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合集下载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47
种间关系
相互作用类型 1.中性作用 物种1 0 物种2 0 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2.竞争:直接干涉型
3.竞争:资源利用型 4.偏害作用 5.寄生作用 6.捕食作用 7.偏利作用 8.原始合作 9.互利共生
+ + + + +
0 0 + +
两个种群直接相互抑制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不受影响 寄生的种群1得利,被寄生的种群2受抑制 捕食的种群1得利,被捕食的种群2受抑制 种群1(共栖者)得利,种群2(宿主)不受影响 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均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 对双方都有利,并相互依赖
生活史
生物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生长率 、繁殖和寿命。
一些种类能活成百上千年如红豆杉,有些种类则寿命很短;
一些种类,如鲸和加利福尼亚红杉身体巨大,而另一些身体则微小; 一些种类,如真菌或远洋鱼类生产许多小型后代,而另一些生产数量
虽小,但个体较大。
能量分配和权衡
k-对策
k-对策者:种群保持在k值临近,出生力降低,相应地存活率增加
,有亲代关怀,防御和保护幼体的能力较强,寿命长和个体大。所
有这些特征都保证k-对策者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k-对策 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质”取胜。 k-对策者种群在受到过度死亡或激烈动乱之后,回到平衡水平的能 力是有限。如果确实很低,还有可能灭绝。如大熊猫和虎。
中性
竞争
直接
新武器假说
竞争
资源利用 增强竞争力进化/新防卫假说
捕食
天敌逃逸假说
寄生
天敌逃逸假说
偏利共生
一方有利,一方无害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看待(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耐受限度和生态幅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题型名词解释:52填空:20选择:101单项;52多项简答:5题,分值不等论述:1题,15分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二、填空、选择、简答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维持碳氧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滞尘作用(4)减菌效应(5)减噪效应(6)增加负离子效应(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种群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他感作用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特殊形式;•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的现象;•高斯假说: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二、填空、选择、简答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解释一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原因: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3、指数形增长与逻辑斯谛形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资源有限还是无限4、举例说明何为互利共生,何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偏利共生是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关系;5、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6、简答园林植物种群特征;(1)种群生长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很大,很少有自然的生长环境;(2)种群的分布主要受到人为影响,特别是规划设计者的影响;(3)种群的应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4)种群的种类较少,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5)园林植物种群的观赏性较强,景观效果较好;(6)种群中较大的个体数量一般较少、分布较分散;群落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群落最小面积:是指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优势种: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建群种:生物群落中,优势层片中的优势种;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波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群落,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一定的种类组成;一定的群落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2、简答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显着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缓了竞争;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通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的阻抗能力较低,界面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造成环境恢复的困难;4、简答单元顶极论与多元顶极论的主要区别;单元顶级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形成气候顶级;多元顶级论: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5、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按演替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演替基质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演替方向分进展演替、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食物网: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生物放大: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的现象;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有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态系统;.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如生态系统中的羊、兔子、狼、草;3、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4、简答碳循环途径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森林和农田哪一个对土壤消耗较大为什么农作物对土壤消耗较大;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生通过对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7、三向地带性;水平包括纬度热量地带性、经度水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我们国家从南到北,森林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8、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景观生态学1.景观:2.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最小景观单元3.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4.基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5.斑块——走廊——本底的联系、区别6.按照起源和类型,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7.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是干扰斑块;一般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长期地存在于与基质相异的环境中的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如月牙泉、森林中的沼泽、沙漠中绿洲等;引入斑块包括种植斑块和聚居地;8.种植斑块的特点人的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如果停止人为活动,则有的种要有本底向种植斑块迁入,种植种要被天然种代替,最后的结果是种植斑块消失;如果经常维护、存留时间长;9.斑块在景观中主要有3种功能:栖息地、源、汇10.廊道的基本功能是: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运输、保护、资源、观赏;11.廊道的结构特点包括弯曲度、连通性、狭点、结点、12.简答城市景观中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三、论述自己穿插进一些联接语言,这些只是知识点;1、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答: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岛屿是地理学上的术语,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生境“海洋”中人为划分出的生境岛屿;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2、如何运用季相进行园林造景设计答:季相的概念;知识点:①植物的季相景观受地方季节性变化的制约,如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十分显着,常绿针叶林的季相变化远不如落叶林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花的开放和入秋后活地被物的枯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季相变化更小,各种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开花换叶又不集中,终年以绿色为主;②植物的季相景观也被赋予了人格化,从而更易为人们所认同,如春天盛开的牡丹花为富贵花等,因此对植物季相特色的理解,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对自然对生活最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升华;③园林设计者不仅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更为关键是要能创造出丰富的季相景观群落;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清楚的了解,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都可称作季相植物,如春季发叶早的杨柳,开花早的梅花等,或植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⑵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⑶最后要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创造植物季相景观就是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注重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及植物群落花、叶色等外部形态,合理布局,使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ppt课件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ppt课件

