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合集下载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2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2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重 点 编写 教 材
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 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 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 实施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涵义
在西方政治文明史上,国家权力现象早就引 起思想家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
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涵 义展开探讨(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
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解释,尽管角度 上有差别,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着力于 论述权力的形式和外部特征,并没有揭示 国家权力的阶级本质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三权分立”作
为政权组织原则,其主要做法是按照不同 功能将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 并由三个相应的机构来掌管
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 政治发展的产物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最早划分政体类型的是希罗多德,他
根据执政者人数把不同政体划分为君主政 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 政体问题,并提出了政体划分标准
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 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第一章地方政府导论1.概念: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某些地域某些社会事务的政府。

地方权力(议决)机关与地方权力执行机关(行政机关)组成,不包括设置在本地域内的地方军事机关和地方司法机关。

2特点:1、权力的非主权性;2、治理的局部性;3、主要职责在于地方事务的管理。

具有非主权性、局部性和地方性三个方面。

3地位:主要体现在:不可取代性。

地方政府的不可取代性,是指它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组成部分的不可取代作用。

1、阶级统治的需要——政治角度2、处理社会事务的需要——现实角度4作用:1.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

2.地方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3.地方政府是沟通联络中央政府与民众的渠道。

4.地方政府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第二章地方政府的形成国家本质:国家本质是指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凭借国家的强制性力量实现其政治统治,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国家本质是通过国家形式反映出来,并与国家形式存在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国家形式是国家本质的基础,制约着国家本质的实现。

2>国家本质对国家形式起着维持作用。

3>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本质(了解即可)1国家组织形式概念:国家组织形式,围绕国家权力体系结构横向分配而形成的国家组织体制,是围绕国家权力(社会公共权力)的安排形成的,权力的横向配置与组合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不同的国家机关,确定了相互的关系与运作规范。

议行合一;议行分立2国家结构形式概念:国家结构形式围绕着按地域分居民的安排形成的,构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指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实体,以何种形式由那些低于国家层级的地域性政治实体组合而成。

联邦制;单一制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按国家结构单元设置的治理该单元的政府,国家结构体制是地方政府形成的基础。

国家组织体制中的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成为地方政府的组织基础第三章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的概念,影响因素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件 绪论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件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含义与地位
一、地方政府的界定 二、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界定 三、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地位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学习内容、意义与方法
一、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学习内容 二、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学习意义 三、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学习方法
1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含义与地位
一、地方政府的界定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政府分为中央政 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
相应的地方政治关系格局下运行,形成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
●地方政府与政治 作为一门学科,是 研究地方政府与政 治的形成、运行及 其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 治学对于认识和 政治是在长期历史中 掌握地方政府与 形成的,是中国特色 政治的规律具有 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 强大的指导意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含义与地位
二、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界定
●地方政府与政治,是指地方政府的设立及在治理地方事务中受 特定的政治关系影响、制约并形成相应的规范,从而形成以地方 政府为主体并涉及相应政治关系的政治过程。
●地方政府与政 治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包括三个 层层递进的含义:
●一是地方政府是地方事务治理的主要主 体;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一般的学术概念,是指除中央政府以外的 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域性政府。
●在中国,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法定概念,主要指中央政府之下的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地方各级 国家行政机关,并接受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地域性政府。
●同时,在中央政府之下,除一般性地方政府以外,还有特殊类型 的地方政府。
国家类型

