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内的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的现象。

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道不良:静脉通道插入不当或存在空隙、松动等问题,导致输液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出现渗漏。

2.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静脉内压力,超过组织液吸收能力,导致液体从静脉管渗出。

3. 输液管阻塞:输液管内存在悬浮物或导管阻塞,造成压力增高,引起液体外渗。

4. 输液管损伤:插管时伤及血管壁或静脉内注射药物时发生药物刺激,引起血管壁破裂或溃疡形成,导致液体外渗。

5. 输液插管穿透静脉壁:插管时过深或尖端过硬,穿透静脉壁引起溃疡,使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

1. 视觉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注意输液管周围是否有液体渗出,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2. 压力调节: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减少静脉内压力,防止液体渗出。

3. 管路检查:定期检查输液管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阻塞或悬浮物,及时清洗或更换输液管。

4. 静脉通道的插入技术:在插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操作,确保插管准确插入血管腔内,避免空隙和松动。

5. 血管保护:插管后应注意固定输液管,避免因活动引起插管松动或脱落,损伤血管壁。

6.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输液部位的皮肤是否干燥、红肿或潮湿等异常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7. 输液灌药:在静脉内给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性质和浓度,避免刺激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防止液体外渗。

8. 定期护理记录:对于发生外渗的情况,要及时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时间,以便于医生进行评估和下一步的处理。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保护新生儿的静脉通道,提高输液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需要护士在实际操作中细心、仔细,保持良好的护理技术和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及处置1、药物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2、患者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二、药物外渗的分度及临床表现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I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H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o川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W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

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外渗分类:1、化学治疗药物外渗2、非化学治疗药物外渗四、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七叶皂甙钠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五、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2、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置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2 无法沟通旳患者:此类患者 主要涉及接受麻醉旳患者,使用镇定
1.3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 病危旳患者,此类患者因为微循环受 损,血管通透性增长,轻易发生外渗。
一、
2. 药物原因:刺激性大旳药物如化疗 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 渗旳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和处置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 遇到旳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假如不 采用主动正确旳措施,将会发生严重 旳后果;所以仔细分析发生静脉输液 外渗旳原因,采用主动旳预防措施及
一、 静脉输液外渗旳原因
1. 1.1 老年人:老年人因为生理、心
理、行为功能减退,轻易失控造成注 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 肤松弛,静脉脆弱,增长了外渗旳可
•谢谢
上旳创伤,延长患者旳住院时间,增 长患者旳经济承担,对患者、家眷、 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旳甚 至造成患者残疾,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二、静脉输液外渗旳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升一次穿刺成 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选择合适 型号旳静脉穿刺针头,进针前对比针 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 时病人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 管下端,降低血管滑动,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静脉渗漏性损伤旳诸多原因中主要 是药物本身旳理化原因。有效旳预防 措施是主动消除危险原因,如提升静 脉穿刺技术,防止机械性损伤,根据 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 度,加强护理,尽量防止药物外渗。
三、静脉外渗旳处理
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 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 个体差别,合适选择热敷、冷敷、 药物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若能 早期治疗完全能够防止引起严重并 发症旳发生,给病人降低痛苦。

