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探究性报告 城隍庙非遗文化
探究性报告城隍庙非遗文化
西安民俗“迎城隍”于2014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民俗是由户县、长安联合申报,我区拥有省级传承人刘世天道长。
该民俗的保护单位是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城隍是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西安城隍庙主要供奉西安的保护神城隍老爷,城隍爷是代天理物、护国安邦、监察善恶、掌管生死祸福的地方保护神,能够护城保民、祛灾除患、主理冥籍、惩恶佑善。
迎城隍有非常盛大的形式和隆重的仪式。
其中有祭祀和巡游两部分组成,祭祀时由城隍庙主持道长率领道士开坛、请水、请圣、张榜摄召、救苦天地等,巡游是由道教乐队前导,掬香诵经队伍相随。
神物祭器,神前仪仗一应俱全,气势威严。
并且有民间艺术表演有百面锣鼓、芯子社、武术杂耍和秧歌等。
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汉族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它也是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汉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城隍庙上香的规矩
去城隍庙上香的规矩城隍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场所之一,是祭祀城隍神的地方。
在中国,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在现代社会,城隍庙仍然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也是城隍庙的重要节日,许多人会前往城隍庙上香祈求平安和好运。
那么,去城隍庙上香有哪些规矩呢?要注意着装。
去城隍庙上香时,应该穿着整洁、庄重的衣服,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花哨的服装。
同时,女性应该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衣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此外,去城隍庙上香时,应该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需要在庙内走动,而且庙内地面可能会比较不平整。
要注意香火的选择。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选择符合自己生肖的香火,这样可以更好地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还应该选择质量好、香味浓郁的香火,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祈求和敬意。
在点香时,应该先向城隍神行三鞠躬礼,然后点燃香火,最后再行三鞠躬礼,表示对城隍神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要注意行为举止。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保持安静、庄重的态度,不要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
同时,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祈求和敬意,不要干扰他人的行为。
在庙内,应该保持干净整洁,不要乱扔垃圾或随意涂鸦。
如果需要喝水或上厕所,应该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不要在庙内随意行动。
第四,要注意礼仪。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行三鞠躬礼时,应该将手掌合十,表示对城隍神的敬意和感谢。
在祈求时,应该保持虔诚的心态,不要心存杂念或妄想。
如果需要求签或求神问卜,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不要随意打乱秩序。
要注意安全。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安全和财物安全。
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以免被盗或遗失。
在庙内走动时,应该注意地面的平整和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如果需要烧纸钱或烛,应该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不要在庙内随意燃放。
去城隍庙上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祈求和敬意,得到城隍神的保佑和庇护。
寻走于现代的传统:城隍信仰的世俗生活——基于晋中城隍庙的调查
寻走于现代的传统:城隍信仰的世俗生活——基于晋中城隍
庙的调查
梁润萍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4(025)003
【摘要】城隍神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俗神和古代城市的守护神.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兴衰演变,一路伴随社会文化变迁轮回更迭.如今,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隍信仰成为了寻走于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不断以一种适应的姿态实现从神圣走向世俗的蜕变.本文以晋中城隍庙的调查为线索,阐释城隍信仰的存在意义,探讨其变迁状况及原因,力图对城隍信仰重构现象进行解读,认为在适当场所和时机对其进行重构是必要的,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有现实价值.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梁润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J], 苏智良;姚霏
2.城隍信仰与潍县城隍庙(上) [J], 王云鹏
3.城隍信仰与潍县城隍庙(下) [J], 王云鹏
4.福州城隍庙与闽台城隍信仰 [J], 杨彦杰
5.民俗叙事视角下的城隍庙会——基于陕西榆林鱼河城隍庙的田野考察 [J], 秦国庆;孙建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城隍庙管哪些事儿?什么人最需要拜城隍爷呢?
