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形成2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2012年06月01日11:21原文地址: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作者:水水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北界昆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迄横断山脉。

它幅员广袤、地势高亢,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并非自古以来就雄踞在地球之颠。

相反,在渺茫的远古,青藏地区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它对于我国以至整个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的持续北移、周围地块的抵挡,高原处在强大的挤压应力之中。

因此,高原抬升的时间必然可追索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自那时以来逐渐抬升成今天的高原面,大陆碰撞后高原并没有随之迅速隆起成现代所见的高原,其间经历了复杂的抬升与夷平过程,高原曾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海拔高度上。

整个青藏高原的抬升,乃至达到今天的面貌,其间大致经历了几个复杂的阶段:青藏高原抬升的第一阶段,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4500-3800万年前(始新世E2)的一段时间内,这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高峰时期。

最强烈的地区是在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

冈底斯山这时有一次较显著的快速抬升,在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堆积了一套相当厚的红色砾岩,代表了与冈底斯山隆起相伴生的山麓磨拉石相堆积。

这套砾岩在西藏称为“冈底斯砾岩”,它代表了地形高差较大、地势陡峻的环境。

在一些地区的冈底斯砾岩的胶结物中曾发现过海相货币虫化石,表明这套砾岩的堆积是从海相逐渐过渡到陆相,反映了冈底斯从海底升起露出水面并逐渐成山的过程。

冈底斯山以北的高原其它地区也有抬升现象,并伴随形成一系列盆地,盆地堆积的主要是河湖相碎屑物质,无论是砾岩厚度、还是其中的砾石大小,都远不如冈底斯砾岩,这表明地形高差较小,地势开阔缓和的丘状地貌景观。

由此也表明这次抬升极不平衡:冈底斯山抬升较快、较高,而高原其它地区抬升较慢、抬升幅度不大。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世界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南接喜马拉雅山脉,西邻帕米尔高原,北界昆仑山脉。

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其中,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昆仑山等是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峰。

二、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日照强烈,气温昼夜差异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三、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湿地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雪豹、藏狐等。

四、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峰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对中国和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水资源减少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在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羌族、土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总结: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形崎岖,内蒙古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面坦荡。

A.地面平坦B.雪山连绵C.崎岖不平D.千沟万壑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故选:B.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

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有关青藏高原的地理知识

有关青藏高原的地理知识

青藏高原地理知识由于地壳运动以及碰撞,形成了中国现在的地理格局,整体西高东低,表现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位于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四大高原,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

它位于中国西部及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西南部及云南省西部,面积2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5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高原地势高峻,对该区和东亚气候产生极大影响,具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牲畜与作物均为耐寒种类。

青藏高原有着4万多条冰川,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

面积大于一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00多个,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这些河流从高原向四周扩散,奠定了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水系格局,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亚洲重要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

因此,青藏高原也被称为“亚洲水塔”。

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这其中就包括布氏豹的姊妹物种雪豹,以及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如藏狐、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等。

2、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由于高原表面开阔坦荡,所以又称为内蒙古高平原,海拔600米~1400米,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达1000千米。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韩晓刚陆地的合拢证明陆地是早期地球的外壳,这个地球的早期外壳大约在10亿年前随着地球的膨胀开始胀裂分离,现在地球陆地面积只有地球面积的29%,因为陆地有褶皱有山脉和高原所以这里把合拢的早期地球面积定为现在地球面积的40%,这样现在的地球与10亿年前的地球相比半径增加了2340公里,图一是地球半径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图一我们看到地球在加速膨胀。