Frequency
Human-mediated invasions
Natural invasions
Spatial scale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为什么能够入侵? 符合哪些假说?
中国人口分布
胡 焕 庸 线
中国人口分布VS影响人类入侵的因素

荒漠、沙漠、草原



青藏高原

亚热带森林

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
➢ 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压力与种群密度有关,常称为 k-选择,脊椎动物和木本植物接近K对策生物。
➢ 非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压力与种群密度无关,常称 为r-选择,昆虫、各种微生物、藻类、草本植物接近r对策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会朝着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向r-选择和k选择发展。这种 选择的结果,使一部分特征与r-选择结合,使另一部分特征为k选择结合,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史策略类型,即r-对策和k对策。
繁殖体压力假说
建 立 种 群 的 可 能 性
繁殖体数量/引入次数
Simberloff, 2009
Propagule Pressure an繁d C殖o体lon压iza力tio假n P说ressure
随机性影响小 随机性影响大
红火蚁
红火蚁
Asunce et al. (2011), Science
中国人口分布VS影响人类入侵的因素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9
影响人类种群密度的因素:年均温
影 响 种 群 密 度 : 降 水
中 国 铁 路 分 布
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波动?
种内竞争、气候、食物
生物入侵
局域入侵群落的形成和 维持机制? 1) 随机过程(物种库 大小,更新限制扩散限 制) 2) 确定性过程(环境 和种间相互作用)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台州学院台州学院第一章测试1.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A:鸟类活动B:人类活动C:风吹扩散D:动物迁移答案:人类活动2.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者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_______的物种()。

A: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B: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C: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D: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答案: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损害或者影响3.下列哪些不是生态安全的特点()。

A:自然B:健康C:平衡D:不受威胁答案:自然4.下列哪些不是入侵物种必备的条件()。

A:造成生态、经济等危害B:缺乏经济效益C:已建立自然种群D:不是本地物种答案:缺乏经济效益5.生态安全的特点包括()。

A:生态安全“代际”化B:生态危机影响深远化C:生态危机后果严重化D:生态安全全民化答案:生态安全“代际”化;生态危机影响深远化;生态危机后果严重化;生态安全全民化6.以下哪些物种属于我国入侵物种()A:互花米草B:加拿大一枝黄花C:棉花D:美国白蛾答案: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7.对待外来物种的不正确态度是()A: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促进本国生物多样化B:引进外来物种应尽量选择生长快、繁殖快、适应性强的物种C: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化,所有外来物种应一概拒之门外D: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造成极大生态危害,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答案: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促进本国生物多样化;引进外来物种应尽量选择生长快、繁殖快、适应性强的物种;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化,所有外来物种应一概拒之门外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B:生物的多样性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9.外来生物入侵是指来自国外的有害物质及含有害物质成分的入侵。

入侵生物学

入侵生物学
• 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物种都叫作 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现代生态学] 。
•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 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 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 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 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 野葛是一种观赏性攀援植 物,野葛在美国获得了两 个外号,第一个外号是 “吃掉南方的攀援植物”, 第二个外号是“绿色危险 物”。野葛在美国南方各 州疯狂蔓延,泛滥成灾, 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 触角最北端已伸到新泽西 州。美国土地上的野葛几 乎没有任何天敌……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
• 入侵情势 • 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在国际自然保
全球外来生物入侵实录
• 斑马贝 • 最初通过船只的压舱水溜入美
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它们已经堵塞了管道。它们堵 塞的都不是细管——修理这些 堵塞的管道总计耗费了数十亿 美元。这些斑马贝不只附着于 管道,还粘在发动机和其它当 地贻贝上,肆虐船主,杀死大 量野生动物。
全球外来生物入侵实录
• 蛇头鱼 • 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它
生物侵入后果
• 物种灭绝 •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
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 • 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
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 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 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 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虽然一 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 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该国生物的多样性。)