地方政府学全书课件整套电子教案

地方政府学全书课件整套电子教案
地方制度安排:国家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做出 的制度安排,反映地方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反映国家对所设置的地方政府应有作用的基本要求, 也是评判该地方政府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依据。
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较高层级/较低层级
• 传统国家的特点及地方政府的产生 土地为地主阶层占有 政治权力支配财富 国家统治的地域范围和人口大大扩展 地方封闭性较强,形成较为独立的组织实体
亚洲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
秦朝:郡县体制 中央政府具有绝对权威,授予地方政府权力 皇帝通过官僚体制行使地方管辖权 地方政府一般不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欧洲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单位:国家按照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所辖 地域的政府单位,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内涵: 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地方行政建制 地方政府单位由国家设置 地方政府单位必须实施对所辖地域的治理 地方政府单位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行政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存在于浓厚帝制色彩政治体制的国家、实行地方自治国家中的部 分高层级地方政府和联邦制国家中由联邦直接管理的地区的政府。
“议行合一”体制 绝对议行合一体制——英国的议会委员制 美国的委员会制 相对议行合一体制——美国的议会经理制 德国的市行政主任制
“议行分立”体制 绝对议行分立体制——日本的市长议会制 美国的强市长议会制
相对议行分立体制——法国的市议会-市长制
“双轨”体制
同一区域内存在两个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一个是经由行 政区域地方政府议决机关选举产生的行政机关,另一个是由国家在该行 政区域设置的国家行政机关。
• 特殊型地方政府 包括除了民族区域型和城镇型两类地方政府以外的所有其他特殊型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从纵向而言,地方政府既具有程度不同的服从性,又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一般都扮演着执行与被执行、领导与被领导、调控与被调 控、指导与被指导的双重角色。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一)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
在我国,地方政府具有明显 的双重隶属关系。
▲一方面从属于中央政府, 必须在它所设定的权限内活 动。中央政府可以创设或解 散地方政府机构,也可以增 减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还 可以依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 首长的任免去留;
一般目的
特殊需要或 局部需要
▲作为一个地方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具有一般地方政府所不 具备的功能:通过高度自治来实现“一国两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三)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中的角色
▲单一制国家中除极个别“袖珍国家”仅有一个政府层级外,都 设置地方政府层级为二级或为三级;一些面积大、人口多的国家, 地方政府的层级也有设四级的,个别国家还有超过四级的。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一)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
▲各国地方政 府一般都具有 执行性职能和 领导性职能。
▲所谓执行性职能是指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 律,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指令,推行中央政 府的决策。
▲所谓领导性职能是指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内, 都以地方法人的身份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 指导、协调,以保证和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 的顺利发展。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我们现在论述的地方政府,是××人民政府简称,仅指地方行政 机关,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离。地方政府内 涵主要承载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疏密、强弱、大小关系的变迁。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一章中国地方政府概述第一节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迁1.秦汉到隋朝时期,郡县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6)三国:州—郡—县三级政制成为正式制度,一州辖十多个郡。

到西晋前期,州(19个)均八、九郡(172个)均七、八县(1232个)。

地方行政结构呈合理状态。

(7)魏晋南北朝:南北朝:州(230,膨胀11倍)、郡(999,膨胀5倍),增设都督区(成为四级制),州牧、刺史、都督扩大自己的权势,导致国家分裂,对抗中央。

北周:州(221),郡(508),县(1124)。

并出现双头州郡。

隋朝抛弃了北周地方政府三级制。

2.唐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从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演变回复(1)一般型地方政府,唐(续隋朝):州、县二级制,由于招抚人才的需要,刺史与州的数量激增。

1)贞观元年:划分10个监察区(道),道管州。

【前期,道只是巡查州县政府的检察机关,不拥有地方行政、军事、民政的管理权,是一种虚体行政机关。

】2)贞观十三年(639年),州(358个)。

【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统制这么多刺史。

】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巡察使、巡抚使按察使,差遣制常设制,道成为州县新一级实体行政机关。

4)开元二十二年(734),10道 15道,正式确定监察区体制,检察官成为常职,形成道、州、县三级地方政府体制,为宋代开创先河,也为后代诸朝借鉴。

5)特殊性政府:府、羁縻府州、君、监。

羁縻府州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

为土司制度提供了借鉴。

(2)宋:1)军:是特殊型政府,军与大多与州平级,少数与县平级。

2)监:中央派驻地方专管盐、铁、冶铁、铸钱等经济事务的政府机构,不问地方事务,后演化为地方政府区划名,其地位分别相当于州与县。

3)州政府权力分属诸司,御史台(地方政府的最高检察者)形成二级半或需三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开创了“合议制”先河。