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城隍庙管哪些事儿?什么人最需要拜城隍爷呢?大悲慈云,道法无边每年农历五月十一,为天下都城隍圣诞之期。
城隍爷遍布神州大地,甚至海外他方。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隍”一词,最早可见于《周易》一书,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自邑告命,贞吝”。
《说文》里对“城隍”的解释是:“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易曰:城复于隍。
从阜皇声。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据《礼记》的记载,岁末天子在岁末丰收之后对保佑农业的八位神灵进行祭拜,也称作“八腊祭”。
所谓“八腊”指的是先啬(神农氏)、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沟渠)及百种。
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礼通考》载:“水,隍也,墉,城也”。
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国人的祭祀了。
相传三国时代已有供奉城隍的庙观,“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239)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
南北朝时候的《北齐书·慕容俨传》已经明确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城隍爷作为与人最接近的神明之一,身负“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以及守卫地方,护佑百姓之职。
其实,各地城隍的圣诞各不相同,不过为了统一祭祀,就将农历的五月十一定为天下城隍圣诞。
城隍信仰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崇拜阶段。
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时代的土地崇拜。
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续。
《礼记》《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还有祭祀水庸神的,这个水庸其实就是城隍。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海丰城隍庙文化探源
海丰城隍庙文化探源海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滨海古县,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其人文古迹,革命命遗迹,随处可见。
作为海丰县重点文物之一的城隍庙是一座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宗教规制齐全的官祀道教庙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公元1368年,朱元璋发起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拨乱反正,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之后,诏示天下,为宋朝雪仇雪辱,派出钦差大臣巡视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有关政治、经济、历史问题和一系列的抚民政策。
因为晋代的海丰县衙办公场所毁于元朝末年的战火。
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向旧县址的西侧择地,经报朝廷批准拨款重建新的海丰县衙及行政办公机构的配套设施。
徐规奉圣旨出任明代海丰第一任知县,并主持新县衙的建设项目。
县衙西侧建造城隍庙,崇祀城隍神。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皇帝高度重视城隍神的信仰政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皇帝,下令为宋朝雪耻,敕封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天下都城隍神,称为“帝”,参照历代帝王之庙的规制,在南京金陵建庙,供奉文天祥,由文天祥领导天下各府、州、县的城隍神。
文天祥当上城隍帝,在阴间依律法惩治元兵罪恶,为大宋报仇雪恨;在阳间受到百姓崇拜,匡扶正气。
这时期,官员和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趋于鼎盛。
每年仲秋,祭祀城隍神,新官到县赴任也要先行拜礼城隍神。
据海丰城隍庙石碑的记载,海丰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海丰县令陈规在已废县城西侧重建县署,同时在县署西侧建城隍庙,崇祀城隍神。
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清代数次重修,庙宇向南,风火式山墙,面宽五间,进深三进三座,庙前为广场,并建一香亭,广场对面建有戏台,城隍庙中轴线上:前为戏台、香亭、衙门、拜坛、龙虎井、正堂、天井、寝宫。
主体建筑,以石柱和木梁抬梁架梁结构,造型简朴,在木梁木柱中不配制斗拱和雕刻,体现明代建筑特征,造型严谨、古朴、美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城隍庙考察报告
城隍庙考察报告篇一: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篇二:郑州失落的城隍庙调研报告主题:失落的城隍庙一.选题的意义: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必须从文化遗产”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即:历史的链条中去,认识和发掘其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并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前提之下.来确立其历史文化见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向。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的两个层面来把握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及其历史肌理文化生成脉络与空间生成特质的时空意义和,价值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空间的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空间设计。
就“保护”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保护就”城市设计”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意义与价值”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前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取向”.后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真实性的感知。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应突出强调认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时空意义与价值特色——饱经沧桑的时空锈蚀“与风雨斑驳“残存空间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历史文化真实性的感知”。
