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2)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
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 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历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依据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 文化运动的要求。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பைடு நூலகம்
史料实证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 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意义
唯物史观 评价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三)依根据素养要求制定了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 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 (四)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二)依据课表要求制定了本课素养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 过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 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 秀等人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家国情怀
责任 担当 创新
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优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都能够符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2.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历史学 科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 史料,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方法。 4.知识点的巩固和落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时空观念
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新文化?旧文化?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 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
“新文化”即资产阶级文化 “旧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时不够突出,应该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2.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有些地方对学生的引导不 够到位。 3.虽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时候学生的讨论不 够充分。
谢谢大家!
(2)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
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特 点?(从器物、制度和思想)
历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依据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 文化运动的要求。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 位和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பைடு நூலகம்
史料实证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 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意义
唯物史观 评价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三)依根据素养要求制定了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 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 (四)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二)依据课表要求制定了本课素养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 过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 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 秀等人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家国情怀
责任 担当 创新
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优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都能够符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2.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历史学 科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 史料,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方法。 4.知识点的巩固和落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时空观念
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师生的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新文化?旧文化?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 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 《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
“新文化”即资产阶级文化 “旧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时不够突出,应该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2.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有些地方对学生的引导不 够到位。 3.虽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时候学生的讨论不 够充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