(3)辽效仿唐,金参照宋。

(4)元:比较复杂。

行政建制普遍实行三级制、四级制,也有二级制。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3国家机构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3国家机构
就其国家机构运行的主导价值来看,实际 否定和破坏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宣称的民意至 上原则
就其政治决策的主体来看,实际导致了政 治决策主体的变异
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 对分权制衡原则的评析
就其政治决策的过程来看,政治决策成为 彼此分立、相互制衡的权力之间讨价还价和政 治交易的游戏
就其政治决策的结果来看,常常严重歪曲 社会公共意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扭曲政治 决策的公共合理性
从纵向层级结构来看,各国法院体 系呈金字塔结构,分别设有初级法院、 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等
西方国家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3. 司法机关
(2)司法机关的职权
第一,处理民事非诉讼性事务
第二,审理诉讼案件
第三,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对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行政法规、行政命 令以及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而进行的具有法 律效力的审查和判决
(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 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接受其监督
(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 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权力职能的分工关系
(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 系方面,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西方国家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2.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 过的法律法案、推行国家政策的机关 (1)行政机关的类型 西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类型主要有议 会制行政机关、总统制行政机关、半总 统制行政机关和委员会制行政机关
西方国家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2. 行政机关
(2)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
中国的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地方政府学课件

地方政府学课件
地方政府学
主讲教师:李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概述
一、政府的概念及特点 (一)政府的概念 ★中国古代:政府为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 《资治通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 《宋史 欧阳修》: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地方政府概述
★中国现代: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赵宝熙 《政治学概论》:政府一词,历来就有 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在资本主义世 界,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 和地方政府全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这就是所谓广义的解释;在实行议会内阁制 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 关。这就是所谓狭义的解释。
行政区划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四级制:省–地–县–人民公社 三级制:省–县–人民公社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四级制:省–地–县–乡(镇) 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恢复乡、镇建制
行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较大的市即除直辖 市外有立法权的城市)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1972年新《地方政府法》:取消城乡区别,废 除自治市,设置城市郡,城市郡下设城区 1985年《地方组织法》:废除城市郡一级政府, 恢复郡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中央与郡之间设置三个 大区议会,即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议 会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三)中国 1、形成时期(1949-1954) ⑴军事管制时期 地方政府机构设有军事管制委员会、人民政府 和接管委员会,人民政府和接管委员会均是 军管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

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

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第一篇:地方政府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地方政府学——绪论60分一、地方政府学的含义(P4)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二、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特点(P8)1、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2、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3、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三、地方政府学的分类1、按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三种类型:行政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

(1)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它不存在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和意愿的地方权力机关,只存在一个作为中央或上级政府下级机构的行政机关。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国家部分地域的居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

由地方自治社团成员(即当地居民)选出的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自治事务范围内,按照并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愿望,处理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独立地行使职权,只对选举产生它的当地居民负责。

(3)混合体地方政府也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它的行政机关同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

将这类政府称为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因为:从这类地方政府的产生看,它相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但从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政府(中央或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看,它又相同于行政体地方政府,不同于自治体地方政府。

2、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般性地方政府;特殊性地方政府。

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一般地域型;民族区域型;城镇型;其他特殊型(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在于:第一,它是纯出于地域治理需要而设置的地方政府,对它不存在其他特定需要;第二,它所辖的地域范围,通常都包含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即便出现为城镇地区专设的地方政府后,除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外,其他地方政府和大多数高层地方政府仍然是兼辖城乡的地域性政府;第三,这类地方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划单位,设置时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要求,如关于人口数量或经济发展程度的要求(这不同于城镇地方政府),或关于民族构成比例的要求。

马工程《宪法学》重点整理

马工程《宪法学》重点整理

《宪法学》重点整理马工程2011年11月第1版目录《宪法学》重点整理 (1)导论 (2)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节 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3)第三节 宪法学的分类和特征 (4)第四节 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6)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 (6)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6)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和渊源 (7)第三节 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 (8)第四节 宪法的效力和作用 (10)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11)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 (12)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4)第三章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第一节 宪法指导思想 (17)第二节 宪法基本原则 (18)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19)第一节 国家性质 (19)第二节 国家形式 (20)第三节 国家标志 (22)第五章国家基本制度 (23)第一节 经济制度 (24)第二节 政治制度 (26)第三节 文化制度 (31)第四节 社会制度 (33)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34)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 (34)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38)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43)第七章国家机构 (45)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 (45)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7)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49)第四节 国务院 (50)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51)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3)第七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55)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56)第九节 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59)第八章宪法实施的监督 (60)第一节 宪法实施 (60)第二节 宪法监督 (61)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62)导论1.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宪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一般认为,所谓宪法学,是指以宪法及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1.1 地方政府历史发展 马工程教材

