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复习1.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1.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1.4 浮力、沉力的产生和计算2. 第二章:热学复习2.1 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概念及关系2.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2.3 比热容、热值和热机效率的理解和计算2.4 物态变化的现象和规律3. 第三章:电学复习3.1 静电现象和静电场的特点3.2 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和电流强度3.3 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应用3.4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3.5 电能、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 第四章:光学复习4.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4.2 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3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5. 第五章:声学复习5.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5.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关系5.3 声速、声压和声强度的计算5.4 噪声的控制和声音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建议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1. 每章复习时间为2课时,共10课时。
2. 每课时分为讲解、练习和讨论三个环节。
3. 复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现代物理复习6.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6.2 放射性现象和核反应6.3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6.4 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7. 第七章:生活科技与物理7.1 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7.2 光学仪器和摄像机的原理7.3 磁现象和磁性材料的应用7.4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8. 第八章:物理学与自然界8.1 地球物理现象的解释8.2 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变化8.3 宇宙的构成与演化8.4 生物物理学的应用9. 第九章:物理学方法与思维9.1 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9.2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简化9.3 科学探究的步骤和原则9.4 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10. 第十章:综合测试与复习策略10.1 分析学生的弱点与难点10.2 设计针对性的复习计划10.3 进行模拟测试与反馈10.4 指导学生应对考试的策略与技巧七、教学方法:7. 针对第六章的现代物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抽象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复习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
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
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
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 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 ___。
9、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它的成正比。
展示评价1:学生回答,集体矫正。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复习教案科目:物理内容物质的物理属性课时:第一课时年级:八年级编写人:授课人:审核人:班级:小组学生姓名:时间:学习目标:知道质量的的概念,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学习重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学习过程:先入为主自主学习1、汇报:展示学习成果2、导学: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1、物体所含_______________ 叫做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___________ ,符号为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即它与物体的________ 、_______ 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无关。
3、对于微小物体的质量不便于直接用天平测量,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
3、交流:合作探求新知(探究案)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于 1.5 X 106mg的是()A、一头大象 B 、一只鸡C 、一张邮票 D 、一个苹果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它的蛋有 1.5Kg,合_________ g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它的蛋只有合_________ mg。
3、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比较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是()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B、把1粒米放在一只杯子里,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C、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D、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4、物体实际质量是20.5g某同学粗心,将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称量,则天平平衡时他读到的质量为(1g以下使用游码)()A、19.5gB、20.5gC、21.5gD、20g5、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若所用砝码已经磨损,则所测得质量与真实值比较将(7、在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的探究课上,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1)______________ 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 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如图10甲所示,于是小丽同学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3)
(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科目:物理主备:王丽霞参与:高子杰王丽霞
时间
6月27日
教学内容
期末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力平衡及其条件。2.理解合力的概念及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3.理解惯性定律、惯性现象;4.会用力与运动之间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各知识的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各知识的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
资源利用
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主要内容
1.概念:
A.惯性: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平衡力: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重为4N的足球竖直向上踢出,足球在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为1N,则足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N。
7、(08江苏淮安)普氏野马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我国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曾发现普氏野马饮水时在沙地上留下的一些足迹,深度达1.2cm.通过实验测得要使该沙地达到相同的深度(四蹄着地,,压强为9×104Pa,并由此估算出,一匹成年普氏马的质量约为360kg.
