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诸葛亮舌战群儒(课件)

诸葛亮舌战群儒(课件)

35

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 出,曹操乃汉贼。 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 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36

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
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 继而进行论证。
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 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 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 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 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对方狼狈不堪。

16

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 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 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 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 的武将。 诸葛亮你自比管仲、乐毅,称自己是文武双全的杰 出人才,这是自吹自擂。 诸葛亮将如何对付?


17
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44
写诸葛亮说孙权联合抗曹 (内容自学)

45
这场辩论具有哪些特点呢
46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 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47
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 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 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 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 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 手的气概。
48

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 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 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 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 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 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 “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 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

诸葛亮舌战群儒PPT课件

诸葛亮舌战群儒PPT课件

诸葛亮又将如何反击
• 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 • 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 诸葛亮巧妙应对 ——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 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 —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 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 投降了曹操。 • 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 主见”的问题。 张昭又将如何
二、《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它在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 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评话、杂剧等资料编 写而成。
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 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 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 张飞等典型形象,对智慧和勇武 精神作了出色的描写,积累了古 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 ,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 面。
•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 备抗曹而与江东主降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三、结构与内容 •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抗曹还是降曹。江东 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 ,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 将其挑下马来。
看课文思考: • • 诸葛亮与孙权共进行了几场辩论? • 每场辩论双方各采取了怎样的辩论 • 技巧?
诸葛亮巧用比喻反驳
•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 行了反驳。 •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 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 • 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 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 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 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 诸葛亮沉着应战 ,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 目的毫不经意。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的观点和论据。

(2)掌握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以退为进、直击要害等。

2、难点(1)体会古代文人论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应用到实际的交流和表达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为学生理解论辩内容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段情节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要舌战群儒以及他可能采取的策略。

2、背景介绍(1)讲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包括曹操势力的崛起、刘备的困境以及孙刘联合的必要性。

(2)介绍东吴的政治格局和主要文臣的观点立场,为学生理解舌战群儒的矛盾冲突做好铺垫。

3、文本研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标注出诸葛亮和群儒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论辩的过程,分析双方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4、技巧分析(1)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运用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引用古代典籍和名人名言来增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

以退为进:先承认对方观点的某些合理性,然后再通过巧妙的反驳来突出自己的主张。

直击要害:抓住对方论点的漏洞和矛盾,进行有力的反击。

(2)结合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的运用效果。

5、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论辩。

第16课《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庞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讲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辩的中心咨询题是拒曹依旧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讲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冷静自假设,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对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形。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儿探听情形。

早在隆中即洞悉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因此,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讲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疑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讲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能够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抗击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抗击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讲孙权,方法之一确实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因此,他第一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确实自比管仲、乐毅的咨询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领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闻名的武将。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英勇胆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讲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辩论练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精彩片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鄂教版语文八下舌战群儒word教案

鄂教版语文八下舌战群儒word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目标定向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二、自学生疑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

衽rè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éi 瘦弱。

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

骘zhì 排定。

皓hào 白色。

2.实词的多义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三、学习释疑1.作家作品【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籍贯山西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据说和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诸葛亮舌战群儒》。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辩论技巧讲解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汇。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讨论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智勇双全。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每组选取一个辩论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过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和辩论技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现场辩论。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课后实践: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运用辩论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

《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

16舌战群儒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和历史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智慧、勇敢、坚持等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智慧和勇敢等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知识点。

2.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装,以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智慧和勇敢在一个人身上重要吗?为什么?二、故事情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重要事件。

2.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决心。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2. 讨论内容包括:角色的性格特点、在故事中的表现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结果。

四、角色扮演(10分钟)1. 教师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装,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2. 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智慧和勇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智慧和勇敢在一个人身上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了解诸葛亮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一生。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全书简介】《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 The roman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 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欣赏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日常辩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提高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背诵,辩论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掌握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总结论证方法。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5. 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辩论。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2. 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3. 准备下一次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和辩论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故事背诵、心得体会、辩论赛准备等;3. 课堂辩论赛:评价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如论证方法、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原文及其注释;2. 多媒体资源:故事情节相关图片、视频;3. 辩论技巧指导:相关辩论技巧的资料及视频;4. 角色扮演道具:如古代服饰、道具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辩论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

掌握诸葛亮在辩论中所运用的论辩技巧和策略。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辩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辩论中尊重他人、以理服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辩内容和技巧。

分析群儒的观点和诸葛亮的回应策略。

2、教学难点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交流与讨论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诸葛亮是如何在众多儒生的质疑和攻击下,成功捍卫自己的观点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诸葛亮舌战群儒》,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如“须臾”“寡不敌众”“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等。

3、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探究1、分析群儒的观点分组讨论群儒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群儒的观点,如认为刘备实力弱小、诸葛亮自不量力等。

2、研究诸葛亮的回应策略引导学生找出诸葛亮回应群儒的关键语句。

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反驳群儒的观点,如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3、探讨诸葛亮的论辩技巧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在辩论中所展现的语言技巧和心理策略。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诸葛亮语言的感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诸葛亮的雄才伟略。

