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百病始生》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重点论述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侵入人体的途径,病邪传变规律及其常见证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去。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若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2)原文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2)原文百病始生(2) 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邪气滞留不散,则渐渐传入到络脉,邪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就会出现洒淅恶寒,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因六经之腧穴均在足太阳经,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因而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亦强硬不适;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脊里的冲脉,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滞留不能祛除,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邪在肠胃的时候,则出现肠鸣腹胀,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食不消化,热邪盛则可发生泻痢等病,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则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留著于血脉之中,滞留不去,邪气就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生成积块。
总之,邪气侵犯到人体后,或留著于孙脉,或留著于络脉,或留著于经脉,或留著于输脉,或留著于伏冲之脉,或留著于膂筋,或留著于肠胃的膜原,或留著于缓筋,邪气浸淫泛滥,是说不完的。
黄帝说:我希望你将其原由始末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邪气留著在孙络而成的积症,能够上下往来活动,这是积聚著于孙络之处,因其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使其固定不动,所以可在肠胃间往来活动,若有水出现,则发生濯濯的水声,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的疼痛。
邪气留著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症,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时则积块显大,饥时则显得小些。
邪气留著在缓筋而成的积症,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脉之积症相似,饱食则疼痛,饥时则不疼。
邪气留著在肠胃之膜原而成的积,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时则不疼,饥饿时则疼痛。
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症,以手按其积块则手心中有跳动的感觉,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好似用热汤浇灌一样的难以忍受。
《灵枢·百病始生》
• (4)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 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 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 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 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 (5)方:道理、规律。 • (6)袭虚:乘虚侵袭。 • (7)淫泆: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 有扩散之意。
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有“百病始生”篇名。
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
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素问· 生气通天篇第三》 《素问·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原文602(三级原文)
•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 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 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 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 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 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 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 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 气淫泆,不可胜论.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
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
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下面串讲。
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
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湿”,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
也就是六淫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
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
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
湿冷,“清”就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所以寒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
那么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是这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引起的。
那么怎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歧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
上边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各不相同,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
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言它又属于阳。
总之可能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灵枢·百病始生
天人虚实相参示意图 天----------虚----------实----------实------------虚 虚 实 实 虚 人----------虚----------实----------虚------------实 虚 实 虚 实
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正风者其 大病乃成 众人肉坚 伤人也浅 合而自去 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第四段 积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积证的病因、
一、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寒邪 病机: 病机:气血津液的逆乱 二、分类 1、津液凝滞型
上逆腹部(肠胃) 上逆腹部(肠胃) 寒邪 ———————— 肠胃血脉凝滞—— 肠胃传 肠胃血脉凝滞—— 气不运津 化功能失常——瞋胀 瞋胀————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 化功能失常——瞋胀————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 聚 结——津寒互结——积 ——津寒互结 津寒互结——积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 发生。本篇重点讨论了内伤、 发生。本篇重点讨论了内伤、外感诸病 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 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传 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百病始生
第一段、疾病的病因及分类
讨论: 讨论: 雨寒暑清湿喜怒是否是致病因素 1)六气、六淫的区别 六气、 2)七情在什么情况下是致病因素 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 调经论》 夫邪之生也,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 喜怒。 喜怒。
燥湿寒暑风雨 病邪 情志饮食 居处房事
风雨袭虚— 风雨袭虚— 伤上 清湿袭虚— 清湿袭虚— 伤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内容】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
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
)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荥。
时主夏,夏刺输。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
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篇:《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⑴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⑶⑷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⑸⑹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⑺⑻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 ⑴⑵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⑶⑷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⑸⑹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⑺⑻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⑵⑶⑷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⑸⑹⑺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⑻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通读《黄帝内经》之五十六: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
通读《黄帝内经》之五十六: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黄帝内经》一起读第56天,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皮肤与十二经疾病关系的——《素问皮部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
其所生病各,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窘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翻译如下: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人体十二经脉在皮肤上都各有各分属的部位,脉络分布有纵之经、横之纪,筋脉有连接骨肉的筋络,骨骼有大小长短的区别,皮、脉、筋、骨所生的疾病也不相同。
如何区分经脉在皮肤上所属的部位,在左右上下什么位置,阴阳属性以及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情况,我希望听一定其中的道理。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翻译】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
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
六、《灵枢·百病始生》讲稿(1)
⑶其痛之时息:《 针
若邪气留而不除,就会
灸甲乙经》作“其病时痛 传入络脉。
时息”。 指疼痛时作时
邪气留止络脉则络脉运
止,有间歇。
行凝滞,故肌肉痠痛。若
《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 灵枢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实用文档
篇名解释
百病始生
因本篇着重讨论了疾病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 发生的原因、邪入的部位、
始生,即开始发生。 病邪的传变及其见证和治疗
《类经· 疾病
原则等,
类 · 二》注云:“百病始 故以百病始生名篇。
生,无非外感、内伤, 而 如 《灵枢注证发微· 卷 复有上中下之分也。” 八》云:“ 内有百病始生,
实用文档
[小结]
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病 的发病机理。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 斗争的体现。
就是说,邪气固然能致病,但是不通过正气之 虚,邪气是不能单独伤人发病的。
这不仅说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制,而且还突出 说明了祖国医学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点。
实用文档
[临床意义]
实用文档
[注解释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 其会⑷。
⑴清湿:“清”,通“凊”,寒冷。清湿,此谓居处 环境寒冷潮湿。
⑵喜怒: 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 ⑶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 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三 种不同性质的病邪。 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同, 伤人的部位不同。 ⑷会: 《经籍纂诂》注:“会,要也。”即要领、要 点。
实用文档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十一、灵枢·百病始生——黄帝内经
五,病生于阴而发于五脏及三部所生病的 治疗原则 思考 讨论 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一发病学观点有何实践意义? 这一发病学观点有何实践意义?