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当堂检测
1.由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由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3.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B.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范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教案1【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
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
“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
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
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八年级物理下册总复习导学案(人教版).doc
尸概念:的两个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易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的力。
分类:、、,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和O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r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注意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r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总是保持或状态。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其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
二力平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 状态[ 条件C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V—平衡状态V~=> J状态J [(实际)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推理I得出的;注意“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
总第课时运动和力姓名:目标:知道里的单位、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公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分析相关现象;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重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知识结构图厂概念: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表示。
单位:___________ ,简称 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 。
力J 估算:托起一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改变物体的O三要素:力的、、OI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
弹测量力的工具:,常用工具:O〈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I ■刀弹簧的就越长。
I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厂概念:物体由于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用符号表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八章力的作用效果2. 第九章简单机械3. 第十章压强与浮力4. 第十一章温度与热量5. 第十二章电与磁(选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复习教案以教材章节为线索,梳理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突出重点内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学案等资源,自主复习各章节内容。
2.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0分钟)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复习相关章节内容,梳理知识点。
2.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2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 第五环节: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总结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 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3.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
2. 学案:各章节复习学案。
3. 课后练习题:教材附录及拓展练习题。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八章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2. 第九章简单机械(1课时)3. 第十章压强与浮力(1课时)4. 第十一章温度与热量(1课时)5. 第十二章电与磁(选学)(1课时)十、教学建议2. 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意举例生动、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2.设立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运动员跳远、汽车刹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通过本章节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二物理总复习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总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主要旨在帮助初二学生系统复习物理课程,巩固基础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回顾物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定义、定律和公式。
2. 理解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4. 创新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总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力学:回顾速度、加速度、力、质量等基本概念,复习牛顿三定律、简谐运动、动量、功和能量等知识点。
2. 热学:复习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回顾理想气体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重要内容。
3. 光学:复习光的反射、折射、光的波粒性等基本概念,回顾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及其应用。
4. 电学: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复习欧姆定律、电功率、串并联电路等内容。
5. 实验操作:通过一些简单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仪器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回顾物理知识点,解释相关概念和原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练习与讨论: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通过合作讨论分享答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操作:结合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第一阶段:回顾知识点a. 力学部分:回顾速度、加速度、力、牛顿三定律等概念和定律,并解释其中的关系和应用。
b. 热学部分:复习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回顾理想气体定律和热力学定律,并解决相关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复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内容。
2.掌握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能够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和学习,了解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导学过程:【导学一】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实验:将棉花球放在一弯槟榔树木桶中放一弯桶中中间的障碍物,观测障碍物前后物体的不同现象。
障碍物靠近桶底物体成像位置变化较小,障碍物靠近桶口物体的成像位置变大。
得出:物体前面的障碍物会影响物体的成像位置。
【导学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1.当透镜厚度不计时,透镜中心O是透镜的主光轴。
2.透镜的两个焦点F1和F2,以及透镜中心O共线。
3.透镜的焦距f是指过透镜中心O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在透镜的后焦点F2处的聚焦距离。
4.用D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d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f表示透镜的焦距,那么根据快慢定律可以得出公式:1/d +1/D = 1/f。
【导学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用例题:在辽宁博物馆里,有一串悬挂的沙漏。
观众们发现,在沙漏边缘1m的地方,有物体成像于 2m 之外,问沙漏的高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给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到透镜的距离D=1m,像到透镜的距离d=2m,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 1/d + 1/D = 1/f中得到一个方程:1/2 + 1/1 = 1/f,经过计算可知透镜的焦距f= 2/3m。
由此可求出沙漏的高度为2m/ (2/3) = 3m。
【导学四】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1.霉菌:(1)结构:普通霉菌的身体由根、茎和产孢器等部分构成。
(2)生活习性:都属于寄生菌,它们以暴露在外的有机物质或生物体为食。
霉菌在有机物质中分泌酶来消化,然后再吸收分解后的有机物。
2.酵母菌:(1)结构:酵母菌只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组成的。
(2)生活习性:酵母菌属于万能菌,能够吸收自然界中的各种食物。
酵母菌对厌氧条件也很敏感,对含氧条件也可以发酵。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原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案例分析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应用第二定律: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案例分析4. 第四章:简单机械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5. 第五章:浮力浮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浮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视频:选用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六、第六章:电路与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电流的形成及电流的微观解释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七、第七章:磁现象磁体的性质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八、第八章:光学光的传播及反射、折射定律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及光谱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九、第九章:声音与振动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的区分及应用振动的基本概念及振动规律十、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应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意识六、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通过电路实验、磁铁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路与磁现象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教案与练习第七章力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3)重力的方向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教案与练第七章力一、研究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单位和三要素,并能够用示意图表示力。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4.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1) 力的概念和单位。
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1) 力的概念。
2)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相关现象。
3) 重力的方向。
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XXX,简称N。
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且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1.弹力:1)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它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且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1) 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2) 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3)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对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等。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2.难点: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7)
3、用如图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
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课堂检测】
1、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起重机吊起重物B、马拉车,车未动
C、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D、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2、上海自主研发了一种氢燃料汽车,它使用氢气代替汽油。在一次测试中,汽车在水平路面受到2400N的水平牵引力,5min内匀速直线行驶了9000m。
(1)汽车受到水平方向的阻力是多少?