3、通过认真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学会前后练习自我理解。

4、通过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师:最近各大省市频道正在热播一部电视剧《三国》,一看到《三国》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请学生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学生自由说)2、看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那么在这些人物中你喜欢谁呢?能说说喜欢他的原因吗?(学生自由说)3、老师和有些同学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物,那就是诸葛亮(板书课题)。

先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他的一篇课文那就是《三顾茅庐》,同学们还知道从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着雄才伟略的人。

(帮助回忆: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

4、师:对呀,可是同学们你们要知道这毕竟只是停留在诸葛亮的意想上,而最终诸葛亮确实是帮助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大功绩。

但把自己的意想变为现实,这其间是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挫折啊!同学们知道诸葛亮把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的转折点是什么吗?(板书:赤壁之战)5、师:那同学们知道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点又是什么吗?(揭示课题:舌战群儒)6、师介绍舌战群儒的原因。

(课件出示关键词和关键人物: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刘备、江夏、孙权)揭示孙刘联合抗曹的原因。

7、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了解此时孙刘的情况。

刘备败退江夏,兵士不过万人,而且都是些残兵败将,东吴此时有军队十万,曹操则号称拥有雄兵百万(实有八十万)可谓占有绝对的优势。

刘备想让孙权和他一起对付曹操,孙权能轻易答应吗?(不会)于是就得去劝说东吴的群臣答应一起抗曹。

二、领悟文章(一)领悟课题1、同学们课题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出示“战”在字典中的解释)。

【教学设计】《舌战群儒》(鄂教版)

【教学设计】《舌战群儒》(鄂教版)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碧阳初级中学 舒晓燕老师这篇课文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2、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领会人物语言对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的论辩魅力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教学难点】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1、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

2、关于《三国演义》。

3、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三国演义》和作者。

3、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论战的主题是什么?2、分别与那些人展开了论战?3、论战的内容是什么?4、论战的结果怎样?三、品析课文。

1、辩论双方进行舌战的前提除了需双方辩手外还需要什么?2、诸葛亮七场舌战“辩题”是否一样?3、你知道辩论双方怎样才能取胜?4、诸葛亮究竟怎样战败东吴群儒的呢?(1)第一场辩论品析(见课件)张昭是怎么提出观点的?张昭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诸葛亮是如何守,如何攻的?(2)后面六场的辩论,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守和攻的?(见课件)第二场与虞翻的辩论第三场与步骘的辩论第四场与薛综的辩论第五场与陆绩的辩论第六场与严峻的辩论第七场与程德枢的辩论四、归纳总结。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1《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群儒的辩论为主线,展现了诸葛亮精湛的辩才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也呈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本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及相关知识点,如“议论、蜀国、丞相、群儒等”,并加深对中华古代文化、哲学的了解。

(2)了解诸葛亮以辩论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与原则。

(3)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不同流派之间的不同之处。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注意事实论据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主旨,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

(2)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构建自己的观点。

(3)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达自己的观点,拓展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导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蜀汉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提问:“大家都知道蜀汉丞相诸葛亮善于辩论,在历史上留下了较高的声望,请问大家对于‘辩论’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2.整体呈现初步呈现课文,放映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

3.分段阅读在适当的分段位置暂停,对分段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和解读。

阅读时,学习标注文中的生词、难点,了解并记住相关的知识点。

4.扩展与深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扩展和深化,探讨:诸葛亮的争论方式和观点,如何奠定了他的丞相地位;古代学者们的不同思想流派和观点,以及它们的差异和互补。

5.辩论演练通过准备和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
1.先守后攻
面对诸儒的诘难,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
2.语带双机
3.各个击破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击败对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又一大特色。
4.语势磅礴
反问,短句,排比
(一样,总的辩题:诸葛亮有无资格劝东吴联刘抗曹,各自角度不一样。
不一样,七个辩题,共同的目的是打败孔明,阻止他孙刘联合抗曹的计划。

3.你知道辩论双方怎样才能取胜?
小结:守住自己的观点,并选准时机攻击对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在208年秋,率50万大军(号称百万)挥师南下,意欲荡平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首当其冲的刘备兵微将寡,且寄寓荆州刘表处,虽然依仗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灭顶之灾。
c.最后引用史实(韩信事高皇)佐证“寡不敌众,胜负乃常事”,以韩信自比,巩固自己的战果,为自己开脱。
师:以上为首,最后又主动出击。
攻:指出韩信虽不能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从而取得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先贬低自己,提高对方,趁对方不注意,引君入瓮。隐含自大、张狂。)
师:孔明是如何答的?
(孔明:“小可之比也。”据实而答。揣摩诸葛亮的语气:坦然、自信)
师:第二回,张昭又抛出什么问题?
问行:“得先生,失去荆襄”——幸灾乐祸(让对方言行出矛盾)
师:孔明如何应对?
亮:守:①有能力;②行仁义(与己无关);
③琮暗降(与己无关);④别有良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

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

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

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

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

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

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

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

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

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

步骘首先问难。

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

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

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

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

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

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

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

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

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

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

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

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

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

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

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

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

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

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

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

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二论辩特点(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

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

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

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

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

(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一、给生字注音、注释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遮盖。

衽râ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ãi 瘦弱。

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

骘zhì排定。

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一)如何面对挫折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教学建议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太原人。

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

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

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

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

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