图二是地球的结构图,在地球膨胀时容易从较薄的海底地壳的断裂处大洋脊胀裂,海底地壳和陆地地壳的连接处叠加在一起并不容易被胀裂,地球内部逐渐产生的气体物质在地球内部强大的压力下溶在岩浆中,地壳胀裂后在涌出岩浆的同时释放大量气体物质,海底地壳胀裂后涌出的岩浆在大洋脊处形成新地壳,地壳胀裂后地球内部释放了大量的热量减小了压力所以新地壳形成后地球要进入一个小的收缩过程,从图二可以看出大洋脊两侧的地壳相对的顶在一起而海底地壳和陆地地壳相互之间是错位的,当地球收缩时海底地壳容易进入陆地地壳,这时我们不难看出地球膨胀时地壳容易在大洋脊处胀裂地球收缩时海底地壳容易错位在陆地地壳的下面,地球膨胀时在大洋脊形成新地壳地球收缩时较重的海底地壳错位在陆地地壳下面进入地球内部,地球内部的岩浆凝固成海底地壳海底地壳又进入地球内部融化成岩浆这个过程是地球内部的放热过程,海底地壳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陆地地壳的分离应该有10亿年这说明海底地壳的形成速度应该有地球膨胀速度的5倍,也就是说海底地壳每膨胀5厘米就要有4厘米回到地球内部,海底地壳的生长保护了陆地地壳如果没有海底地壳那么陆地地壳就会被撕裂,地球的不断膨胀会改变陆地地壳的弧度在陆地地壳间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在陆地地壳上产生褶皱,越大的陆地块产生的褶皱越多,随着地球的膨胀陆地块会相互分离,如果较大的陆地块没有完全裂开那么就会从裂口处产生反向旋转,从图三和图四可以看出地球的不断膨胀将会使没有完全断开的陆地地壳从裂口处产生反向旋转,在裂口处背面的陆地上产生强大的旋转挤压力出现褶皱和堆积,图五是地球陆地合拢模型,从图五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地球外壳上在俄罗斯北部和挪威、瑞典之间地壳被胀裂,但由于这块陆地没能从胀裂处完全裂开,这样随着地球的膨胀俄罗斯北部和挪威、瑞典之间逐渐远离整个亚欧陆地从裂口处反向旋转,在裂口的背面中国的青藏高原的位置产生强大的旋转挤压力使青藏高原位置的地壳出现褶皱和堆积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图六、图七是用一个皮球外皮制作的早期亚欧陆地的合拢模型,我们把图七的亚欧陆地合拢模型放到一个大球上来演示亚欧陆地随着地球膨胀出现的变化,这时我们看到图八中俄罗斯北部和挪威、瑞典之间分离,整个亚欧陆地从裂口处反向旋转,在裂口的背面中国的青藏高原的位置产生旋转挤压自动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随着地球的膨胀俄罗斯北部和挪威、瑞典之间将渐渐远离最后欧亚陆地将从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里海断裂分离。

青藏高原有什么之称

青藏高原有什么之称

青藏高原有什么之称
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局部。

青藏高原有什么之称地势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局部。

青藏高原有什么之称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亲密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

但高海拔所
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

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

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也表现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度和坡向之间。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形地貌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地形起伏大,高原面被许多深沟峡谷切割成许多块体。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2. 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带。

这些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受到了地形、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3. 土壤的影响:土壤是地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

青藏高原的土壤类型多样,从高原东南部的黄壤到西北部的灰漠土,从南部的砖红壤到北部的灰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4. 植被的影响:植被是地表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多样,从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到西北部的荒漠草原,从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北部的温带草原等。

这些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一般认为有如下4次强烈上升期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不过你知道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吗?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3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

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

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就是世界上最低的高原,坐落于我国西南部,存有“世界屋脊”之表示,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就是以一系列东西纵向的矮小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

知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矗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就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构成还没达成一致共识,目前对它的构成表述主要就是大陆漂移理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侵蚀,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相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填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出现了猛烈的褶皱脱落和抬高,使得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稳步向北填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出来,并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o猜猜砝雅山已经开始构成并逐渐增高,g嗖馗咴也被印度板块的侵蚀促进作用隆升出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至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尚无2000多米低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兴起的构造运动称作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1.青藏高原研究进展和争论一、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是由5条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6个地体组合而成的。

综合地球物理的观测研究,揭示了高原具有巨厚、多层、高低速相间的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北部的陆块不仅阻挡印度大陆向北的碰撞,而且塔里木-阿拉善地块正向高原下俯冲,问题在于是主动俯冲还是被动俯冲。