PORT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PORT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PORT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 5、夹闭综合征致导管断折 患者由于夹闭综合征致导管断折发生输注外渗, 导管夹闭综合征是指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进人第1肋骨和锁骨之间 狭小间隙,受第1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严重时可 致导管破损或断裂。该病例早期表现为输液困难、推注费力、锁骨下不适、 上肢放下时或保持某种体位时输注不畅,当把肩臂轻微上抬,双上肢向背后 放,输注通畅。由于对夹闭综合征认知不足,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未及时采 取干预措施,最后致导管断折。该病例在输注液体时发生外渗,局部组织肿 胀,疼痛不适,X 线示断折导管飘浮在右心房内。
❖ 2、选择合适的针头根据置人位置、深度及患者皮下脂肪厚度选择不同型号 的穿刺针。目前常用巴德公司20 Ga ,22 Ga 型号或贝朗公司20 Ga 、22 Ga (针长度15 mm ,20 mm )型号的无损伤针,避免型号过小、穿刺针过短, 针头达不到储液槽内;型号偏大、穿刺针过长,致针头固定不稳,容易脱出。
❖ 2、穿刺针过短,未到达储液槽内 患者由于穿刺针过短发生输注外渗,分析 原因为:对患者具体情况评估不够详细,选择穿刺针型号与患者实际情况不 符,穿刺针过短未到达储液槽内或小部分进人储液槽,当患者活动时针头从 储液槽脱出至皮下组织,导致液体渗人皮下组织而发生肿胀、刺PORT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 6、纤维蛋白鞘形成均采用尿激酶溶栓处理,采用 5000 U/mL尿激酶3~5 mL经蝶翼针静脉注射,保 留20min后回抽,重复两次,最后用1000 U/mL尿 激酶3~5 mL经蝶翼针静脉注射,保留12h后回抽。 重复应用3d。再进行输液港导管造影,纤维蛋白鞘 完全溶解,输液港继续使用。
PORT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 3、安善固定穿刺针,防止脱出。对于需要长期输注患者,穿刺针必须妥善 固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穿刺针,穿刺针下方垫适宜厚度小方 纱,防止针翼长时间压迫局部皮肤而损伤,另外可以固定穿刺针以防摇摆, 用10cmx10 cm 透明敷贴外固定,便于观察。加强宣教,让患者充分认识药 液外渗引起的后果,取得配合,输注液体时活动度不宜过大,防止针头脱出。 输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有渗血、渗液及汗多等情况,及时重新更换敷贴妥 善固定。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2023护理专业论文报告: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措施分析6000字

2023护理专业论文报告: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措施分析6000字

护理专业论文报告: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措施分析目录1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3)1.1患者个人因素 (3)1.1.1新生儿 (3)1.1.2婴幼儿 (3)1.1.3缺乏感知的患者 (3)1.1.4老年人 (3)1.1.5重病患 (4)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4)1.3理化因素 (4)1.4药物因素 (4)1.5疾病因素 (4)1.6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5)1.7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5)2.1血管损伤 (5)2.2局部组织损伤 (5)2.3深度组织损伤 (6)2.4累积损伤 (6)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6)3.1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6)3.2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6)3.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6)3.4提高穿刺成功率 (7)3.4.1提高穿刺成功率 (7)3.4.2选好血管及针头 (7)3.4.3用药前后注意冲管 (7)3.4.4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7)3.4.5做好患者的宣教 (7)3.4.6及时处理外渗 (7)3.5正确的拔针方式 (8)3.6局部用药保护 (8)4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8)4.1更换输液部位 (9)4.2热敷 (9)4.3冷敷 (9)4.4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9)4.5心理指导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0)当静脉输液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会根据液体的酸碱等腐蚀程度对患者外渗的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有轻有重之分,重则引起脉管炎、静脉血栓甚至组织坏死。

因此避免患者疾病以外的痛苦,让患者尽早病愈出院,尽早找出输液外渗的原因,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1.1 患者个人因素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很多情况下是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患儿太小可能会造成医务护理工作者心理障碍,可能会增加穿刺失败率,进一步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3).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时候,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而不是流经静脉血管到达目的组织或器官。

静脉输液外渗多是由静脉穿刺不当导致的。

1.静脉穿刺不当静脉穿刺不当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最常见原因。

静脉穿刺穿进了静脉外,或者没有穿进静脉内,而是插在了静脉周围的组织中。

这样一来,输液液体就会从静脉血管内渗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外渗。

2.静脉注射部位的关节弯曲、活动过度等当患者的手臂等静脉输液部位曲率过大时,就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此外,如果患者进行活动过度,也会导致输液管路的摆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输液管路连接的不紧当输液管路连接不紧时,输液液体会从漏洞处渗出。