�
三
泛指七情过用) 或起于阴——喜怒不节(泛指七情过用)伤脏——中
部 之 气 三 员 ) (
(伤内) 伤内) 或起于 (伤 ) 伤 伤
二,"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机理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人体正气虚弱, 人体正气虚弱, 两虚 抗病能力低下 外界的虚邪贼风 两实 外界气候正常 人体正气充足 相逢(众人肉坚 相逢 众人肉坚)——不病 众人肉坚 不病 相得(参以虚实)——发病 相得(参以虚实) 发病
虚邪贼风侵入人体, 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始于皮肤 毛发竖起,恶寒,皮肤痛 邪入络脉
提示医者掌握病之传变规律, ※ 提示医者掌握病之传变规律 , 以知 常达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常达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积证的形成,证候及病机 积证的形成, 形成 病因: 病因:寒邪 (一),寒自足起,上逆于腹,其性 ),寒自足起,上逆于腹, 寒自足起 凝滞,使肠外津液结聚一处,日以成积. 凝滞,使肠外津液结聚一处,日以成积. (二),饮食不节,肠胃胀满,气血 ),饮食不节,肠胃胀满, 饮食不节 壅滞, 壅滞,日以成积.
百病始生》 《灵枢百病始生》 灵枢 百病始生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以内 ,掌握"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 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 2,熟悉内伤,外感的一般发病因素及 熟悉内伤, 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传变. 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传变. 3,了解积证的病因病机. ,了解积证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doc》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79657.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内经》第18讲 灵枢·百病始生
题解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讨论疾病的的病因,提出中医 发病学的独特观点,故名。
内容提要
1.“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病因分类。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学观点。 3.邪气伤人,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 4.积证的形成机理。(自学) 5.“病生于阴”的病机及疾病的治疗法则。
风雨寒暑(自天而降)—伤上 清湿(自地而生)—— 伤下
伤外(体表) 病起于阳,
表证
喜怒(饮食房室劳倦)—伤中(脏)
伤内 病起于阴 里证
外感 上中下外 分为三员 内伤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 外感病发病机理
虚邪贼风(风雨寒热)——外邪
[不得身形之虚不能独伤人]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发病
身形之虚—体质(正气虚)
血脉凝滞
四、“病生于阴”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1.病生于阴 (“脏伤则病起于阴”)
·情志过激: 忧思伤心(伤神);忿怒伤肝。
·饮食起居失节:重寒(形寒饮冷)伤肺;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劳倦: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伤肾。
* 是对前“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中“脏伤则病起于阴” 的补充说明,提示了五脏病病机特点。
[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例证:
(1)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 伤人;
(2)两实(实邪,正实)相逢,众人肉坚。
二、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情况
* 外邪 皮肤 络脉 经脉 输脉(足太阳经) 伏冲之脉 (太冲脉) 肠胃 肠胃之外, 募原之 间,留着于脉,息而成积(积之部位:“或着孙脉…上连疗,预防内传。
三、积证的病状及其形成机理
1.各种积证的病状 2.积证的成因:
(1)感寒--寒气上逆入腹--胃肠胀满--迫聚肠外汁沫; (2)饮食不节,起居失常,肠胃之络伤,血溢于肠外; (3)卒然外中于寒或内伤于郁怒气逆,经输不通,阳气不 行,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灵枢·百病始生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去(别本此句,加乃字删去字)。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甲乙》经作擘乎)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䐜(别本作腹
[马1] )䐜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