浅谈生物入侵机制中的假说

浅谈生物入侵机制中的假说

浅谈生物入侵机制中的假说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被引入到原本不属于其生物地理区域的新环境中,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可以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其入侵可能导致原生物种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农作物和林木的损失以及传播疾病等多种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物种的快速扩散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容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没有天敌,且在新环境中缺乏竞争,因此容易形成对当地生物的压制。

一些入侵物种可能传播疾病,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研究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发展相关的防控措施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人类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入侵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挑战之一。

1.2 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扩散到非本地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经济或社会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掠食压力往往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

2.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可能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改变物种组成、影响食物链和营养循环,甚至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过程。

这种破坏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 对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某些外来入侵物种会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入侵害虫会破坏农作物,入侵外来植物会扼杀当地植被,入侵外来病原体可能引发疾病爆发。

生物入侵还可能对人类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天敌逃逸假说和进化增强竞争能力假说是什么

天敌逃逸假说和进化增强竞争能力假说是什么

天敌逃逸假说和进化增强竞争能力假说是什么?2002年,生态学家瑞安·M. 基恩(Ryan M. Keane)和迈克尔·J. 克劳利(Michael J. Crawley)在观测了一些入侵植物的重大影响之后,认为大多数物种造成如此多灾难的原因是它们远离了它们的自然天敌,尤其是食草动物、寄生虫、病原菌及竞争者,因此与本地植物竞争时有极大的优势。

从这个观点来看,本地物种必须消耗很大一部分资源来抵抗它们的天敌(例如,产生抑制天敌的化学物质),然而它们依然因为天敌的存在而有较高的死亡率,还丧失了一定的繁殖能力。

入侵物种不用消耗这样的资源,可以把所有的资源用在生长和繁殖上。

乍一看,天敌逃逸假说(enemy release hypothesis)与埃尔顿早期的生物抵抗(biotic resistance)思想完全相反。

生物抵抗是指大多数的入侵物种无法建立种群,或者即使建立了种群,除了在岛屿等自然天敌很少的地方,也会由于本地自然天敌的抑制作用而有限分布且保持一种无害状态。

但是,当我们想到大多数外来物种没有变成入侵物种(可能是因为生物抵抗),而有一些却变成入侵物种(可能是由于天敌逃逸)的时候,这两种思想可以看成同一假说的不同部分。

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将其中任何一个假说看作一种普遍的、整体的规则或定律而以此解释所有外来物种的命运和影响,那么这个明显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很多生态和进化上的规则并不是热力学定律意义上的规则,而仅是或多或少占主导地位的那些模型的简单陈述,虽然总是有例外。

实际上,仔细研究那些在入侵地区比在原产地密度更大、影响更大的外来物种,结果表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远离自然天敌的影响似乎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叉枝蝇子草(white campion)是一种在19世纪早期被引进到北美洲的小型多年生欧洲植物,目前已经广泛扩散并高度入侵。

它在原产地欧洲比在北美洲遭受了更严重的来自昆虫和蜗牛的攻击,一种真菌和一种食蚕蛾幼虫毁灭了欧洲的叉枝蝇子草,而这种草在北美洲没有这两种天敌。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生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生5. 生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小面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二、填空题1.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一般采用K=0.16Σt/r,当K>1时,自然植被为,K=1.0~1.5时,自然植被为,K>1.5时,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力可分为和两大类。

4.森林土壤储水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片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片称为。

6.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示( )。

A. 平均温度B. 生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

A. 非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一性生产量B. 总第一性产力量C. 生物量D. 生产量4、( )山脉海拔高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山D. 天山5.平均而言,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2007年考研初试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2007年考研初试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

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科目代码:869
科目名称:生态学
招生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管理
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态入侵:
【考查重点】:
这是第三章的内容,连续出现多年,需要重点掌握。

【答案解析】:
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

2.K-对策:
【考查重点】: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连续出现多年,需要重点掌握。

【答案解析】:
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K-strategistis)。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3.生态交错区:
【考查重点】:
这是第六章的内容,连续出现多年,需要重点掌握。

【答案解析】:
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厦门大学869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24/77。