(1)地面对手的支持力;
(2)若每个手掌的面积为0.016m2,求双手对地面的压强;(3) 1min钟内小明所做的功;
(4)小明做功的功率。
2、某小组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
(1)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图做的实验。
(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功率的推导公式:
功率的单位:
定义: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机械效率(η)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有用=
W总=,η=
用滑轮组平移重物:W有用=
W总=,η=
【合作探究】
1.俯卧撑是一项常见的体育活动。如图,小明重600N,1min内做俯卧撑30个,每做一次肩膀升高50cm。小明身体可视为杠杆,O为支点, 为重心,OA=1m,B到O点的距离OB=1.5m。求: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回顾: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力与运动、压强与浮力、简单机械、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
2. 能力提高: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摩擦力、重力、惯性等知识点。
2. 压强与浮力:复习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等。
3. 简单机械: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斜面的机械效率等。
4. 声现象: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速、回声等。
5. 光现象:复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凸透镜、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摩擦力、重力、惯性、压强的计算、浮力的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等。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大气压强的测量、机械效率的计算、透镜焦距的计算、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互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能的来源,电能的单位及电能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会读电能表,知道家庭电路中电能表的作用,会利用电能表粗测用电器的功率。
3.理解电功率的意义,会进行电功率的计算,知道怎样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功率。
4.知道什么是电热器,电热器在什么情况下发热多,生活中有哪些电热的利用,知道电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止。
5.利用电功率的知识实现安全用电。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进一步了解本章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电功率及电能表的应用●教学难点对电功率的理解●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及投影资料●教学过程一、知识网络二、例题1.如图,电源电压为6 V,且保持不变,灯L1上标有”8 V,8 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 Ω。
当滑片P移至b端,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A,求电压表的示数和L2的电阻。
当滑片P移至a端,开关S1、S2均闭合时求灯L1消耗的实际功率和电流表的示数。
解:当滑片P移至b端,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因为I=U/R所以U滑=IR滑= A×20 Ω=4 V。
因为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为 4 V。
又因为U=6 VU2=U-U滑=6 V-4 V=2 V所以R2=U2/I=2 V/ A=10 Ω当滑片P移至a端且开关S1、S2都闭合时原电路可简化为如图电路:因为P=IU=U2/R所以R1=U额2/P额=2/8 W=8 Ω.又因为U1实=U=6 V所以P1实=U1实2/R1=2/8 Ω= W又因为U2=U=6 V所以I2=U2/R2=6 V/10 Ω= A电流表测灯L2的电流,所以电流表示数为 A。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教学案(4)
后
反
思
(2)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小明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______.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
(4)小明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你指出一点:______________
③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___________,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式中g=__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力:
①滑动摩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选)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汽车所受的重力 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D.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课堂练习册>和<资源与学案>
2、书面作业:选自<课时达标>打印
教学重点
各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各知识点的应用
教学方法
资源利用
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含义:_力是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力的效果:力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使________。
初二物理下复习教案
第六章电压电阻复习课复习重点:1、知道电压及其单位,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复习难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复习课时:2课时一、电压?(一)电压的作用?1.电压是形成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二)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V )? 常用单位:(kV)、(mV)、(μV)?换算关系:1Kv=V1V=mV? 1mV=μV?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V??? 一节蓄电池V ???家庭电压V? ??安全电压不高于V?(三)电压测量:?1.仪器:,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①电压表要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否则指针会。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
④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的电压。
(四)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LL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力的图示表示力;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4、理解重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物体存在。