1.1 地方政府历史发展 马工程教材

3、地中海东岸的中西方文明交汇区 先后兴盛起两个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 曼帝国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1258年被蒙 古帝国所灭。13世纪末期,奥斯曼帝国兴 起。 两者都是伊斯兰教中央集权制帝国,其地
三、近代国家地方政府
思考:
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的?
(民族意识、权力意识、国际法) Treaty of Westphalia (1648) At the end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recognized the individual sovereignty of the empire's states
第四,国家与政府的分离。
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及对国 家的认同是不变的,而政府却是可以更迭的。 第五,国家为了在领土内行使主权,需要设立行政管 理机构,需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法律,或者借助于政
治组织进行统治和治理。
第六,国家职能日益扩大。 近现代以来,社会生产和生活日益复杂化,国家的职 能日益增多,不仅仍然行使着传统的政治统治职能, 而且越来越多地行使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甚至直接 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社会国家化的倾向。
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第一, 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则建立在血缘 亲属关系上 第二,氏族社会中部落联盟的社会公共权力,在 进入国家时成为与人民大众相分离、脱离社会、 高于社会的强制性的国家权力。这一公共权力的 掌握者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存在与人民大众相分 离的社会公共权力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 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 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完整)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1.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1.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 别行政区政府实行的“一国两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一)地方制度安排
▲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做出的制度安排,

其中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

行政关系、财政关系,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国

家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国家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我们现在论述的地方政府,是××人民政府简称,仅指地方行政 机关,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离。地方政府内 涵主要承载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疏密、强弱、大小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到隋朝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二)唐及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三)明清及民国初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北洋军阀时期 县级政府主要总 理全县行政事务, 县知事公署内设 二至四个科,科 内设科长一人、 科员二至四人, 另设技士一至三 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二、近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政府形式
▲地方政府设置市、乡、镇,形成基层城乡分治格局。
▲南京国民政府撤销道一级地方政府建制,完全恢复秦代 的省—县二级制。
▲从内容上讲,地方政府只能在本行政领域内 管理公共事务,而无权干预立法和司法事务。
二是职 权边界 的法定 性。
▲地方政府一般只能在法律专门规定或原则规 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否则就是违法。
▲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 总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只有法律规制下的裁量权自由。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学、民法.分论、民法.总论、民法(分则)、民法(上)、民法(上)、民法(总论)、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篇)、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分论)、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下)(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学分论、民法总则、民法学总论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学、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学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学、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与劳动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社会保障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总论)、刑法(总则)、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总论、刑法总则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资源环境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第一章 地方政府概论

第一章 地方政府概论

•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权限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在内容上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事务,也就是地方政府必然要
承担管理职责的事务(地方政府设臵的目的)。一种是委
任事务,也就是国家以法律或其他形式,将本属于中央或 上级政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因为需要在地方执行,而 委任地方政府代表执行。
第二节 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配置
地方政府权力
议决权
执行权
行政权
地方政府权力的内容 决议权,是指地方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性 公共事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政 府发展目标,充分运用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政府部 门授予的权力,通过科学决策以维护和保障既定利 益实现所进行的行政决策的政府过程,决策结果以 决议、命令等方式体现。
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 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 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 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 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 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 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 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
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 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2、地方政府权限的特点 • 相对于中央政府权限而言,地方政府权限涉及的法定范围 是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域范围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范围。 地方政府行使权力时,不能超越法定的地域范围和事务范 围。 • 地方政府权限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地方政府的权限由中央政府划定。 •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设臵的,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存在 、变更都由中央政府决定,无需地方政府的同意或认可,中央政府拥 有最高、最终的决定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建制,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 、县、自治县、市的建制和区域划分。 • 变更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而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 由代表全国人民意愿的国家立法机关进行的,不需要征得地方政府的 同意或认可。