二、高原形成演化模式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碰撞变形及隆升机制的一系列解释模型,如双地壳模型、挤入模型、逃逸模型、挤压模型、旋转模型等。

由于缺乏对三维变形量与变形方式的详细研究,这些模型各自较好地解释了某些现象,但却与另一些现象相矛盾,因而未能被大家所接受和公认。

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持续北移,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作用下,高原岩石圈在经向上缩短并被压扁。

经历多次叠加变形后,高原岩石圈的刚性不断增强,塑性和变形能力减弱,变形域缩小,在周围刚性块体的夹持下表现出以整体抬升为主。

在岩石圈深部温压条件增大,受分异作用和热作用的影响加大,岩石塑性增强,主要以垂向拉伸为主。

南北方向的压缩量等于垂向伸展增厚量加东西向流展滑移量。

将高原多次叠加压扁变形、南北缩短、垂向拉伸、东西流展以及热作用过程归纳起来,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的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型。

三、高原的隆升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000m以上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高山栎化石,提出青藏地区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发生强烈隆升的观点。

70年代末李吉均等认为,青藏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地面的平均海拔在10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了挑战。

有人认为高原隆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是在新生代晚期隆升速度显著加快,而对开始加速隆升的时间存在重大分歧。

我国学者对岩石圈地球物理和大地构造、岩石抬升年龄、侵入体剥离速度等的研究结果与从新生代地层、湖芯所获得的信息作了比较。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姓名:马卓妮班级:015141 学号:20141003347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

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

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向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青睐,因此有很多学者在这里做了不同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知识的精进,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藏高原(青海-西藏高原)由几个大陆碎片组成,其中有一些属于东特提斯海域,是检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造山带演化学说的关键部位之一。

早期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夹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被挤扁了的地块。

在古生代,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两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相继发生的地壳运动,特提斯海由北向南逐渐后退,每次运动后留下一条山脉,山脉间为稳定地壳段落,表现为现在的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之后板块学说的解释兴起,认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低角度的逆断层俯冲到山底下去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主动北进,印度板块的北进首先在青藏高原南部造成以喜山为主的压缩带,高原内部表现为东西向拉伸,地壳的这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形变必然伴随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和重新分布,软流圈的物质流动作业于不平的岩石圈底面,一方面促进基底部分局部重熔,活化以增厚地壳而整体上升,并且使拥有较厚地壳历来比较活跃的各造山带作想对更剧烈的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做大面积隆升,隆升又显示波形的根本原因。

青藏高原气候地质

青藏高原气候地质

青藏高原气候地质1、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1)青藏高原气候地质扩展资料: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1、地质构造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

3、气候特征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藏高原2、青藏高原的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一、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二、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三、土地沙漠化西藏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7%,这一比例比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15.9%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四、地质灾害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3、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庞振山颜世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

青藏高原形成于多少年前

青藏高原形成于多少年前

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升为陆地。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
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形成2惊天大揭秘,前不久在网络得到两张古代地图,图中没有青藏高原的影子,预示它形成于一万年左右确凿无疑。

这两张古代地图,是推翻大陆漂移形成青藏高原最有力的证据。

传统的观念认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这种观念认为这是地壳长期大陆漂移导致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根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提出来的。

这种观念犯了两个错误;一、大陆漂移力源问题没有解决,没有科学的解释力学依据原理,只有盲目的假设和推测。

假如大陆漂移理论成立,它要面对几个科学问题,1力源施加点在那里?2大陆漂移面对的几种反作用力,即;前有阻力,两侧摩擦力、后面拉力及岩石破坏力,这些力量加起来究竟有多大?科学的计算依据在哪里?二、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时间判断出了问题,在青藏高原形成时间判断上,科技人员用测量岩石年龄方法,判断山脉及各种地质结构的存在时间,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地理形状与岩石形成时间存在巨大的误差,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如;我们用石头盖房子,问你的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你用测石头年龄的办法说房子所盖成的时间,显然是个大错误。