(3)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间的吸引力。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1)力的示意图是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只需要标明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只画力的方向、作用点、不用画标度和大小。
(2)画法:首先找到力的作用点;其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最后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相互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要点诠释: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3、力的作用效果往往是两种效果同时都有,我们研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时,只研究主要的作用效果。
例如,用脚踢足球时,脚对足球的力,同时使球发生了形变和使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但主要的作用效果应该是运动状态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力的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只要其中一个要素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改变。
要点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3、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4、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2)构造:弹簧测力计的主要工作部件是弹簧,此外,还有专门用来测拉力和握力等专用测力计。
(3)使用方法:①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点;②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③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4)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要点诠释:1、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日常所称的拉力F、压力F压、支持力F支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一旦超过量程,弹簧的形变就超出它自身的弹性限度。
这样的损坏,会使弹簧测力计无法再使用。
要点三、重力1、概念: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2)方向:竖直向下。
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作用点:重心。
有些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要点诠释: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
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计算重力时,g值取9.8N/㎏或g=10N/kg,通常认为g值是固定的。
实际上地理位置不同,g值也不同,如果都在海平面上测量,地球的赤道附近g值最小,越靠近两极g值越大。
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体的重心位置将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和质量分布变化而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如:光盘、篮球、足球。
【典型例题】类型一、力1.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受力物体就行,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只要存在施力者就行,有没有受力者是没有关系的C.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要接触才行D.一定既有施力者,又有受力者,离开物体就谈不上作用力,就没有力了【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总是成对出现的B.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C.两物体间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D.力是有大小又有方向的2.射门时,球员踢出的足球,有时径直凌空射向球门;有时却拐着弯飞向球门--“香蕉球”,如图,图中F表示踢球的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导致球沿不同路径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踢球的力的()A.大小 B.方向 C.作用点 D.单位【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种效果好(填“A”或“B”),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类型二、弹力3.关于弹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B.弹力的大小只与形变的程度有关C.放在桌面上的一根弹簧一定产生了弹力D.压力、拉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下列结果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A.手中的石块释放后会下落B.装有弹簧的门被推开,放手后自动关上C.玩具弹簧手枪将“子弹”射出D.撑竿跳高运动员跃过横杆4.(2012 安溪县)如图甲、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A.4N和8NB.4N和4NC.4N和0ND.8N和8N【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轻质弹簧,所挂物体相同,重力均为1N,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甲乙的示数分别为()A.1N,2NB.0N,1NC.1N,0 ND.1N,1N5.探月过程时,把一块矿石从月球运到地球,则矿石所受重力及其质量()A.重力变小,质量变大B.重力变大,质量变大C.重力不变,质量不变D.重力变大,质量不变【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B.质量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约是10NC.用质量均匀分布的铁丝弯成一个圆环,重心在圆心上,而不在铁丝上D.质量2kg的物体所求受重力, G=mg=2kg×10N/kg=20N6.小明在做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
(1)分别用图甲、乙两种方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正确的握持方式是(选填“甲”或“乙”)。
(2)他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质量m/kg 0.05 0.1 0.15 0.2 0.25重力G/N 0.8 1.2 1.6 2.2 2.6①请在图丙中以重力G为纵坐标,质量m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中描点,并连线。
②小明发觉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其他小组偏差大(可能有错误),请您帮助他找出可能的原因是:。
【总结升华】《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2.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5.了解摩擦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
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要点三、二力平衡1.平衡力: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通过物体所处状态,判断受力是否平衡)2.平衡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判断力的大小、方向。
(1)甲图中钩码静止,受到平衡力,即:钩码的重力G,等于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F,拉力F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