4.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患者本身的炎症反应或血管病变也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包括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1.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穿刺经验,不要多次插针或频繁更换穿刺部位。

2.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当发现输液外渗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更换时应注意消毒操作。

并且要保证管路连接的牢固,不要存在虫口或者漏洞等安装问题。

3.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

4.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如果输液外渗情况不严重,可以根据外渗的部位和液体性质进行药物包扎和冰敷处理。

如果输液量比较大或浓度较高,并且不能输注到局部浸润范围以外的其他部位,需要采用撤销输液、局部吸出以及给予一定部位的足够维修治疗等措施。

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不当。

在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静脉穿刺方法,及时更换输液管路以及定时观察输液情况等。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的处理要根据外渗情况开展合适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发生渗漏至血管外组织、间隙或浮肿等现象。

外渗的发生可能导致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甚至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外渗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则局部肿胀、皮肤变硬、渗液外溢,重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坏疽等严重后果。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事件。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严密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危害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1.2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道中药液流入组织间隙,而不是进入血管系统的情况。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浪费:由于药液流入组织间隙导致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造成药物浪费。

2. 降低治疗效果:药物在血液中无法达到目标浓度,治疗效果降低,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3. 组织损伤:药物流入组织间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甚至坏死,造成患者疼痛和并发症。

4. 感染风险增加:静脉输液外渗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对患者造成健康威胁。

5. 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静脉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便。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内逸出至组织间隙或皮下造成的不良反应。

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护士技术不熟练或者操作粗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进而造成输液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当输液速度过快,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范围,血管内的压力会增大,这样容易导致液体通过静脉管逸出至组织间隙。

3. 静脉管插入不当:静脉管插入位置不准确或者插入过深也容易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护理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正常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不是进入正常血管通路。

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静脉⾼营养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青霉素、血制品等渗漏时,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致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者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2、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法不正确。

3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

4、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的影响。

5、感染:病⾼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感染。

输液外渗的表现1、⾼般表现。

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

头皮外渗局部肿胀,容易及早发现。

四肢静脉外渗呈弥散性肿胀,以针尖为中⾼向四肢均匀扩散不易察觉,所以要对比两侧左右肢粗细,弹性和色泽。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

主要指高渗糖、氨茶碱、20%甘露醇、硫酸镁、5%碳酸氢钠、钾钙类。

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细血管通透性,破坏毛囊,使局部皮肤有钙化点,形成硬结。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

以多巴胺,肾上腺素类,通常这类药液输⾼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或树枝状延伸,时间⾼会使血管色素沉着,条索状硬化失去弹性。

4、高分子性质外渗表现。

主要是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去甲万古霉素等。

这类药液浓度⾼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时间长,皮肤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

蛋白制剂,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制剂等。

这类⾼旦外渗,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弹性差,不容易短时间恢复。

发生外渗处理⽅法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液体,及时对症处理;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更换部位穿刺;加强巡视并注意保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齐鲁护 理 杂志 2008年第 l4卷第 20期
通 畅 .管 道 受 、折 叠 、堵 塞 均 u丁诱 发 膀 胱 痉 挛 ,膀 胱 痉 挛 加 }{j血 , J0【后 形 成 m凝 块 ,造 成 管 腔 堵 塞 又 诱 发 痉 挛 ,二 者
互为因果 导尿管及气囊刺激 。导尿管 及气囊刺 激膀胱 三 角 ,造 成 恃 恍 颈 郜压 力过 大 ,引 起 膀 胱 频 繁 收 缩 ,发 生 痉 挛 、
智 莉
(菏泽市 立 医院 山东 菏泽 274031)
静 咏 输 液 外 渗 是 临 床 护 理 工 作 中经 常 遇 到 的 护 理 问 题

