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
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表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孩子们可以自己去发现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的练习,注意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这个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的练习,很好的巩固了这些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个班也有很多缺点,其实也是合理的。
因为张老师工作时间不长,他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
应该说讲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是不错的,这可能是年轻人学习能力强的优势。
认识图形一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的评课稿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由于这学期正好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因此在观看了视频案例3《认识图形》后,我觉得对于老师的精彩说课,我的收获良多,下面谈谈对这次说课的一些想法:一:精彩之处以及亮点1.教材分析方面:老师系统地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
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
可见老师对于教材非常熟悉。
2.教材处理方面:老师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4.教学手段: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5.教学程序:教学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紧。
学习难度安排的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和练习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显。
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的自由发挥。
6.教态。
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其中。
亮点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新颖。
由于是一节认识图形的课,知识很抽象,光靠看书,教师讲解图形的特征,学生很难认识图形。
老师运用了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达到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甚至没办法达到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1.老师的语言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适中。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课后评讲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课后评讲本周学校教研组活动上有幸聆听了一年级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张老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使我们耳目一新,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低年级教学的艺术所在。
这两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了恰当的氛围和必要的情境与空间。
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这两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整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和活动的设计者。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老师向学生发问:“找一找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且准确地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两节课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摸图形、分图形、搭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在学生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时,老师放手让孩子们动手去搭建图形,随后追问:“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搭建起来比较容易,也比较牢固,圆柱立起来搭也比较容易,可是,球搭起来就比较困难呢?”这一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XXX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遍及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研究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用的数学研究活动不克不及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着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资料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认识图形评课稿五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五篇第一篇: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制定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
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
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认识图形》的评课稿下面由我和惠老师进行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包括:前测、中测、后测、自查式、互查式观察式及三性合一我重点关注的是胡老师讲课的中测和后测,我将以中测和后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测环节我们首先搭建以空间立体图形为关键项,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四个向度展开的气泡图示平台。
由老师给出四种空间立体图形的数学名称,然后有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特点,在四人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己选项度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三性中的个性。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得特征特点,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创造性。
在小组合作中,我仔细关注了一下,有的小组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部很好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合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出来还需要跟孩子们讲解小组合作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尽量使得我们每一次合作中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
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下边学生没有做到安静的倾听,这些还需要再加强训练。
建议对于刚开始习惯的养成,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后测环节,采用的是两人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重点是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能够知道它们的特点进行强化巩固。
通过二人交互是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使得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数学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不空洞,体现了数学这一门课程研究学习的必。
建议:1、上课多一些数学专业术语2、建议课堂内容有删有减,不应该发散的太多;3、建议上课跟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数面的时候建议用上下、前后、左右联系起来。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优秀)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1.课堂常规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入校刚刚三个月,上课时间不足13周。
我们看到的孩子精神饱满,发言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
这些都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一个侧影。
我从听、说、坐三个方面来说:(1)倾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的重要性无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
但学生会倾听并不是老师一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老师这节课开始的口算有两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听算。
这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很好的机会,是老师很好的设计。
二是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听他说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
这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人要给学生发起挑战前,范老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一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老师经常点评:xxx听得多认真!xxx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xxx一样认真听,给全体学生以榜样。
(2)表达(说)能力的培养范老师要求学生说要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
这对一年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老师让学生说话声音洪亮,主要是提醒“声音再大一点,给学生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音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老师对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让前面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说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生。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优秀(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图形评课稿1一、说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制定1.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
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
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1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图形》评课稿人教版 认识平面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 - 评课稿1. 引言《认识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涉及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认识图形》这一章节进行评课,评估其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示例和练习的有效性,以期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教学目标的评估《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区分平面图形,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表示和探究。
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2.1 目标是否明确教材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认识几何图形的名称、判断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等。
因此,目标在理论上是明确的。
2.2 目标是否可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本章节的目标是可行的。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展示,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3 目标是否有层次性《认识图形》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材分别从简单的线段、角、三角形开始,逐步引入多边形、等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渐提升。
3. 教学内容的评估教材设计了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以下是各个内容的评估。
3.1 线段、角的认识《认识图形》以线段、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图像和操纵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线段和角的直观认识。
3.2 几何图形的认识教材介绍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几何图形。
3.3 判断图形的方法教材提供了一些判断图形性质的方法和规则,例如判断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
这些方法和规则方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
3.4 几何图形的探究在《认识图形》中,学生不仅需要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进行探究。
教材设计了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评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评课稿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其特征。
4.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根据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对本课进行一下四方面的评课:一、教学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面在体上”1.先让学生摸带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感觉。
通过平平的,引出课题。
认识立体图形的面,也就是认识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模立体图形的买你,说说面的形状是什么?如何把这些图形请到你的纸上,有什么好方法?(描、印、押),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
再想一想,我们画的平面图形和桌子上摆放的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面在体上)学生能够说出立体图形上各个面的形状,在说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时,少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面在体上。
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体会到。
说明没有让学生彻底明白,摸的还是不够,“面在体上”体会的不深刻。
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是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
(身边的,道路的,家里的等等)学生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引导一下会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三、分一分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征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大部分是按形状分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除了按形状分,还能怎么分?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按边分,按有无角分等等。
学生能够按一定标准来分,但在对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认识的不够好。
会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图形说成正方形,观察的不够认真仔细。
四、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来欣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拼一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听了XXX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认为她的教学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教法上,XXX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展示实物和让学生触摸实物来引入图形的概念,让学生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
同时,她还运用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图形的对边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在学法上,XXX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XXX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图形和动手画图形,加强了知识的巩固。
然而,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
教学。
同时,在教学图形认识时,应重点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其特点。
最后,在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教师应该质疑更到位,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最新2018】认识图形评课稿-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认识图形评课稿篇一: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主评人:蒋成《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手上的物体是什么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根底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拟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外表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稳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浸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根底、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详细、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场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效劳的。
二、突出数学考虑,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非常重视数学思想的浸透和培养,表如今〔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根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展了“比拟”、“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稳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根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平安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的评课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图形,改为先出示衣服有图形组成的一幅画,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画中包含了哪几种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的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形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
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
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
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
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
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
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
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从搭成的城堡中能找到我们学过的物体吗?这里可以让学生边指边说;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观察时可以看教师手中的教具,在老师肢体语言的点拨下应该会更直观;包括后面提问学生,长方体有几种摆法,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时,教师可以拿教具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描述展示一些,其他学生思维会更清晰。
2、教师语言一再提炼,还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
如:在描述长方形的特征时,教师说有四个尖尖的角,“角”在学生心中就有尖的表象,我们在这里描述长方形直角的特征时应当说“有四个方方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概念。
3、有好几个地方还是没有完全放手学生。
如:用三棱柱画图形时,还给学生提所谓建议,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上,有点“强势”告诉学生,不可能围成圆形。
那么圆是什么?无限正多边形就是圆了,为什么不让学生围一围,讨论后再引导:你们围成的是一个很接近圆的多边形。
4、在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这些图形,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教师板书时,“圆”这个字写错了,课前没有斟酌。
6、有几个地方教师太啰嗦,导致课前预设的一个“猜图形”的练习没有时间练习,这道题本来是这节课练习与提
高的一个亮点,很遗憾被删去了。
但张老师能学会适时掌控课堂时间分配,及时调整课前预设,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