浅谈生物入侵机制中的假说

浅谈生物入侵机制中的假说


物ꎬ 其适应性强ꎬ 生长繁殖速度快ꎬ 在长江以南地区
严重泛滥ꎬ 特别是在水稻田、 水沟ꎬ 数量众多ꎬ 主要
猎食青或者绿色的农作物ꎬ 对当地农业生产ꎬ 生态经
济发展、 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 9 ] ꎮ
摘 要: 近年来ꎬ 生物入侵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ꎮ 本文以生物入侵的制约因素外来种本身的特点、 外来
种与当地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栖息地环境的可入侵性等方面综述已经出现并可以合理解释的相对应假说ꎮ 很多
研究表明ꎬ 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复杂的ꎬ 各种生物、 非生物因子彼此间相互作用ꎬ 最终影响生物的
可以生存ꎻ 在陆地上ꎬ 一只小龙虾几天内可以爬行几
途径从原生境到达另外一个新的生存环境ꎬ 对入侵地
十公里ꎬ 扩散速度极快ꎻ 当其入侵到水域分布区时ꎬ
的生物多样性、 农林牧渔业产处、 人类身心健康、 经
捕食本地水生动物ꎬ 水产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ꎮ 福寿
济发展造成生态灾难的过程ꎬ 也称为 “ 生态污染” ꎮ
假说都 很 难 阐 述 自 然 界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生 物 入 侵 现

[2]
ꎬ 往往是联合多种机制才可以解释ꎬ 有的入侵机
制还因入侵种类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3]
ꎮ 目前ꎬ 我国相
福寿螺、 克氏原鳌虾、 巴西龟、 杀人蜂、 松材线虫、
美国白蛾、 烟粉虱等ꎮ 其中ꎬ 在外来种本身的生物特
性中相应的假说有内禀优势假说和理想杂草假说ꎮ
常见的植物类的有紫茎泽兰波斯菊三叶鬼针草小蓬草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苦苣菜桉树水葫芦等?常见的动物类的有福寿螺克氏原鳌虾巴西龟杀人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烟粉虱等?其中?在外来种本身的生物特性中相应的假说有内禀优势假说和理想杂草假说?2????1内禀优势假说一般而言?外来入侵物种会对各种环境因子具有较宽的生态幅?在不尽相同的环境压力下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忍耐力?如耐阴耐贫瘠耐污染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光合速率等?某些入侵植物还具有较强的有性繁育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从而最终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入侵的机遇7?8?小龙虾抗逆性很强?在污水工业废水陆地等多种生境下都可以生存?在陆地上?一只小龙虾几天内可以爬行几十公里?扩散速度极快?当其入侵到水域分布区时?捕食本地水生动物?水产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福寿螺?是一种全球性的水生入侵动物?繁殖能力极强?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1次产卵量多达千粒?1a可产卵2040次?冬眠时期?食物充裕?啮齿类动物粪便同类尸体是常使用的食15????????????????????????????????????????????????????????????????????????????????????????????????????????????????????????????????????????????????????????????????????????????????????????????2020?vol????40?no????04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物?其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在长江以南地区严重泛滥?特别是在水稻田水沟?数量众多?主要猎食青或者绿色的农作物?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失9?2????2理想杂草特征假说表1理想杂草特征r选择k选择存活率低高死亡特性无规律有规律寿命短?通常低于1a长数量随时间变动大?远低于环境容纳量一般接近k值体型小大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rk选择是杂草大树的典型代表类型3外来种与当地种之间的相互作用3????1天敌逃逸假说外来物种之所以可以顺利地入侵新的生境?是由于其与原产地协同进化的自然天敌相分离?并且引入地的竞争种的天敌大部分尚未发生寄主的重新分配?或本地广食性天敌对入侵种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远低于对本地种的影响?导致外来种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展10?11?互花米草是天敌释放假说很好的例子?原产地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群落)模拟试卷7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群落)模拟试卷7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群落)模拟试卷7(总分:8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1..直接排序(direct ordination)(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解析:2.间接排序(indirect ordination)(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解析:3.极点排序法(polar ordination,Po)(华东师范大学1996)(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极点排序法:由Bray和Curtis于1957提出,在多维的植物种空间中主观确定两个样方点,假定它们处在数据集的某一组合环境梯度的两个端点。

然后按空间坐标投影的方法将所有的样方点都投影到两点连成的直线上,排序得分就是各样方在直线上的相对位置,给出多个极点对可以得到多维排序。

极点排序的关键是选出合理的极点对,它们必须代表某种环境因子或组合环境因子。

)解析:4.中度干扰理论(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度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生物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建立种群。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