明确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与历史文化意象、真实性感知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及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锈蚀意义,在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上的价值取向;强调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肌理空间构成的历史整体空间格局。
二.关键词:肌理、文脉、空间三.调研大纲:1.区位分析(功能和道路)。
2.城隍庙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开封的对比。
3.研究城隍庙的建筑界面、基础设施、小品、天际线和过渡空间,寻求历史文脉与延续性。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民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民俗调查------------以潍县城隍庙为例课程名称:民俗与旅游指导教师:刘家军学生姓名: 郎景玉学号:17820112200742院系: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2012年7月目录摘要 (2)1.城隍庙的渊源 (2)2.城隍的作用 (3)3.潍县城隍庙考察 (3)3.1建于明代 (3)3.2清代的潍县城隍庙 (4)3.3今日的潍县城隍庙 (5)3.4 潍县城隍祭祀与出巡仪式 (7)3.5 文人视野中的的潍县城隍庙 (8)3.6 潍县城隍庙轶事 (10)4.总结与收获 (11)5.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追溯了城隍祭祀的历史沿革,并从潍坊市潍县城隍庙的发展源流来诠释城隍庙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
城隍祭祀和城隍庙是我国具有的悠久的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应当加强对城隍庙的考察研究与保护。
关键字:城隍庙民俗潍县城隍庙1.城隍庙的渊源“城”“隍”二字在同一句话中出现最早是在《周易·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城”为城墙,“隍”据《周易集解》引虞翻注:“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
”可见,城隍信仰产生之初,并没有将城隍人格化,而是对“城池”这种“物”的自然崇拜。
关于早期城隍的记载多见于南方各地。
现在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
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城隍开始人格化,《北齐书·慕容俨传》:“城(郢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至唐代,城隍信仰在全国各地逐渐兴盛起来,城隍身上“人”的气息也更加浓厚。
一些著名士人、文人也热衷于城隍的祭祀活动,如张说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李德裕曾建成都城隍祠。
可见,至晚在唐代中期,城隍信仰已经走出民间信仰的范围,为广大士人所接受,地方官府开始主持祭祀。
到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城隍信仰传遍天下,最高统治者开始给某地城隍赐庙额,颁封爵,但范围还仅限于“祷祈感应”的城隍,还没有成为全国统一施行的普遍制度。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扬州城隍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庙宇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扬州城隍庙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游客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庙宇不仅富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深入介绍扬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其象征意义,以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座庙宇背后的世界。
扬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使它成为了一座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庙宇的主体建筑由大门、钟楼、鼓楼和正殿组成,每一座建筑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庙宇的设计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和宗教元素,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都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扬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地方,因此庙宇也被称为“城隍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守护城市安宁、保佑善人平安的神祇。
庙宇内供奉的城隍神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源头,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前来庙中祈福、烧香。
除了宗教信仰,扬州城隍庙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庙宇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扬州城隍庙庙会是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这一天,庙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与,庙会期间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扬州美食,如炒糕、臭豆腐、焖烧和各种小吃。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如杂技、舞狮和京剧等。
这些表演吸引了年轻人和长者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扬州城隍庙庙会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扬州特色的“撞钟”。