地方政府学__知识点总结

地方政府学__知识点总结

地方政府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地方政府学是研究地方政府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表明:第一,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第二,地方政府是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的政府单位第三,地方政府是指一个政府单位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但其主要职责是形式议决权人民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也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属司法机关“地方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区别:“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所有地方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它包括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地方政府”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

地方政府具有如下特征:权力的非主权性,权限的局限性,职责的社会性主权是指对国家权力的形式,拥有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地方政府权限是局部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权限所及的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事务是局部的地方政府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地方政府的作用:1)政治作用:I.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II.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III.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2)社会作用I.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II.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第二章地方政府的产生和演变国家是由一定地域、人口和统治权构成的政治共同体,它的核心和实质是政治统治权。

国家的特点:I.国家安地域划分居民,国家的范围比氏族广阔得多II.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是实现阶级的政治统治和进行社会的公共管理,实现国家职能的过程便是国家通过对社会的统治实现政治统治。

传统国家的特点:I.土地为地主阶级所占有II.政治权力支配财富,对政治权力占有的多少与土地等财富占有的多少成正比III.国家统治的地域范围和人口大大扩展IV.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交通、信息的限制,地方的封闭性较强,并形成不同的地域组织实体传统中国的地方政府体系是适应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建立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二)自治性地方政府
自治性地方政府是指由当地民 众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第一,它不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或批准。
▲第二,自治性地方政府由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构成。自治性地方权 力机关运用的权力,来自于当地民众通过选举的直接授予。
基 ▲第三,自治性地方政府的地方行政机关不是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
▲处于最高层级的地方 政府,直接受中央政府 的领导,它的权限更趋 广泛、全面,但是,直 接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 也相应减少,其大部分 行为更具抽象性。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二、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一)行政性地方政府
▲行政性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其行政首长由 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其权限范围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 的授予,其管辖事务的范围除了只能由中央政府承担(如国防、外 交、货币、金融等)的以外,其他都可由中央政府授予。