• 无意引种:它是指某丧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
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 意的引入。
3.主要途径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 种: 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
• 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装、运输
工具上,倚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 • 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 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 大利亚而入侵丨国海南岛和雷洲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二这种
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
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丌利。 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 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 丧林场的生产不发展。
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不传播;
• 人为引种传播:人类由二对被引种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 使所引物种导致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 损失。
4.过程
引入和逃逸期
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 以前没有这丧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丧体经人类释放或无 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丨去。
外来植物入侵严重 南极生态系统堪忧
美国外来缅甸蟒能吞鳄鱼
危害
•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 幵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 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幵加速 物种的灭绝。
• 第事,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物入侵概述

生物入侵概述

• 思考:跨省物种算不算外来物种?
17
2、生物入侵的模式
18
2.1 自然入侵
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 扩展,在现代历史上极为罕见。
环颈鸽
19
薇甘菊
20
美洲斑潜蝇
21
2.2 人类辅助入侵
在人类改变了的环 境中自然传播并扩张其 分布区域,这类入侵的 事例也不多。
鹭 鸶
22
蛇鳄鱼
23
乌桕树
2
3
考核方式
• 平时成绩:40分(包含出勤、作业 等),缺勤1次扣5分; • 笔试:60分(开卷考试)。
4
• 概述 • 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影响 • 中国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 • 生物入侵与人类疾病 • 生物安全实验室 • 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入侵 • 生物入侵的防治(自学)
5
概 论
• 什么是生物入侵? • 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些? • 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 生物入侵是如何形成的? • 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有哪些?(对生物入 侵的机制的探讨)
83
(4) “资源机遇假说” (resource opportunity hypothesis)
50
杀人蜂在世界各地漫延成灾
51
• 化学污染 vs 生物入侵
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由于入侵生物会增长、繁殖、适应新的环境、 扩散和爆发,因而它是一个比化学污染更具有威 胁性、更有长远效应。
52
4、生物入侵是如何形成的?
53
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 外来种的引入; 定居与成功地建立种群; 时滞阶段; 扩散和爆发。
76
事实上,生物多样性和入侵的易感性之 间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例证都存在。

群落可入侵性的相关因素

群落可入侵性的相关因素

群落可入侵性的相关因素朱伟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M091183摘要:外来物种能否成功入侵不仅受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影响,而且与被入侵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探讨本地物种多样性和可利用资源对入侵的影响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群落可入侵性物种多样性可利用资源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生物体进入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区,能繁殖延续自己的种群,并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一定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生物迁移活动[ 1 ] ,是生物扩散或不正确引入外来物种的结果。

生物入侵是一种普遍在的现象,随着农业生产类型的变更、农业产品之间的跨国流动,世界各地都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种、不断地更新当地的种质资源,这就提高了外来物种入侵当地生境的机率。

近代的大部分生物入侵源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今天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人为影响而造成的生物入侵在数量上与范围上更为空前。

群落可入侵性(invasibility)是指群落易受外来物种入侵得程度,用于全面评价某群落或地区易遭受生物入侵的程度。

其有一同义词——易感性(vulnerability)。

生物入侵跨越了历史上所不能到达的地理极限,对陆地、海洋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各个生物群落中的外来种入侵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地方外来种多,有的地方外来种少。

究竟哪些群落易被入侵呢?群落的可入侵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以前的学者提出了埃尔顿假说(即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又称多样性阻抗假说),天地逃避假说,空生态位假说,植物群落资源波动假说等等一些假说,本文主要讨论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的可利用资源与群落可入侵性的关系。

1 埃尔顿假说1.1 假说的理论成功的入侵不仅依赖物种本身的生活史特征,也与被侵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群落对入侵的易感性有关。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限制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落都可以被外来物种所入侵,程度不同而已。

