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作业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几乎每位教师在收作业的时候,总能听见班里学生此起彼伏的告状声:老师,某某同学把词语抄错了;老师,某某同学词语少写了一行;老师,他把作业做在别的本子上了……不用问也知道是个别同学又在作业上面犯迷糊了。问他们原因,有的委屈地申辩:“我听错了。”有的垂下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忘记带了。”……“家庭作业”似乎一直是学生极力抵触的事物,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匆匆做完,至于质量很少顾及;学习有惰性的可是花样百出,或者数量上“短斤缺两”;或者唱起“空城记”,交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本子;又或者摆出“迷魂阵”,让你弄不清他究竟有几个作业本……布置作业不知从几何起成了一块“鸡肋”?让人心酸、让人无奈……在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看来,作业不布置或少布置,是不足以达到“巩固”效果的;而重复性的、应试性的作业把学生变成了“照猫画虎”的写作业的机器,学生感到疲惫,想方设法进行逃避,因此开篇所提及的现象是屡见不鲜。那么,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忘掉机械性,不感觉到疲惫,且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显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面前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探究的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让作业回归生活,可以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去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要想给学生布置受欢迎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必须得树立好三个“观念”:观念一:“学生是主人”。学生不仅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家庭作业则更是学生的“自留地”。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自主权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有创造性地耕种它。这比起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作业来,必然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驾驭家庭作业的自主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
案例:《泊船瓜洲》作业设计
师:《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老师还没想好布置什么作业,同学们一起帮老师出出主意好吗?
生:好!
师:(发给学生作业纸)这张纸的左上角老师已经印上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但是旁边还留有许多空白的地方,同学们想在添上点什么呢?
生:我要在古诗旁边配上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我的画画得不好,可我的字写得不错,我要在旁边把这首诗再端端正正地抄一遍。
生:我想在旁边用几句话写一写这首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回家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这次作业吧!
反思:这个空白留得妙!表面看来是老师没有想好如何布置作业,而实际上恰恰是老师给生精心设计的一次开放式作业;表面上看来是一张留有空白的作业纸,而实际上是给学生留出了一块自由发挥的天地、创新的天地!在这里学生的大脑被完全解放,思维的火花随之迸发,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古希腊一位学者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样的作业布置显然比那些帮学生从头到尾设计好的作业要高明得多。
观念二:“作业即自学”。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课后才是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平台。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作业绝不能只帮课堂拾漏补缺,还应该是实打实的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过程。
案例:《景阳冈》作业设计
师:我们学习了《景阳冈》这篇课文,认识了性格豪迈、机智英勇的打虎英雄武松,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他?
生:喜欢!(超喜欢……)
师:好,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位打虎英雄,除了打虎外,老师还特喜欢《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个故事,下节课老师给同学们讲讲好不好?
生:好!(雀跃,超期待)。
师:(趁热打铁)不过嘛……
生:不过什么?
师:同学们得先得对这些梁山好汉们表示一点诚意,老师才讲。
生:怎么表示?
师:回去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每人写出5个梁山好汉的名字和外号,要能说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主要事迹更酷,行不行?(如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生:小菜一碟,一言为定。
……
反思:作业的安排不能只单一地去写去抄,有时还得课外的阅读去充实。《景阳冈》这篇课文的作业设计;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外充电的平台,让学生不仅只认识《水浒》中武松这一个梁山好汉,还会相应地多了解到其他一些水浒人物的故事、性格特征等,不仅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为以后写人写事的习作埋下了一个很好铺垫。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兴致下悄然完成的。
观念三:作业也需为师者相应“下水”。
案例:给老师的作业
快下课了,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外面已是嘈杂一片,学生们也已心不在焉。我大声宣布道:“今天老师不留作业了。”
“真的吗?太好了!”下面一片欢呼。
“但要求每位同学围绕今天所学的有关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大家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到下节课时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学生又是一片雀跃。
于是在课下,学生对这一教材中的重、难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他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相互磋商,几乎每人都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题。
又上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我,“老师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
“好!”几乎异口同声。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有的窃窃私语,惟恐被我听见;有的则争执得面红耳赤:
“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不行。”
“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
“要是先问这道题,肯定会难倒老师……”
可以看出学生课后真是下工夫思考了,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探讨是提不出来的。
“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最后大家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上,并拭目以待我是怎样出丑的。
“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我有点“抱歉”地又把球踢了回去,大家立刻转向“命题人”,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反思:教师在不经意间,用新课程的理念浇灌生命之花,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身心特点,定位好了自己的教师角色,用有效的方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