撞钟是许多民众非常期待的活动,他们认为撞钟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参与者需要用力撞击一座巨大的钟,而每一次撞钟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一活动不仅充满乐趣,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扬州城隍庙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庙宇本身,还体现在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在庙宇附近,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名为“东关故事巷”。
这条小巷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游客。
5--调查报告(城隍庙)
长治实验中学初一210班国庆社会实践报告长治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长治城隍庙曾经的城隍庙,是人们祭祀、祈福的地方,逢节可以听听戏。
而今的城隍庙,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城隍庙文化广场都是游人如织。
究竟是什么原因聚焦了这么大的人气呢?10月1日下午17:30,我们六人小组相约城隍庙,开始了我们的问卷调查。
我们兵分两路,三人一组,分别在城隍庙小吃一条街的阁楼口和城隍庙广场的石碑下,用一小时的时间共发放问卷25份。
整理后看出:1、从城隍庙修缮前后游客游览频次对比统计看出:修缮前偶尔来的人比较多,而修缮后,经常来的人较多.;2、从到修缮后的城隍庙游览目的统计看出:差别都不是很大,散步遛弯和品尝小吃的居多,逛商店和做其它的都有;3、从游客对城隍庙的认知(是否代表长治特色,是否可作为长治的名片)统计看出:认为城隍庙作为长治的名片还可以,基本符合长治的古文化和现代理念相结合的特色,但作为体现长治文化古蕴的一个窗口,仍需努力;4、从到修缮后的城隍庙游览人群年龄段统计看出:45岁以下到城隍庙游览人数居多,19至24岁这个年龄段尤其多一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修缮后的城隍庙正以它“既保护了传统氛围,挖掘了文化内涵,又满足了娱乐休闲,提升了城市形象”的独特魅力成为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008年,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英明决策下,引进了全新的空间理念,总投资2亿多,将民俗、文化、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集于一体,于2009年春修缮一新正式投入使用,给长治人民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好作风。
没有晨钟暮鼓,也没有香火袅袅,这里却人潮如涌。
从朝阳初升到夕阳晚照,踏滑板的少年,三五成群闲聊的老人,窃窃私语的青年伴侣,舞刀弄剑的,翩翩起舞的,城隍庙成为展现长治人民欢乐和谐的一个重要窗口。
真是:小小城隍庙,大大藏金阁。
城隍庙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长治的标志性建筑。
(姚瑾仪赵佳怡王译晨杨雪玲张昕悦张晶晶)。
城隍信仰及风俗
城隍信仰及风俗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庙在松陵镇之中心,前临河,后界今永康路步行街,三进带厢楼。
临河之街被命名为庙前街,为闹市所在,庙西侧有一狭窄长弄,名为庙弄。
解放后松陵城隍庙先被改建为大会堂,其辅房曾驻锡剧团及评弹团,现改建为文化中心。
盛泽东城隍庙三面临水,成品字形,独具一格。
西城隍庙占地面积极大,其西轴线还有花园。
震泽城隍庙在通泰桥北堍,前临荻塘古河,山门外东西建吹鼓亭,造型古朴精美,上世纪50年代曾被摄入《人民画报》。
后院有寝宫及花园。
平望城隍庙三进,山门戏楼大堂后院俱全,西轴线有花园、假山、荷池等小筑。
规模较大的城隍庙,通常有三、四进。
仪门里有马夫或轿班的塑像,院内还有钟鼓楼。
大堂坐北朝南,对面则是戏台或戏楼。
堂上城隍老爷先是由一块神主牌位代替,到明末清初才有塑像,神像头戴官帽,身穿红袍。
公案上印架、箭筒、文房四宝俱全。
春节祭拜城隍
春节祭拜城隍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里,人们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祭祀活动。
其中,祭拜城隍庙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一。
一、城隍庙的由来中国传统的城隍庙是专门供奉城市守护神的神庙。
城隍是道教信仰中的神灵,被认为能保佑城市的安宁和人民的平安。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
在古代,城隍庙一般会建在城市的正中心,是城市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交汇点。
二、祭拜城隍的重要性祭拜城隍庙在中国南方地区被视为保佑一年平安幸福的重要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必定前往城隍庙祭拜,表达对城隍神的敬意和祈祷。
祭拜城隍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城隍庇佑上一年的平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安顺利。
人们将祭品供奉在城隍庙内,包括水果、糕点、酒等。
同时,还会点燃香烛,敬拜城隍神灵。
三、城隍庙的祭拜仪式祭拜城隍庙一般都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
首先,人们会整齐排队,由一位代表领头,带领全体祭拜者进入城隍庙内。
然后,大家齐拜,双手合十,向城隍神致以最诚挚的祈祷和敬意。
接下来,每位祭拜者会点燃一根香,在烛台前上下揖拜,表达对城隍神灵的崇敬。
最后,大家会将准备好的祭品摆放在城隍庙供桌上,并默默祈祷,期盼城隍庇佑。
四、祭拜城隍的意义与传承祭拜城隍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深厚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祭拜城隍让人们重拾传统信仰与文化,加深对神灵的敬意与崇拜。
其次,祭拜城隍庙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友善感。
此外,祭拜城隍也是对中国过去城市发展的见证,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五、城隍庙的现代发展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一些城隍庙面临着缺乏维护和保护的困境。
为了保存这些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有关部门和社区组织开始加大努力,进行城隍庙的保护和修缮。
同时,也推动相关的城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这些庙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城隍会的历史事件
城隍会的历史事件
城隍会,又称为城隍庙会,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隍,即城池的守护神,被赋予了守护城市安宁、惩恶扬善的职责。