不同的群落之中,本地的特点也不一样,群落的物种组成,功能群,营养结构,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等,都会影响群落对入侵的地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季风
中国人口分布VS影响人类入侵的因素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
9
影响人类种群密度的因素:年均温
.
10
影 响 种 群 密 度 降 水
.
11
.
12
中 国 铁 路 分 布
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波动?
种内竞争. 、气候、食物 14
生物入侵
局域入侵群落的形成和 维持机制? 1) 随机过程(物种库 大小,更新限制扩散限 制) 2) 确定性过程(环境 和种间相互作用)
➢ 非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压力与种群密度无关,常称 为r-选择,昆虫、各种微生物、藻类、草本植物接近r对策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会朝着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向r-选择和k选择发展。这种 选择的结果,使一部分特征与r-选择结合,使另一部分特征为k选择结合,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史策略类型,即r-对策和k对策。
环境:生物有机体 周围空间以及其中 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有机体生活和发 展的各种因素。
环境
特定主体
生态因子
➢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水分、 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生物等。
➢ 生境: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所有生态因子总和称为生境 。
为什么研究入侵生物?
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 防: 防止人为引入潜在入侵生物。 ➢ 控:分布范围,种群大小,危害。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态系统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污染土壤
Natural invasions
➢ 突破地理障碍: 冰川、板块运动、季风、洋流 ➢ 突破生理障碍: 气候变化(地质历史很多)
r-对策和k-对策
生物入侵及相关假说
李荣华
2018.11.02
.
1
消灭入侵生物?
消灭是不可能消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消灭的! 。
为什么研究入侵生物?
生态学理论发展
➢ 演化生物学:快速演化 ➢ 个体生态学:驯化、生态幅 ➢ 种群生态学:适应辐射、种群动态 ➢ 群落生态学: 群落形成机制、中性理论、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循环、食物网 ➢ 对社会的影响:经济、技术、人类健康
k-对策
➢ k-对策者:种群保持在k值临近,出生力降低,相应地存活率增加 ,有亲代关怀,防御和保护幼体的能力较强,寿命长和个体大。所 有这些特征都保证k-对策者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k-对策 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质”取胜。
➢ k-对策者种群在受到过度死亡或激烈动乱之后,回到平衡水平的能 力是有限。如果确实很低,还有可能灭绝。如大熊猫和虎。
Frequency
Human-mediated invasions
Natural invasions
Spatial scale
.
5
自然生物入侵:人类为例
为什么能够入侵? 符合哪些假说?
中国人口分布
胡 焕 庸 线
中国人口分布VS影响人类入侵的因素
青 藏
荒漠、沙漠、草原


青藏高原

亚热带森林

西南季风
影响外来生物成功入侵的因素
食物网 生产力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气候 分布
土壤
自然、人为干扰
生态型 生活型 生长发育
多样性 优势种 建群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营养结构 群落演替
生命表、存活曲线、种 群增长及调节
大小、密度、年龄结构、 性比、生活史对策
外来生物本身特征
个体和种群生态学: 在原产地广泛分布(生态幅广)、遗传分化特征、表型可塑性、 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扩散方式、食性广、争强好胜、个体 小、快速生长、光合速率高、养分利用效率高、构建成本低、繁殖后 代多、人类关系密切。 ➢内禀优势假说(Inherent superiority hypothesis) ➢理想杂草特征假说(Ideal weeds characteristics hypothesis) ➢可塑性假说(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 ➢繁殖体压力假说(Propagule pressure hypothesis)
r-对策
➢ r-对策者:种群密度是经常激烈变动的,常常突然暴发并猛 烈下降,具有较高的增殖力(r),但寿命短,个体小,缺乏 保护后代的机制,死亡率高,防御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
➢ r-对策者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环境, 通过高增殖力迅速增殖。
➢ 在数量很低时,它们不象k-对策者易于灭绝,而通过迅速增 殖而恢复到较高水平。r-对策者称为“机会主义者”。
就能量分配而言,个体将获得的能量分配于维持生长繁殖和防御,在 总能量恒定的条件下,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
能量分配和权衡 入侵物种:欧洲琼鸟
就能量分配而言,个体将获得的能量分配于维持生长繁殖和防御,在 总能量恒定的条件下,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
r-对策和k-对策
➢ 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压力与种群密度有关,常称为 k-选择,脊椎动物和木本植物接近K对策生物。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
限制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耐性定律
不数 能量 存很 活低
生物数量最多
数不 量能 很存 低活
生殖
生长
存活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生态幅
狗尾草
淡竹叶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 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这个最低点(耐受性下 限)和最高点(耐受性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完美的假定生物(hypothetical organism)即“达尔文魔鬼”应 该具备可使繁殖力达到最大的一切特征——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 型的成体大小,生产许多大个体后代并长寿。但是这种“达尔文魔 鬼”(Darwinian demons)不存在,因为不可能使生活史的每一特 性都这样达到最大。
能量分配和权衡
生活史
生物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生长率 、繁殖和寿命。
➢ 一些种类能活成百上千年如红豆杉,有些种类则寿命很短; ➢ 一些种类,如鲸和加利福尼亚红杉身体巨大,而另一些身体则微小; ➢ 一些种类,如真菌或远洋鱼类生产许多小型后代,而另一些生产数量
虽小,但个体较大。
能量分配和权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