因此,用测岩石年龄的方法,判断地理形状的方法也是一个错误。

以上青藏高原形成于百万年的结论,事实模糊,只是一种逻辑推测,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证据。

最近笔者在网络得到两张古代图片,它的真实性本人无法得到考证,如果不是现代人搞的恶作剧,它可以重新改变人们对青藏高原形成概念的理解。

它描绘出史前我国地理情况,如果确实是上一次人类文明史遗留下来的作品,创作时间应该在一万年左右。

当然,古代人们可能受到当时制图条件及技术的限制,不可能把图绘制的很精确,甚至误差很大,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从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变化不大的地区是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及红海和波斯湾地区,这些地区看起来和现在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现在卫星绘制的作品接近一比一的效果。

变化大的地区是里海、中国青藏高原地区、菲律宾及我国东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地区。

其中里海和菲律宾还能和现在地形相互辨认,能够找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其它变化大的地区几乎面目全非,无法和现在地形相辨认。

古代地图1 1古代的图 2现代地图在里海位置,这两张古代图在轮廓上虽然有出入,大致是一样,都是东西偏南走向随圆形状,而现在是南北走向呈长方形状,其形状及走向存在巨大的区别。

古代与现在的这种差距说明了一个问题,里海经历了一次海陆大变迁,东部升高变成了陆地,西部得到延续并扩大,形成现在这种地理形状。

菲律宾地区则是连在一起的陆地结构,由于海陆变迁,陆地下陷,大片陆地被海水掩没,只有地势高的地方还裸露在海面上,形成了一片海岛。

这两幅古代地图都没有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大山脉,没有我国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要知道,这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在这两张古地图上,都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无名河,为了突出这条无名河,笔者用蓝色稍作加工,使人们看的更清楚一些。

这条河长约2000公里,从图的位置看,延伸到了我国新疆腹地,入海口是孟加拉湾,而孟加拉湾现在最重要的河流是恒河。

这两幅古代的图同时也标出了一个湖,虽然形状位置有很大出入,大致图意还是很相像。

在我国青藏地区,图一还标出了几座山脉,是南北走向。

如果这两幅地图确实是史前文明的产物,它在告诉我们一个惊愕的事实,这个历史时期没有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近万年的产物,并非数百万年大陆漂移的结果。

很明显,古代地图标出了贯穿南北无名河的位置,其发源地在新疆地区,入海口在孟加拉湾,新疆地区现在海拔约1千米一下,青藏高原海拔在5千米以上,无论怎么说,这两种地理结构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要么没有青藏高原,要么没有无名河。

既然图上标出了无名河,当然这个时期就没有青藏高原,没有喜马拉雅山脉。

变化最大的是我国的东北部,俄罗斯北部及东部广大地区,和现在地形没有一点相像可以对应的地方。

如果我们用这两张古代地图和现代地图相比,就会发现,俄罗斯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都是一些原始森林和没有人光顾的荒凉地带。

也就是说,这是一片新生陆地,是在地质变化以后才出现的。

如果是这样,这些地区应该还保留着海洋存在过的痕迹。

从卫星地图观察,这些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无人区,而且大部分是原始森林,这符合新生陆地的特性。

新生陆地特性;就是免于人类生存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些地区不是不符合人类生存,环境特性是适合人类生存的,为什么没有人类活动痕迹?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新生陆地诞生的时候伴随着着一场世界性大灾难,使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

人的繁殖速度是这个世界动物王国中最低的,每百年大约繁殖五六代人,而且是单胎动物,这个特性意味着人的繁殖速度受到极大限制,这个可以从世界人口有关资料中查出来。

人是群居动物,即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就是一个村落,单家独户住在荒郊野外的极少,还有恋家的特性,轻易不会随便搬家。

这里介绍人的特性意思是说,人类在自身生活空间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是不会随便搬家的。

除非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受到威胁,如战争、水灾、荒灾等才考虑迁移,否则是不会随便迁移的。