城隍信仰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城隍祭祀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隍信仰逐渐与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隍文化。
城隍会作为城隍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在农历的特定日期举行,如清明节、中元节等。
在会期中,信徒们会聚集在城隍庙,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城隍神保佑城市平安、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城隍会还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鼓击鼓、放鞭炮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历史上,城隍会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更是一个社会事件。
在城隍会期间,人们除了进行祭祀活动外,还会进行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等,形成了一个集宗教、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盛会。
这种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城隍会也曾在某些历史时期遭受过禁止和打压。
例如,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曾出于种种原因禁止城隍会等民间活动。
这些禁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隍文化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隍文化向更加隐秘、内敛的方向发展。
总之,城隍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更是一个社会事件,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隍信仰的当代研究——以郑州城隍庙为个案
城隍信仰的当代研究——以郑州城隍庙为个案城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又称城隍崇拜,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市神明的信仰和敬祷。
城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已然改变,社会结构、人们思想等都已经发生变化,针对当代城隍信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城隍信仰的历史和意义由于早期城市规模较小,居民密集且相对封闭,城市安全性问题时常是最为紧迫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信仰居住地的土地神和城隍神以获得保护。
城隍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悠久,与城市及城市的发展一同成长。
随着时代的演变,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隍庙也相应地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城隍信仰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在于城隍神的神秘力量,人们对其的信仰是因为相信城隍神有神灵护佑,能够保佑居民和城市的和谐安宁。
其二是城隍信仰的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大同”等思想。
二、郑州城隍庙开放的现状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因此,郑州城隍庙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郑州城隍庙的开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目前,郑州城隍庙开放时间为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九点,庙内不仅有城隍神像,还有各种文化、历史展品。
同时,城隍庙周围的商业街区和步行街也被重新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三、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的改变随着社会、人们思想的变化,城隍信仰日渐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
在古代,城隍庙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社区维护等多方面职责。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城隍信仰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力有所下降。
其次,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过去,城隍庙往往是当地经济中心,周围商户和居民皆以它为轴心。
但是,这一格局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不断发展逐渐被打破,因此,城隍庙也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上海城隍庙的民俗风情
上海城隍庙的民俗风情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庙宇。
作为上海城市的象征之一,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一座供奉城隍神的庙宇,也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景点。
它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关注,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信仰场所之一。
上海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据说是保护上海城市和居民平安的守护神。
这座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艺术,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和浓厚的传统氛围。
进入城隍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牌楼。
这座牌楼名为“豫园总门”,是为了纪念1937年“豫园之战”而修建的,以此向无辜牺牲的烈士致敬。
牌楼两侧有石狮座,气势磅礴。
走过牌楼,便来到了庙宇的正殿,这里供奉着城隍神像。
城隍神展示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形象,被视为镇守上海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庙的民俗风情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每逢传统节日,庙宇内外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其中最为盛大的莫过于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整个庙宇都会被装饰得五彩斑斓,灯笼高挂、鲜花簇拥,热闹非凡。
