运行。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实践证明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都充分验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表明了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伴随着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
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方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方针。
通过改变经济基础,可以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社会各个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洞察社会发展的规律。
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局限性1. 经济基础仅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基础并不是唯一决定上层建筑的因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6118c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0.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2.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条件,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 上层建筑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来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 上层建筑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动员人们接受和支持经济基础,抵制和消除反对经济基础的因素。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条件,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因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时,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适应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矛盾运动是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55c60f75022aaea988f0f12.png)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
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ce741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0.png)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主要是探究两者如何互动对峙,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
首先,
经济基础是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经济基础是一个时代的技术和生产力的体现,是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对经济
基础产生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影响和决定的关系。
换句话说,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思想、观念的洗礼对经济基础进行塑造;二是通过法律
制度、政策法规等手段对经济基础进行调整和控制。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求。
反之,上层建筑的变化也会促使经济基础的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就是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理解这种辩证关系,就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总之,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历史的
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c12ae5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9.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其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等,它们则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哪个方面可以孤立地存在。
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可以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
比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形成,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等。
而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壮大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这种辩证关系也为我们认识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作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 1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原理(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原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926b7ad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a.png)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原理(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原理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
•经济基础:指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包括经济制度、生产技术、生产关系等。
•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
2. 辩证关系的内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态。
•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
4.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规范经济行为:上层建筑通过法律法规等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影响经济发展: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基础变革后,上层建筑也需要相应的变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
6. 实践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经济,上层建筑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
只有理解和把握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赵家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对于这一原理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对于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系统论证,对于这一适用于阶级社会的原理是否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等问题,理论界却很少有人涉及,这几个问题可以说至今仍是理论上的空白点。
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作些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证,抛砖引玉,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马克思在1843年夏天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还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没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但毕竟已经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终于发现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逐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作了准确完整的表述。
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29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但他所讲的“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他所讲的宗教、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几乎包括了他以后所讲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以不十分确切的术语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进一步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时隔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更加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已经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前夜。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或接近提出与经济基础概念处于同一序列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时指出“: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产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2]p191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指的是自然科学,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指的是工业,他们把自然科学和工业以及物质生产本身看作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尽管当时尚未对生产方式概念作出确切的规定,但毕竟是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概念,并且认为如果不去认识某一时期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由于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支配而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关于占有形式的思想时说了下面一段话“: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2]p52这段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语境下表达了生产关系思想。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已经接近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思想,即“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3]p3。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多处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
例如,他们通过论述国家和人权、国家同其“自然基础”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
他们说:“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
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
而它并没有创立这个基础。
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基础。
”[2]p145又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
他们指出:正是人的需要这种“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联系起来。
他们之间的现实的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
“在今天,只有政治上的迷信才会以为国家应当巩固市民生活,而事实上却相反,正是市民生活巩固国家”。
[2]p154也就是说,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连接起来的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不是政治生活;不是国家巩固市民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巩固国家。
再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空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2]p191这说明,他们当时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政治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的最基本内容。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群众从事历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思想,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群众从事历史活动的“激情”、“热情”不是由某种空洞抽象的思想唤起的,而是由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唤起的。
他们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激情”、“热情”比任何思想都强大有力得多:法国“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决不是‘不成功的’,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了‘实际成效’,……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
[2]p10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离开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的实践活动,思想不能起任何实际的作用,因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
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p152。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他们的思想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步一步地接近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且从多方面论述了有关这一基本原理的内容,但是他们毕竟尚未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基本概念,因而也就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只能说这个基本原理仍处在形成的过程中。
二我国理论界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这部著作也标志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初步形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4]p87-88这里的“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概念,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含义,它和生产力紧密相连,既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生产力,它的内容已经相当于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内容。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把市民社会、交往形式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思想作为他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并且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4]p92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把交往形式或市民社会看作是与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是从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把它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即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认为它决定政治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说明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他们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4]p9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就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人们(或阶级)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他们在思想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把这一基本思想表述得极为清晰。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而且第一次提出上层建筑概念,并把上层建筑分为国家(即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概念,把市民社会即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看作是经济基础的内容,认为这种社会组织既是国家(即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又是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
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4]p130-131马克思在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长文,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实现政变的阶级基础和经济条件。
马克思在论文中分析了当时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各个党派和政治集团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及在此经济条件基地上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指出,在波旁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大地产连同它的僧侣和仆从;在奥尔良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金融贵族、大工业、大商业,即资本和它的随从者——律师、教授和健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