发 生 ,如 不 采 取 积 极 正 确 的 措 施 ,将 会 发 生 严 重 后 果 ,甚
至 引 发 医疗 护 理 纠 纷 。现 就 静 脉 输 液 外 渗 原 因 及预 防 措 施 报
血 管 通 透 性 增 加 ,易发 外 渗 、
1.2 药 物 素 刺 激 性 大 的药 物 如 化 疗 药 、 露 醇 、钙 剂 、缩
mL管 药 (如 多 巴眩 、多 巴 酚 丁 胺 、去 甲肾 腺 素 ) 这 些 药 物 称
为钋渗 的岛危药物 ,这些药物 一旦外渗 ,将 会发生 严重后 果。 }.3 恢 病 索 l 癌 症 是 外 渗 的危 险 因 素 ,这 是 圉 为 癌 症 患
反 复接 受 化疗 ,静脉 脆 弱 ,难 以 穿 刺 。② 外 周 血 管 疾 病 如 动 脉 巾l管硬 化 糖 尿痫 患 者 由于糖 、脂 肪 代谢 障 碍 、血 管硬
化 ,世容易发 外渗 、④上腔静脉综合 征 ,巾于上腔静 脉压 力
高 ,m液 j流受5H,易发生外渗
1.4 护 理 技 术 缺 陷 造 成 外 渗 没 有 经 验 ,对 m 管 不 了 解 ,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给药方式,其护理质量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及身心状况。

临床多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血管弹性下降,尤其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极易发生液体外渗,破坏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降低其生活质量。

输液外渗可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烧灼感等异常症状,若处理不当,会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

所以,输液外渗不仅会增加穿刺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还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相关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密切相关。

对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加强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危险因素分析1.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痛感低、皮肤松弛,输液时针头容易移位,输液外渗可能性较高;血管弹性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出现谵妄、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存在烦躁、知觉障碍等现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针头移位,会进一步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难度大,加之长期输液会损伤周围血管,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

1.2疾病相关因素:癌症患者长期进行化疗,反复穿刺及药物激性会导致静脉脆弱,造成穿刺难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谢障碍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硬化,使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变大;静脉压升高患者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易使输液外渗情况发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

1.3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刺激细胞代谢功能,会造成血管受损,易引发输液外渗。

部分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静脉输注时会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或血管损伤发生,此时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容易诱发输液外渗。

1.4护士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针头移位;缺乏操作经验,血管选择不当,药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也会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静脉通道监护不足,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够,也是引发输液外渗现象的重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常常用于给予患者输液、药物或营养液。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本文将讨论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第一步,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静脉损伤,进而引起输液外渗。

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该具备专业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静脉损伤的发生率。

2. 输液管路不畅输液管路如果出现梗阻或者漏气,可能会导致输液外渗。

护士在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要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及时更换输液管路,避免漏气或梗阻导致的外渗。

3. 输液速度过快静脉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使得静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静脉外渗。

在给予静脉输液时,护士应该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以避免出现外渗现象。

4. 静脉血管状态不佳一些患者由于静脉血管状态不佳,如静脉硬化、静脉曲张等,可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护士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血管状态,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因为静脉血管状态不佳而导致的输液外渗。

5. 输液部位局部炎症、浮肿如果患者输液部位局部存在炎症、浮肿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导致外渗。

护士在给予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前,应该仔细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因为局部炎症、浮肿引起的外渗。

二、护理对策1. 提高护理技能护士应该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静脉穿刺,避免静脉损伤的发生。

护士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减少因为技术不当而导致的输液外渗。

5. 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该充分了解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新生儿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新生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 静脉穿刺不当:新生儿的静脉脆弱,如果静脉穿刺不当,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2. 配制输液液体不当: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因素均会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如果输液液体配制不当,可能会导致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当: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有漏气或渗漏,也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4. 新生儿自身因素:比如血管脆弱、皮下组织松动等,也会增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风险。

1. 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避免因为技术不熟练而损伤新生儿的血管。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输液管路的连接情况,确保输液设备的完好无损,避免因为连接不当导致外渗。

3. 调节输液液体配制参数: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调节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参数,减少外渗的发生。

4. 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损,减少外渗的发生。

5.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一旦发现输液外渗,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外渗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了解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
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
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