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小吃,欣赏到传统歌舞表演,还有各种游戏和手工艺品展销。
庙会的气氛非常热闹,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中。
此外,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上海城隍庙还会举办著名的“城隍庙庙会”。
这是一个持续三天的盛大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
庙会期间,除了各种传统表演和庙会活动外,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展销以及民间技艺的展示。
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上海小吃,如小笼包、生煎包等,还有一些特色商品可以购买。
这个庙会不仅是一场独特的活动,也是一次感受上海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绝佳机会。
城隍庙的周边区域也是一片繁华的商业街区。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店铺,售卖着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工艺品以及当地特色商品。
春节习俗祭拜城隍庙
春节习俗祭拜城隍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瞩目的盛大庆典。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许多独特且有趣的春节习俗。
其中之一,便是祭拜城隍庙。
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寺庙中的一类,专门用来供奉城隍神,以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平安和安宁。
本文将以春节习俗祭拜城隍庙为题,探讨这一传统习俗的背景、意义以及常见的庙会活动。
祭拜城隍庙作为春节的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背景。
据传,城隍神是保护城市、驱邪护民的神明,相传是古代护城的将领。
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前往城隍庙祭拜,以求平安、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这一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传承和重视。
城隍庙的庙会活动是祭拜城隍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庙会通常会在城隍庙周围的广场上举行,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欣赏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表演,并购买各种年货和手工艺品。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祭拜城隍庙不仅是一种民俗风情的展示,更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在祭拜时,人们会烧香、献花,并向城隍神祈求幸福、健康、平安和成功。
同时,也会为神明献上供品,如水果、糕点和红烛等,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除了祭祀活动,祭拜城隍庙也是人们开展社交活动的场所。
在城隍庙周围,常常会有摆摊的商贩,人们可以一边购物一边体验传统的节日氛围。
在城隍庙内,人们也可以结识新朋友,互相交流祝福和喜悦之情。
这种交流和社交的活动在城隍庙成为了一种传统,也是人们增进情感互动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城隍庙的祭拜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传承古老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祭拜城隍庙,人们寄托了对幸福和安全的期盼,同时也感激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无论是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游客来说,祭拜城隍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精彩活动。
总之,祭拜城隍庙是中国春节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习俗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多样。
祭拜城隍保佑家园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
祭拜城隍保佑家园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祭拜城隍保佑家园——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古老国家,其中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神灵的尊敬。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庙宇的存在,而城隍庙是其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庙宇,它扮演着保佑城市和家园平安顺遂的重要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隍庙的传统祭祀仪式。
城隍庙作为一种宗教建筑,主要供奉的是城隍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被视为护佑百姓平安的神祇。
因此,城隍庙也被称为城隍祠,是人们祭奠城隍神的场所。
每逢城隍诞辰或重大节日,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而庄重的祭祀活动。
一、祭祀仪式的准备在城隍庙即将举行祭祀仪式之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庙方会清扫整个庙宇,将庙内外的环境打扫得干净整洁。
庙方还会摆放供奉用的神像和祭品,以及香烛和鲜花等装饰品。
接着,庙方会邀请一位有经验的道士或寺庙的主持人来主持祭祀仪式,确保它的正当和庄重。
二、祭祀仪式的过程城隍庙的祭拜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净漱、献菜和祭拜。
在净漱环节中,道士会净手漱口,以示心灵的净化。
接着,献菜环节是祭师将准备好的食品、水果等供品放在供桌上,作为对城隍神的献祭。
最后,祭拜环节是全体信众向城隍神行三鞠躬礼,以示对神明的敬仰和感恩。
鞠躬完毕后,信众们会在城隍庙内烧香、点烛,同时默祷心愿。
三、祭祀的意义和作用祭拜城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城市平安和家园幸福的期盼。
人们相信,通过祭拜城隍神,可以祈求神明保佑家庭、保护城市以及赋予人们平安、健康和好运。
