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与儿童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儿童做儿童
——《爱弥儿》对中国家庭儿童教育的破除
刘思锐
(2013级中文四班学号:201301020635)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渴盼自由,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但《爱弥儿》夸张的言辞和论断确乎破除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架构:一个父母为上,为子当孝的传统结构。人既然生而平等,儿童和成人一样需要被尊重,允许孩子做孩子,真正的关心孩子的需要和幸福,不过度关心不过分干涉,不过度要求不过分宠溺,才能保证一个孩子拥有完整的童年。
关键词:儿童;卢梭;破除
卢梭在《爱弥儿》开头便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卢梭“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是成人看”的儿童教育观点的核心,而他的尊重儿童,鼓励自然天性发展的理论,却与一般状态下的传统家庭教育产生了冲突。
所谓“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卢梭的儿童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把儿童当儿童看,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的天性;将儿童看成是发展变化中的人。“把儿童当儿童看”首要的是成人必须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既包括其与成人不同的需要,也包括独特的精神生活。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关注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就要摒除不顾儿童特点,不考虑儿童现实,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的行为,不能把自认为的幸福当成儿童的幸福。在卢梭的教育观点中,与儿童天性的发现紧密相连的是“消极教育”,也即反对在儿童期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道德。“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爱弥儿》的开篇如是说,言论虽稍过武断,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眼里,人是生来善良的,其罪恶和错误是在后天的环境里养成的。虽然在卢梭的时代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传统道德对儿童的毒害,但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即便已经脱离封建的桎梏,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很多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儿童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书本,过早过多的接触知识和道德给不了儿童真正地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说:“通过印刷文字去理解世界,容易遗漏它的具体内容而变成一套观念和符号。我们深知‘书本’知识所造成的危害,这种文化养成一种通过印刷的书本和报纸来理解世界的习惯,并造成了现实与其说明之间难
于连接的鸿沟。”由此看来,卢梭的“消极教育”不失为一剂良药。关于儿童发展的问题,卢梭认为儿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教育中要随着儿童的发展变化教育方式和内容,鼓励和发倔儿童的潜力,这一观点使得“儿童被发现”,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供了早期理论准备。
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曾说过:“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即主张孩子从小就要进行道德教育,使其熏染感化,而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与此类似的还有“蒙养正,圣功也”(《易经》),“蒙者,知之始”,“正之唯其始”(《张子正蒙注序论》),都是主张从小就要进行道德教育修养心性,防“蒙险”于“未然”。而在当代,纵然我们已经脱离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在普通的家庭教育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过度教育包括父母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合理教育,对孩子过分关注以及过分干涉孩子的自由等。卢梭的理论虽略偏向于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但对于破除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马克思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一句话看似简单却与宏旨紧密相关,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它概括了人类社会起初的特点。与古希腊“正常的儿童”相比,古中国无疑是“早熟的儿童”,这一点无论是从文学文化还是道德教育上都有体现。不论是古代儿童所诵《三字经》《弟子规》还是现代学习班的低龄化趋势,都在佐证着中国儿童的“早熟”,而卢梭却持着与之相反的观点。卢梭认为,主动自由是人天生的本质,且人性本善,那么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就必须遵从这种善良的自然要求。教育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习俗、习惯和偏见,废止关于社会道德的强迫灌输,要以恢复儿童天性为宗旨、返回自然,培养出具有自然人优良品质的自由人。一个人生来要学会的最基本的能力是生活的能力,其次才是发展兴趣爱好,进行自己的学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里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却是弱化到了极点,三四岁开始学习各种兴趣班拼命学习各种知识,好像孩子从一出生就只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再然后,沦为芸芸众生。最为遗憾的是,在进行完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之后的成人失去的是再也回不来的童年。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以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终归是要死的。那时候,虽说他的死不是由于你的操心照料而造成,但是你所费的这一番苦心是可能被误解的。”“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爱弥儿》)自然的法则就在于不断的锻炼孩子,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在传统的家庭教育里,父母祖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他们警惕的防备着所有可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危险,禁止孩子去湖边去游泳甚至与陌生人接触,这一切源于他们的担心,却禁锢了孩子的自由。中国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相对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由于过分的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至于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生活上,父母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很少让孩子自己动手;在交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所谓的“差等生”交朋友,他们就严加阻止,他们很少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认为参加课余活动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