正是人的这种特性,新生的陆地才很好的保持了其原始形状。

我国东北部及俄罗斯东部广大地区,皆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保持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之所以保持这种现状,是在过去的几千年时间里人类为侵入的结果。

在这两张古代地图中,标出了诸多河流湖泊。

在这样大的地质变化当中,是很难找到当年这些地质结构的影子,尤其是土质结构的环境,已是面目全非,更是丝毫没有相似之处。

但是,要想证明这两张地图的真伪,必须找到与现在地质结构相似之处,否则它的可信度则大大降低。

里海和菲律宾虽然地质变化大,从地图上看,很难发现有力的地质变化证据。

在我国内陆地区虽然标出了数个湖泊和河流的位置,但这样大的地质变化已使它们变的面目全非,找不到丝毫有价值的线索。

唯一可以判断这两张古代地图真伪的地方,就是贯穿南北的无名河,原因有两个;1从图的标识来看,它是一条大河,容易留下痕迹。

2它的位置处于中国地形西侧,地形高,这个位置不易被雨水冲刷侵蚀,容易保存痕迹。

如果找到它的痕迹,就是打开中国地质学最好的钥匙,青藏高原形成的历史将重见光明。

要是找不到,这两张地图就变成了没有价值的艺术品。

于是,笔者利用现代卫星技术,在青藏高原到塔里木盆地地带,反复寻找着南北流向的河流痕迹,经过几天的搜索,毫无所获。

直到有一天,笔者将搜索目标转移到塔里木盆地西侧偏远山区时,才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个山区处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交汇处,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西南,此处山岭重叠,存在大量的雪原冰山,在这群山峻岭当中,终于找到了无名河存在的痕迹。

这段古河道可以辨别的全长约700公里,有500公里是通过依稀分辨古河道遗址形式辨认的,包括堰塞湖班公错,班公错其实就是古河道遗留下来的一部分,由于巨大的地质变化,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

由于地质变化大,下游河道很难在通过卫星观测分辨出来。

可以清楚分辨出来的有200公里,位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东北,它的上游有两条较大的分支,分别是50公里和130公里。

这条古河道痕迹保存的非常良好,轮廓清晰可见,从轮廓上分析河流的原始流向正是由北向南,符合古代地图标出的无名河的特性。

为了证明这条河道是古河道遗留下来的,下面是河道测量数据;河道南端,即A点,河床海拔3610米,宽1600米。

B点,河道交汇处,河床海拔3120米,由于这里是交汇处,宽6000米。

C点,古河道上游,河床海拔5200米,冰河宽度2000米。

D点,古河道分支末梢,河床海拔2980米,河床宽度200米一下。

根据自然常识,河道形成河床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河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水流速度迟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泥沙沉积,否则形不成河床。

因此可以判断,A点所处的位置曾经处于河道的低洼地带,才形成了河床。

就现在的地形结构,A点比B点高将近500米,比D点高600多米,在这种情况下,A 点无论如何是形不成河床的,相反,河床要被这种地质结构形成的流水侵蚀、破坏。

按照古地图所画,这条古河道,原来地质结构北高南低,是南北流向恒河的一部分。

由于地质大规模变动,恒河上游被切断,只留下下游今天看到得部分,上游则地质结构大逆转,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理形式,恒河上游断流,流向逆转,现在已成了印度河的发源地。

这条古河道的发现,圆满解决了古地图的真伪问题,它描绘史前地理情况确凿无疑,这个时期没有喜马拉雅山脉,没有青藏高原,没有长江与黄河……此前本人在百度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青藏高原的形成》,论证青藏高原形成于一万年左右的各种理由证据;今天有了这两张古代地图,可以肯定说,青藏高原形成于一万年左右是千真万确的事。

不同的是,以前本人曾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点是孟加拉湾,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孟加拉湾地理结构保存良好,古今地图没有太大的区别。

新问题出现了,是什么原因让大陆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应该超过百分之八十,撞击地点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证。

小老头073 QQ969779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