同时,城隍庙也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表达敬意和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
“小节一”、“小标题”之类的词语不要出现。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全文中的内容要点。
首先,我们介绍了城隍庙的背景和它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城隍庙作为城市守护神的角色;然后,我们讨论了城隍庙祭祀的准备工作,包括庙宇的清扫和神像的准备;接着,我们详细阐述了祭祀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净漱、献菜和祭拜等环节;最后,我们探讨了祭祀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了人们祭拜城隍的目的和心愿。
民俗文化实地调研报告
民俗文化实地调研报告民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仪式的总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实地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选择了我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作为调研对象。
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整理报告。
首先,我们选择了苏州城隍庙的调研。
城隍庙是苏州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宗教文化景区之一。
它是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拜。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庙内有丰富的祭祀仪式,包括上香、祈福、烧纸、磕头等环节。
这些仪式凝聚着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敬和祈求。
此外,城隍庙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蜡烛等,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苏州独特的文化风情。
其次,我们选择了苏州园林的调研。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调研中,我们参观了拙政园和留园两座著名的苏州园林。
这些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我们了解到,苏州园林是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建筑、植物和艺术装饰等元素,塑造出一个与自然融合的美丽空间。
此外,苏州园林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赏春、插秧、观灯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此外,我们还调研了苏州传统婚俗。
在苏州,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仪式。
传统的苏州婚礼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婚礼前后有许多环节,如过门、拜天地、敬茶、示爱、拜堂等。
这些仪式传承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婚姻观念。
同时,苏州的婚庆行业也非常发达,有专门的婚庆公司提供各种制作和策划婚礼的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对苏州城隍庙、苏州园林和苏州传统婚俗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苏州的民俗文化。
苏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不仅是苏州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苏州旅游业的独特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促进苏州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春节祭拜城隍爷
春节祭拜城隍爷春节是中国家家户户团聚的重要节日,也是人们向神明祭拜祈福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爷是为人们守护家宅平安的重要神灵。
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前往城隍庙,向城隍爷祭拜,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本文将介绍春节祭拜城隍爷的相关仪式和传统习俗。
一、祭拜城隍爷的重要性城隍爷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土地神的一种形式。
他是守护家宅和社区安全的神明,被人们尊奉为护家神,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在春节期间,祭拜城隍爷成为人们习俗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新年平安、幸福的殷切祈愿。
二、城隍庙的准备工作在春节前,城隍庙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迎接前来祭拜的民众。
首先,城隍庙需要清洗整理,保持整洁。
同时,庙宇内外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扫,以净化空气,为祭拜活动创造一个祥和、干净的环境。
此外,城隍庙还需要准备祭品,如水果、糕点和花烛等。
三、祭拜仪式的流程春节祭拜城隍爷的仪式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点烛:祭拜开始时,民众会点燃香烛,并将其插在烛台上。
这代表着人们虔诚的心意和对城隍爷的尊敬。
2. 祈祷:在点烛后,民众会合掌跪拜,默念自己的祈祷词或者听从庙宇里的道士诵读经文。
大家祈求来年家宅平安,事业顺利,子孙昌盛。
3. 献供:祭拜的过程中,民众会献上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饭菜等。
这些供品象征着对城隍爷的感恩和供养。
4. 敲钟:敲钟是祭拜仪式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完成祈祷和献供后,民众会敲响钟声,以示告知城隍爷祈福已完成。
四、祭拜城隍爷的习俗与意义春节祭拜城隍爷是中华民族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一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现代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
祭拜城隍爷不仅有求平安、祈祷好运的意义,还有表达家人团聚和感恩之情的寓意。
同时,春节祭拜城隍爷也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参与祭拜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五、春节祭拜城隍爷的现代意义在当代社会,尽管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春节祭拜城隍爷的传统仍然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一、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