(一)人民委员会
第一时期:1954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4年《宪法》和《地 方组织法》对中国的地方 政府体制和组织结构作出 明确的规定:地方人民代表 大会选举产生地方人民委 员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 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的执行机关。
▲人民委员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四 方面变化:一是撤销乡政府,由 人民公社取而代之;二是实行市 管县的体制,规定直辖市和较大 的市可以辖县并直接管理;三是 地方政府机构迅速增长,直接介 入经济工作;四是地方政府部门 除受本级人民委员会领导之外, 还要接受上级人民委员会相应工 作部门(即主管部门)的领导。 双重领导体制促使各级地方政府 机构迅速膨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五年。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级以上的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 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 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 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于国务院。
(三)人民政府
第三时期:197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 过1978年和1982年两次修改, 1979年又通过了新的《地方 组织法》,地方政府的组织结 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1982年《宪法》, 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府体制就是 地方政府体制,即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 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行 政机关。
一般目的
特殊需要或 局部需要
▲作为一个地方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具有一般地方政府所不 具备的功能:通过高度自治来实现“一国两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三)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中的角色
▲单一制国家中除极个别“袖珍国家”仅有一个政府层级外,都 设置地方政府层级为二级或为三级;一些面积大、人口多的国家, 地方政府的层级也有设四级的,个别国家还有超过四级的。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
(二)革命委员会
第二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至1978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委员会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所谓革命委员会,就是由军队代表、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 “三结合”的地方全权性的政权机构。
▲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结束一直到1978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仍然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 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我们现在论述的地方政府,是××人民政府简称,仅指地方行政 机关,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离。地方政府内 涵主要承载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疏密、强弱、大小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到隋朝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二)唐及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三)明清及民国初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处于最低层级的 地方政府,直接面 对社会与民众,对 辖区公共事务承担 直接的责任,但管 理公共事务的范围 相对有限;
▲处于中间层级的地方 政府,是一个国家最基 本的政府层级,管辖的 范围较为广泛,管理权 限也相对齐全,一般有 执法权,有的还有立法 权,但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事务交由下级地方政 府完成;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一)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
▲各国地方政 府一般都具有 执行性职能和 领导性职能。
▲所谓执行性职能是指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 律,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指令,推行中央政 府的决策。
▲所谓领导性职能是指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内, 都以地方法人的身份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 指导、协调,以保证和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 的顺利发展。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始皇 统一天下。郡县制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二)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制度变迁
▲1. 秦汉到 隋朝时期,郡 县二级制向三 级制演变
▲2.唐宋辽 金元时期,地 方政府从二级 制到三级制的 演变回复
以行政区划与 行政层级的变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二、近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二、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三、按设置目的分类的地方政府 四、按层级分类的地方政府
从实践上 看,中央 政府或者 上级政府 授权上可 能存在两 种倾向
▲如果授权范围过大过广,会助长地方势力,导致 割据、分裂的不良后果;
▲如果授权范围过窄过小,地方政府就难以完成所 承担的职责,更难以应付意外的突发事件。
▲于是,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如何分配恰当,成为行 政性地方政府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迁为主线
▲3. 明清地 方政府从多级 制到三级制或 短期二级制变 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二、近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地方政府形式 ▲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军阀割据、征战不休的大动荡 时期。中央政府派系林立,政权变换频繁,各地大小军阀争权 夺利、混战不休,“地方政府成为他们割据称雄的工具”。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 往还隶属于同级权力机关, 地方政府机构的主要成员 一般由地方同级权力机关 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地 方政府要对地方立法机关 负责,受其监督。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二)地方政府职权的有限性
一是管 辖的地 域范围 的有限 性。
▲从空间上讲,地方政府只能在其所管辖的行 政区域内行使权力,不能超越行政区域;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三)地方政府功能的全面性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无非在集权与分权两大治国思路中摇摆前行。
▲汉代:郡守职权极大,全面负责一郡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并成 为汉代地方施政的基本原则。 ▲隋唐五代时期:地方政府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与削弱。但是,地方政府照 样有权过问地方人事权、司法权、财政权与军事权。 ▲唐代地方政府:设置了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兵参 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土参军事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教育、财政、 民政、军政、司法、基础设施等事务进行全面管理。 ▲清朝:一个县令,品秩仅为七品,但身在辖境之内就是“一人政府”, 主管着税收、司法、治安、教育、福利、公共工程等。古代地方司法一 直是依附在地方政府身上的附庸,没有独立地位。
▲从纵向而言,地方政府既具有程度不同的服从性,又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一般都扮演着执行与被执行、领导与被领导、调控与被调 控、指导与被指导的双重角色。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一)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
在我国,地方政府具有明显 的双重隶属关系。
▲一方面从属于中央政府, 必须在它所设定的权限内活 动。中央政府可以创设或解 散地方政府机构,也可以增 减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还 可以依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 首长的任免去留;
▲地方政府单一管理 体制转由中央政府和 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 制。废除了府、厅、 州,在省与县之间增 加道一级政府,形成 “省、道、县”虚三 级制行政体制,省管 道、道管县。
▲道是省与县之间的一级政府 组织。县是道之下的地方行政 机关,县以下主要设城镇、乡 等地方自治组织,因此,县又 可以视为地方自治组织的上级 主管机关。《划一现行各省地 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县政 府长官称为“知事”,县政府 称为“县知事公署”。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特征
(四)地方政府权力的非主权性
▲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主权由中央政府行使,地方政府 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予
▲地方自治权实质 上是中央政府对地 方政府自治事务管 辖权的授予
▲正是由于这种授予,自治的地方政府才有 权以自己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愿管理公共事 务,自治权并不是自治的地方政府固有的权 力。地方政府拥有的自治权不具有主权属性。

制度中的法律地位,还展示了地方政府之间横
向关系的协同方位。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二)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
▲地方政府治理国家部分地域,以实现当地的社 会稳定、人民富裕和经济繁荣,从而维护和巩固 国家的政治统治。
▲形成了设置地方政府目的的差异性。不同设置 目的的差异性就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它 具体反映在地方政府的单位名称、功能定位上, 同时反映在体制、管理机制上,或者反映在职权 范围的设定上。这就直接影响到相关地方政府的 机构设置、职责重点和运作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