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
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
其中水墉居其七。
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
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
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
“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
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
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
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
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
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
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
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
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
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
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
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
二、最早城隍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
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在此要一提的是,在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就已是民间普遍信仰。
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大都知晓城隍,但若要问起何为城隍,那能答起的并不在多数。
我是一个厦门人,说实话,从小至今并无接触多少城隍文化,所以在做此次调查之前,问了家里人也无多少收获,才通过其他途径去收集各种材料。
有城才有城隍,厦门城隍庙是明初厦门建城的产物。
据地方史料载:“厦门城,在嘉禾屿。
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造。
”专家据此推断,厦门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厦门博物院现存有其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记事石碑。
那么,古厦门城隍庙址在何处呢?据《鹭江志》记载,“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
《厦门志》所附“厦门岛图”也标示,在厦门城南隅有城隍庙和关帝庙。
从老地图上看,旧城隍庙坐落于今新华路邮电大楼和思明人民医院一带。
中山路老城区也还有城隍庙巷老地名。
据文史资料所述,城隍庙乃二殿一坛二埕式结构,筑有围墙。
它正门朝海,即在思明人民医院东面,原来地势较高,有19级台阶,大门左边设有烧金炉,石埕上立着三块一丈多高的瓜代石碑,碑座为长方形有凹糟的石块。
主殿很大,后面直达今新华路邮电大楼。
据上一辈老人回忆,早年的城隍庙有两尊城隍,一尊是泥塑的,端踞庙堂;一尊是木雕的,平日居于侧室,城隍出巡时才抬出来。
城隍出巡在过去是重大民俗活动,一年三次踩街游行,此举至民国成立后才渐渐消失。
此外,殿前庭院两边走廊排列十二司官、牛头马面等泥塑。
因为城隍爷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一,所以旧时的厦门城隍庙,以农历二月二十九、三月初一、初二这三天作醮时最热闹。
每逢城隍爷生日,便有许多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烧“寿金”奉祀。
最为奇特的则是祈求“补运”民俗。
具体做法是,先在家里准备好纸扎的小人,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连同纸钱、供品一起装在漆篮中,携往城隍庙,祈拜后交给道士。
道士念念有词,最后拿起纸人在“补运”者胸前、背后比划几下,念道:“勾前得清闲,句后吃得老。
”随即将纸人连同纸钱一并丢入炉中火化。
“补运”者于是心满意足,似乎厄运都已被纸人带走,今后必定清闲有福,健康长寿。
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自然无法在新时代存活。
厦门城隍庙是早期的文化娱乐中心,庙前还专门修了个戏台,位置在今古城西路马路中央。
逢年过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20世纪20年代末,因旧城改造,城隍庙的前半部分被拆毁。
“文革”开始后,剩下的老建筑遭到“破四旧”厄运,殿堂相继被毁,所有神像石刻均不知移到何处,道士们所保存的经书、道服及法器等物,均遭抄缴。
直至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得到恢复,该庙才易地获得新生。
1980年,龙海人吴天发在南华路11号之2住宅重建厦门城隍庙,但起初规模尚小,直至近年才逐步扩大。
厦门市历史学会勒碑为记:“厦门城隍庙早已秃毁,仅存碑记一方,因
风雨剥蚀多有脱落,吴君天发秉承慈母旨热心保护历史文物,捐资重刊,其精神可嘉,谨此附记。
”
台湾现有的33家城隍庙中,大部分是以福建的城隍庙为祖庙。
厦门城隍庙的重建,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此外,厦门城隍庙还于2008年迎来了首个外国进香团——马来西亚槟城答都兰章灵海殿进香团,接受了海外人士捐献的神像。
2009年5月10日,该团再次来访,除进行传统仪式的交流之外,同时还捐赠了黑白无常两尊神像。
而关于旧时厦门城隍庙,还有一段美好的民间传说。
话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欲收复台湾,擢升姚启圣任闽浙总督。
姚治军严厉,严禁清兵扰民。
当时的驻厦清军中,有一尉官,在巡城时偶遇清兵调戏一民间女子,便出手相救。
女子感激之余心生爱慕之意,但尉官顾忌军律,二人便相约在城隍庙门前青石下书信寄情。
一来二去私订了终生,岂料被人发觉报于姚启圣。
姚激励尉官,“大战在即,大丈夫当以大局为重,他日收复台湾战功显赫,吾必为尔主婚”。
尉官如醍醐灌耳,抛下儿女私情,专心战事,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女子不知内情,在城隍庙前苦守两年,尉官竟音信全无。
女子不甘,对青石祈求“吾与尉官借尔传情已有多时,若真灵石也,祈传吾之情予尉官……”后尉官凯旋而归,恰巧听闻女子表达情谊,便备齐彩礼登门求亲。
尉官与女子新婚之日,二人特地前往城隍庙门前,酬谢青石传情之恩。
此后,不但“以石为媒”的故事流传至今;青石也因此得名“姻缘石”,坊间相传后世男女只要抚摸该石,诚心祈祷,便能求得如意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